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阴阳是个总纲,寒热左右孩子健康

孩子健康不健康,寒热来主张

人的身体内有两种能量:一为阴,一为阳。阴阳这两种能量必须平衡,身体才会健康。一个人如果身体内阴的能量多了,他就会感到寒冷;如果阳的能量多了,他就会感到燥热。《黄帝内经》说:“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所以,调阴阳先要从寒热开始,寒热平衡了,阴阳也就平衡了。

不健康的孩子身体存在两种状态:一为寒,一为热。但值得注意的是,寒的状态和热的状态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们时刻都在变化,寒热变化最突出的表现莫过于感冒。

感冒都是由温度变化引起的人体机能障碍,每个人的每次感冒,都会经历一周左右的时间。孩子也不例外。

首先,感冒第一时间是给身体造成了一定的抑制状态,最明显的表现是感觉冷,要裹紧衣服,有的时候还流清鼻涕、打喷嚏,这叫风寒感冒,其实,这只是感冒的最初阶段。为什么说这是身体的一种抑制状态呢?因为这时人体处于一种“不足”的状态中,气血不能供应体表(人感觉冷),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因此这是一种“属阴”的状态。

实际上,感冒的初级阶段,有的时候特别短,几个小时或半天就过去了,由于它太短了,所以很多人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但是大家注意,这个阶段实际上十分重要,此时寒邪还没有深入,身体的抵抗机能还有能力迅速将它清除出去,因此一定要抓住这个时机,抢时间解除抑制状态。

方法其实很简单,任何热性的食物、饮料都可以,甚至一杯热水都管用。因为身体本来是由阴和阳这两种能量来控制的,但现在阴寒的能量开始变得强大起来,它想要独自控制身体。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温热的东西来增加身体内阳的能量,使阴阳重归平衡。通常,用大葱的根部也就是葱白,切一下,加几片生姜,在水里稍微熬一下,一开锅就好,不要久熬。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葱白和生姜都是温热的食物,它们进入身体之后,会增加体内阳的能量,阳的能量充足之后,身体就会发热出汗,从而使身体内阴阳的能量重新达到平衡。为什么葱白和生姜不宜久熬呢?因为此时寒气只停留在体表,属于肺经,肺经有寒应该宣,宣的意思就是说向外扩散。什么东西容易扩散呢?轻的东西,比如空气。所以葱白和生姜轻轻一煮,进入身体之后,就像一阵热风,肺上的寒邪很快就无影无踪了。

但如果孩子已经冷得浑身发抖,一点儿汗都没有,那就要用《伤寒论》中的麻黄汤。通常用紫苏叶、葱白等就可以了,直到孩子身上发热,不再觉得冷。最好是能微微出点儿汗,但是不要出大汗,更不要吹风。还有个方法就是把热水袋放在被窝里,放在孩子后背的肺俞穴附近,也就是靠近肺部的脊柱两旁。热水袋要不远不近,以免烫到皮肤,这样让孩子睡觉可以帮助其阳气生发,使体内的抑制状态得到改变。

此时,如果孩子咳嗽,可以选用中成药通宣理肺丸。这个方子里面基本都是温药,可以帮助身体进行抵抗,切记不可以用寒凉的药物。否则,寒邪继续深入,孩子体内的抵抗力开始和外邪展开激烈的斗争,身体就会出现发烧、骨节酸痛等症状,就得送孩子去医院就医了。

身体温暖,孩子气血才会“威风凛凛”

气血掌握着人体的生杀大权,气血流通顺畅,孩子就会保持健康,如果气血出现瘀滞,孩子就会生病。我们知道血在体内的流通是由气来推动的,那么,气又是被谁掌控着呢?答案是,温度。

对于孩子的身体来说,当温度适宜时,血流畅通,孩子会感觉适;当温度降低时,血液流速减慢,出现滞涩、瘀堵,孩子就会感觉冷。所以说,使血液流动起来的动力就是温度,温度可以决定孩子的气血盛衰。

中医对气的解释是,气是由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所组成,其中的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都能用温度解释。

先天之精气代表人体先天之本的“肾”。肾为人体之阳,就像人体内的一团火,和煦地照耀着全身。对于肾脏,中医里永远只存在着补,从没有泻的说法。只有通过不断地、适度地添加燃料,才能让肾火旺盛,肾气充足。而给人的肾不断补充营养、添加燃料的,就是被称为“后天之本”的脾胃,是脾胃把食物化成了充足的血液,这就是中医里常说的“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

补气就是补肾、暖肾、保暖、祛寒。气血充足就是身体内血液的量足、肾气足、基础体温偏高、各脏器功能正常、代谢旺盛、血脉畅通;气血两亏就是身体血液的量少质劣、肾气虚、基础体温低、脏器功能低下、代谢缓慢、血脉运行不畅。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小朋友的“火力很足”,冰天雪地还在外面玩耍,根本不怕冷;而他们的爷爷、奶奶却要围着火炉取暖,这说到底还是肾气的缘故。小孩子肾气足,代谢旺盛,处于生长、发育的状态,所以不会非常怕冷;而老人肾气衰,循环代谢慢,体温就偏低,身体逐渐衰弱。

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经常处于温暖的状态,这样他们的气血才能威风凛凛、畅通无阻。

体内寒湿重是孩子健康的最大拦路虎

孩子的身体是纯阳之体,因此无论在什么季节,手脚都应该是温暖的,但现在的很多孩子手脚总是冰凉的,并且舌苔发白,这说明孩子体内寒湿过重。在现代,孩子(其中也包括大人)的许多疾病,都跟体温低、寒湿重有关,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说是:温度决定孩子的健康。

引起孩子体温低、寒湿过重的因素有:经常使用抗生素;喜欢喝冷饮,吃凉的东西;总爱在空调房里,很少出去活动;睡觉时不老实,喜欢蹬被子,胳膊老放在外边;光脚走路……

众多的因素导致孩子体内的寒湿过重,而孩子身体内寒湿重,会影响生长发育,而且常常生病,学习吃力。所以,孩子要想身体健康,就要远离寒湿,温暖身体。

让身体温暖起来的办法有很多:胡萝卜、苹果等属于阳性食物,可榨汁饮用;安步当车,让身体动起来,选择几项适合自己的运动;放弃淋浴,经常泡个热水澡;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好习惯……以上这些方法不仅能让身体暖和起来,而且随着免疫力的提高,人体能克服许多顽疾,因此,我们一定要用温暖把体内的寒湿祛除干净。

体内寒湿重,孩子就容易上火

在古代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里说,寒为热病之因。若寒邪过盛,身体表现出的就是热证、热病。

那么,为什么寒重反而会引起“火”呢?这是因为,身体内的寒重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伤肾,引起肾阳不足、肾气虚,造成各脏器功能下降,血液亏虚。肾在中医的五行中属水,水是灌溉、滋润全身的,当我们身体内这个水不足时,如同大地缺水一样,身体就会干燥。脏器也是一样,每个脏器都需要工作、运动,这种运动如果缺少了水的滋润,就易摩擦生热。最典型的是肝脏,肝脏属木,最需要水的浇灌,而一旦缺水,肝燥、肝火就非常明显。如果给肝脏足够的水,让它始终保持湿润的状态,它就不可能干燥,就不会有火。

孩子的头面部是最容易上火的部位。因为肾主骨髓、主脑,肾阳不足、肾气虚时髓海就空虚,远端的头部首先出现缺血,也就是“缺水”了,自然反映出干燥的症状,如眼睛干涩、口干、舌燥、咽干、咽痛等。再加上口腔、咽喉、鼻腔、耳朵又是暴露在空气中的器官,较容易受细菌的感染,当颈部及头面部的血液供应减少后,这里的免疫功能就下降,会出现各种不适,这样患鼻炎、咽炎、牙周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的概率就会增加。又由于没有充足的血液供应,各种炎症很难治愈,就会反复发作,成为各种长期不愈的慢性病,严重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经常运动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只要运动开了,出汗了,就会感到身体内的燥热自然消失了,浑身轻松,心情舒畅。这是因为运动后体温明显升高,血液循环加快,出汗在排出寒湿的同时也带走了虚火,疏通经络。因此,我们要想避免上火,在平时就应注意不要贪凉,合理饮食,多运动。

孩子寒气重不重,摸摸手脚就知道

“百病寒为先”,寒气是导致许多疾病发生的关键。那么父母如何来判断孩子的体内有没有寒气呢?这里有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摸摸孩子手脚,感受温度。

传统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四肢为阳气之末,也就是说人的四肢是阳气灌溉的终点。如果手脚温热,就说明体内阳气比较充足;如果手脚温度不够,甚至有些人常年四肢冰凉,这就说明体内阳气不足,体内有寒气。

医生用手感知出来的手脚的温热程度,一般分为手足不温、手足冰凉和手足厥冷三种程度。手足不温是指手脚的温度比正常温度低,感觉不暖和,这往往是阳气亏虚的先兆,可能有轻微的寒气;手足冰凉则是指手足温度明显降低,摸起来凉凉的,有时还伴有出汗症状,这就说明体内阳气已经明显亏虚,体内寒气很重了;而第三种程度手足厥冷则是指手脚温度极低,甚至有的人会连肘关节、膝关节都是冰凉的,这就是提示体内的阳气已经极度亏虚,寒气过重,往往会直接伴随着疾病的发生。

除了四肢寒冷之外,还有一些孩子手脚心容易发热,总想挨着凉的东西,但他们又特别怕冷,容易出虚汗,这也是体内有寒气的表现。因为体内阳气太虚,不能回纳,就浮散于外,使手脚出现了虚热的假象。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中医所说的手脚温度是指持续一段时间的温度,而不是指一时的温度状况。例如有些孩子腹疼时也会伴随手脚冰凉,但疼痛缓解后,手脚温度就会恢复正常,这类特殊情况,不是寒气所导致的。

防止寒气入侵孩子身体的五种方法

病自寒来,但父母又很难完全避免寒气入侵孩子的身体,所以要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观念。这里我给爱子心切的父母们介绍一下防止寒气入侵的几个主要方法。

1.别让孩子光脚走路

现在很多孩子动不动就肚子痛、拉稀,究其原因,主要和孩子喜欢光脚走路有关。现在大多数家庭铺有木地板、大理石地砖,进门时都要换鞋,但有些孩子没养成习惯,进门把鞋一脱就光着脚走路。中医自古就有“寒从脚下起”的说法,父母要注意让孩子养成进家换鞋的习惯,千万别让其光脚走路,这样可以避免寒气入侵孩子体内。

2.给孩子洗头时不做按摩

有些家长去理发店,觉得洗头时做按摩很舒服,于是回家也学着理发师的样子给孩子干洗按摩:在头发上倒上洗发水,就开始搓揉头发,再按摩头部、颈部。殊不知,按摩使头部的皮肤松弛、毛孔开放,并加速血液循环,而此时头上全是冰凉的化学洗发水,按摩的直接后果就是吸收化学洗发水的时间大大延长,张开的毛孔也使头皮吸收化学洗发水的能力大大增强,同时寒气、湿气也通过大开的毛孔和快速的血液循环进入头部。所以有这种习惯的家长千万要注意,别在洗头时给孩子做按摩。

3.顺天而行,不给孩子吃反季节食物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对待家里“独一无二”的宝贝,做父母的往往是宠爱有加,于是,凡孩子爱喝的、爱吃的,家长就不分季节地往家里买。有个7岁的小男孩,在冬天里想吃西瓜,家长二话不说便买了回来,孩子当时是高兴了,可第二天便开始腹泻,捂着肚子喊难受。中医认为,温热为阳,寒凉为阴,只有将食物的温热寒凉因时因地地运用,才能让人体达到阴阳平衡。如果逆天而行,不分季节、区域地让孩子乱吃一通,那么这种“爱”孩子的方式会毁掉孩子的健康。

4.睡觉时给孩子盖好被子

有些孩子睡觉时喜欢把肩膀露在外边,殊不知,这样寒气就很容易从背部入侵。一个6岁的孩子,鼻炎、哮喘总是治不好,分析原因,原来是他睡觉时肩膀经常露在外面,致使肩膀受凉。肩膀是身体12条经络的源头,经常肩膀受凉的孩子身体往往不太好,易感冒、咳嗽,患慢性鼻炎等。所以,父母要在睡觉时给孩子盖好被子,别让孩子的肩膀露出来。如果是婴幼儿,父母可给孩子睡睡袋,既省事,还不会让孩子受凉。

5.不在冬天带孩子去游泳

有些家长不知道如何维护孩子健康,喜欢在冬天带孩子去游泳。从运动的角度看,游泳能扩张胸部,对胸肺有一些好处,但冬天外界气温低,而游泳时人体温度会升高,毛孔也会随之张开,这时候,大量的水湿、寒气会通过毛孔渗入体内。中医强调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人应该顺应自然,该夏天做的事情最好不在冬天做,所以父母最好不要在冬天带孩子去游泳。

姜糖水让孩子的身体快速变暖

父母再怎么小心,也难免让孩子遭遇寒凉,那么,这时候,有没有快速让孩子身体变暖的方法呢?姜糖水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民间有“冬天一碗姜糖汤,祛风祛寒赛仙方”,“冬有生姜,不怕风霜”的说法。生姜性温,其所含的姜辣素,能刺激胃肠黏膜,使消化能力增强,能有效治疗孩子因吃寒凉食物过多而引起的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

在五味中,生姜味辛,辛主散,故能发汗、祛风散寒。孩子吃过生姜后,会有发热的感觉,这是因为生姜能使血管扩张、血液流动加速,促使身上的毛孔张开,从毛孔渗出的汗液不但能把多余的热带走,同时还能把病菌放出的毒素、人体内的寒气一同排出体外,所以孩子身体受了寒凉,吃些生姜就能及时散寒。

讲到这里,你也许会问,那直接给孩子吃姜得了,还用糖干什么?生姜有辛辣之味,孩子一般不爱吃,但孩子对甜的东西情有独钟,而红糖性温味甘,有暖胃、祛寒的作用,且红糖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能加快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所以与生姜一起熬成姜糖水,孩子爱喝,还能祛寒防病,一举两得。

按摩可以祛除孩子体内寒气

按摩可以帮助孩子舒经活血,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但这其中的原因,恐怕知道的人并不多。寒气入侵人体会堵塞经络,经络不通,人就会生病,而按摩可以疏通经络,让气血通畅。因此,父母可以经常给孩子做按摩,以祛除孩子体内的寒气。

这里就针对前面提到的寒气容易入侵的几个部位,介绍一下按摩方法:

1.头部的按摩方法

(1)将孩子的脸部夹在双手之间,然后双手向下沿着孩子脸颊的两侧轻轻地抚摩。

(2)用双手对孩子的头部进行按摩。当你用指尖呈小圆形按揉孩子的头皮时,其头部的重量就由你双手的掌根来支撑。如果你的孩子是新生儿,一定要轻轻地按摩头部,尤其是头部那些还很柔软的部位。

(3)用你的拇指和食指捏着孩子的耳朵,从耳朵的上面按摩至耳垂。

(4)用手指由孩子的头部向下按摩至颈部和肩部。

2.背部的按摩方法

(1)用你的双手像握杯子一样轻轻握住孩子的头,然后向下抚摩孩子的肩膀,再到背部,用两只手同时上下来回抚摩孩子的背部。按摩时你的手指要并拢,同时保证从你的手掌到你的指尖是完整的一体,动作都是一致的。

对于新生儿,可以从宝宝的颈部到臀部,用两只手交替进行抚摩。这种按摩会令宝宝感到舒适,可以重复进行几次。

(2)用你的整个手掌在孩子的背部上下来回做轻抚按摩,按摩到臀部后,这组动作就可以了。然后将你的大拇指分别放在宝宝的脊椎的两侧,另外四根手指环绕在孩子身体的两侧,然后用你的拇指向两侧滑动抚摩,可反复几次。

3.脚部的按摩方法

(1)用手指的指腹在孩子的脚踝上呈圆形按摩。用一只手握住孩子的左脚脚跟,同时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按摩孩子的脚掌。将你的其他四根手指全部放在孩子的脚面上,同时用拇指的指肚按摩孩子的脚底,注意拇指在脚底按摩的力度要适中,按摩时不要让手指加力过大。

(2)从每一根脚趾的中间按摩到脚跟,做平行的按摩,再从脚跟按摩到脚趾中间,做到脚的侧面就可以结束了。用你的右手放在孩子的左脚上,然后用你的拇指沿着孩子的脚掌向上移动到大脚趾。注意要保持力量平稳而均匀,当你按摩至孩子的脚趾时手要迅速地返回,将拇指滑动返回脚跟再进行下一轮按摩。

(3)按顺序从孩子的小脚趾开始,轻轻地旋转和牵拉每一根脚趾。

(4)重复上述方法进行右腿和右脚的按摩。

4.腹部的按摩方法

(1)这种按摩运动应该沿着顺时针方向按照肠的蠕动情况来进行。尽量保持你的手是扁平的,做这种圆形的按揉,会使孩子的腹部感到非常舒适。当你做这种按摩时,要时刻观察孩子的面部表情,记下按摩时发现的任何不良的反应或疼痛点。在按摩孩子的下腹部时,力度要轻,因为那是膀胱所在的位置。在下腹部用力按摩不仅会令孩子非常不舒服,而且有害健康。

(2)用手指的指肚按摩孩子的肚脐。手在孩子的肚脐上画圈按揉,注意手不要过于接近孩子的肚脐,以免导致孩子任何的不适。

按摩不仅是提高孩子的体温,帮助孩子远离寒湿的好方法,还是和孩子增进彼此联系的方法,能使自己和孩子之间更为亲密、熟悉,从而有助于与孩子更好地沟通。

让孩子坚持运动可升高体温,远离疾病

正常情况下,孩子的体温应该比大人的高,但是现在的孩子体温明显下降,大部分孩子的体温不到36℃。孩子体温的下降,除了在很大程度上和饮食有关以外,还和缺乏运动有关。孩子在运动的时候,肌肉会产生热能,使体温上升,血液循环更会因此获得改善,氧气随着血液运送至全身,促进体内废物的排泄,加速新陈代谢。所以,父母应正确地鼓励和引导孩子锻炼身体,这样才能使孩子的体温升高,从而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那么,到底哪些运动比较适合孩子呢?

1.仰卧起坐

先让孩子仰卧于地垫上,膝部屈曲成90°左右,脚部平放在地上。父母用手按着孩子的脚踝,让孩子利用腹肌收缩,两臂向前摆动,迅速成坐姿,上体继续前屈,两手触脚面,低头,然后还原成坐姿。如此连续进行。

2.跑步

父母可以陪同孩子一起跑步,跑前一定要注意做热身运动,跑后不能立即停下来,要慢走一段时间,让身体各部位慢慢放松下来。

3.立定跳远

让孩子双脚左右开立,脚尖平行,屈膝半蹲,两臂自然后摆。然后两腿迅速蹬伸,同时两臂迅速有力地向前上摆,最后用脚尖蹬离地面向前跳,落地时用前脚掌着地屈膝缓冲。每次练习5~10次,重复2~3组即可。

“小胖墩”和父母喂养、脾虚寒湿重有关

如今,很多父母都觉得孩子胖乎乎的比较可爱,认为孩子胖一点儿没关系,长大以后就会恢复正常,所以对孩子肥胖不但不予以重视,还希望自己的孩子吃得胖胖的。殊不知,肥胖是有记忆的,等孩子长大成人后,这种肥胖会越来越明显,而且很难控制,不但外形不再可爱了,更要命的是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病魔会悄悄地在儿童身上埋下隐患。

孩子长得太胖,不仅对身体是一种伤害,对心理的伤害更大,因为大多数孩子因为年纪太小,不太懂得尊重他人,经常歧视和嘲笑比较胖的孩子。这样一来,比较胖的孩子就容易变得自卑和孤僻,时间长了,心理发育肯定会受到严重影响。

肥胖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那么孩子肥胖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呢?

1.小胖墩是父母一手喂出来的

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鱼、肉做成的菜卤油水大,特别香,孩子们爱吃,家长就拿这些菜卤给孩子拌饭,孩子们吃菜少,而米饭和油摄入过多,久而久之会发胖。还有些孩子不爱吃蔬菜,只喜欢吃肉,而父母也不及时加以诱导而导致孩子肥胖。

如果是这种原因导致的肥胖,父母让孩子“吃好”就可以了,换句话说就是科学喂养。要搭配好营养摄入的比例,须掌握好6个字,即“多样、适量、均衡”。不能孩子爱吃什么就吃什么,一直吃到饱,而忽视其他营养素的摄入。父母在给孩子做饭的时候,选料一定要多样,而且一定要新鲜,肉菜比例最好是3:7。如果孩子出现偏食的现象,一定要进行干预。为了预防孩子偏食,最好在孩子4个月的时候就添加辅食,而且种类要多样,全方位给孩子以味觉刺激。如果某种辅食添加得晚,可能就会导致孩子难以接受这一食物,长大以后就可能偏食。

2.脾虚寒湿重也是肥胖的原因

孩子脾虚,体内寒湿重时,就需要更多的热量来祛寒,这时孩子就会吃得更多,加上运动又少,所以形体多肥胖,动作迟缓,大便稀溏。对此父母应从健脾祛湿上着手,每天给孩子捏脊5次,平时少让孩子吃寒凉之物。

肥胖不是福,作为家长要从小控制孩子的体重,千万别让孩子超重。

“三暖三凉”——正确穿衣的健康法则

朱丹溪在《慈幼论》中说:“盖下体主阴,得寒凉则阴易长,得温暖则阴暗消。是以下体不与帛绢夹浓温暖之服,恐妨阴气,实为确论。”孩子在16岁之前,血气都很旺盛,但是阴气不足,此时他们下身的衣服宜薄不宜厚,下身过于温暖,则有碍于阴气的增长。

给孩子穿衣除了“下身凉”之外,还有“两凉”。

一是头凉。从生理学角度讲,孩子经由体表散发的热量,1/3是由头部发散,头热容易导致心烦头晕。头部最容易“上火”,孩子患病更是头先热。如果孩子保持头凉、足暖,则孩子必定神清气爽,气血顺畅。

二是心胸凉。穿着过于臃肿,会压迫胸部,影响正常的呼吸与心脏功能,还容易造成心烦与内热。

给孩子穿衣还必须注意“三暖”。三暖是指背暖、肚暖和足暖。

保持背部的适当温暖可以减少感冒机会。适当温暖,就是不可过暖,过暖则背部出汗多,反而易因背湿而患病。

肚子是脾胃之所,保持肚暖即是保护脾胃。孩子常脾胃不足,冷空气直接刺激腹部时,孩子就会肚子痛,从而损伤脾胃功能,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另外,中医还认为,脾胃与免疫功能有关,所以,保持肚暖是孩子保健的重要一环,睡觉时给孩子围上兜肚,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

脚部是阴阳经穴交会之处,且皮肤末梢神经丰富,是对外界敏感的地方。孩子的手脚保持温暖,才能保证身体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 gOZWCNRfPfszmtuOzkFMsZdXCVFEg7XZ+Jdv5tqvt+TIUU2Duj6F0sLITXpS3xk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