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以德御才 恃才败德

【原文】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

【译文】

品德是一个人才能的主人,而才能是品德的奴婢。如果一个人只有才能而缺乏品德,就好像一个家庭没有主人而由奴婢当家,这样哪有不胡作非为、放纵嚣张的呢?

【精读解析】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然是文盲,妻子也并非名门闺秀,但孩子们却都非常出色。这得益于朱元璋对孩子的教育。元朝灭亡的教训让朱元璋更明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道理,辛辛苦苦打来的江山岂能在自己百年之后就付诸东流?因此朱元璋非常重视子女教育,他认为,“德”既能补体,也可补智。他既重视教育孩子求知,更重视帮助他们“正心”,即品德教育。

一天,在大殿上,太子、诸王静候一旁,朱元璋严肃地训诫他们说:“你们知道‘进德修业’的道理吗?古代的君子,德充于内,又表现于外,所以器识高明,善道日多,恶行邪僻都退避三舍。自己修道已成,必能服人,贤者集拢你的周围,不肖者远避。能进德修业,则天下国家未有不治,不然就没有不失败的。”

为了达到使诸子“进德修业”的目的,朱元璋还亲自为孩子的老师制定了对孩子的教育方针。他说:“好师傅要做出榜样来,因材施教,培养人才。教的法子,最重要的是正心,正了心,什么事都可办好;正不了心,各种私欲便乘虚而入,很要不得。你们须以实学教导,不要学一般文士,只是背诵辞章,毫无好处。”

根据这一方针,开国以后,朱元璋除在宫中建大本堂,收存古今图籍,聘请各地名儒,以儒家典籍教育诸子外,还精心挑选了一批有封建德行的士人,充当太子宾客和太子谕德,对诸子进行严格的、系统的封建“德行”教育。基于“连抱之木,必以授良匠;万金之壁,不以付拙工”的思想,洪武元年(1368年)立皇太子后,朱元璋便委开国重臣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分别兼任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和太子少保。让他们“以道德辅导太子”,“规诲过失”,使太子有长足进步。特别是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对于太子的德行修养影响最大。

从朱元璋教育子女可以看出他主张:百学德先行,育教先育德。一个人如果想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首先要把自己的德性修炼好。

德与才是有机的统一体,二者不可分割,不可偏废。宋代政治家司马光在总结历史上用人治国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靠才来发挥,才靠德来统帅,二者相辅相成,同样重要。只有德才兼备,才为贤者。

然而德才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不平衡。有些人德比较好,但才能差些;有些人虽然有才,但德稍逊一筹。德才相比,更应注意德。因为一个能力非常强、智商非常高的人,如果品质败坏、野心很大,那他造成的危害就会非常大,甚至会达到祸国殃民的程度。

品德是才能的主人,才能是品德的奴仆,这个比喻是很独特的,却也十分恰当。一个人如果缺“德”,无论他有多渊博的知识、多强的能力、多高的水平,都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完善的人。 Jdh9dzO2p2lNJOUFEk6QEnSjEq8QifBNY8Xc4HealZ2/o6JZPrsg63Lo5sfR/8i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