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从彩陶的纹饰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证实了在五六千年前,已经有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笔的样子。但西周以上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到了东周,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了春秋时期的毛笔,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
传说笔是秦代大将蒙恬所造。其实,蒙恬以前,未必没有笔,只不过制法不同。考诸史书,孔子作《春秋》““绝笔于获麟”,笔则笔,削则削”;《诗经》有“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这些都在蒙恬之先。毛笔在战国时已被广泛使用。笔,《释名》上说:“笔,述也,述事而书之也。”“《说文》上说: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命名虽殊,其作用是一样的。传蒙氏选用兔毫、竹管制笔,制笔方法是将笔杆一头镂空成毛腔,笔头毛塞在腔内,毛笔还外加保护性大竹套,竹套中部两侧镂空,以便于取笔。蒙氏造笔后统称为笔。
汉代的笔沿袭秦朝造法,加以改良,和今日的毛笔已无区别。韦诞《笔经》上说:“制笔之法,桀者居前,毳者居后,强者为刃,软者为辅,参之以苘,束之以管,固以漆液,泽以海藻,濡墨而试,直中绳,曲中钩,方圆中规矩,终日握而不败,故曰笔妙。”晋人崔豹《古今注》云:“牛享问曰:‘自古有书契以来,便应有笔,世称蒙恬造笔,何也?’答曰:‘蒙恬始造,即秦笔耳。’”1927年,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于蒙古发现西汉时代之“居延笔”,笔杆木质,笔头毛制。1954年长沙左家公山古墓中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文物中,已经有完善的毛笔与笔套。唐代安徽宣城诸葛氏之宣笔,一直为众多文豪如白居易、韩愈等衷心赞赏。元代以后,浙江吴兴的湖笔,在宣笔之后又盛极一时。清嘉、道以来,由于梁同书、邓石如、包世臣、何绍基诸人提倡,羊毫大行。明至清初,盛行硬笔,但清中叶以后硬笔又为软笔所代替。
·延伸阅读·
大篆蒙恬,秦国名将。因改进毛笔的制作而享大名。所制之笔,世称“蒙恬笔”。西汉司马迁《史记》中载:“蒙将军拔中山之毫,始皇封之管城,世遂有名。”所谓“管城”也就是笔。后人根据这一记载,认为我国的毛笔,创造于秦蒙恬,这是不科学的。徐坚《初学记》中载:“秦以前,则有笔矣。盖诸国或未之名,而秦独得名,恬更为之损益耳。”蒙恬改进制笔技艺,比始制秦笔较为可信,晋崔豹《古今注》中载:“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这是目前多人所认可的观点。
毛笔按笔毫种类分,大体有三种,即硬毫、软毫和兼毫。硬毫主要用黄鼠狼毛(狼毫)、野兔毛(紫毫)、猪鬃等硬性兽毛做成的。硬毫特点是弹性强,锐利劲健,比较容易掌握,但是不如软毫能练出笔力。软毫弹性弱,主要是用山羊毛、青羊毛、西北黄羊毛等羊毛做成。其特点是柔软圆润蓄墨较多,写出的字笔画丰满,但不容易掌握,能练笔力。兼毫是用两种不同硬度的兽毛做成,如“七紫三羊”是紫毫夹羊毫,“白云”是羊毫夹狼毫。这些笔毫弹性居硬毫和软毫之间。毛笔还有大、中、小之分,比大楷笔再大些的有提笔、斗笔,比小楷笔再小的有圭笔。笔锋有长锋、短锋的区别。
羊毫笔
我国制笔普遍应用的一种原料。多用山羊中的青羊毫、白羊毫、黑羊毫、黄羊毫而为之。因其部位不同,又分为羊须、羊尾、乳毛等。用青羊毛制成的笔称“青羊毫”;用黑羊毛制成的笔称“黑羊毫”;用羊乳周围的毛制成的笔称“乳羊毫”。羊毫笔其性软,弹性差,不易掌握。羊毫按笔颖长短,分为长锋、中锋、短锋。长锋适宜书写行草书体,中锋较为普及,短锋既可用于书写又可用于绘画。古时毛笔多用硬毫,羊毫造笔,大约是南宋以后才盛行。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卷一《笔谱》云:“今江南民间使者,则皆以山羊毛焉。蜀中亦有用羊毛为笔者,往往亦不下兔毫也。”清胡朴安《朴学斋丛刊·笔志·笔料》谓:“惟羊毫为今通行之品。其始因岭南无兔,多以青羊毫为笔。嗣以圆转如意,于今不绝。……今则用羊毫者曰益多,取其柔软而经久。钱鲁斯所谓‘古人用兔毫,故书有中线,今用羊毫,其精者乃成双钩’是也。”羊毫被普遍采用是清初之后的事。因为清一代讲究圆润含蓄,不可露才扬己,羊毫笔比较柔软,吸墨量大,适于写表现圆浑厚实的点画,故能达到当时的要求而被普遍使用。一般来说,写小字宜选择较刚些的笔毫,如紫毫、狼毫或紫狼兼毫,使用刚性笔容易见锋芒。写大字宜选择较软一些的笔毫,如羊毫或羊兼紫,运笔和提顿都相对重些,且用软笔易写得浑厚。写中等字,狼毫、羊毫、羊兼鬃都可以。
狼毫笔
就字面而言,是以狼毫制成。前代也确实以狼毫制笔,但今日所称之狼毫,为黄鼠狼之毫,而非狼之毫。黄鼠狼仅尾尖之毫可供制笔,性质坚韧,仅次于兔毫而过于羊毫,也属健毫笔。缺点与紫毫相似,也没有过大的。狼毫笔以东北产的鼠尾为最,称“北狼毫”“关东辽尾”。狼毫比羊毫笔力劲挺,宜书宜画,但不如羊毫笔耐用,价格也比羊毫贵。常见的品种有兰竹、写意、山水、花卉、叶筋、衣纹、红豆、小精工、鹿狼毫书画(狼毫中加入鹿毫制成)。写行草可用纯狼毫,或羊兼毫,羊兼狼。至于正楷,介于刚柔、动静之间,狼毫、羊毫或各种兼毫都可用。
羊毫
狼毫
兼毫
紫毫笔
是取野兔项背之毫制成,野兔毫自古以来多作为制笔的原料。据记载,公元前223年,秦大将蒙恬始取中山(今宜城,泾县一带),得到优质兔毫,制成第一批毛质纯佳的兔毫笔(即宣笔)。晋王羲之《笔经》中载:“诸郡献兔毫书鸿都门,惟有赵国毫中用。”野兔脊背上有一小撮紫黑色弹性极强的毛,也称箭毫。紫毫比普通兔毛坚长健利,然而每只兔皮上的紫毫为数极少,取之不易,较为名贵。唐诗人白居易《紫毫笔》诗中说:“宣州之人采为笔,千万毫中拣一毫。……每年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宋陈槱《负暄野录》中载:“知笔以兔毫为正。”明屠隆《考盘余事》中载:“兔在崇山绝壑中者,兔肥毫长而锐。”兔毫至今仍是制笔业的一大宗原料,和羊毫相配制作的兼毫笔,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因色呈黑紫而得名。我国南北方的兔毫坚劲程度不尽相同,也有取南北毫合制的。兔毫坚韧,谓之“健毫笔”,以北毫为尚,其毫长而锐,宜于书写劲直方正之字,向为书家看重。白居易紫毫笔乐府词云:“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将紫毫笔的特性描写得非常完整。但因只有野兔项背之毛可用,其值昂贵,且豪颖不长,所以无法书写牌匾大字。兔毫以产于安徽宣城(古宣州)为最佳。紫毫多与羊毫相配。羊紫兼毫,有二紫八羊,有三紫七羊,有四紫六羊,有五紫五羊,有六紫四羊,有七紫三羊,有八紫二羊。紫毫的比例越大,笔毫刚性越强。羊毫比例越大,笔毫柔性就越强。最常见的兼毫有五紫五羊、七紫三羊及三紫七羊。
山马毫
日本制作毛笔的一种毫料。因山马产于日本,故我国未有以此制笔者。现代画家潘天寿《美术文集》中载山马毫:“毫长二三寸,比紫毫为强健。比猪鬃为稍软,根固毫直,腰部尤健,但毫身不圆,稍画粗犷,用它制大笔殊好。”
鼠须笔
用家鼠鬓须制成,笔行纯净顺扰、尖锋,写出的字体以柔带刚。
鸡毫笔
用鸡的胸毛制成,相当柔软,初学书法者难于掌握,因而不宜使用。鸡毛笔,也称鸡毫笔,用鸡的有柄细羽及鸡绒毛合制而成。有柄细羽中的毛柄微弯,两侧羽毛短而锋颖不尖锐,鸡毫性极软,也无锋可用,因而不易作为制造大、小笔类的原料,故多见中楷笔的制作。鸡毛笔起于宋时,明陈继儒《妮古录》中载:“宋时有鸡毫笔。”但用于写字有一定的局限性,宋人陈槱《负暄野录》中则评其笔“软羽无取”。清时仍有鸡毛笔的制作,书家何绍基善用鸡毛笔写字,饮誉当时。今日制作者,多以湖南笔店制作的为有名,山东也有以雄鸡胸前之毛制作的一种鸡毛笔,笔头稍长,易于书写大、中书体。鸡狼毫笔,用鸡毫与狼(黄鼠狼)毫配制而成的毛笔,属兼毫笔类。现此笔制作,多以狼毫掺以其他毫料,已没有鸡毛的成分,又名鸡狼兼毫笔,但已名存实亡。猪鬃笔是用猪鬃加工蒸制而成,用于书写大匾。
兼毫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软硬不同的兽毛禽羽为原料兼制而成的毛笔。又称“二毫笔”或“杂毫笔”。其制古来有之,多因毫料不同,名称各异。秦蒙恬制以鹿毛为柱、羊毛为被的“苍毫笔”,蒙恬改良之笔,即属兼毫笔。兼毫多取一健一柔相配,以健毫为主,居内,称为“柱”;柔毫则处外,为副,称为“被”。柱之毫长,被之毫短。而被亦有多层者,便有以兔毫为柱,外加较短之羊毛被,再披与柱等长之毫,共三层,所以根部特粗,尖端较细,储墨较多,便于书写。特性依混合比例而不同,或刚或柔,或刚柔适中,且价廉工省,此皆其优点。唐欧阳通制以狸毛为笔,以兔毫履之的二毫笔;宋有盛行于世的以羊合兔的兼毫笔;明屠隆《考盘余事》载的广东番禺以青羊毛为之,以雉尾或鸡、鸭毛为盖的五色笔;以及今天较普及的羊狼毫笔等。制作方法多是以硬毫为心,软毫为被,其性居软硬之间,具有刚柔相济的特点,历来为书画家所喜欢。兼毫笔多依其混合比例命名,如三紫七羊、五紫五羊等。
竹丝笔
以竹质纤维制作的书写工具。将嫩竹杆用石块等物捶出丝来,用其制笔,书写字体别有一种韵味。也称“竹萌笔”。晋代多有制作,宋米芾《笔史》中有载,“晋有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行书帖》真迹……是竹丝乾笔所书”。宋时仍不乏有制作。宋陈槱《负暄野录》中载:“吴俗近日却有用竹丝者,往往以法揉制,使就挥染。”宋岳珂《玉楮集》中有《试庐陵贺发竹丝笔诗》:“此君素以直节名,延风揖月标韵清。何人心匠出天巧,缕析毫分匀且轻。”足见这时杆轻毫匀的竹丝笔的影响之所在。
长锋笔
锋颖较一般为长的一种笔,也称长毫笔。长锋笔曲转自如,宜于书写行草书体。宋赵构《翰墨志》中载:“笔悉用长毫,以利纵舍之便。”羊毫、狼毫制作的长锋大楷笔,长锋联笔等均属此类笔。
提笔
关于“提笔”,有三种含义:一、指书写匾额大字的用笔。因字形较大多是悬空提笔书写,故称提笔。二、用笔技法之一。指调整保持中锋用笔的一种动作。三、执笔之意。宋陆游《草书歌》:“今朝醉眼烂岩电,提笔四顾天地窄。”此外,根据笔锋的长短,毛笔又有长锋、中锋、短锋之别,性能各异。长锋容易画出婀娜多姿的线条,短锋容易使线条凝重厚实,中锋则兼而有之,画山水以用中锋为宜。
抓笔
也称“楂笔”。专写大字或特大字而制作,是毛笔中最大的品类。笔杆多为木质,毫料取用羊须、马鬃、马尾等稍硬而长的兽毛。1987年6月河北衡水市侯店毛笔厂精心制作了一“巨锋”抓笔,笔杆长3米,笔头用了40匹马的马尾,总重量37.5千克,一次蘸墨汁25千克,可写四米见方的大字。抓笔之大,令人瞩目。
斗笔
毛笔中较大的一种。一般是指书写如斗方(一二尺见方)大小字体的用笔。多用羊毫、羊须做成,书写时多悬腕提笔挥毫,故有人称“斗提笔”“提笔”。如书写匾额用,则又称“匾额笔”。
白云笔
兼毫笔的一种。是以狼毫(即黄鼠狼毛)为心,羊毫为被,相配制作,具有大、中、小三种,书画皆可,坚固合用,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笔。
贡笔
古称进献给天子的毛笔为贡笔。贡笔最早始见于汉代。晋右军《笔经》中载:“诸君献兔笔,书鸿都门,唯有赵国毫中用。”晋时,辽西国曾献于晋武帝“麟角笔管”毛笔,南宋理宗时,徽州知州谢暨则以“汪伯立笔”入贡,明笔匠施阿牛精制笔翰,专门制作贡笔进献皇宫御用。贡笔多是进献皇帝所用,故制作较着意讲求,刻意求精。
金不换
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对毛笔的一种美称。鲁迅说:“我并无大刀,只有一支笔,名曰‘金不换’。”这种笔产于浙江绍兴,便宜实用,蘸一笔可写几十个字。鲁迅在世时,除当学生期间记笔记用过自来水笔外,其余时间使用的全是这种笔,写下了近七百万字的著作。二、形容佳墨的可贵,成老相《墨经》中载:“凡墨日日用之,一岁才减半分,如是者万金不换。”后被用作墨名。
宣笔
安徽宣州(今宣城)等地所制的毛笔,统称为宣笔、徽笔。据记载,公元前223年,“蒙将军恬南伐楚中山”(今宣城、泾县一带),得到优质兔毛,制作成笔。蒙恬便是宣笔的鼻祖。到晋时,著名书家王羲之曾亲手写了“求笔帖”向宣州陈氏和诸葛氏求笔。唐时制作较负有盛名,唐书家柳公权平生素爱用宣笔,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紫毫笔》诗,耿写《咏宣州笔》诗,给予衷心赞赏。宋时制笔技术更进一步提高,宋代大诗人苏轼、梅圣俞、林和靖都酷爱宣笔。欧阳修曾写《圣俞惠宣州笔戏书》诗,苏轼写《书杜君懿藏诸葛笔》文,都极力推崇备至。元时被湖笔所取代。清时宣州等地仍不乏有宣笔的制作,但由于忽视制笔质量,声名日下。时至今日,宣笔品种已超过250种,深受国内外书画家所喜爱。
湖笔
因产于浙江湖州(今浙江吴兴县)而得名。也称“湖颖”。湖笔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到了元代取代了宣笔而成为全国毛笔的代表产品。其制作外观特征醒目,讲究分层匀扎,以羊毫、狼紫纯毫笔驰名,尤以羊毫最负有盛誉。是区别于湘笔制作的又一大流派。明末清初制笔技艺外传,逐渐分布于福建、江苏、安徽,经中原达到北京。今天湖笔制作,又有了兼毫笔的品类,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要,还远销海外。1978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代表团访日,曾以几十套精制湖笔礼赠日本友人。
毛笔及制法
毛笔的制法可分为古代制笔法和今制笔法。古代制笔法,古籍记载中有“韦诞制笔法”,即韦诞制作毛笔的方法。三国魏韦诞,字仲将,京兆(今陕西长安)人。盾文才,善辞章,并以制墨闻名当时,且又擅长制笔,所制之笔,人称“韦诞笔”,著有《笔经》一卷传世。今制笔法虽因变迁发展而与各地派别有所不同,但却大同小异。1951年,浙江省土产交流展览会上有湖州笔店王一晶陈列,并有制笔程序说明书,现抄录于下:一、浸皮:先将制笔的有毛生皮,浸入清水缸中,至皮板全部透湿为度,时间大约一日夜,才从缸中取出,以清水洗之,并使皮上之毛顺向。二、发酵:将浸软之兽皮,掺以草柴灰,逐张压叠在平铺的稻草地上。压叠完成后,四周及顶上,再以稻草封之,使其发酵,呈腐臭状,即行取出。三、采毛:兽皮发酵至适当程度时,毛与皮已呈脱离状态,即将特制之铁齿梳,顺毛之方向采之。四、选毫:将皮上推采之毛,全部放置于圆水盆口之搁板上,施以初步拣挑,除去无用之绒毛及杂毛等,所剩余者,即谓之毫。五、分毫:每种兽皮,其所含之毫类,往往有七八种之多,故对于上所选就之统毫,必须再予分类,始可制成各种不同的毛类。六、熟毫:将分就之毫,由水盆部配成各种不同的笔头毫片发出,再将笔头毫片根部浸以石灰水,竖于盆子内,一日夜即变黄色,成为熟毫。七、扎头:将熟好的笔头毫片,捻成笔头,根部上以薄胶水晒干,用细弦线紧扎成笔头,至此笔头制造工作,初步完成。(水笔根部,则上松香,因水笔用时,笔头含水不干,若上胶水,则易脱毫)。八、装置笔套:将扎成之笔头,分别装置管套。九、剔毫:笔头装置管套后,交由专门技工剔除性质不合的杂毫,使书写时无障碍。十、刻字:笔管上以名称或古诗句等以标明笔的种类及功用,至此笔的制造工作全部完成。
·延伸阅读·
云梦秦笔,因出土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而得名。1957年12月,在该处墓地发现了三支毛笔,其笔为竹杆,上端均削尖,下端略粗,镂空成毛腔。其中一支毛笔长21厘米,径宽0.4厘米,笔毛长约2.5厘米,虽经历了二千一百多年,其笔头形状至今仍圆实饱满。其笔套用细竹管制成,长27厘米,宽1.5厘米,中间两侧镂空,两端各有一骨箍紧缚,管面缠丝上漆加固,实用而美观,足见秦代制笔技艺之高超。
笔求四德:尖、齐、圆、健
四德,是古人对制笔的四种要求。明陈继儒《妮古录》中载:“笔有四德,锐、齐、圆、健。”明屠隆《考盘余事》中也载:“制笔之法,以尖、齐、圆、健为四德。”这些话都是在说明好的毛笔有四个特点:尖、齐、圆、健。选笔时,无论刚笔软笔,纯毫兼毫,只有具备这四德,才是好笔,才便于应用。尖,指笔毫聚集时笔头尖锐。齐,是指笔毫散开,内外毫尖齐平而不长短不一,修削整齐。圆,是指笔毫圆壮饱满,如出土之笋,腰不内凹,即丰硕圆润,笔肚不空。健,是指毫毛根根劲健,不扁不曲,即笔锋弹性强,笔毛铺开后易于收拢,恢复原来挺直之状。笔的四德俱全,靠的是匠人的精于选毫,以及高超的制笔技艺。
中国毛笔的特征,决定了中国书法本质上是追求线条之美。对线条美的追求,一直伴随着书法的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不变的真理。书法作为最高的艺术,有高尚的情操与精熟的技艺,如果书具不精良,最后难成佳作。这犹如部队打仗,将帅一流,士兵也很勇猛,但无良好的兵器,拿什么叫士兵去冲锋陷阵?书具中最重要的就是笔。
笔用毕后洗净悬挂
中国的书法艺术,能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具特色,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即中国特有的“汉字”和书写汉字的工具“毛笔”。
我们练习书法要能够识别毛笔,善于选择毛笔,并会保护毛笔。
一支毛笔保护得法,可以久用而且愈发好使。标准的毛笔使用方法如下:
一、启用新笔,必须开笔、润笔。就是将买回来的笔用温水泡开,至笔锋全开即可。不可在水中太久,否则使笔根胶质也化开就会变成“掉毛笔”。
二、润笔之后“入墨”,就是使墨汁能渗进笔毫。先须将润后的笔的清水吸干,可以将笔在吸水纸上轻拖,直至干为止。所谓“干”,并非完全干燥,只要去水可以容墨即可。墨少则过干,不能运转自如,墨多则晕涨无力,都不好。
三、书写之后须立即洗笔。洗净之后,先将笔毫余水吸干并理顺,再将笔悬挂于笔架上,可使余水继续滴落,至干燥为止。
中国书法的线条之所以可以表现人们变化无穷、无限丰富的感情,是因为它主要有两个特点:
第一,它是手写的。甲骨文、金文原本也是手写之后或刻或铸的。因为手写,书法会随着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人的修养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使其本身富于感情色彩,能够传达书家的观念、感情。观者欣赏一幅书法作品,便会受其蕴含的思想感情影响,而与之产生心灵的互动。这样,它就与借用辅助工具作出的几何线不同了。几何线是自然科学图形线,是客观物体量的科学表示,完全是理性的。
第二,书法线条的书写工具和使用的原料是毛笔和水墨。中国毛笔尖、齐、圆、健的四个特点,使得它在艺术家手中能够表现出千姿百态的线条形式。水墨的应用使得书法线条的变化更为丰富、微妙,简直可以说是变幻莫测了。
如果写篆隶书,运笔较慢,点画停匀,提顿较少,而且转折圆融,只有用柔笔才能写出婉通的效果,所以宜选择较柔的笔。如果写行草书,运笔较快,而且点画狼藉,提顿多而且使转纵横,只有用刚性多的笔才能写出灵动的效果,所以宜选择较刚的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