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体质阴阳强弱与患病情况有很大关系。《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中说:“人之形有厚薄,气有盛衰,脏有寒热,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脏气而化,故生病各异也。是以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或从寒化,或从热化……物盛从化,理固然也。”这段话是说人的形体有胖瘦、体质有强弱、脏腑有偏寒偏热的不同,所受的病邪,也都根据每人的体质、脏腑之寒热而各不相同。或成为虚证,或成为实证,或成为寒证,或成为热证。就好比水与火,水多了火就会灭,火盛了则水就会干枯,事物总是根据充足一方的转化而变化。总之,体质的特殊性,不仅决定对某些病邪或疾病的易感性,而且也决定疾病的发展过程。
一般来说,孩子的体质可以分为下面几种类型:
(1)阴虚阳盛体质。多形体偏瘦,底气较足,双目有神采,虽进食不多,却能胜任劳作。患病多为热性,常易有火,治疗需用滋阴清火药物。但也不可完全拘泥,损伤养气者,宜先抚阳,而后滋阴。
(2)阴阳俱盛体质。除上面所述阳旺表现外,还应兼身体丰满,肌肉厚实,皮肤略粗,进食偏多。平时很少生病,若患病常常较重,由于病邪积累已经深入,治疗需用重药,而且寒热之药俱能接受。
(3)阴盛阳虚体质。形体丰满,肤色较白,皮肤娇嫩,肌肉松弛,进食虽多,易变化为痰涎。如果目有神采,尚且无妨;如目无神采,就要注意了,有的未到中年,即得中风之病。患病虽呈热象,用药却不可过寒,以防更伤其阳。
(4)阴阳俱弱体质。有上述阳虚症状,还兼有形体偏瘦,饮食不多。倘目有神采,耳郭肉厚端正,为先天禀赋较强,头脑聪明;若目无神采,则表明脑筋混沌,身体糟糕。凡阴阳俱弱体质,虽病患多,却不太重,服药也不能耐受大补、大泻、大寒、大热之药,只适宜平和之药,缓慢调养。
由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体质的孩子所易患的病症是不一样的,各位家长一定要仔细区分自己孩子的体质,从而在其患病时,辨证施药。
薯条、麻辣烫、羊肉串……这些食物在某些人口中是美味佳肴,可对一些孩子来说却如同“砒霜”,会给身体带来诸多不适。《伤寒赋》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则亡。”意思是说阳盛之人如果误服了桂枝这样的热药,就有可能造成危险;而阴盛之人如果误服了大承气这样的寒药,也可能导致恶果出现。
同样的食物或药材为什么会给某些孩子带来很坏的影响呢?追根溯源是因为孩子的体质有差异。那么,到底什么是“体质”呢?所谓“体质”,就是指机体素质,是指人体秉承先天(指父母)遗传、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它反映机体内阴阳运动形式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由脏腑盛衰所决定,并以气血为基础。
那么孩子的体质到底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呢?孩子体质的形成是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关系到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并与性别、年龄、地理等因素有关。
1.先天因素
在体质形成过程中,先天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先天因素,又称禀赋,是指小儿出生以前在母体内所禀受的一切特征。中医学所说的先天因素,既包括父母双方所赋予的遗传性,又包括子代在母体内发育过程中的营养状态,以及母体在此期间所给予的种种影响。同时,父方的元气盛衰、营养状况、生活方式、精神因素等都直接影响着“父精”的质量,从而也会影响到子代禀赋的强弱。
但是,先天因素、遗传性状只对体质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体质强弱的现实性,则有赖于后天环境、营养和身体锻炼等。
2.后天因素
人的体质在一生中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后天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变化着的。良好的生活环境,合理的饮食、起居,稳定的心理情绪,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反之则会使体质衰弱,甚至导致疾病。后天的改善可以弥补先天禀赋之不足,从而达到以后天养先天、使弱者变强而强者更强的目的。具体而言,影响孩子体质的后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饮食营养。饮食营养是决定体质强弱的重要因素。合理的膳食结构,科学的饮食习惯,保持适当的营养水平,对维护和增强体质有很大影响。长期营养不良或营养不当,以及偏食等都会影响体质,乃至引起疾病。《黄帝内经》中曾多次谈到饮食偏嗜对机体的危害,诸如“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膏粱之变,足生大丁”,以及五味偏嗜会引起人体脏气偏盛、偏衰而产生病变等。
(2)劳动和运动。一般来说,适当的体力劳动或运动,比如做点儿家务活、打羽毛球等,对孩子体质的增强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不可过于繁重,否则孩子精神情绪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将会对其体质产生不利影响。反之,孩子过度安逸又可使机体气血运行迟缓,气机阻滞,脏腑功能减弱,正气不足,而致虚弱多病。因此孩子应当有劳有逸,劳逸适度。
(3)年龄。年龄也是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体的结构、机能与代谢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4)性别。男为阳,女为阴。男性多禀阳刚之气,体魄健壮魁梧,女性多具阴柔之质,体形小巧苗条。所以,孩子的性别不同,体质也会有所差异。
除此之外,影响孩子体质的还有地理环境和心理等因素,这部分内容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专门讲解。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大致分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造成不同地区的人口味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与气候和环境有关。各地气候不同,人们只有调整日常饮食中来应对不利于身体健康的气候。如,广东人的靓汤很出名,因为广东有夏无冬,一年四季人们就像常绿植物一样,只有补充足够的营养,才能维持生命的平衡。事实上,这正是由于不同的环境造成了不同的体质。
所谓“一方水土产一方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的孩子在什么地方住着,就应该给他吃什么地方的食物,按照这个地方的环境和气候去调养孩子的身体,才能使孩子达到体质的平衡。我们都知道,四川、湖南一带的大人小孩都爱吃辣椒,那么他们为什么爱吃辣呢?其实这跟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四川、湖南一带多雨,气候比较潮湿,而寒、湿属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是致病的一个因素,所以得想办法把体内的寒湿排出来。辣椒味辛性热,能除寒湿、逐冷痹,为了适应多寒多湿的自然环境,身体就会产生一种祛寒湿的欲望,所以这些地方的人就爱吃辣椒。而北方气候寒冷,降水少,比较干燥,所以北方人就不像南方人那样爱吃辣,而且也不能吃太多的辣椒,否则就会上火长痘。虽然是这样,但是很多大人小孩还是没有辣椒吃不下饭,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人的脾胃功能越来越弱了,对味道的感觉越来越弱,所以要用味道厚重的东西帮助自己调元气上来,来帮助运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现在人压力太大,心情太郁闷,因为味道厚重的东西有通窜力,而吃辣椒就能让人心里的抑郁减轻一些。这也给父母们提了个醒,如果说你的孩子特别想吃味道浓厚的东西,就说明他的身体虚了。
另外,每个地区因气候、地理位置的不同会长出不同的作物,最明显的就是炎热之地多盛产寒性的水果,如香蕉、甘蔗等,而寒冷地区多生长洋葱、大蒜、大葱等性平温的食物,这些是完全适合孩子身体的东西,我们的孩子就要接受自然界给予的这份礼物,因时、因地的选择食物,这样才能不生病或者少生病。
不知道各位父母有没有注意到,在同样的环境和条件下,猝然遇到外邪,有的孩子生病,有的孩子则不生病,这是为什么呢?《黄帝内经》认为,这种现象与体质的强弱有关。在《灵枢·寿夭刚柔》中曾讲道:“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意思是说,人生在世,由于各人禀赋不同,性格有刚强、柔弱之分,体质有强壮、瘦弱之别,身形有长、短之分,体质及生理功能有偏阴、偏阳之别。
体质对疾病发生的根本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影响疾病是否发生,二是影响所发生疾病的性质(证候)。因为体质是机体固有的一种特性,它在发病前就已存在,在所发生的疾病中体质的影响就像影子一样时刻跟随着疾病,并渗透在整个患病过程中。
一般来说,体质强健的孩子是不易发生疾病的。但是,这种“强健”总是相对的。因为真正完美无缺的体质几乎是不存在的,即使是所谓“阴阳平和”体质,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作为一个正常的孩子,最好的体质也只能做到少病而不是无病。所谓“少病”,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形下可以不生病。不同的孩子将因其体质类型的不同,在特定条件下发病。这样,就形成了不同体质类型对不同疾病的易感性的差异。阴虚或偏热体质的孩子易受温热之邪而生阳热病证,阳虚或偏寒体质的孩子易受寒湿之邪而生阴寒病证,等等。伤寒与温病是两类性质不同的疾病,其实就是不同的体质类型对环境因素所作出的不同反应。
不同的孩子,虽然受同一病邪,也可能发生不同性质的疾病,这也是由其体质类型所决定的。为了说明不同体质类型对所发生疾病的性质的影响,中医学提出了一个“质化”(或称“从化”)的理论。名医章虚谷在《外感温热篇》注中说:“六气之邪,有阴阳不同,其伤人也,又随人身之阴阳强弱变化而为病。”意思是说,不管感受何种病邪,都有一个随着体质偏倾的性质而转化的趋向。这样一来,体质因素实际上就成了证候形成的因素之一。
从一般意义上说,疾病的发展有好和坏两种不同倾向,也是由体质因素所决定的。体质相对较强者,正气能够胜邪,疾病将逐步好转痊愈;体质相对较弱者,正气不能胜邪,邪气若乘势深入,疾病将变得复杂难治,预后不佳。也就是说,在疾病的走向上,体质牵着疾病的鼻子走。
疾病的发展可有不同的方向,中医学叙述这一过程的理论就是关于“传变”的学说。人体有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等不同组织器官,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病邪向相对虚弱的部位转移,并形成新的疾病状态。这样,不同的体质类型(如脾虚质、肾虚质等),在初病相同的情形下可有不同的传变形式。虽然传变也有“善恶”之分,但一般以未传状态为单纯性疾病,视为易治。所以,在临床“既病防变”的过程中,必须首先掌握的重要信息就是病人的体质。《金匮要略》和《难经》都曾说过,肝病可以传脾,应预先采取防范措施,也就是补脾;但是对于脾气旺盛的病人,就不需要补了,这便是“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的理论依据。
很多人都觉得,中医养生理论用在孩子身上听起来似乎太深奥了。其实,中医养生理论在几千年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已经深深地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液和骨髓里,所以对于孩子来说,它也是可靠有效的。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从小到大祖祖辈辈的生活都受到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比如很多人都知道春天多吃荠菜和香椿芽对身体好,为什么呢?按照中医的观点,阳气乃生命之本,春季正是阳气生发的季节,而荠菜性平温补,能养阳气,又是在春季生长,符合春天的生发之机,所以春天吃荠菜对身体就比较好。另外,中医理论中,凡是向上的、生发的东西都是阳性的,而香椿芽长在椿树的枝头,又在早春季节就开始生长,这表明它自身有很强的生长力,代表着蓬勃向上的一种状态,也能激发身体中阳气的生发。可见,我们祖辈传承下来的一些生活习惯中都暗含着中医养生的精妙。因此,父母不要把帮助孩子养生的事想得太复杂,本于生活,做好生活调节,就是孩子最好的养生方式,同时也是孩子体质养生的重要指导思想。
那么,从孩子体质养生的角度,父母在生活调节方面需要注意些什么呢?概括起来很简单,有以下三点:
1.要注意“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大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聪明的人不会生病了才想着去治疗,而是未雨绸缪,预防在先,防病于未然,这在中医上叫作“治未病”。
“治未病”是孩子体质养生的理论精髓,就是当孩子疾病尚未发生时,父母能提前预测到疾病的发展趋势,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方法,提高孩子的自愈能力,以杜绝或减少疾病的发生。比如春季万物萌生,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也相应活跃,感冒之类的疾病就有可能流行开来,所以中医提出“正月葱、二月韭”的饮食,以提高孩子的抗病能力。夏季天气炎热,中暑发生的可能性相对就大,中医就强调“饮食清淡”“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的养生方案,减少中暑发生。秋季气候干燥,肺部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所以,中医强调秋季以“养肺除燥”为主,多吃梨以生津解渴。冬季要保护好孩子体内的阳气,注意保暖,早卧晚起,好好休息等。
2.要顺应自身体质,合理生活
由于每个孩子的先天身体条件、生活环境、饮食习惯、作息规律等因素各不相同,所以每个孩子的体质都不相同,在防病治病的过程就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因此,每一个父母都要首先知道自己孩子的体质,然后进行相应的生活调适。比如,阳虚的孩子,就要在日常生活中补一补阳,而不要等到生病之后再去吃大量的药物,这对身体的损害是很大的。
3.要注重“心神合一”,以神养身
《黄帝内经》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就是说要学会掌控自己的身体和欲望。虽然说,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可否认地出现贪婪和欲望,所谓欲望无止境,如果不懂得节制,迟早会被埋葬在欲望之火中。所以,让孩子掌控自己的身体和欲望才是健康的不二法门。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一定要注意帮助孩子调“神”,比如培养孩子养花、旅游等良好的业余爱好,这样一来,对于孩子体质很有帮助。
除此之外,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节孩子的生活习惯,如卫生习惯、合理运动习惯等,这些在之后的章节我们会详加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一个孩子容不容易生病、身体状况如何,是由体质决定的。孩子的体质分先天和后天两种,先天的体质是父母赋予的,无法改变,但后天体质却是父母可以帮其掌握和调节的。
《黄帝内经》里说:“脾胃是后天之本。”补益脾胃是改善体质的关键和前提,除了饮食外,按摩腹部和捏脊也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其巨著《千金要方》中说:“摩腹数百遍,可以无百病。”摩腹,实际上就是对肚脐的一种按摩。肚脐附近的丹田,是人体的发动机,是一身元气之本。父母经常帮助孩子按摩肚脐,能刺激肝肾之经气,达到祛病的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每次孩子进食以后一小时开始帮其按摩腹部,顺时针进行,注意力度一定要轻柔,稍微带动皮肤就可以了,速度不要太快,每分钟30圈就可以了。如果孩子腹泻,那么就要改变摩腹的方向,做逆时针方向的按摩。
《黄帝内经》里说:“督脉是诸阳之会。”人体阳气借此宣发,督脉是元气的通道。我们常说“挺直脊梁”,就是因为那里最展现人的精气神,所以,打通督脉,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祛除许多疾病。怎么打通呢?捏脊就是一种既简便效果又好的方法。捏脊能很好地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特别是对胃肠功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可提高孩子身体的抵抗力。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龟尾穴和大椎穴的位置
孩子取俯卧位,父母用双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指腹,捏起孩子脊柱上面的皮肤,然后轻轻提起,从龟尾穴开始,边捻动边向上走,至大椎穴止。从下向上单方向进行,一般捏3~5遍,以孩子皮肤微微发红为限。
父母在给孩子捏脊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应沿直线捏,不要歪斜。
(2)捏拿肌肤松紧要适宜。
(3)应避免肌肤从手指间滑脱。
打通督脉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暖脊功”,这其实是瑜伽的功法,这里借用一下。方法很简单,就是让孩子抱成团,在地上“打滚”。不是真的滚,而是脊椎受力,以头臀为两头,像小船似的两边摇。另外,此功法须让孩子在地板上做效果才好(但要有限度),在床上,特别是床垫上则没什么效果。
中医很重视体质,父母准备的任何食疗方如果没有依照孩子的体质进行,就可能导致虚不受补或其他情况,反而会越补越糟糕。不同的孩子,其身体素质有很大的差别,在考虑养生方案的时候,就应当根据其不同体质的特殊需要“辨体施养”,选择与体质相适应的方法来调养,这样便可恢复身体的健康。
2009年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其具体表现如下。
1.平和体质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多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精力充沛,不易疲劳,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2.气虚体质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3.阳虚体质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4.阴虚体质
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偏瘦。
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燥邪。
5.痰湿体质
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舌苔腻,脉滑。
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
6.湿热体质
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舌苔黄腻等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
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急躁。
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7.血瘀体质
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暗、舌质紫暗等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胖瘦均见。
常见表现:肤色晦暗,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暗淡,舌暗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暗或增粗,脉涩。
心理特征:易烦,健忘。
发病倾向:易患症瘕血证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
8.气郁体质
总体特征: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瘦者为多。
常见表现: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
发病倾向:易患脏燥、梅核气、百合病及郁证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气。
9.特禀体质
总体特征: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过敏体质者一般无特殊的体形;畸形或有生理缺陷。
常见表现: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患遗传性疾病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患胎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
心理特征:随禀质不同情况各异。
发病倾向:过敏体质者易患哮喘、荨麻疹、花粉过敏及药物过敏等;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小儿唐氏综合征等;胎传性疾病如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解颅、胎惊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差,如过敏体质者遇过敏源易引发宿疾。
根据以上九大类型体质的表现特征,你可以测一测,你的孩子是属于哪种体质,这样才可以为孩子制订相匹配的养生保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