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如梦令

正是辘轳金井 ,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

【注释】

①辘轳:古代安置在井上用来汲水的起重装置。

②簟纹:指竹席之纹络,此处借指孤眠幽独之景况。

【赏析】

清晨睡起,启窗看见:清凉的石板水井旁,汲水后留下一片湿漉漉的地面,井上的辘轳也湿透了;晨风夹杂着微寒,吹拂而过。昨夜掉落的红花已经冰冷地铺满树下井旁的砌石地面。正在这时,我与她眼神蓦然交汇。她立刻神情紧张起来。“可爱的人儿,你的心事,我岂能从你的迷离不定的眼神中猜透呢?”又究竟谁能猜透你这“眼波难定”的心事呢?又究竟谁知晓我此刻的心事呢?自与你那一刹那的眼神交汇,我心动荡,钟情于你。从今以后,无论独枕席上,抑或静坐灯下,你都会是我思念的那个人。

这首《如梦令》在构思上颇下心思:介入了基本连贯的叙事。中国传统诗词有一重要倾向就是重抒情而轻叙事。唐代是诗歌的极盛时期,诗歌写景上,蔚为大观,让读者应接不暇,叹为观止。即使如此,唐诗写景也多是为抒情服务的,所谓“借景抒情”,并非营造叙事背景;也属继承《诗经》中比兴传统,也就是所谓的“诗言情”。一般来说,叙事性诗歌的数量远远少于抒情性诗歌;整体质量上看也是如此。这首词就叙事来说,是如何展开的呢?这一点上,这首词同《诗经》中《蒹葭》很相似: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中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首先都是抒情主人公邂逅了一位“伊人”,且与之一见钟情,但由于主观上“一厢情愿”,客观环境条件的束缚,二人始终没能够结合,似乎朦胧中还有种不可能的决绝似的悲哀。如果没有这情感的真挚深刻与二人结合困难这一重深沉的心理矛盾,就没有《蒹葭》,也没有纳兰的《如梦令》,抒情主人公正在进行那种因求之不得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咏叹。当然《蒹葭》和《如梦令》抒情原因上是大同小异的,但是两首诗读来,明显可感觉其间很大的差异。这差异来源于抒情主体的性格。《蒹葭》中的男子并非一个受过很多文化教育的文人,而是一个朴实善良真诚憨厚的“氓”, 性格典型就是“蚩蚩”,他表达自己爱意,看起来很“迂”,他没有许多知识来想办法,以讨女孩子开心,只是不顾一切地“从之”,无论“伊人”在哪儿,他都只是“从之”,虽也有些害羞,可仍不弃不馁地追求所爱。纳兰则不一样,他自己学识很广,受了深刻的汉族文化熏陶,具有了传统文人所共有的忧郁情氛。这样一来,他出现在这种环境中,表现出的行为就和《蒹葭》中那个男子大相径庭了。何况二人所处时代不同,也会引起巨大差异的。《蒹葭》中的男子受到礼教束缚并不是特别明显,甚至那时没有十分苛刻的礼教,有的只是羞耻感衍生出的害羞。而清代的纳兰则不同,他精通汉族文化,受道学影响,社会也是道学笼罩下的,男女之间,稍不注意就会“越礼”,就会引起非议。更何况纳兰家族显赫,族内更不允许出现“有辱门楣”的“丑事”。这些也就是两首词虽异实同的原因。

这首词结尾也颇为意味深长,“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问了,却无人来相答,最后自己把一句本想让所思知道的话,“从此簟纹灯影”给了自己,让自己去受那无尽的伤痛怅惘,这是怎样的苦闷啊!所以,这句话是词本身的戛然而止,更可以说是词人和词所传达的情感的真正开始。盛冬铃《纳兰性德词选》有言:“在落花满阶的清晨,作者与他所思的女子蓦然相逢,彼此眉目传情,却无缘交谈。从此,他的心情就再也不能平静了。此作言短意长,结尾颇为含蓄,风格与五代人小令相似。” o/+ZyTkPX7hVQLIWu1d4yI9sAkLMxRaN3PkeLQewuO+e20kqO2sIJsnLbX027qI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