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9 既来之,则安之

卡耐基名言

1.事情既然如此,就不会另有他样。

2.快乐之道无他—我们的意志力所不及的事情,不要去忧虑。

在我的孩童时代,有一天,我和几个小伙伴在一间木屋的阁楼上玩耍,那是一间在密苏里州西北部的荒废的老木屋。我从阁楼上爬下来,然后站在窗栏上准备往下跳。可当我跳下去的那一瞬间,我左手食指上戴的戒指突然钩住了一根钉子,把我的整根手指都拉脱了下来。

我当时害怕极了,惊叫着,我以为自己死定了。可是后来,在我的手好了以后,我却再也没有因此苦恼过。因为我知道那样做没有意义,我已经接受了这个不可避免的事实。

而如今,我根本不会去在意,我的左手只有四个手指。

几年前我遇到一个人,那时他正在纽约市中心的办公大楼里开货梯。我发现他的左手被齐腕砍断了,我问他会不会很悲伤难过。他的回答是:“不会啊,我平时根本想不到这件事,只有在穿针的时候,我才会想起。”

我们似乎经历着类似的境遇,而不可思议的是,当面对这些事情时我们也采取同样的做法,那就是去接受适应它,或者是彻底忘掉它。

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有一家15世纪的老教堂,在那里的废墟上留有一行字让我记忆深刻,那就是:事情既然如此,就不会另有他样。

人生长路漫漫,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如意的境况,既然事情已然如此,就不可能再改变了。那我们又何必强求呢?我们可以选择接受这种不可避免的情况,还要逐渐适应它。否则,我们就可能因为由此带来的忧虑而毁掉我们的人生,最终让自己痛苦崩溃。

我最喜欢的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提出一个忠告:

要乐于接受必然发生的状况,接受必然的结果,是战胜随之而来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而住在俄勒冈州波特兰的伊丽莎白·康钦利,她经历了很多挫折才做到了这一点。最近她在给我的信中写道:

在美国庆祝陆军在北非胜利的那一天,我收到了一封电报,是国防部发过来的。上面写着,我最爱的侄子在战场上失踪了。没多久,又来了一封电报,说他已经死了。

我悲痛得不能自已,曾经我觉得生命是那么美好,我有一份热爱的工作,我努力把这个侄儿养大。他是那样一个美好优秀的年轻人,我觉得我之前的努力都如此值得……可如今呢?当我听闻他的死讯,我的整个世界都坍塌了,这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美好的事物值得我活下去。我开始冷淡我的朋友,忽视我的工作,我抛开了自己拥有的一切,我变得冷漠又怨恨。我不知命运为何如此不公,我的侄儿,他是那样优秀的年轻人,他还没有好好开始自己的人生,为何就战死在冰冷的战场上?我实在承受不住这个现实,我决心抛下工作,远走他乡,把自己终生藏在悔恨和泪水中。

当我在清理办公桌准备辞职的时候,我突然看到一封已经被我遗忘了的信—是我那已故的侄儿几年前寄来的。那时我的母亲刚刚去世,他给我写来一封信。“我知道我们都会想念她的,”他这样对我说,“尤其是你,我相信你一定能撑得过去。我永远记得你对人生的态度,你教给我的那些美好的真谛,你说我们不管分离多远,不管身处何地,都要记得微笑。我相信这些真理一定会让你撑过去的。我也会像一个男子汉那样,承受住发生的一切事情。”

那封信我不厌其烦地读了许多遍,我甚至觉得他好像就站在我旁边,一遍遍地亲口对我说着那些话。他似乎在对我说:“为什么不像你教我的那样去做呢?无论面对什么苦难,都要坚强地撑下去!把悲伤藏在微笑底下,因为生活还在继续啊。”

于是,我决定重新开始工作。我不再像从前那样冷淡漠然地面对生活。我不断提醒自己:“事情已经成为定局,我没有办法改变它,可是我能像他所希望的那样好好活下去。”从此,我把一切精力思想都用在了工作上,而且我时常写信给前方的战士们—那些别人的儿子。每天晚上,我还会参加成人教育班,去结交新的朋友,尝试新的事物。发生在我身上的种种变化简直让我不敢相信,我已不再是从前那个整日沉浸在悲伤里的人了。如今我的生活里充满了快乐,我就像我的侄儿所期待的那样活着。

在伊丽莎白写给我的信中,我看到她已经学会接受那些不可避免的事情,懂得了如何适应各种苦难。在人的一生中,这并不是容易学习的一课。就连那些在位的国王也常暗示自己要做到这一点。至今在已故的乔治五世的白金汉宫墙壁上还挂着这样一句话:

教我不要为月亮哭泣,也不要因错事后悔。

类似的话,叔本华也说过:

能够顺从,这是你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所以很显然,能让我们快乐和悲伤的并非环境本身,而是我们如何去面对周遭发生的情况。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能挨得住命运的挫折和悲剧,并且会努力战胜它们。可能有时我们低估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自己办不到,可是当我们运用内外的强大力量来抵抗一切时,结果往往出乎意料。

布思·塔金顿在去世前说过:

人生加诸我的任何事情,我都能接受,除了一样—失明。那是我永远也没法接受的。

然而一语成谶,在他60多岁的时候,当他低头看着地上的地毯,眼前一片模糊。于是他去找了一位眼科专家,结果很不幸:他的视力衰退得厉害,有一只眼睛几乎失明了,而另一只眼睛离失明也不远了。他最担心的事情终究还是降临到了他的头上。

那么塔金顿是如何面对这个最可怕的灾难的呢?他是不是在想“完了,这下子我的一辈子都结束了”呢?然而并没有。甚至连他自己也未曾预料到自己依然能活得很开心,他甚至还不乏幽默感。以前,如果眼前浮动的“黑斑”遮挡住他的视线,他会觉得恐惧又难过,可现在,当那些黑斑在他眼前晃来晃去时,他却幽默地说:“嘿,黑斑老爷爷又来了,今天这么好的天气,不知道它又要飘到哪儿去。”

后来,在塔金顿完全失明后,他依然说:“我觉得自己可以承受失明这个事实,就像接受别的事情一样。哪怕我的五种感官都丧失了,我还是可以活在自己的思想里,因为只有透过思想我们才能够观赏世界,才能够享受生活。不论你是否承认这一点。”

为了恢复视力,塔金顿在一年之内让当地的眼科医生为他做了12次手术。虽然他会害怕,但是他没有逃避,因为他知道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所以还不如爽朗痛快地接受它。他甚至拒绝了私人病房,决定和其他病友住在一起,他面对多次手术的压力还在想着如何逗大家开心。他很清楚自己的眼睛做了些什么手术,但他只想着自己是多么幸运,他说:“多么神奇啊,科学技术飞跃发展,可以在眼睛这样纤细的部位做手术。”

承受着超过12次的眼部手术,经历着地狱般的苦难生活,塔金顿并没有崩溃成神经病,而是那样坦然地面对,他说:“我可不愿意把这宝贵的经验去换取一些开心的事情。”他说这件事教会了他太多,让他懂得如何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让他了解到自己竟然可以承受住生命带来的一切苦难。他终于领悟到了约翰·弥尔顿所说的那句话:“眼盲并不令人难过,难过的是你不能忍受眼盲。”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点儿不可避免的现实和挫折就选择逃避、退缩,并因此而难过,我们终究还是无法改变这些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

我曾经做过一件傻事,我试图去拒绝接受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我从心底抗拒那件事。可结果是我夜夜辗转反侧,痛苦难眠。后来,经过一年的自我炼狱,我终于接受了那早就知道无法改变的现实。

早知如此,我应该几年前就朗诵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

噢,要像树木和动物一样,去面对黑暗,暴风雨,饥饿,愚弄,意外和挫折。

我曾经同牛打交道12年,却从未见过哪头母牛由于水源枯竭,天寒地冻,或是公牛追逐其他的母牛而大动肝火。面对挫折,连动物们都能平静如水,从未痛苦崩溃过,也不曾得胃溃疡或者发疯。

然而我的意思并不是在说,无论遭遇任何挫折,我们都必须逆来顺受,如此的话我们就成宿命论者了。不管面临何等境遇,只要还有补救的机会,我们就要力挽狂澜。而当常识告诉我们这是不可避免的现实时,我们就要保持理智,善用智慧,不要顾影自怜,徒增忧愁。

哥伦比亚大学的迪安·霍克斯在去世前对我说过他的一首打油诗座右铭:

天下疾病多,数也数不了,

有的可以医,有的治不好。

如果还有医,就该把药找,

要是没法治,干脆就忘了。

当我写这本书时,我曾经拜访过许多盛名远扬的大企业家。他们大多数人都告诉我,他们可以接受这种不可避免的事实,努力让自己排解忧愁。如若不然,他们一定会被巨大的压力累垮。这里就有几个很好的例子:

遍布全国的彭尼连锁店的创始者彭尼对我说:

就算有一天我赔得一分不剩,我也不会烦恼。因为我实在不知道烦忧能给我带来什么价值,我只会竭尽全力把目前的工作做好,其他的就只好尽人事听天命了。

亨利·福特也这样告诉过我:

如果碰到了我力所不及的事情,我就让它们自己去解决。

而有一次我问克莱斯勒公司总裁K.T.凯勒先生是如何减少忧虑的,他这样回答我:

如果碰到很艰难复杂的事情,只要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我就会竭尽全力地想办法解决。要是做不成,我就会彻底忘记这件事。没有人能一眼望穿未来,所以我们根本不必为了未来担忧。影响未来的因素那么多,我们根本无法掌控,又何必担心呢?

虽然凯勒只是个成功的生意人,但他却说出了如此有哲理的一席话,他的这些话和古罗马伟大的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理论如此相似,爱比克泰德先生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快乐之道无他—我们的意志力所不及的事情,不要去忧虑。

如果选择一位最懂得如何适应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的女人,那就一定非莎拉·伯恩哈特莫属了。在过去的50年里,她是四大洲剧院里无人可比的“皇后”—深受全世界观众爱戴的一位女演员。而她却在古稀之年,遭遇了破产的尴尬境地,而更糟糕的是,她的医生波兹教授告诉她必须要把腿锯掉。

事情是这样的,她当年横渡大西洋时遇上了一场暴风雨,她摔倒在甲板上,伤势严重,而且还患上了静脉炎、腿痉挛,剧烈的疼痛使她不得不被劝说要把腿锯掉。当医生对她直截了当地说出这句话时,本以为她会大发雷霆,然而并没有,莎拉只是静静地看了他一会儿,然后平静地告诉他:“如果非要如此的话,那就这样好了。”

当儿子看到她被推进手术室的一刹那,忍不住伤心地流泪。可她却挥了挥手,豁达地告诉儿子:“不要担心,我马上回来。”

被送往手术室的途中,她一直背诵着自己曾经演过的戏里的几句台词。她这么做并不是为了让自己提起精神,而是为了让医生和护士高兴,让他们消除压力。

后来,手术顺利完成了。莎拉痊愈后,决定继续环游世界,这让她的观众继续为她痴迷了7年。

爱尔西·麦可密克也在《读者文摘》的一篇文章里写道:“当我们不再反抗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实后,我们就能省下精力去创造出一个更加多彩的生活。”

要么去无力地抵抗那些不可更改的现实,要么去努力创造自己新的生活。没有人能够两者兼顾。面对不可避免的暴风雨时你只能弯下身子适应并接受,或者是抗拒,然后被它们摧残。

而我恰好目睹过类似的经历。我在密苏里州的农场居住时,种过几十棵树,它们迅速地茁壮成长。后来下了一场冰雹,每棵树的树枝上都堆满了厚厚的冰霜,可这些树枝并没有在重压下弯下去,而是顽强抵抗着,最后由于实在承受不住而折断。可我在加拿大种下的那长达几百英里的常青树林就不同了,我从未见过那里有一棵树被冰雹压垮,因为那些树木更加聪明,懂得如何去适应重压,怎样去垂弯枝条,来面对这种不可避免的情况。

“要像杨柳一样柔顺,而不要像橡树一样挺拔”,这是日本的柔道大师教给他的学生的话。

汽车轮胎如何能承受住那些经年累月的颠簸呢?最初,制造轮胎的人想要创造一种能够抵抗旅途上颠簸的轮胎,但是不久轮胎就变成了碎条。然后,他们就汲取经验,创造出了另外一种轮胎,可以吸收路面上的各种压力颠簸,后来时间证明了这样才是对的。而我们的生命旅途也正是如此,如果我们想在人生路上走得更远更久,我们就要懂得接受吸收各种颠簸挫折。

可如果我们不肯接受这些挫折,而是一味地反抗拒绝,那么结果会如何呢?很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心里会产生一系列的内外矛盾,我们会感到忧虑、焦急,甚至崩溃、神经质。

如果我们不仅不肯接受那些挫折苦难,还要选择逃避到角落里去,活在自己的想象王国里的话,我们可能很快就精神错乱了。

在战场上,每一个士兵都会怀着对死亡的恐惧而犹豫,但他们却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接受战争这个不可改变的事实,要么一味抗拒逃避,最终崩溃。这里有一个关于克服恐惧的小故事,是当初威廉·卡塞纽斯在成人教育班里讲过的:

在我刚刚加入海岸防卫队时,很快就被派到大西洋边的一个岗位上。他们让我去监管炸药。这简直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我竟然从一个曾经卖小饼干的营业员变成了一个监管炸药的人!一想到要站在几万吨的炸药上面从事监管工作,我就觉得脊背发凉,心惊胆战。虽然我接受了两天的训练,但是新学来的这些东西却让我更加恐惧。我第一次执行任务的那天昏暗阴冷,周围还笼罩着一层薄雾,那次我被派到新泽西州的卡文角去执行任务,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

我被安排和5个码头工人一起工作,我们负责这船上的第五号舱。他们虽然身体壮硕,却对炸药一无所知。那些炸弹重2000到4000磅,他们正在把炸弹搬运到船上,每一个炸弹都有1吨的炸药,一旦引爆结果可想而知,那艘船一定会被炸得粉碎。看到他们用两条绳索把炸弹吊到船上,我在一旁不断地安慰自己,生怕有一条绳索出故障。我的心里害怕极了,浑身战栗,双腿发软,可我又不能放弃自尊逃走。那样的话,我一定会让父母颜面扫地,更重要的是,我还可能因逃亡而被枪毙。所以,我只能默默地待在那里,心惊胆战地看着那些工人若无其事地把炸弹搬来搬去,紧张得无法呼吸。在我提心吊胆地受惊了一个多小时后,我终于唤回了原有的理智,我对自己说:“就算被炸死了又如何?又不会有什么感觉。这样死掉反而很痛快,总比那些癌症之类的慢性折磨好得多吧。人固有一死,而这项工作你又不得不做,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所以又何必贪生怕死。”

我一直这样不断劝说自己,觉得心情豁然开朗了。最终,我强迫自己克服恐惧,接受了那个不可避免的事实。

这是我永生难忘的一段经历,如今每当我为一些不可改变的事实而焦虑时,我都会想起当年的事,耸耸肩膀,告诉自己:“忘了吧,为自己欢呼三声!”

“对于必然之事,不如轻快地加以接受。”这句话是在耶稣基督出生前399年说的。而在今天这个充满忧虑的大千世界,人们比以往更需要好好去参悟这句话。

在忧虑毁灭一个人之前,他首先要学会戒掉忧虑,那么我们要记住的一条重要的原则是:

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 waXokDRXgiN+SHW+P4T0F/IRSboLFYhoXKIGfDZiJfCZo4+OGRdKOfwkozqFO5V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