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付出但不期望得到感激

卡耐基名言

1.人天生就容易忘记对别人的付出表示感谢,如果我们一直对别人的感恩有所期待,那么大部分都是在自寻烦恼。

2.如果想得到真正的快乐,就必须舍弃期待别人感激自己的想法,只单纯去享受付出的快乐。

3.对他人是否表达感恩之情不报希望,因为付出也是一种享受赠与的快乐。

最近我碰到一个非常容易对自己不满的事物动怒的人,人们告诫我,要是碰到他的话,他在15分钟内就会谈起那件事,结果真的是这样。11个月前,发生了一件最令他气愤的事情,直到现在他还是一提起就气愤不已,根本无法忘记这件事。圣诞节时,作为奖励,他为34位员工发了10000美元奖金—差不多每个人300美元,可是却没有一个人对他表示感激。他抱怨道:“我很难过自己竟会做这样的事情,我居然给他们发奖金。”

记得一位圣人说过一句话:“愤怒就像毒液会遍布全身。”我从心里十分同情面前这位浑身是毒的人。他今年快60岁了。人寿保险公司做过统计,数据表明我们还能活着的年数,等于目前年龄与80岁之间差数的三分之二。如果这位仁兄相当幸运的话,他也许还可以活个十四五年。结果在他有限的余生中,将近一整年的时间被他白白浪费在了对过去事情的抱怨上。我真是同情他。

除了只会生气埋怨,自怨自艾,他更应该想想别人不感激他的原因。会不会与员工福利不够,工作时间太长,或者是员工把圣诞奖金看作是理所当然有关?又或许他本身就是个吹毛求疵又不知表达感激之情的人,所以才会让别人不敢也不情愿去感谢他。又或者是大家认为既然大部分利润都要缴税,当成奖金是个更好的方法。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里的员工也许真的有自私自利、卑鄙龌龊、不懂礼貌的毛病。或许是这种情况,又或许是那种情况。你是最了解整个状况的人,这点我比不过你。但是我知道英国的约翰逊博士说过这样一句话:“感恩是极有教养的产物,一般人身上是没有这个特性的,你也找不着。”

我想强调的是:他期待别人感激他只是一个很普通的错误,他对人性还十分陌生。

如果你挽救了一个人的性命,你会不会期待他感恩呢?也许你会—可是塞缪尔·莱博维茨,一个当法官前曾是位有名的刑事律师的人,曾经让78个罪犯免遭死刑。你来猜一猜,这些罪犯中有多少人曾经到他家去真挚地感谢他,或有多少人给他邮寄过圣诞卡片?我想你应该知道答案了—没有任何人那么做。

圣主耶稣基督在一个下午使10个跛足的人站起来行走—但是有没有人回来对他表示感激之情呢?有,但只有一位。耶稣基督环顾四周,看了几遍门徒以后,他问道:“被我救过的其余人呢?”所有人都走了,一声“谢谢”都没说转头就消失得没有了踪影!让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我这样的人也就是个平凡的人,给他人施点小恩小惠,就希望比耶稣得到更多的感恩之情,凭什么呢?

如果有钱参与其中,那就更不要有所期待啦!查尔斯·舒瓦伯跟我说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位银行出纳曾经得到过他的帮助,这位银行出纳挪用银行基金去做股票而造成损失,舒瓦伯帮助他把损失的钱补足,以避免他被告上法庭,那么这位出纳员是否对他表示过感激之情呢?确实感谢过他,但维持的时间不久,到后来他居然还跟这位帮助过他的恩人对着干,对,就是这位曾经救过他,才使他没有蹲监狱的人。在你送给你亲戚100万美元的情况下,他是不是会感谢你呢?安德鲁·卡内基就资助过他的亲戚,不过要是安德鲁·卡内基重新活过来,发现他帮助过的这位亲戚正在诅咒他,他一定会吃惊得不得了!这是什么原因?因为卡内基有3亿多美元的慈善基金,但这位亲戚只继承了100万美元。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人性就是人性—不可能改变,你也别有所期待,还不如接受它更痛快。我们应该向一位最有智慧的罗马帝王马可·奥勒留学习。有一天,他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记述:

“今天我遇见了很多人,包括自私自利的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不懂感恩背信弃义的人。我对这些人和事不会感到惊奇或者纠结,因为不存在一个没有这些人存在的世界,即使有,我也很难想象出来。”

他说得真是非常有道理。别人不知道知恩图报,我们还要为这些事而愤懑不平,这到底是谁的责任?这是人的本性。所以停止期待别人感恩吧。这样的话,如果偶然间别人对我们表达感激之情,我们就会觉得很惊喜,很快乐。如果没有,也不会特别失落,难过。

人天生就容易忘记对别人的付出表示感谢,如果我们一直对别人的感恩有所期待,那么大部分都是在自寻烦恼。

一位住在纽约的女性跟我关系不错,但是她白天夜晚总是抱怨说自己没人陪伴太孤单。确实亲戚们都不愿意跟她有往来,我对此也能理解。因为你要是去看望她的话,几个钟头的时间,她都会喋喋不休地告诉你,以前她是怎么照顾她的小侄儿们的。在他们得了麻疹、腮腺炎、百日咳等疾病时,都是她悉心照料的,他们陪伴了她很长时间,她甚至还出钱资助一位侄子读完商业学校,他们一直住在她家,直到她穿上婚纱的那一天。

这些侄子有没有回来看望过她?噢,有的!只是有时候!而且完全是出于责任。事实上,他们对回去看她这件事都有些心有余悸,因为想到一去她家就要花几小时听那些老掉牙的事情,去听那似乎永远没有尽头的埋怨与自怜,他们就觉得不寒而栗。当这位妇人发现即使威逼利诱,她的侄子们也不再回来看她时,她就开始利用心脏病发作这最后一个绝招。

这心脏病发作是假的吗?当然不是,医生也承认,说她的心脏十分敏感,经常出现心跳加快或心律不齐的情况。可是医生又有什么办法呢,因为她出现的这些问题是十分突然,十分情绪化的。

关爱与关注是这位妇人最需要的东西,可是我却认为“感恩”才是她真正想要的东西,可惜她也许永远也得不到别人的感激、尊敬或者爱戴,因为她把这当作是理所应当,在她看来,别人有义务给她所需要的这些东西。

很多人跟她一样,生病仅仅是因为别人不去感恩,不去报答他们,因为觉得自己一个人很孤单,因为觉得得不到别人的重视和关注。他们期待自己能够被爱,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不索求才是在这世上真正能得到爱的唯一方式,这与他们所认知的恰恰相反,他们还要付出,但不求回报。

这听起来好像不太现实,不合常理,太理想化,其实并不是这样!这恰恰是一种追求幸福的最好方法。我之所以知道是因为我目睹我家庭中发生的一切。我的父母非常热情,喜欢帮助别人,但我们没有钱,所以总是非常窘迫,欠了很多外债,但是即使穷成那样,每年我父母总是能存下一点儿钱寄到孤儿院去。他们从来没有去过那家孤儿院,也不知道它的具体情况,也许除了收到几封回信以外,他们也从没得到任何人的感谢,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已有了回报,那就是他们收获到了帮助这些无助小孩的喜悦之情,所以回报不回报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我离开家,在外面找到工作后,每年过圣诞节,我都会给父母寄点儿钱,让他们买点儿自己喜欢的东西,可是他们从来没有这么做过。当我回家过圣诞节时,父亲会跟我说,他们拿那些钱给城里一个有很多小孩的贫苦妇人买了煤和一些日用品。他们所得到的最大的快乐就是付出但是不求回报的快乐。

我深信不疑我的父亲已经属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会享受快乐的理想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理想人会享受帮助他人的快乐。”

如果想得到真正的快乐,就必须舍弃期待别人感激自己的想法,只单纯去享受付出的快乐。

当父母的人一向怨恨子女不知感恩图报。

莎剧主人翁李尔王也不例外,他曾经忍不住喊道:“跟毒蛇的利齿相比,不知感恩的子女更令人伤心痛苦。”

可是为人子女者是不会知道感恩的,除非我们去教育他们。忘记感恩本来就是人类的天性,它就如杂草到处生长一般。感恩却像娇滴滴的玫瑰,我们需要细心栽培及从心里疼爱它们。

如果子女不会感恩,最应该责怪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因为如果我们从来没有告诉他们怎样在得到别人的帮助后向别人表达感激之情,又怎么可以期望他们来感谢我们?

我跟一位住在芝加哥的朋友关系还不错,他在一家纸盒工厂工作,每天都很累,很疲惫,但是每周的工资也不过才40美元。他跟一位寡妇结婚了,她成功地说服了这位工人向别人借钱来供养她与前夫生的两个儿子上大学。他每周的薪水得用来买食物、交房租、付燃料费、买衣服,还得一点点还债。但是他从来不埋怨,就像苦力一样,一干就是四年。

那么是否曾有人跟他说声谢谢?没有,他的妻子认为他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那两个儿子同样也这么认为。他们并不觉得对这位继父有任何亏欠,所以他们从来没有表达过感恩之情。

谁应该承担责任呢?是这两个儿子?也许吧!可是这位母亲就没有一点儿责任吗?在她看来,她那两个儿子,两个年轻的生命不应该承担这种责任,他们也没有理由没有义务这么做,她才不会让她的儿子刚开始他们的人生时就背着“还债”的重担。所以她从来不会说:“你们的继父真是个大好人,他辛辛苦苦供你们读大学!”相反,她的态度却是,“噢!他应该那么做,那是他的责任”。

她天真地认为,自己这样做会减轻他们的负担,让他们轻松面对未知的人生,可是事实上,通过她的做法,一种危险的想法在他们的脑海中逐渐形成了,他们会认为让他们继续生存下去是这个世界的义务。果不其然,后来有一位男孩想向老板勒索一些钱财,结果吃了大亏,蹲了监狱。

孩子是我们造就的,这一点我们一定要牢牢记在心里。我来举个例子,我姨母从来没有说过她的子女不知道表示感恩之情。在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姨母接她母亲去她家以便更好地照顾老人,同时也照顾她的婆婆。两位老人家坐在壁炉前的情景仍然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那她们有没有使唤我的姨母,让她做这做那呢?我想那是肯定的,而且次数也绝不会少到哪里去,可是你绝不可能从她的态度上看出一点端倪。她从心底里爱她们,对她们事事尽心尽力,让她们觉得自己就像在家里一样。但她也是6个孩子的母亲,对于她来说,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平凡的小事,谈不上伟大。在她看来,这一切都只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是她应该做的,也是她乐意为之的事情。

我这位姨母已经守寡了二十几年,如今有五个子女已经成家了,都非常希望让她过去跟他们住在一起。她深受子女们的爱戴,也从来没有被厌烦过。这是“感恩”的原因吗?绝对不是!这才是爱,真正的爱!从出生一直到现在,这几个子女就被慈善的气氛所环绕。现在角色转换,他们的妈妈变成需要被照顾的那一方,那么他们回报母亲,给予她同等的爱,这不就是再自然、再平凡不过的小事吗?

我们要牢牢记住这一点:只有自己先成为感恩的人,为子女树立起榜样,才会有感恩的子女。我们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孩子面前,诋毁别人的善意是万万不可的,更不可以这样说:“看看表妹送的圣诞礼物,她太小气了,一毛不拔,竟然送给我们她自己做的便宜货!”也许有这样的反应对我们来说不算什么,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孩子们却当真了。因此,我们要换一种说法:“表妹亲自准备这份圣诞礼物,费心费力,一定花费了不少时间,真是一个有心人!我们来写封信对她表达一下感激之情吧。”这样,赞赏和感激的习惯在我们的子女中就会慢慢养成了。

要想让自己平安快乐,就要:

对他人是否表达感恩之情不报希望,因为付出也是一种享受赠予的快乐。 sAOpeFDhIr44m4t1wc1G3Keqkc5cxY89ZbhUutz64xod18RtL3C2kkv/ZjYkN8Q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