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虞美人

高峰独石当头起,冻合双溪水 。马嘶人语各西东,行到断崖无路小桥通。

朔鸿过尽归期杳 ,客里年华悄。又将丝泪湿斜阳 ,回首十三陵树乱云黄

【注释】

①双溪:此处指北京昌平境内的一条小溪。

②朔鸿:从北方向南飞的大雁。

③丝泪:微细如丝的眼泪。

④十三陵:明代十三个皇帝陵墓的总称。陵名为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麓。

【赏析】

康熙十五年(1676年),纳兰随圣上巡视昌平,这首词就是在此间完成。此时的纳兰是康熙皇帝的御前侍卫,并常以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以过人的文才武略而备受康熙赏识,所以皇帝无论南巡北狩,还是四方游历,纳兰都常伴其左右。

作为屡受皇帝恩赏、人人羡慕不已的年少英才,纳兰理应得意才对,况且此时他与妻子卢氏伉俪情深,感情甚笃,这段岁月当是他一生中最明媚、最快乐的时光。但是我们几乎很难从《饮水词》中找到写于这段时期的明朗快活的作品。

古人有“发愤著书”、“不平则鸣”等说法,这似乎是文艺创作中最为普遍的心理规律。一般来说,人在困境中会更加敏感,当忧思郁积时不吐不快,唯有诉诸文字才能在现实和梦想间寻到平衡,韩愈就曾说过诸多古代先贤和文学奇才的经历都是“不平则鸣说”的例证,如屈原、司马迁、杜甫、孟郊等人;若是居安,人们在舒适闲逸的生活中就很难思危,无愁苦之思、愤懑之情,写出来的东西就少了岁月的积淀和时光的镀色。

显然,我们无法用这个普遍规律来解释纳兰的一生。卢氏夭亡后,或许我们可以把亡妻之痛作为纳兰一系列悼亡词的源头,但纳兰早期词作中巨大的痛苦与难以名状的哀伤又是从何而来?

作为叶赫那拉氏的后人,他一出生就被安排到了天皇贵胄的家庭,注定富贵荣华,但他偏偏不爱锦衣玉食的生活,更是从内心深处厌倦了官场庸碌与俗气,无心功名利禄。“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这或许也是他常感悲伤的原因之一。

这一首写于1676年的《虞美人》中尽是萧索之景、悲戚之情,而当时纳兰的仕途情路无不平顺,一番反差与对比在无形中印证着命运的乖谬与无常,这也是纳兰悲剧性格中的浓重一笔。

双溪是北京昌平境内的一条小溪,天寒地冻的时节,眼前尽是一派肃杀的景象,高峰兀立,巨石挡路。骏马在空旷的原野中嘶鸣,行人相遇来不及说上几句话就又各奔西东。正感叹旅途的艰辛与孤独,偏偏又行到了断崖处,只有小桥为路。天空中有鸿雁飞过,却不能代为传书,这一番遭遇令人心生感慨,思归之情油然而生。行走在异乡,最好的年华早已如逝水一般悄然没了踪迹,想着想着,就不知不觉淌下了眼泪,泪眼模糊中回首眺望,只见十三陵附近亭亭如盖的大树和被夕阳染黄的暮云。

这首词所写的本是一个常见的题材,无非人在行役途中的一番感慨长叹,但纳兰所展现出了一片更加情深意远的境界。以羁旅行役为主题的词并不少见,“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所展现的是一种清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更多的是一种惆怅,纳兰的《虞美人》则是一股锥心的悲切之感。这种痛不是歇斯底里的,而是绵长蕴藉的。

一个人心中得有多少悲伤,才能将文字浸染上眼泪的苦涩?人们常说“触景伤情”,当纳兰“伤情”的原因再无从考证时,我们也唯有把那一腔化不开的愁绪归咎于萧瑟斑驳的秋景。 tKYVbMlfZQDX5tb2ZQKXS7M5DGmLwe2ggCQMqIm0AXz7rZ+4s+QiWx7TEylu8OV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