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天想起一个人,并尽力取悦他,这样能让你在14天之内医治好自身的抑郁症。
2.对他人好不是出于责任,而是一种享受,因为它能使你更健康、更快乐。
3.当你对他人好的时候,同样是对自己最好的时候。
4.一个人如果想享受到人生的幸福,就不应该只考虑到自己,而是应该为别人着想,因为真正的幸福来源于你为人人、人人为你。
我着手写这本书的时候,曾设立了一项200美元的奖金,用来向别人收集那些“我是怎样克服忧虑”的真实感人故事。
这项征文设立了三位评审,分别是:东方航空总裁埃迪·瑞肯贝克、林肯纪念大学校长斯图沃特·麦克兰德和广播新闻分析家卡腾博恩。在我们收集到的故事中,有两个非常精彩,难分高下。于是我们决定将奖金平分给这两个人。下面讲述的是其中一个故事—C.R.波顿的故事:
9岁的时候,我失去了母亲,12岁的时候,我的父亲也去世了。父亲是在一场意外中丧生的,母亲在某一天离开家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父亲去世后,我和我的两个小妹妹再没见过面。在母亲离开家的7年后,我才收到她的第一封来信。父亲在母亲离家出走的3年后死于意外。他和别人在密苏里州的一个小城合伙开了一家咖啡馆。他的合作伙伴趁父亲出差期间,把咖啡馆卖掉携款私逃了。一位朋友给父亲发了电报让他赶紧回来。仓皇失措中,父亲死在了堪萨斯州的一场车祸中。我有两个姑姑,年纪又大、家里又穷、身体又差,收养了我们家中的3个孩子。我和我的小弟成了没有人要的孤儿,镇上的人可怜我们,把我们收留了。我们最害怕的事就是人家像对待孤儿一样对我们,可是这种担心害怕是无可避免的。我在镇上的一个穷苦人家寄宿了一段时间,但是那个时期境况很不好,一家之主失业了,他们对多养我这个孩子也无能为力。后来,我被洛夫廷夫妇接到距离镇子11英里的农庄,并留了下来,洛夫廷先生已经70岁了,常年生病躺在床上,他对我说,只要我不撒谎、不偷东西、乖顺,他们就会一直收留我。我把这3条定律当作自己的圣经一般。我绝对遵循这些准则。我开始上学了,可是第一个星期的时候情况简直糟糕透了。别的小朋友总是拿我的大鼻子说笑,还骂我笨,叫我“小孤儿”。我伤心到了极点,甚至想和他们打一架。但是洛夫廷先生告诉我:“要永远记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是不会随便和别人打架的。”我一直没有和他们打过架,直到有一天,有一个小男孩把捡起的鸡屎扔在我的脸上,我狠狠地打了他一顿,并且还因此结交了几位朋友,他们说他是活该被打。
洛夫廷太太买了一顶崭新的帽子给我,我非常喜欢。一天,一个年龄比我大的姑娘从我的脑袋上把它抢走了,还往帽子里灌水弄坏了它。她还说她往帽子里灌水是为了浇醒我的呆脑子。
在学校的时候,我从来不会流泪,但是回到家以后,眼泪就止不住了。有一天,洛夫廷太太教给我一个化敌为友的方法。她说:“拉尔夫,假如你先去了解他们,看看自己有什么地方能够帮助他们,他们就不会再捉弄你,也不会再叫你小孤儿了。”听完她说的话,我开始努力学习,虽然我在班里的成绩是最好的,但是并没有人忌妒我,因为我会对他们伸出援手。
我帮几个男孩写作文,帮别人写辩论的稿子。有个男孩害怕被人知道是我在帮助他,他只好跟他的妈妈说他去捉动物了,然后悄悄来到洛夫廷太太家里,把狗捆在谷仓里,让我替他做作业。我还帮过一个同学写读书总结,甚至还花费了好几晚的时间帮一个女生做算术题。
村里接二连三发生了不幸的事,两位老农人先后死去,一位太太被她的丈夫抛弃,我成了这4家人中唯一的男子汉。两年的时间里,我始终都在给这几个寡妇帮忙。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我会去她们家里帮她们砍柴、挤牛奶、喂牲畜。现在,大家不再辱骂我,反而开始夸奖我。他们所有人都当我是他们的朋友。我从海军退役回来的时候,他们都表现出自己的真感情。我回到家的第一天,就有200多位邻居来看望我。甚至有的人是开了80英里的车过来的,他们那么真诚地对待我是因为我始终乐于帮助他人,我几乎再没什么烦恼,13年来,也没有人会愚弄我了。
波顿先生真是了不起,他知道怎么和人交朋友,他也知道怎么克服忧愁、享受人生。
西雅图有一位弗兰克·卢帕博士,他也是如此。他已经卧病在床23年了。但是西雅图《星报》的斯图尔特·怀特豪斯对我说:“我曾数次去访问卢帕博士,我想不到比他更慷慨、更善于享受人生的人了。”
这位瘫痪在床的病人是如何享受人生的呢?我给你两次猜测机会。他是因为批评不满做到的?当然不是。那么他是因为自怨自艾,以自我为中心?当然还是不对!他做到了,因为他恪守威尔士王子的诺言:“我为他人服务。”他搜集了很多和他一样卧病在床的病人的姓名及地址,给他们写信,不断勉励他们。实际上,他还成立了一个瘫痪者联谊的俱乐部,让大家彼此写信,最后,他成立了一个全国性的社会团体组织。
他躺在床上,平均每年要写1400封信,给成千上万有同样遭遇的人带去了快乐。
卢帕博士和其他人最大的区别在哪里?他有一种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有一种责任感。他能深刻地感受到,高于自身生命的奉献能够带来真正的喜悦。就像萧伯纳说的那样:“一个把自己当作一切中心的人一直都在埋怨世界不能让他顺心如意,不能让他快乐。”
知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一句让我非常震撼的话。他经常告诉那些患有抑郁症的病人:“每天想起一个人,并尽力取悦他,这样能让你在14天之内医治好自身的抑郁症。”
这句话听起来真是神乎其神,我想我有必要把阿德勒博士的著作《人生对你有何意义》这本书中的个别段落摘抄下来让你有所警醒:
抑郁症是对其他人一种长时间愤恨埋怨的情绪,它的目的是引起别人的关怀、怜惜和支持,病人仿佛会一直为自己的罪过感到颓丧。抑郁症患者首先回忆起来的事情一般都是:“我记得我很想在沙发上躺下来,但是我的哥哥却抢先一步,我哭个不停,直到他站起来让给我。”
抑郁症患者经常用自残的方式来自我报复,所以,医生首先要做的事就是不要给他任何自杀的理由。我治疗方式的第一步是先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我会告诉他:“千万不要做任何一件你不喜欢干的事情。”这看似没有什么,但是我坚信这是所有问题的根本。假如患者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么他还会埋怨谁呢?又怎么会自我报复呢?我会跟他们说:“假如你想去戏院,或者是想放个假,那你就去做。但是假如你中途又改变了主意,那就不要去。”这种情况是最好的,因为你满足了他自认为比其他人优越的意识。他就像上帝一样可以想怎样就怎样。但是,这和他的习惯毫不相符。他原本是想操控别人、埋怨别人,假如大家都顺从他,他就没有办法再操控谁了。我采用的这种方法没有让一个患者自杀过。
患者一般都会这样回答:“但是我什么事都不想做。”我早就想好了要怎么回答他们,因为我确实已经听到无数次了,我会说:“那就不要做任何你不想做的事。”他们有时会回答:“我想在床上躺一天。”我知道只要我让他这么做,他就不会这么做。但假如我不同意,就会引发一场大战。一般情况下,我肯定会同意的。
这是一种办法。还有一种办法能更简单地解决他们的生活方式。我跟他们说:“只要你按照这个办法,绝对可以在14天之内康复,那就是每天想起一个人,并尽力让他快乐。”你想想他们会怎么做。他们满脑子里只有自己,他们会想:“我为什么要去关心别人?”有的人会说:“对我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我这一辈子都在为别人着想。”实际上,他们肯定没有做过。我让他们再仔细想想。他们并没有再去考虑这件事。我跟他们说:“你失眠的时候,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来思考你能取悦谁,并且这对你的健康很有帮助。”第二天我问他们:“你昨天晚上有没有按照我的方法去做呢?”他们回答:“昨天晚上我一躺到床上就睡着了。”当然,这一切都是在一种随和友好的氛围下进行的,不可以流露出一丝一毫的优越性。
有人会说:“我做不到,我太心烦了!”我会说:“你不需要停止自己的烦恼,这两件事可以同时进行,不会有任何冲突。”我要让他们的注意力从自己身上逐渐转移到别人身上。许多人会说,“为什么要让我去讨好别人?别人怎么不来讨好我呢?”“你要考虑到自己的健康。”我回答说,“其他人以后会吃尽苦头的。”几乎没有一位患者对我说:“我按照你的方法做了。”我一切的付出只是想让我的患者对别人更加感兴趣。我知道他们患病的原因是因为缺少和人沟通,我需要让他们知道这一点。他何时能把别人和自己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他就康复了。在十诫中最困难的一条是“爱你身边的人”。对其他人没有兴趣的人,不但让自己陷入困境,同时也会给身边的人带来莫大的伤害,人类一切的失败都是由这些人带来的。我们对别人的请求,以及你能够给予的最高称赞就是,他应该是一位好同事、好朋友,是爱和婚姻的最好伴侣。
阿德勒博士敦促我们要每天做一件善良的事,什么是善良的事呢?先知穆罕默德说:“善良的事就是能够让他人脸上带着笑容的事。”
每天做一件善事为什么能给人带来这么大的好处呢?因为当你想要让别人快乐的时候,就没有时间考虑自己,而忧愁、害怕和抑郁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人只考虑到自己。
威廉·穆恩太太在纽约开设了一所穆恩秘书学校,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她就消除了忧虑。她也没用13天,实际上,她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康复了,这得益于一对孤儿。穆恩太太给我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5年前的12月,我陷入了一种自怨自艾并伤心绝望的境地,我和丈夫仅过了几年幸福快乐的生活,他便永远离开了我。越是快到圣诞节的时候,我就越伤心。我从未独自过过圣诞节,我害怕它的来临。朋友们都会邀请我到她们家去,但是我并不想去,我知道无论在谁家我都会触景伤怀、睹物思人的。所以我谢绝了所有人的好意。离圣诞夜越近,我就越是顾影自怜,难以自拔。是的,我也有很多值得去感激的事情,人人都会有。圣诞夜那天,我在下午3点的时候离开了办公室,来到第五大街上毫无目的地闲逛,希望能够驱逐心中的郁闷情绪。大街上的人看起来都那么快乐—让我无法不怀念那些快乐的时光。我无法想象自己要回到落寞空洞的公寓里。我非常迷茫,不知道要干些什么,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闲逛了一个多小时后,我才注意到自己来到了公交车站前面,回忆起我和丈夫曾一起坐公交去冒险的情形,于是我坐上了进入车站的第一趟公交。过了赫德逊河不一会儿,我听到乘务员说:“女士,到终点了。”我从车上下来,连这里是哪儿都不知道,但却发现这是一个静谧祥和的地方。在等车返回的时候,我在住宅区的街道上逛了一下。当我从一座教堂路过的时候,里面传来了美妙的《平安夜》的音乐声,我走了进去,里面除了一位风琴手并没有其他人。我安静地坐在教友席位上,装饰圣诞树的灯光柔和温暖,音乐美妙动听—再加上我一整天没有进食—我竟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醒来的时候,我忘记了自己身处何地,开始害怕起来。然后就看见两个小孩站在面前,很明显他们是来看圣诞树的。其中一个小姑娘用手指着我说:“她是不是圣诞老人送来的呢?”我睡醒的时候把他们吓了一跳。我跟他们说我是不会伤害他们的。他们的衣服很破旧。我问他们的父母在哪儿,他们说自己没有父母。这两个小孤儿的情况比我更加糟糕,我有些羞愧。我带他们去看圣诞树,还带他们去小商店买了些零食、糖果和小礼物。我的孤独感竟然瞬间没有了。这两个孤儿让我数月以来第一次感受到原来生活还是如此美好有意义。我和他们谈话,发现自己很幸运。我感激上苍,我年少时期的圣诞节过得那么开心,父母对我的爱惜和关怀无微不至。这两个孩子带给我的要远远多于我给他们的。这件事让我知道要想让自己快乐,首先要让别人快乐起来。我发现快乐是有感染力的。通过给予,他人接受,然后从中获得快乐。因为帮助他人、爱护他人,我战胜了忧伤、苦闷和自怜,并且像是获得了重生一样。而我也真的有了很大改变—不仅是在那个时候,之后的几年都是这样。
我几乎能写一本关于忘我而重拾健康快乐的书,这种故事数不胜数。我先以玛格丽特·泰勒·耶茨的事迹为例,她是美国海军中最受人喜爱的女性。
耶茨太太是一位小说家,但是她写过的所有小说都比不上她自己的故事真实精彩,她的故事发生于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当天早上。耶茨太太因为心脏问题,一年多以来都卧病在床,每天需要在床上度过22小时。最远也就是从房间走到花园晒晒太阳。即便如此,要是没有了女佣的扶持她也活动不了。她亲口向我讲述了她当年的故事。
当年,我认为我只能在床上度过我的后半生了。直到日军来偷袭珍珠港,我才重新开始了真正的生活。
轰炸发生的时候,一切都变得混乱不堪。有一颗炸弹落在了我家附近,把我从床上震了下来。陆军派卡车去接海陆军军人的妻儿到学校躲避灾祸。红十字会的人给那些有多余房间的人打电话。他们知道我的床边放了一部电话,问我愿不愿意为联络中心提供帮助。于是我把那些海陆军人的妻儿现在留宿的位置记录下来,红十字会的人会让军人给我打电话来找自己的家眷。
很快我知道了我的先生现在很安全。于是,我尽力鼓舞那些不知自己先生生死的太太,同时还要抚慰那些寡妇—很多太太都失去了自己的丈夫。这次共有21117名官兵阵亡,失踪人数高达960人。
开始的时候,我还是在床上躺着接电话,后来我在床上坐了起来。最后,我忙得不可开交,又非常激动,居然忘记了自己的病情,我下了床在桌边坐下。由于要帮助那些境况比我还糟的人,让我忘了自我,除了晚上要睡8小时,我再也不用卧床了。我发现假如日军没有空袭珍珠港,也许我的下半生都只是一个废人。那个时候,我在床上躺得很安逸,一直在消极地等待康复,现在我才了解,那个时候我潜意识里已经没了恢复健康的意志力。
虽然偷袭珍珠港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悲剧,但是对于我个人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这次危机让我发现自身从未有过的力量。它促使我不得不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人身上。它也给了我活下去的理由,我再也没有时间去考虑自己以及自己的病情。
心理医生的患者如果都能像耶茨太太那样去为别人提供帮助,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可以恢复健康。这是我一个人的看法吗?不,这是闻名遐迩的心理学家荣格说的,他说:“在我的患者中有三分之一的病人从医学上无法发现任何病理,他们只是没有找到人生的目标,而且顾影自怜。”
换句话说,他们的人生只想搭一辆顺风车—而游行的队伍就从他们身边走过。于是他们拿着自己自怨自艾、百无聊赖且没有意义的人生去咨询心理医生。没有赶上渡轮,他们就站在码头上埋怨除自己外的每一个人,他们企图让全世界的人都满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
也许现在你会这样说:“这些事情也不过如此。假如我在圣诞夜遇到孤儿,我也会给予他们关怀;假如我遇上珍珠港的事情,我也能做耶茨太太所做的那些事,但是我的情况和别人的不一样。我的日子极其平淡。我每天需要重复8小时一样的工作,简直无聊透顶,我身上没有发生过任何有意思的事情。我怎么可能会对帮助别人产生兴趣呢?我又为什么要帮助别人呢?这样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这个问题还算说得过去,我来尝试着回答你。无论你的人生是多么苍白,你每天都必不可少地要遇到一些人,你对他们怎么样呢?你是假装看不见,还是想多了解他们一些?比如说邮递员—他每天都要跑几百里的路程,给人们送信,你有没有想过要知道他住在哪里?看一看他妻儿的照片?你是否对他是不是感到很疲惫或者有没有觉得工作无聊给予过关怀呢?
杂货店的小弟、送报人、擦鞋童呢?他们也都是人啊!他们也会有烦心事、有理想、有抱负啊!他们也想有人能够和自己分享,关键在于你是否曾给过他们机会?你是否曾对他们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我说的就是这类事情。你不需要成为南丁格尔,也不需要变成社会改造者,就可以为这个世界做贡献—你自己的世界,你完全可以从明天早上碰见的第一个人开始改变自我。
这么做对你有什么益处?毫无疑问,当然是给你带来更大的快乐、更大的满足感,更加以你自己为荣。亚里士多德称这种态度为“开化了的自私”。波斯宗教家左罗斯特说:“对他人好不是出于责任,而是一种享受,因为它能使你更健康、更快乐。”富兰克林说得更加简洁:“当你对他人好的时候,同样是对自己最好的时候。”
林克是纽约心理服务中心的主任,他曾经说过:“我觉得,现在心理学的一项重大发现就是,科学证实,为了实现自我并且从中得到快乐,牺牲自我和纪律都是必不可少的。”
多想想他人不仅能让自己少一些烦扰,还能结识更多朋友,从而得到更大的乐趣。我向耶鲁大学的教授威廉·菲尔普斯请教过这个问题,下面是他的回答:
我去旅馆、理发店或者商店的时候,一定会和我遇见的人说话。我要让他们知道:他们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台机器上的螺丝。有时候,我会称赞店里女服务员的眼睛或者头发很漂亮。我会关心他们理发时站立一天会不会很累,我会问他为什么会进入理发这个行业,比如工作多长时间了,理过多少次头发。我和他一起数。我发现当我表现出对他们有兴趣时,他们就会很开心。我经常会和行李搬运工握手。工作了一整天,这会让他们的精神振作起来。一个非常炎热的夏天,我去火车餐车车厢吃午餐。餐车里拥挤得厉害、又十分闷热,服务也很慢。服务生过来给我菜单的时候,我说:“今天在厨房做菜的那些人可就惨了。”服务生开始骂骂咧咧,我认为他生气了,他说:“老天啊!顾客都在埋怨食物难吃,他们抱怨服务太慢,又嫌弃这里闷热,东西还昂贵。这些怨声我听了19年,你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对厨师深表同情的顾客。我祈盼这里有更多像您一样的顾客。”
服务生仅仅是因为我把厨师当作人来看待便这么惊诧,每个人所渴望得到的仅仅是希望有人把自己当作人一样看待。有时,我在路上遇到有人牵着狗遛弯儿,我就会一直夸奖那条狗。我走过之后回头看,常常会看见那个人很欣慰地拍拍自己的狗,我对狗的赞美让他再一次赏识他的狗。
有一次在英国,我碰见一位牧师,我发自肺腑地夸赞了他那条结实聪明的牧羊犬。我请求他告诉我是怎么训练那条狗的。我离开后,扭过头看见那只牧羊犬趴在它主人的肩膀上,那位牧师正在抚摸它的头。仅仅是因为对牧师的狗表现出了兴趣,就能让那位牧师如此快乐,也能让那只狗那么开心,同时这也让我很开心。
一个经常会和搬运工握手,还会向厨子深表同情,或者总是夸赞别人的狗很厉害的人,你觉得他会整天愁眉紧锁,需要心理医生开导吗?你肯定也不会这么认为吧!我们国家有一句这样的俗语:“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接下来是一位女性的故事,如今她已身为祖母了,前几年,我去她的镇子上演讲,在她家留宿了一晚,第二天她开车把我送到50英里外的车站乘坐火车。在车上的时候,我们聊到怎么交朋友的问题,她说:
卡耐基先生,我要跟你说一件事,这件事我从未跟其他人说过—就连我的先生也不例外。过去,我们家在费城是靠社会救济金生存的。穷困给我的年轻岁月带来了莫大的悲剧。我从未像其他少女一样有正常的社交生活。我的衣着非常简陋,并且还总是因为太小而紧绷在身上,不用说,还都是老款式。我认为自己没脸见人,经常会哭着睡觉。绝望中,我突然想到一个办法,每当聚会的时候,我都会询问我的男伴有什么样的经历、看法或者是对将来有什么样的打算。我问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不是真想了解什么,只是希望他们的注意力能够离开我的穿着,不要看出我寒酸的衣着打扮。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很奇妙:当我听这些年轻人谈天说地的时候,我学到了一些东西,因此对他们的回答产生了真正的兴趣。我开始兴致勃勃地听他们说话,自己也忽略了着装上的问题。但是最让我吃惊的是:因为我是一个静听者,又勉励他们多谈论自己,他们和我在一起的时候通常都很放松,我居然逐渐成为了最让人喜欢的姑娘,有3位男士都曾向我求婚。
也许有人看到这里会说:“什么对其他人的事情感兴趣,这都是胡说八道!我才没工夫去理会别人的事情,我只需要自己能挣钱,得到我想要的东西就行了,为什么要去管别人的闲事?”
的确,你有权利自由选择,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但是,假如你是对的,那么所有古代的圣人贤者就都错了,例如耶稣、孔子、佛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或许你很厌恶宗教大师,那么,我现在来说几个无神论者的事例。第一个事例是剑桥大学的豪斯曼教授,他是现代非常有名的学者。1936年,他在剑桥作《诗之名与质》的演说中讲道:
耶稣说:“因为我牺牲生命的人将会得到永生。”这的确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是最具有深远意义的发现。
我们在传教士那里每天都能听到这样的腔调,但是豪斯曼教授是一位无神论者,同时也是一位悲观主义者,可他仍然知道,一个只考虑自己的人是没办法活出真正有意义的人生来的,实际上,他会生活得很糟糕。相反,忘记自我、为他们提供服务的人才能真正享受到生命中的快乐。
假如这也无法让你动容,那么我们再来说说西奥多·德莱塞,他是20世纪最著名的美国无神论者。德莱塞把一切宗教都当作神话,而人生仅仅是“傻瓜讲的故事,是空洞无意义的”。但是,德莱塞却恪守耶稣所讲的一个道理,那就是为他人服务。德莱塞曾说:“一个人如果想享受到人生的幸福,就不应该只考虑到自己,而是应该为别人着想,因为真正的幸福来源于你为人人、人人为你。”
假如我们真如德莱塞所说的那样,能为别人提供帮助使他生活得更美好,我们就应该立刻行动起来,不要再耽误时间。人生这条路,我只可以走一次,假如我能做任何善行—那么请让我立刻就做,不要让我耽误时间,也不要让我小看它,因为,我再也不能重走这条路。
驱散担忧和焦虑,得到平安和幸福就要:
忘记自我,多对别人产生兴趣,努力让他人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