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与其练达 不若老实

【原文】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译文】

一个刚刚涉足社会的人,阅历不深,受到不良习气的影响也少;而阅历丰富的人,各种奸谋技巧往往也很多。所以,一个坚守道德准则的君子,与其过于精明圆滑,不妨朴实笃厚;与其谨小慎微,曲意迎合,不如坦荡大度。

【精读解析】

在我们完成学业,走入社会的那一刻,新的学习已经开始了。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经历的越来越多,学到的也越来越多。这样我们就会渐渐沾染上社会的色彩,褪去稚嫩,多几分圆滑。这时候就会出现不一样的人生逆转,好的坏的,我们都已不是原来的自己。但是一个真正坚守道德准则的人,会因阅历增多变得成熟稳重,却不会丧失心理坚守的原则和道德底线。这种人朴实笃厚、坦荡大度。

其实生活很简单,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生活就反过来以什么样的态度回报我们。如果一个人投机取巧,生活同样会见招拆招,戏耍于他;如果为人忠厚老实,生活也会诚恳待他。所以“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只要我们老老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不放下心中的目标,其实就已足够。

天下最成功的人,就是老实人。老实人诚恳地对待生活、对待人事,所以他们往往最容易成功。

春秋时代,晋献公死后,公子重耳(晋文公)被赶出了晋国,先锋营首领介子推等大臣忠心耿耿跟随重耳,在国外流亡长达19年。在最困苦的情况下,重耳流亡到卫国,饥不能行,介子推偷偷地进到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煮成汤送给重耳。重耳感动得泪如雨下,夸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

公元前636年秋,重耳返回晋国继承王位。介子推为了国家的复兴,不计较个人得失,功成身退。有的大臣鼓动介子推去找晋文公争功要官,介子推回答说:“我宁愿终身当平民,也不愿贪天功为己功。”介子推一直待在家里侍奉老母亲。

介子推的邻居解张为他鸣不平,写了一首《龙蛇歌》贴在晋都宫门。晋文公省悟过来,十分悔恨,命令全国上下都寻找介子推。后来晋文公得知介子推隐居绵山,立即带领众大臣登山寻找。绵山雄伟高大、崖陡洞幽、沟壑纵横、深谷野岭,树林又茂密,尽管兵士大臣不断寻找呼喊,也不见介子推的踪影。这时有的大臣献计说:“三面点火,留下一方,让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出山来。”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孝子,思忖片刻便下令士兵将谷内的干草树木点燃。当时正值清明节期,绵山顶上的风很大,火越烧越旺,一直燃烧了三天三夜,但仍不见介子推的踪迹。

晋文公派人再次登山寻找,只从山崖的岩洞中找到半张破草席。晋文公接过草席仔细看,只见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忠心,但愿主公赏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照复清明。”

正是因为这种朴实、面对名利不动坚守的品格,中国的很多评论都将介子推和屈原相提并论,提出了“南有屈原、北有介子”的说法。介子推性情耿直、文武兼备,虽然有获得显赫官位的机会,却宁愿功成身退守住内心的道德坚守,崇尚以道德、忠孝、仁义教化天下。他这种淡泊名利、不求厚禄的品格,成为千古佳话。

在实际生活中,人的品德与人的名利观的确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淡泊名利,才能够在品德修养上取得一定的成就;只有心胸坦荡的人,才能拒绝各种外物的诱惑,保持朴素的心境,平平凡凡地生活。世事变化,沧海桑田,褪尽浮华我们会发现,做人之道和处事之智其实只有一句话:只要不放下道德,我们就不会在生活中搁浅。 OnfMz+zzGJL8ojoi468f2KFUlgr8VQxCf6bC7ugKIKlxnmascWprbuCo48U7rka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