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我们今天能见到的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虽然已经不是图摹物象的图画,但其中有很多象形字,有着浓厚的艺术意味,它的结体大小不一,错综变化,有疏密对比,有平衡对称,这些特点已经为中国的书法艺术打下了最初的基础。甲骨文的发现已经有一百多年。188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是北京国子监祭酒的古文字学家王懿荣在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发现了古文字。王懿荣去世后,其好友刘鹗把他遗下的甲骨加上自己收藏的甲骨精选后拓印成书,就是1930年出版的《铁云藏龟》。从此,甲骨文广为人知,很多学者不断地进行研究。甲骨文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市郊的小屯村,这个地方在历史上曾经是殷商王朝的故都,就是所谓“殷墟”,所以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
甲骨文是写(或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殷商时代的文字。那时候商王室凡是遇有大事都要占卜吉凶,并用文字记下来,就是卜辞。卜辞的内容有关于商朝的职官、军队、刑罚、农业、田猎、畜牧、手工业、商业、科学技术、宗教、祭祀等资料。这些记载有长达三百年的历史。甲骨文字体结构有象形字、会意字、假借字和形声字,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文字。
雄浑风格
婉丽风格
我们所见的甲骨文,绝大部分是用尖利的工具契刻在甲骨上的,但也有一些是墨书或朱书。殷商早期的甲骨文,字形较大,字体比较粗犷;至商王康丁以后的时期,字体趋向工整秀丽;到了殷商晚期,字形变小,刻写更加精美。文字学家董作宾根据甲骨文的文字演变,将甲骨文的书风变化分为五期,就是:第一期雄浑(武丁时代);第二期谨饬(祖庚、祖甲时代);第三期颓靡(廪辛、康丁时代);第四期劲峭(武乙、文丁时代);第五期严整(帝乙、帝辛时代)。
劲峭风格
奇肆风格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和甲骨文一脉相承,这条文字发展的长河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很多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定型了,它们的音、形、义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甲骨文书法的风格如下:
一、劲峭型
二、奇肆型
三、婉丽型
四、雄浑型
郭沫若先生在《殷契粹编》中感叹说甲骨文书法“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凡此均非精于其技者绝不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