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墨的源流

我国墨的起源,至少不晚于殷商时代。1931年在山东济南附近龙山镇城子崖的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墨色陶器,以及殷墟所发现的甲骨文,就是用墨写然后雕刻成文的。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作为书写材料。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述古书法纂》云:“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证明商周时代已经开始用天然黑色矿物质中的石墨来写字或是画画了。至汉代,终于出现了人工墨品。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和桐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当时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产墨区遍及陕西扶风、隃糜(今陕西省千阳县)、延州及广东等地,其中以隃糜所制之墨尤佳。三国时发明了“掺胶法”,使墨光泽如漆,丰肌腻理,产生了奇丽的光彩,并一直沿用至今。晋朝陆云给其兄陆机信中有“曹公(曹操)藏石墨数十万个”之语。北魏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其中写下了我国最早一篇讲制墨工艺的《合墨法》。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邺都铜雀台北曰冰井台,高八尺,有屋一百四十间,上有冰室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石墨可书。”《荆州记》及《新安郡记》《广州记》等书,皆记有石墨。唐初,经济文化发展很快,制墨技术大大提高,有松烟与油烟两种制墨方法。当时墨官,有易水人奚鼐、奚鼎兄弟,名噪一时,以鹿角胶煎为膏而和之。墨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个模压成形的过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项重要的工序,也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南唐李超及其子廷珪、廷宽皆以造墨闻名。宋朝徐铉云:“幼年尝得李超墨一挺,长不过尺,细裁如筋,与弟锴共用之。日书不下五千字,凡十年乃尽。磨处边际有刃,可以裁纸。自后用李氏墨,无及此者。”据说故宫博物院里有流传至今的李廷珪墨一锭。宋朝文彦博、司马光、苏轼等皆好墨。至明代,又广泛采用“桐油烟”与“漆油”等制墨方法,出现了邵格之、方瑞生、程君房、罗小华四大制墨名家。清代有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四大制墨名家。为标记墨质优良,往往于墨面上印有“清烟”“顶烟”“贡烟”等字样。墨的名字都美妙而别致,如“万年枝”“五百斤油”“千秋光”等,表示其提炼精纯、质量极高。清代以后,墨由书写工具变为文人鉴赏的艺术品。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云:“古者以黑土为墨,故字从黑土。许慎《说文》曰:‘黑烟胶所成土之类也,故从黑土。’”《墨经》云:“凡墨击之辨其声,醇烟之墨声重滞;若研之以辨其声,则细墨之声腻;劣墨之声粗,谓之打砚;腻,谓之入研。”又云:“凡墨不贵轻……墨贵重……”由此可知,墨质的优劣,前人已有具体描述。

·延伸阅读·

墨丸,古代墨的一种形式。先是一种圆形的墨,后为墨的通称。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九云:“上古无墨,竹挺点漆而书。中古方以石磨汁,或云是延安石液。至魏晋时,始有墨丸,乃漆烟松煤夹和为之,所以晋人多用凹心砚者,欲磨墨贮渖耳。自后有螺子墨,亦墨丸之遗制。”

墨的种类

日常见到的墨有两种:一种是“油烟墨”,是用桐油、菜油、麻油等烧烟加入胶和香料等制成的,最常见的桐烟墨,坚实细腻,具有光泽而不大浓厚;另一种是“松烟油”,它是用松树烧烟加轻胶制成的,色黑而没有光泽,胶质轻,只宜写字。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只有着色的画偶然用松烟。在表现某些无光泽物如墨蝴蝶、黑丝绒等时,最好用松烟。中国画所用的墨,一般是加工制成的墨锭,选择墨锭时,要看它的墨色。墨色泛出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次之,泛出红黄光或有白色的为最劣。

松烟墨

墨名。燃烧松树枝取烟,经过漂、筛,除去杂质,配以上等皮胶和麝香、冰片等加工制成,名“松烟墨”。这是我国较早的制墨法。宋赵希鹄《洞天墨录》云:“古墨惟以松烟为之。”明罗颀《物原》中载:“刑夷做松烟墨。”明杨慎云:“烟墨深重而不姿媚,油烟墨姿媚而不深重,若以松脂为炬取烟,二者兼之矣。”松烟墨,质细色润,不带油腻,易于附色,适宜于画工笔画。

油烟墨

墨名。用动物、植物油(即桐油、猪油、麻油、沥青等脂油)所燃之烟精炼后再配以麝香、冰片等加胶所制之墨称“油烟墨”,以别于“松烟墨”。宋代墨工张遇创用油烟制墨,以制“龙香剂”墨闻名,从此烟墨盛行起来,明时油烟墨制作已为文人墨客所重。明屠隆《考盘余事》中载:“油烟墨姿媚而不深重。”油烟墨内含有一定量的油脂成分未被燃尽,更具有助光泽、显姿媚、催渗透、防腐防蛀的作用。油烟墨是上等墨,但胶性较重,只宜于作画。

再和墨

墨名。以旧墨重制称为“再和”。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五云:“君佐所蓄新罗墨,甚黑而不光,当以潘谷墨和之,乃为佳绝。”明方瑞生称:“章序臣家所藏墨,背列李承晏、李惟益、张谷、潘谷四人名氏。谓是王量提学所制。患无佳墨,取四家断碎者再和胶成之,自谓胜绝。”

漆边墨

墨名。漆边墨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上下左右全边都施之以漆,而正背两面为本色。明代各墨家多用此式。一种是两侧上下左右都不着漆,只在正背两面边上加漆,圆墨即正背两圆边加漆。此式以清代各墨家所造居多。

雪金墨

墨名。墨的通体撒饰大小金片,其形似飘雪洒金,故曰“雪金”。

本色墨

墨名。墨锭除在墨面的书画上涂以色彩外,墨的本身不加涂饰,称之为“本色”。墨锭本色以闪蓝光为优,质坚如玉石,光可鉴人者为上品。呈现松纹皱皮,丝丝起发理者其质更优,反之则质量较差。

漆皮墨

墨名。漆皮墨的做法是把墨锭本身加以刮摩,然后抛光,最后加深。明方于鲁《方氏墨谱》记:“磋以锉,摩以木贼,继以蜡帚,润以漆,袭以香药,其润欲滴,其光可鉴。”此种制墨的方法开始于明代万历年间,至清代乾隆时最为盛行。

漆金墨

墨名。或称“泥金”,即墨之通体涂以金泊,再施以漆。

隃糜墨

汉代墨名。隃糜(今陕西省千阳县)以产墨而闻名。“隃糜墨”是一种最早的松烟墨,在当时为官用墨。蔡质《汉宫仪》云:“尚书令、仆、丞、郎,月赐隃糜大墨一枚,小墨一枚。”元伊士珍《琅环记》云:“汉人有墨,名曰隃糜。”后世遂以“古隃糜”为墨名。

李墨

墨名。南唐易水奚氏世代以制墨著称。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九“墨”云:“至唐末,墨工奚超与其子廷珪自易水渡江迁居歙州。南唐赐姓李氏。廷珪父子之墨始集大成。”遂以“李墨”为名流传于后世。

仲将墨

墨名。三国魏韦诞,字仲将,京兆(今陕西省长安)人。其制墨法云:“今之墨法,以好醇松烟干捣,以细绢筛于缸中,筛其草芥。……烟一斤以上,好胶五两,浸梣皮汁中。可下去黄鸡子白五枚,亦以真珠一两,麝香一两。皆别治细筛,都合调下铁臼中,宁刚不宜泽,捣三万杵。多亦善。不得过二月、九月,温时臭败,寒则难干。每挺重不过三两。”(见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卷五《墨谱》)。宋赵彦卫《云麓漫钞》云:“萧子良答王僧虔书曰:‘仲将之墨,一点如漆。’”

紫霄峰墨

宋常和所制墨名。元陆友《墨史》卷中谓常和“墨虽晚出,颇自珍惜。胶法殊精,必得佳煤然后造,故其价与潘、陈特高。收其赢以起三清殿。其铭曰‘紫霄峰造’者,岁久磨灭,真可截纸。和子遇,不为五百年后名而减胶售俗”。

玉泉万笏

墨名。金代杨文秀,以善墨闻。其子彬,得其遗法,以授耶律楚材。楚材授其子铸,使造一万丸,铭曰:“玉泉万笏”。

玉泉墨

墨名。金代杨文秀字伯达,江左人,善制墨。其法不用松炬而用灯煤。金元遗山有《赋南中杨生玉泉墨》诗云:“万灶玄珠一唾轻,客卿新以玉泉名。御团更觉香为累,冷剂休夸漆点成。涴袖秦郎无藉在,画眉张遇可怜生。晴窗弄笔人今老,孤负松风入砚声。”

千秋光

明末吴叔大所制墨名。承“垂以千秋,用光宝石”之意。按《周礼》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作桓圭、信圭、躬圭、蒲璧、谷璧五式,名曰“三圭二璧”。传世宝物有上海博物馆藏吴叔大制“千秋光”“蒲璧”墨一锭。

集锦墨

墨名。成套丛墨,也称“锦墨”。按其类别有三:一、每锭墨形式各殊,图案各异;二、每锭墨形式相同,而绘图题识互异;三、选用不同名品,聚集在一起。集锦墨创始于明,盛行于清,发源地为休宁。后歙县墨家也继起并发扬光大。集锦墨一般墨料比较坚细,制造技术熟练,镌模的技巧精湛,画图生动逼真,漆匣和裱糊锦盒不仅形式美观,兼能保护墨质,画家、书家的艺术也在墨上得到表现。明清著名集锦墨如汪中山“玄香太守”“松滋侯”“潘嘉客”“瑶函墨”,曹素功“紫玉光”“天瑞”等。

天瑞

清代曹素功所制墨名。传世有全套一匣者,计十种:草圣、酒仙、真儒、隐者、羽士、侠客、高僧、美人、词仙、画师。

紫玉光

清代曹素功所制墨名。历充贡品,并被赐名“紫玉光”,居曹氏名墨十八之冠。曹氏《墨品质》称:“应运而生,玉浮紫光。名我‘隃糜’,天下无双。超奚迈沈,独擅众长。图以黄岳,焕乎文章。芬芳馥郁,密致坚刚。允为世珍,金玉其相。”今传世的紫玉光墨,以黄山风景三十六峰为主题,图为通景,按山势地位之高低,划分成二十六锭墨,面是山峰,背题诗句,装一锦盒内,盒分两层,每层装纳十八锭。“紫玉光”三字用金蓝二色涂填,富于变化。墨锭短小精悍,质料坚莹。

豹囊丛赏

清曹素功所制墨名。为集锦墨之一种。曹氏《墨品质》彭定求题云:“气清而质轻,色黝而香凝,养于豹囊之中,在乎远湿而贵温。函以类聚,品以群分,辉煌金碧,以俟藻鉴者之权衡。”墨模镌绘精妙。

天琛

墨名。为明末吴叔大仿汉魏六朝至唐宋名家墨而制成之上品墨。清张仁熙《雪堂墨品》云:“昔苏子瞻在黄,于雪堂试墨三十六丸,抡其佳者,合为一品,名曰‘雪堂义墨’。歙人吴叔大遂仿其意作义墨三十六丸,虽不免时制,而肖形取象,物料精工。”《墨品质》称其墨:“黝兮如漆,坚兮如石,或圆或长,不挺不剂,用以缕文士之英华,不减龙香之制。”

五百斤油

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选烟所制墨名。清徐康《窳叟墨录》云:“冬心先生墨赝者最多,真者余谨见大半段,长方厚阔边,体面书皆作漆书,墨面书五百斤油,背冬心先生造,约重七钱。”(见《十六家墨说》)此墨后来仿制者极多。

徽墨

墨名。安徽歙州(今歙县)等地所产墨之总称。自五代奚氏父子迁至歙州,精制贡墨,世代传授,名满天下。此时所制之墨称之为“李墨”或“廷珪墨”,或称“新安香墨”。徽州在宋宣和三年(1121年)由歙州改称,下辖歙县、休宁、祁门、婺源、绩溪、黔县六县,这时此地制墨业已出现家家学习制墨的盛况。宋代徽墨大体分松烟、油烟两种,名工辈出,有歙州耿姓一族、宣州盛姓一族,以及张遇、潘谷、吴滋、戴彦衡、高庆和等名手。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三十六云:“新安人例工制墨。今徽人家传户习……。”可见明代徽州制墨极为普遍,制墨地区也自歙州一地扩大至黄山、黟州,以至整个徽州。明清歙县墨派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等推出高标准的佳墨,隽雅大方。休宁墨派汪中山、邵青丘、邵格之、胡开文等制墨则讲究精致、华丽,使墨从实用走向了审美。徽墨之名一直流传至今,驰名中外。

墨的使用

明宣德御墨

学习书法,笔法与墨法互为依存,相得益彰,正所谓“墨法之少,全从笔出”。用墨直接影响到作品的神采。明代文人画兴起,国画的墨法融进书法,增添了书法作品的笔情墨趣。初练字者,可用市场上出售的墨汁。但若书写比较讲究的书品,则以研墨为宜。如用墨量大,则可用高级墨汁,若再加墨锭磨研则效果更佳。

浓墨是最主要的一种墨法。墨色浓黑,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能入纸,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

古代书家颜真卿、苏轼都喜用浓墨。苏东坡对用墨的要求是“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儿一睛”,认为用墨光而不黑,失掉了墨的作用;黑而不光,则“索然无神气”。细观苏轼的墨迹,有浓墨淋漓的艺术效果。清代刘墉用墨亦浓重,书风貌丰骨劲,有“浓墨宰相”之称。与浓墨相反的便是淡墨。淡墨介于黑白色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明代董其昌善用淡墨,书法追求萧散意境。从作品通篇观来,浓淡变化丰富,空灵剔透,清静雅致。清代的王文治被誉为“淡墨探花”。另外,还有的书画家喜欢使用涨墨,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涨墨在“墨不旁出”的正统墨法观念上是不好的。然而涨墨之妙正在于既保持笔画的基本形态,又有朦胧的墨趣,线面交融。清代的王铎就擅用涨墨,以用墨扩大了线条的表现层次,作品干淡浓湿结合,墨色丰富。也有的书画家喜欢使用渴笔和枯笔。渴笔、枯笔分别指运笔中墨水所含的水分或墨大多失去后在纸上行笔的效果。渴笔要苍中见润泽。在书写中应用渴笔和枯笔,控制墨和水的含量。

古人论画时讲用墨有四个要素:一是“活”,讲究墨色滋润自然生动;二是“鲜”,墨色要灵秀焕发、清新可人;三是“丰富”,墨色要轻重浓淡快慢虚实结合,变化无穷。

选择墨的标准

好墨具备的特点是“质细、胶轻、色黑、声清”。“质细、胶轻”可以从磨出的横断面上看,以肉眼看不出空孔为最佳;“色黑”可以从写出来的笔画上细看,迎日光看去,黑中泛紫或泛绿,就是好的;“声清”可以用物击墨来辨别,声音清脆而不浑滞为好。作书之墨,要新磨,易于运笔。磨墨宜用清水。

真正的好墨在古墨中才能见到。古墨的佳品,墨质坚如玉石,墨的表面可以隐隐看见丝丝的纹理,显示出浑厚的气魄。这是因为它合胶适度,墨烟极佳。今天的新墨已经很难达到这样的程度。如果墨质松软,容易断碎,磨面出蜂眼,色灰而无光彩,那就是劣品。最负盛名的是安徽歙州墨。古墨如金,已不易得。学书择墨,只要墨色匀和,泛紫色光泽,墨磨面光滑如镜,轻轻叩之,声音清润,即为上品。若调水试之,从最浓到极淡可画色阶多者为佳。初学者选用“中华”或“一得阁”墨汁即可。

如果有时间,我们还是建议亲手研墨使用为佳,一是研出的墨浓淡较为适宜书写;二是研墨时可以平心静气,为书写做好准备。 cdRn7ZWRNkpYTvn2BTeGjuyC89mWYNuuadj67PSEkZeImv0/hMv+kKtyBYv8Ghg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