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书法与人生

书法有益于人生

古人认为“书非小道,本以助人伦,穷物理,神化不能以藏其秘,灵怪不能以遁其形”(《宣和书谱》)。正因为这样,“古之名书,历代帝王莫不珍贵”(唐张怀瓘《二王等书录》)。在中国,也不只是帝王珍视书法,正如西方人以音乐为重要艺术修养一样,中国人是以书法为重要艺术修养的。

古人认为书法的最高功能和经典一样,可以表现人心,表现高贵品格,并把人品和书品结合在一起,讲究“作字先作人”,认为艺术是“心之所发”,表现了作者的人格。

书法可以用心手达情,清代刘熙载说:“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中国人一直认为一个人的字迹就是他心迹的流露。人们习惯于从一个人的字迹来进一步了解他,认识他,认为字迹总是流露了书写者的性格、心情、习惯。俗话说“见字如面”,南北朝时的颜之推在其所著《颜氏家训》里说,手写的书信,传到千里以外就代表了书写者的面貌。中国历来都重视写字,很多读书人都写得一手好字。直到现代,我们看看几位文化名人的字就不难发现,他们虽然都无意做书法家,但是他们的一些手稿都是有很高艺术水平的书法作品。而且,好的书写还表示了对观看者的尊重,所以,写好字,从实用的起点上说也是很重要的事情,“人咸知修其容”,人人都知道修整自己的容貌,写好字,对于自爱而且尊重别人的人来说,真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进一步说,书法是学习中国文化的人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如果一个人说对中国文化很精通,却连书法都不懂,字也写不好,总是说不过去的。

《周礼》中所说的“六艺”是教给贵族儿童的六种文化、艺术和技术学科,其中的“书”是指识字和写字。这是中国一个优良的传统——就是通识教育,不管您是学什么专业的,都应该接受本民族基本文化的通识教育。把自己的汉字写好,写出它应有的美感来,写出自己真实的性情和风格来,这表现的是一种教养。而且,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可以使人养成最初的真诚和敬意,最基础而又丰富的审美能力以及从容不迫的意志力。就像西方人把音乐作为通识的基础教育之一一样,中国人的通识基础之一就是书法。

我们若是希望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素质,就应该学习中国书法。中国汉字本身就有艺术的素质,它有字容之美、字音之美、字义之美,这是其他文字所没有的。我们学习书法就是要发扬汉字的美与智慧。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把书法比拟成自然万物,如行云,如流水,如风回,如电驰,又比成天上的群星,地上的花木,水中的游鱼……表现了对大自然细致的观察和自然之美与书法之美的热烈歌赞。又把书法的个人风格比拟成龙跃天门、虎卧凤阙,或是插花舞女、红莲映水……

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书法可以表现山川的壮美,可以内含春光的明媚,可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出神入化,巧夺天工,可以与造化争奇斗艳,真个是“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坚实的字迹还能显示人的充实刚健的精神。

书法表现观念,蕴含哲思,体现《易》的辩证思想,道家的自由、自然,佛家的精严与空灵……中国书法的最高理想是“中和”。中和就是各种不同的万物之间的和谐,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一种朴素的哲学思想,它认识到事物的对立,更认识到事物的统一。强调恰到好处地把握事物的矛盾,使之在和谐中发展。在艺术审美上,达到质朴与妍美的统一,厚重与飘逸的统一;追求所表现事物的和谐,达到作者自身感情与他们所要描绘的事物之间的融合。

《礼记·中庸》里面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中和是一种发于至真,达于至善的境界,是动态的,是人们生生不息的追求。至真至善是最佳状态,这种状态就是美。

中和之美就是形神兼备,轻重得宜,疏密有致,虚实相生,动静相和,刚柔相济,多姿多彩而又浑然一体,这就是中国书法的中庸之道。中庸不是平庸,而是高度的和谐状态,是和而不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不激不厉,自然而然而众美毕集的艺术境界,书法艺术追求的就是这种境界。

学习和欣赏中国书法艺术,是一种健康而优雅的艺术活动,格调高尚,趣味无穷。一支毛笔,界破了虚空,在纸上书写出千变万化的线条,可以呈现出万象之美。或如山川之壮美,巍峨万仞;或如春景之优美,清丽明媚;或如风云之变幻,风雨骤至;或显人的精神之充实,沉厚雄强;或如人的风度之自然,潇洒飘逸。真的是书法之美,美不胜收;变化之妙,妙不可言。学习和欣赏书法,是一种美的享受。具象的美同时又有抽象的美,就会更为恒久,所以很多大艺术家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境界。书法,是一种来自于具象和实用,而又超越了具象进入抽象的艺术。它的美,更为持久。

书法充实美化了我们的生活

中国书法是源于中国的独特的艺术,它使人们的文字表达成为艺术,并美化了人们的生活,滋养了人们的心灵,还装点了中国的锦绣河山。

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

当一位书法家书写的时候,就是在进行艺术创作;当人们欣赏一幅书法佳作的时候,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当人们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的时候,会从前人留下的书法名迹中体会到祖国锦绣河山的内涵丰富的文化之美,从而激发出对祖国深挚的热爱之情。

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上的“天下第一关”匾额增加了关山的壮丽。五岳名山上更是留下了历代前贤的很多题咏,都是珍贵的书法名迹:泰山有“五岳独尊”,显得气壮山河;华山有《华山庙碑》,使得万象在旁,而其书法则真气弥满。中国文化的宝库之一——敦煌,保存了极为珍贵的书法经文。而在中原与敦煌莫高窟齐名的龙门石窟,也是佛教文化艺术的名胜,这里有闻名于世的《龙门十二品》,其中的《始平公造像记》,庄严雄伟,笔画厚重方整,结构沉雄茂密,历来受到书家的高度评价。

几千年来,碑刻书法一直得到广泛的应用。西安碑林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晚唐五代,宋、金、元、明、清不断增添碑石,修葺扩建,保存了大量汉、晋、隋、唐著名碑石,例如东汉的《熹平石经》残石、《曹全碑》,隋代的《智永真草千字文帖》,唐代欧阳询《皇甫诞碑》,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颜勤礼碑》,柳公权《玄秘塔碑》等,都是稀世瑰宝。

牌坊和匾额书法

匾额书法遍及我国各地的园林、宫殿、城市、府宅以及室斋等。不同的建筑样式和需要,带来匾额的形状、用料、字体、文词的千差万别,但是题匾要揭示出该建筑的主题,题匾艺术要和建筑物及环境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宫殿题匾,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一个最集中的地方,有各式各样最好的实例。这里的数千所宫殿、房屋大多地方都有题匾,从三大殿到东西宫以及御花园的戏楼、亭阁,都悬着特制的大匾。室外有殿名匾,室内有题词匾,例如在乾清宫内正中,大匾上题着“正大光明”四个字。所配对联是: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无轻民事惟难。

到过北京颐和园的游人都知道,园中的亭台楼阁雄伟壮丽,各式匾额也都熠熠生辉。昆明湖畔风景优美的“玉澜堂”曾经软禁过一心想革新强国的光绪皇帝。堂内有题匾,也有对联,布置倒是雅致温馨,却令人忍不住想起当年光绪皇帝有志难酬的痛苦。

在牌坊上书写坊名、颂词、对联,在我国也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古代,牌坊一直是为表彰贤哲、忠臣、孝子、贞节烈妇或达官贵人而建立的。往往某地显要人物、道德高洁的人物愈多,牌坊立得也越多。如明、清两代故都北京,牌坊就很多。安徽、江苏两省中科举的人物很多,牌坊也多;古代徽州旌表的节烈的女子很多,所以贞节牌坊也特别多。

“保卫和平”坊原本是一座为外国人立的牌坊。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四月二十日,曾参与镇压义和团的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耀武扬威地路过东单牌楼,因言行专横触犯了众怒,被群众打死,德国以此为借口向清廷施压,先是要求高额赔偿和诸多其他苛刻条件,后又提出在克林德被打死处立一石碑。清廷满足了这一无理要求,在东单总布胡同西口修筑了屈辱的牌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该坊改名为“公理战胜”坊,并移至中央公园(现为中山公园)。解放后再改名为“保卫和平”坊,坊名为郭沫若题写。

牌坊上的书法不少出自名家,大都字体规正,气势端严,它们是我国丰富的书法艺术遗产中的一部分。庭院的美化也缺不了书法,如北京故宫博物院随处可见精美的书法。

对联的书法艺术

对联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性,在人们生活中广泛使用,形成了悠久的民族传统。

对联发源于古书中的对句。《易经》系辞有“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后来律诗中的对偶、对仗句,都是对联的先声。

五代时,有完整的对联贴在门上。宋、元时代延续对联艺术,但还谈不上普及。明代以后对联十分普及,甚至在幼童读书期间,老师即教他们对“对子”。贴挂对联的风气沿袭至今,历久不衰。在旧中国,新春贴对联不独富人享有,贫寒人家即使不会写字,也要求邻里帮忙写对联,取吉祥言词,以兆幸福。

对联的种类有春联、寿联、挽联、婚联、贺喜联、楹联、赠联、行业对联等。 4y+5YeF1mQo+EGkXQeK5g7k+YmPsvpTn3+8yoBVU0/TAYP/qwUeXDRRwBVfAHMu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