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洁身自好 栖守道德

【原文】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译文】

一个能够坚守道德准则的人,也许会寂寞一时;一个依附权贵的人,却会永远孤独。心胸豁达宽广的人,考虑到死后的千古名誉,宁可坚守道德准则而忍受一时的寂寞,也绝不会因依附权贵而遭受万世的凄凉。

【精读解析】

战国时,段干木学成自孔子的弟子子夏,是当时很有名的学者。尽管他很有才能,但他始终不愿做官。魏国国君魏文侯曾经登门拜访他,想授给他官爵。段干木却避而不见,越墙逃走。他的这一举动不仅没有惹怒魏文侯,反而让魏文侯更加敬重自己。从此以后,魏文侯每次乘车路过他家门时,就下车扶着车前的横木走过去,以表示对段干木的尊敬。

魏文侯的车夫对此十分不解,便问:“段干木不过一介草民,您经过他的草房表示敬意,他却置之不理,这样未免有点太过分了吧?”

魏文侯答道:“段干木是一位贤者,他在权势面前不改变自己的原则,是有君子之道的表现。他虽隐居于贫穷的里巷,而名声却远扬千里之外,我经过他的住所怎敢不对他表示敬意呢?他因有德行而取得荣誉,我因占领土地而取得荣誉;他有仁义,我有财物。土地不如德行,财物不如仁义。这正是值得我学习、尊敬的人,所以我再怎么表达我的敬意都不为过。”

隐于山林,栖守道德

后来,魏文侯见到了段干木,诚恳地邀请他任国相,段干木谢绝了。但通过一次倾心交谈,二人成为莫逆之交。

没过多久,秦国想兴兵攻打魏国,司马唐雎向秦国国君进谏道:“段干木是贤人,魏国礼遇他,天下没有不知道的。像这样的国家,恐怕不是能用军队征服的吧!”秦国国君觉得有道理,于是按兵不动,魏国因此逃过一劫。

在上古先秦歌谣中,曾有:“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段干木对功名富贵的厌恶,是他追求洒脱的独特个性和儒家道德规范融合的结果。他虽然终身不仕,却不是真正与世隔绝的山林隐逸一流,而是隐于市井穷巷,隐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中,进而“厌世乱而甘恬退”,不屑与那些趁战乱而俯首奔走于豪门的游士和食客为伍。这样的选择,实际上也是另外一种忠诚。

今天,一个人选择洁身自好,已不仅是践行学养的问题了。栖守道德是修养的需要,也是一个人把握机遇、追求恬淡美满人生的需要。在这个繁忙的时代,一个能够坚守道德准则的人,也许会郁郁不得志;一个攀附权贵的人,可能得意一时,也可能永远孤独。前者之所以能耐住寂寞是因为他们考虑到死后的千古名誉,而后者只想抓住眼前的利益,所以才会失去人生的坚守,落得万事凄凉。伯夷、叔齐拒食周粟,虽然他们的死亡不着一字,但在人们的传唱中却尽得风流。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因为难以抵制物欲的诱惑,从而使自己踏上人生不归路,留下终生遗憾。人的修养是一个漫长的坚持和追求的过程,一桶牛奶倒进一杯脏水就成了一桶脏水,人一旦放弃了自己操守的坚持,就容易自暴自弃,从而抛弃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所以,人应该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哪怕必然孤身一人,至少没有为了终究散去的身外之物丢弃自我。 ewxJdfu/Ul4p9edUCIGaY5z/0hbFLLeVGFUsbLQhsoh6nyeffBov4BudXVnPy18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