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受人之恩,虽深不报,怨则浅亦报之;闻人之恶,虽隐不疑,善则显亦疑之。此刻之极,薄之尤也,宜切戒之。
【译文】
受到了别人很大的恩德不知道报答,而对人有一点怨恨就进行报复;听到他人的坏事虽不明显也坚信不疑,而明知他人做了好事却持怀疑的态度。这样的行为刻薄冷酷到了极点,一定要避免。
【精读解析】
滴水之恩理当涌泉相报,这是中国人历来所崇尚的美德。但是却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受到别人很大的恩惠不知道报答,却对别人有一点怨恨就进行报复,这种忘恩的行为可谓是刻薄之极。人们应该学会感恩,别人施与的恩惠,即便微不足道,也切莫忘记,适时报答。尤其是在自己处于困境中时,他人的雪中送炭就更弥足珍贵了,在自己有能力时,更应该重重地报答。
当然,善良的人们并不是为了得到回报才施与他人恩惠,但是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能帮助你在逆境中寻求希望,在悲观中寻求快乐。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常怀感恩心,一生无憾事。
鲁宣公二年(公元前607年),宣子在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县东南)打猎,住在翳桑。一日外出时,他见一人饿倒在地,便上去询问。那人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宣子于是命人将食物送给他吃,那人吃着吃着却留下了一半。宣子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离家已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还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宣子被他的孝心所打动,就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为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让他带给家中的母亲。
后来,灵公想杀宣子,危急之际,灵公武士中的一人却在搏杀中反过来抵挡晋灵公的手下,使宣子得以脱险。宣子问他为何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那个饿汉。”宣子再问他的姓名和家居时,他不告而退。
宣子的一念之善为他后来的大难不死埋下善因,为报一饭之恩而不惜违抗君令的那个人也着实令人敬佩。知恩图报是情理之中的事,以德报怨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就更考验人的胸襟与气度了。有些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大意是:你怎样对待我,我就怎样回敬你。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来是合理的,但如果仔细考虑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它所带来的后果是沉甸甸的:原本是一个人痛苦,现在却是两个人痛苦。别人犯的错误,我们为什么还要重复呢?学会冰释前嫌、宽容他人,其实也是给自己留下余地。
公子小白即位之前为了躲避齐国内乱,和兄长公子纠流亡国外。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奔回齐国,争夺君位。公子纠的师傅管仲,带兵拦截公子小白,一箭射中小白的腰带扣。小白假装死去。公子纠以为小白已死,就放慢了行程。小白却日夜兼程抢先回到齐国即位,成为齐桓公。
齐桓公想任用他的老师鲍叔牙为相,鲍叔牙举荐自己的好友管仲,并对齐桓公说:“您要是治理齐国,用我为相就足够了,但您要是想称霸天下,却非用管仲不可。”齐桓公认为鲍叔牙说得有理,不再计较一箭之仇,任用管仲为相。后来,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果然强大了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
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与管仲的辅佐是分不开的,但是,如果齐桓公当初固执于一箭之仇,而不肯起用管仲,结局恐怕又是另一番景象了。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正是齐桓公的以德报怨成就了他后来的一番霸业。一个人在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中,会得到别人的帮助,也会受到别人不同程度的伤害。但是不要对一些过往心怀怨念,而应该学会感恩和原谅。感恩在困境中帮助过我们的人,是他们让我们坚定了信念;宽容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是他们使我们懂得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