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 在今天的密封舱内生活

卡耐基名言

1.你自己以为的,并不是真实的你;而是你有怎样的想法,你就是怎样的人。

2.貌似行动是随着感觉走的,实际行动与感觉是一起的,如果意志决定行动,同样也可以间接地决定感觉。

3.一旦一个人内心的态度从恐惧变为奋斗,就可以克服一切障碍。

我曾在几年前接受了电台的采访,并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你的一生中什么事情给你的教训最大?”

我很轻松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目前我得到的最大的教训是,人的思想非常重要。假如我对你的思想了如指掌,我肯定对你这个人很了解。我们的思想决定着我们是怎样一个人。我们的态度铸就我们的命运。爱默生曾说:“人是思想的产物。”人也不会变成其他的,不是这样吗?

我现在非常相信,我们必须面对的大问题,其实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唯一问题,那就是选择正确的思想。假如我们可以做到,那么解决任何问题就会得心应手。马可·奥勒留既是统治罗马的皇帝,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说过一句很有总结性的话,同时也是决定人类命运的金言:“思想决定一切。”

假如思想是快乐的,我们肯定是快乐的。假如脑袋里充满忧愁,我们也肯定忧愁。有恐惧的思想,肯定心生恐惧。总是感觉自己生病就真的会生病。假如总是想着失败,那么我们肯定会失败。自己感觉很可怜,所有人都会远离你。诺曼·文森特·皮尔说:“你自己以为的,并不是真实的你;而是你有怎样的想法,你就是怎样的人。”

你觉得我太幼稚太乐观了吗?不是,人生并不是那样单纯。其实我很想提倡把消极的态度转变为积极的态度,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关注问题,并不是担忧什么。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每当我行走在纽约拥挤的街道上,与人群擦肩而过时,我会非常关注,但并没有担心。关注就是认清问题,并想办法冷静地处理问题,担心只是慌乱地在原地兜圈子。

一个人即使在非常关注一个严重问题时,仍可以昂首阔步,轻松度日,罗威尔·托马斯就做到了。和他认识我感到很幸运,而且推荐过他的影片,他和助手们为了拍摄纪录片至少去过6处战场。他拍摄劳伦斯与阿拉伯军队的纪录片,还有艾伦比占领圣地的纪录片,这些是最精彩的。题目为“巴勒斯坦的艾伦比与阿拉伯的劳伦斯”的演讲曾经轰动伦敦和世界各地。伦敦的歌剧节曾为他延期6周,以便他继续在皇家歌剧院讲述他惊心动魄的经历和展示影片。轰动整个伦敦后,他又在世界各地掀起一阵风暴。接着,他利用两年时间拍摄印度和阿富汗生活的纪录片,可是不幸的事情随之而来,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宣告破产。当时,我们两个在一起,只能勉强吃一顿便宜的晚餐。假如托马斯没有向艺术家朋友伸手借钱,估计我们也吃不起那一顿晚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罗威尔·托马斯在债务与挫折的双重压力下,仅仅是关注自己的切身问题,而不是忧愁烦恼,他明白要是自己被打倒,就会被任何一个人瞧不起,也包括他的债主。每天清晨出门的时候,他一定在胸口插一朵花,昂首挺胸地走在牛津街上,他内心充满阳光,充满勇气,与挫折抗争,在他看来,挫折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假如你想登上成功的最高点,这将是一种有必要的磨炼。

我们的心理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生理能力。哈德费尔德是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曾在书中写道:“我邀请3个人,利用测力计来测试他们的心理对生理的影响。”他要求他们用尽全力握住测力计,而且分别给他们3种不同的情景。

在正常而且清醒的情况下,他们的平均抓力可以达到101磅。

接着对他们进行催眠,并让他们知道自己很虚弱时,抓力仅有29磅—约为正常体力的三分之一(三位中有一位是拳击冠军,催眠时告诉他很虚弱,他就感觉自己手臂变得和婴儿的一样瘦小)。

第三次测试中,依然催眠,让他们知道自己都非常强壮,平均抓力竟然达到142磅,当积极有力的思想充满他们的内心时,平均每人竟然提升了大约50%的体力。

这就是心理态度对生理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为了证明思想的影响力,我来讲述一个令人吃惊的故事,我可以把这个故事编成一本书,但在这里我只是简单地讲一下。

那是10月的一个夜晚,内战刚刚结束,有一个流浪的女人茫然地游荡在大街上,她就是格洛佛太太,她在韦伯斯特太太的家门口停下(韦伯斯特是一位退休的船长),接着开始敲门。

韦伯斯特太太打开门后,看见一位可怜瘦小的流浪女,体重还不到100磅,全身皮包骨头。流浪女解释说,她一直想找个落脚处休息,然后想办法解决一个时刻困扰她的问题。

韦伯斯特太太说道:“那你进来吧,只有我一个人住在这座大房子里。”

后来,韦伯斯特太太的女婿正好从纽约过来度假,看见了格洛佛太太在这里,立刻咆哮道:“我可不想看见一个无所事事的懒人住在家里!”他把这个可怜的流浪女赶了出去,她呆呆地在雨里站了几分钟后,只好在街上随便找个避雨处。

这个故事之所以惊人,是因为被韦伯斯特太太的女婿比尔·安利斯赶走的“流浪女”,后来竟然成为世界上一位非常有思想影响力的女性:玛丽·贝克·安迪。她就是基督科学教派的创始人,拥有几百万的信徒。

但是,在当时她的内心只有无尽的伤痛、忧愁和悲哀。第一任丈夫刚刚结婚后就去世了,她又被第二任丈夫抛弃,不过第二任丈夫和有夫之妇产生感情后,最终死在贫民窟。她还有一个儿子,可是因为病痛和贫困,她只好把4岁的儿子送给了别人,于是,她和儿子失去了一切联系,31年未曾见过一面。

几年来因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太差,她坚持对自己的“心灵治疗科学”十分感兴趣,但是,真正的人生转折是发生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她独自在街上踱步,突然滑倒在结冰的人行道上,随即摔得不省人事。她的脊椎严重受伤,以至于全身痉挛,连医生都宣告她的生命即将结束,即使奇迹出现,她的身体也是终生瘫痪。

玛丽躺在床上,等待死亡的到来,这时,她打开《圣经》,她觉得是圣灵在引导,让她看到《马太福音》里的一段话:

因此,他们带着一位躺在床上无法行走的人来到耶稣面前……耶稣告诉他:“孩子,健康起来吧!我已经赦免你的罪行……站起来,带着你的床,赶紧回家去吧!”接着那个人就站起身回家去了。

后来她认为,耶稣的话激起了她内心的希望,那是一种强大的信念,一种治愈一切的力量,促使她“立刻下床站起来”。

玛丽说:“那次经历,教会了我怎样治愈自己还有其他人的方法—这是科学的方法,我很有把握,我清楚这都是人内心的强大力量,属于一种心理现象。”

这样一来,玛丽就成为基督科学宗教的创始人,这是一位由女性创立的伟大宗教,如今已经遍布全世界。

你现在肯定会想:“这个卡耐基一定是基督科学教派的忠实信徒。”不是,你想错了,我不是基督科学教派的信徒。只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我越来越相信思想的伟大力量,通过这么多年教授成人的经验,我发现人可以通过改变思想,去克服忧愁、恐惧以至于更严重的疾病,而且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我明白!我确信!我亲眼目睹过数百次这种改变,经历这些,我已经对此深信不疑。

有这样一个实例,就是因为思想的力量而发生改变的惊人事件,是我的一位学员亲身经历的,他曾经因为忧愁而精神崩溃,这位学员跟我说:

我担心很多事情,担心自己太瘦弱,担心自己脱发,担心自己没钱成家,担心自己无法成为一位好父亲,担心我爱的女友离我而去,担心自己的生活过不好,担心自己会给别人留下坏印象。我忧愁,因为害怕自己会得病,无法正常工作,最终只能辞职。我不停地给自己的内心施加压力,像个没有安全保险的压力锅,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除了爆发别无选择,假如你曾经精神崩溃……希望你永远不会,任何生理上的病痛都无法与心理上的痛苦相提并论。

我的情况十分严重,甚至无法与家人沟通。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内心被恐惧占满,任何一点声音都会让我心惊胆战,我谁都不想见,没有理由地,就会大哭一场。

对我来说每天都是煎熬,我觉得全世界都抛弃了我—包括上帝也是,我当时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后来我去了佛罗里达州,换一个环境,希望可以有所改变。在我上火车前,父亲递给我一封信,跟我说到了那里才可以打开。我到达佛罗里达州时,正是观光旅游的旺季,反正旅馆都是客满,我索性就租了个车房,随后到迈阿密找工作,但是没有找到,我每天就在海滩上度过,真是比在家里的状况还糟。于是我打开爸爸给我的信,上面写着:“孩子,你现在距离家1500英里的地方,但是,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是这样吗?我明白,因为你和烦恼一起去了,其实烦恼就是你自己,你的身心很健全,你不是被你所遭遇的各种状况打败的,而是被对这些状况的看法打败的。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他成为什么样的人,要是你想明白了这些,我的孩子,就赶快回家吧!因为这说明你已经痊愈了。”

爸爸的这封信彻底把我惹恼了,我希望可以得到安慰,而不是什么指示,一气之下,我决定一辈子不回家,那天晚上我游荡在迈阿密的街上,途经一座里面正在做弥撒的教堂,反正没有地方去,不如进去看看,正好听见有人念道:“战胜自己的内心要比打败一座城市更加伟大。”我坐在教堂里,听着和我父亲信上讲述的同样的道理—这股力量最终清除掉我内心的一部分困扰,我人生第一次感觉到轻松自在,我感觉自己愚蠢至极,重新认识自己,让我感觉很惊讶,原来只要改变我自己的思想就可以,而并非是改变整个世界和每一个人的思想。

第二天早晨,我开始收拾行李,准备回家。一个星期后,我重新回归工作,4个月后,我和我喜欢的并担心失去的那位女友结婚了,现在,我们拥有5个可爱的孩子,是一个快乐的大家庭。无论是在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还算顺利。精神状态很差的期间,我任职晚班工头,管理拥有18个人的小部门,现在,我是卡通公司的主管,管理拥有450人的大部门,人生越来越丰富。我清楚自己可以很好地掌握人生。即使偶尔会有一些小惶恐(每个人都会有),我知道又该调节自己的情绪了,接着就会恢复平静。

其实我真的很庆幸自己经历过精神崩溃,因为那次的经历让我明白思想的力量完全超出身心的力量。现在我可以自如地运用思想的力量,而不是被它所控制。我现在明白我父亲是正确的,因为他说让我忧愁的不是情况本身,而是我对情况的看法。只要我真正领悟了这一点,就说明我痊愈了,而且不会再犯。

这就是那位学员的故事,此刻我深信不疑,无论我们在哪里,或者做什么,或者我们是谁,这些都不能决定我们内心的喜怒哀乐,心情完全取决于我们内心的思想。外在因素仅占很小的一部分。下面我们来看看老约翰·布朗,他曾经在美国霸占了一个军工厂,并想怂恿奴隶反叛,最后被判绞刑。他静静地坐在棺木上被送往刑场,在他身边的警长非常紧张,布朗却很平静,他看着周围的崇山峻岭和蓝天,感叹这是个美丽的国家,而自己以前从来没有真正地看清楚过。

还有第一位到达南极的英国人—史考特,他们的返程可以说是人类所经历的最严酷的考验。路途中他们没有了粮食,燃料也所剩无几,他们无法前进,因为极地已经连续11个昼夜狂风肆虐,狂风的威力很强大,甚至能切断南极冰崖。史考特和他的队员预料自己会死,就提前准备了鸦片以便应急。鸦片能让大家躺下,永远熟睡,不会再醒来。但是他们并没有选择这样,而是在欢唱中离开这个世界。我们之所以知道这些,是因为8个月后,他们的遗体被搜索队找到,遗体上藏着一封告别书,告别书将这些情况记录了下来。

假如我们内心充满勇气,而且思想平静,我们就可以坐在自己的棺木上欣赏风景,在饥饿的情况下欢唱。

失明的弥尔顿早在300年前就发现了这一真理:

心灵,就是自己的殿堂,

它可以是地狱中的天堂,

也可以是天堂中的地狱。

拿破仑和海伦·凯勒就是这一真理的最好证明人。集荣誉、权力和财富于一身的拿破仑说:

在我的生命中,快乐的日子加起来还不足6天。

再看看海伦·凯勒,她是一位聋哑人,又是盲人,却在她的书中写道:

我发现人生竟是如此美丽!

活了半辈子,如果我真的有什么领悟的话,那就是:“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给你平安。”

我在回忆爱默生短文《自我依赖》的美丽结尾:

因为一次政治性的胜利,所以地产收益提高,你身体痊愈,很久没有见面的朋友来了,或者其他外界因素,让你士气大增,你觉得好日子马上就来,但不要轻易相信,世事并不是这样,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给你平安。

爱比克泰德是斯多亚学派的宗师,他告诉我们,摒除坏的思想,比切除身上的毒瘤更加重要。

爱比克泰德是在19世纪前说出的这样的话,不过现代医学依然赞同他的说法,罗宾森医生讲过住在霍普金斯医院的5位病人,其中4位都受到压力和心情的影响,那些器官失调之类的病更是这样,他说:“其实这些都是因为在生活中不会调节情绪所致。”

蒙田是法国伟大的思想家,他一生最信奉的一句话是:“打败人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他对事件产生的看法。”而对事件产生的看法完全由自己决定。

我究竟在做什么?当你情绪失控,神经紧张,我依然会说,你改变一下你的心理态度可以吗?就是这样!除了这些,也许我还可以告诉你如何去做,但是并没有什么捷径。

实用心理学的顶级大师威廉·詹姆斯,他曾有这样的体会:

貌似行动是随着感觉走的,实际行动与感觉是一起的,如果意志决定行动,同样也可以间接地决定感觉。

意思就是,虽然我们的情绪无法随着决定立即改变,不过我们的确可以改变行动。当我们的行动改变时,就能有效地改变感觉。

他这样解释道:“假如你不开心,那么,能让你开心的办法就是轻松地坐直身体,装出一副开心的样子说话和行动。”

这个简单的办法真的有用吗?你不妨亲自试一下。先让自己的嘴角上扬,露出快乐的表情,肩膀放松,开始深呼吸,接着高歌一曲。假如不会唱,也可以吹口哨,不会吹,就哼歌,马上你就会领悟威廉·詹姆斯的话的意思,假如你的行为充满快乐,那么内心就不会充满忧郁。

这点小真理也许会让我们的人生出现奇迹。

我有一位加州的女性朋友,要是她知道这个小真理,一天内就能消除她的心理障碍。她年纪大了,丈夫不在了—我觉得这很值得同情—可是她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呢?当然不快乐,假如你向她问好,她就回答:“嗯,我还好啊!”但她的脸部表情和声音都在说:“噢,天呀!我是如此倒霉!”她好像是在嫉妒你太快乐。其实,比她不幸的女人有很多:她丈夫留给她一大笔遗产,够用一辈子了,她的子女给了她一个家,但是我几乎看不到她笑,她埋怨她的3个女婿小气—即使她总是在他们家居住几个月的时间,她还埋怨她女儿不给她送礼物—虽然都是她自己管钱。“这是我自己养老的钱!”她真是过分。非得这样做吗?最不幸的是,她完全能够成为受人尊敬的慈祥长辈,是她自己要变成忧愁痛苦的老妇人,这完全取决于她自己的一个小小的行动,只要做出开心的样子,稍微付出一点儿爱心,而不是把自己束缚在忧愁的深渊里。

恩格勒特先生之所以能活到今天就是因为发现了这个真理。10年前恩格勒特先生受猩红热病痛的折磨,痊愈后,竟然又得了肾炎,他到很多地方治疗,偏方也用过很多,但却没有好转。

很快,他的血压升高,去接受治疗时医生告诉他,他的血压是214,他已经时日无多了。他说:

我回到家,查看了我的保险依然有效,我办了告解,接着陷入抑郁。我的不痛快很快传染了每个人,我太太和家庭每一位成员都一脸愁容,我自己更是如此。就这样一个星期过去了,我告诉自己:“你就是一个傻瓜!你也许一年内都不会死,为什么要让整个家庭陷入忧愁中呢?”

我让自己彻底放松,脸上有了笑容,装出一副很高兴的样子。我承认这些都是装出来的,但是我一直坚持装开心,结果这种假开心不仅感染了家人,而且帮助了自己。

首先我感觉自己比之前好了很多,就和我假装的一样开心,情况一天比一天好,直到现在—距离我的死期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我不仅开心、健康地活着,而且血压也平稳了!我能确定的是:如果我总想着“快死了”,那么肯定就跟医生说的一样时日不多了。现在我的态度改变了,身体也恢复健康了。

现在我来提一个问题:如果只要内心想着开心积极,就能延续生命,我们为何还要为一些小事情去烦恼呢?如果只要开开心心就可以创造快乐,又为何让自己和周围的人烦恼呢?

几年前,我阅读了詹姆斯·艾伦写的《思想的力量》,其中有这样一段:

人要是改变对事和人的看法,事和人就会对他产生变化……要是一个人的想法发生很大改变,他会惊奇地发现生活中的状况也会发生奇妙的改变。人的内心都有潜在的神奇力量,那就是自我……每一个人都是自己思想的产物……人的思想提高了,才能上进,完成并解决一些事。不想提升思想的人只会在悲惨的深渊中打转。

在创世纪中,上帝赐予人类权利来统治大地,这是非常伟大的赠与,这种伟大的权利并没有激起我的兴趣,我只想统治自己,即控制自己的情绪,解除自己的恐惧,控制我的内心和思想。神奇的是,我清楚自己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控制行为,就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反应。

让我们永远记住威廉·詹姆斯的金言:

一旦一个人内心的态度从恐惧变为奋斗,就可以克服一切障碍。

让我们一起为快乐奋斗吧!

让我们按照下面的思想,来换取最大的快乐,我们称这份计划为“活在当下”,我觉得它很能振奋人心,所以送出了几百份,只要我们这样做了,大部分忧愁都会消失,同时我们的快乐会增加。

活在当下。

今天我必须开心,因为林肯曾说:“大部分人都能决定自己想要的快乐。”快乐不是外界因素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人的内心。

今天我要控制自己,并不是控制世界来配合自己,我必须配合我的家庭、事业和机遇。

今天我要好好爱自己的身体,我要运动,关爱它,滋养它,不让它疲惫,让它成为我心灵的天堂。

今天我要提升我的思想,我要学习,充实内心,我要阅读摘要和一些振奋人心的书。

今天我要演练我的心灵:我要为某人做一件好事,然后做两件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就像威廉·詹姆斯说的那样,只是为了充实心灵,不会变得懒散怠慢。

今天我要做快乐的自己,我要让自己快乐,穿着得体,举止优雅,谈吐幽默,不批评、不责怪,不抓着某人的缺点不放。

今天我要真心实意地活好这一天,不去考虑我的人生,一天12小时的工作制度是很好,但是想到一辈子都这样,难免会吓坏自己。

今天我要做计划,我要计划该做的事情,可能无法完全做到,但计划还是要有,只为避免慌乱。

今天我要让自己过得轻松愉快,给自己留出半小时去憧憬人生。

今天我要充满勇气,追求更快乐、更享受的美好,勇敢追求爱的人,相信我爱的人也会爱我。

想培养更加快乐健康的心理态度,一定要:

想开心的事情,做开心的事情,你就真的会非常开心。 waXokDRXgiN+SHW+P4T0F/IRSboLFYhoXKIGfDZiJfCZo4+OGRdKOfwkozqFO5V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