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做懂医的好父母
——中医教给父母的育儿智慧

做一个懂医的父母,预防幼儿疾病于未然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有没有生病,父母应该是最清楚的。可是,很多时候,如果孩子出现什么小症状,比如感冒发烧、咳嗽、腹泻等,父母及全家人都会紧张不已,一下子慌了手脚、乱了方寸,急急忙忙带着孩子去医院,可在医生那里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孩子没什么大问题,只是很平常的小毛病,根本用不着全家人劳师动众地跑医院。

其实,遇到此类情况,父母先不要紧张,可以先看看孩子的问题出在哪里,然后再视情况考虑需不需要带孩子去医院。

当然,父母要想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先决条件是必须懂医,不懂医的话,就预料不到孩子身体可能存在什么问题,或者孩子身上的小问题会不会发展成大问题,而只能慌慌张张地带着孩子不断地跑医院。既折腾孩子,父母也会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煎熬。

孩子之所以生病,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长缺乏最基本的医学常识,根本不懂医,所以在孩子发病的早期疏忽了。事实上,孩子的五官表情、大便的颜色以及腹痛、腹泻等症状,都在提醒父母孩子生病了,可是,很多家长根本不明白这些表征是什么意思,又或者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这些,也就更谈不上帮助孩子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了。

因此,各位家长一定要掌握一些医学知识,并且要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否则家长不懂医,孩子生病了就只能乱投医,这样很容易贻误孩子的病情。

望、看、察,全方位掌握孩子的身体状况

有病就要早治疗,这一点是大家公认的,可是早治疗的前提是早发现。怎么才能做到早发现呢?如何提前发现孩子身体的异常呢?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家长们只要平时注意观察孩子就可以了,比如说,发现孩子拉肚子,那么就要看看孩子的大便是不是呈水样,有没有黏液、泡沫、奶瓣、血丝等,由此来判断孩子腹泻到底是消化不良引起的,还是着凉或感染了痢疾引起的。

如果孩子大便呈水样,可能是着凉了,吃些热的食物,把寒气散掉,大便就会正常;大便里有奶瓣,那是消化不良造成的,给他吃点儿助消化的药就可以了;如果孩子患了痢疾,除了马上送医院及时治疗外,父母还得仔细回想一下自己在喂奶期间有没有吃过什么寒凉、不易消化及不洁的东西。如果真的有上述问题,应及时地做出调整或就医。

中医认为,“病在内,必形之于外”,孩子可能说不出来自己到底哪里不舒服,但是疾病会“写”在孩子的脸上,所以,各位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五官、面色,辨别孩子是不是生了病。

有些年轻的家长可能觉得要做到这样很不容易,其实要掌握这些基本的中医知识也不难,只要细心加用心,多涉猎中医养生书籍,你绝对会发现那比把脉要容易得多。大家都知道,中医把脉知病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就的技能,中医大师们大多有着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加上长期的摸索研究,才有了分清脉的数、沉、迟、滑、涩的本事,但通过观察孩子的异常状况判断疾病就不一样了,很直观,也很简单,什么样的症状代表孩子有什么样的疾病,一目了然,所以各位家长只要用心学习,一定能掌握这一方法。

孩子生病后就用中医“君臣佐使”调治法

什么是“君臣佐使”?它是中医开方的方法,中医看病开方讲究君臣佐使,比如说麻黄汤,麻黄为君药,能发汗;杏仁为臣药,可止咳;桂枝辅佐,以通经络;甘草为使药,在于调和诸药。在生活中,各位家长在养育孩子的时候,也可以遵循此原理,相信对孩子的健康会大有益处。

中医认为,食疗为君药,外敷治病为臣药,经络按摩为佐药,使药则是父母对孩子的疏导、调节和安慰。所以,一旦孩子生病了,父母先不要急着给他吃药,而应选择用食疗的方法帮助孩子调理,毕竟食物不像药物有毒性,可能会伤了孩子。给孩子食疗的时候,有一点是关键的,那就是要先了解该给孩子吃什么,而且吃的时间要掌握分寸,还要明白什么时候给孩子吃什么最有效果。

臣药就是通过外治的方法给孩子治病。比如说在肚脐和涌泉穴等处外敷药物,治病的效果都很不错。

被视为佐药的经络按摩,对于治疗一些疾病有很好的辅助治疗效果,而且某些慢性疾病需要用按摩来进行调理。在给孩子按摩的过程中,也能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护。

除此之外,当年幼的孩子生病时,父母应该陪伴着孩子,疏导、调节和安慰孩子,从而使孩子不会对疾病抱持恐惧心理。这就和中药里的使药一样,看起来作用不大,但是也影响着孩子的身体健康。

父母为孩子治病须遵循的原则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药饵之误》中说:“小儿气血未充,一生盛衰之基,全在幼时,此饮食之宜调,而药饵尤当慎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说孩子气血未充,生长发育还不成熟,相对于成人来说较弱,给孩子用药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就像我们常说的“是药三分毒”,药物对成人况且如此,更别说稚嫩的小孩子了。

天底下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如今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就更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了。但由于免疫力不强,抵抗力也弱,小孩子很容易生病,孩子一生病,父母就会很紧张。有的父母只要发现孩子稍微有点儿毛病,就立即带孩子去看医生。看的次数多了,自己也就积累了经验,于是在家中为孩子备上小药箱,里面装满了医生平时给孩子开的药,一旦孩子出现症状,父母就照葫芦画瓢,自作主张给孩子吃药。结果孩子的病情是稳定了,可是身体却常常出现不良反应。

父母养育孩子就像是栽培一盆植物,想让植物长势好,尽快开花、结果,就得在养育的过程中尽心、尽力地去了解它的习性,知道它是喜水还是喜旱,知道天冷了要把它搬到屋里,天热了要把它拿出去晒晒太阳,平常该浇水该施肥时绝对不能大意马虎。给孩子治病就像给植物除害虫,比如早期的植物可能会生油虫,这就像孩子缺水就可能患上扁桃体炎一样。孩子患上扁桃体炎时,有的家长很紧张,看孩子那么痛苦就让其服用大量的抗生素来消炎。这样做是不对的,要知道有经验的花农不会用农药除油虫,只要浇点儿水,油虫就淹死了。所以,当孩子患上扁桃体炎时,父母就要多给孩子喝水,这样就能帮助孩子缓解病情。

父母在给孩子治病时,不要理所当然地选择药物治疗,因为药物对孩子的身体也是有伤害的,所以,我们建议各位家长孩子生病时须遵守三个原则,即能用食疗治好的就不打针吃药;能用外敷、按摩来解决的,也不打针吃药;非得要吃药时,也要严格控制药的用量。

中医养子法则

刘锡在《活幼便览》一书中就提到养孩子的黄金法则,即“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则多病。忍三分寒,吃七分饱,频揉肚脐,一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四要头凉,五要心胸凉。”具体介绍如下:

1.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则多病

给稚嫩的孩子喝太多冷的饮料,就仿佛给孩子的脾胃迎头浇了一大盆冷水,孩子的脾胃自然会生寒;让孩子吃干硬的食物,就仿佛让孩子吃了一些坚硬的石头,其脾胃会受不了;让孩子吃得太多,就仿佛是对孩子的脾胃施虐,孩子很容易消化不良。时间长了,孩子的脾胃就虚了,身体自然也就垮了下来。

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各位家长应该给孩子少吃一点儿,吃软一点儿、热一点儿的食物,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脾胃吸收,还有助于消化,可谓是一举两得。

2.忍三分寒,吃七分饱

“忍三分寒”的意思是说,不要刻意给孩子穿太多衣服,给孩子吃饭也不要吃太多,七分饱就行了。可是,孩子并不一定能够表达自己是冷还是暖,父母该怎样帮孩子区分呢?其实很简单,家长都知道自己是冷是暖,大可按照自己的标准给孩子穿衣服就行了。

但是,家长们都觉得孩子比较小,应该会比自己怕冷,得给孩子多穿一点儿,因此总是给孩子里三层外三层地裹得严严实实,结果弄得孩子不是脾生火,就是肺有热。这些都是给孩子穿衣服太多惹的祸。

至于“吃七分饱”意思是说,在孩子吃得差不多的时候,不要诱导或强迫孩子多吃饭,平时注意搭配着给孩子吃,荤素皆有,避免孩子偏食就可以了。否则孩子吃太饱会伤脾胃,甚至会导致消化不良或是恶心呕吐等。

3.做好保暖工作

父母应帮助孩子保暖,尤其是肚子、四肢以及后背部位要保暖,因为这些部位很容易受到风寒、湿邪等的侵袭。父母最好给孩子准备一件小背心。

4.饭后1小时帮孩子轻揉肚子

轻轻地帮孩子揉肚子是帮助孩子健脾消食的一种好办法。不过,这里要特别提醒各位家长,不要在孩子刚吃饱的时候帮他揉,而要等饭后1小时左右再给孩子揉。此时,孩子所吃的东西已经到了肠道里面,你帮孩子揉肚子,有助于其消化吸收,也可调节孩子的大小便。不过,在揉肚子时,一定要按顺时针方向揉,动作要轻,每次揉3~5分钟就行了。 gOZWCNRfPfszmtuOzkFMsZdXCVFEg7XZ+Jdv5tqvt+TIUU2Duj6F0sLITXpS3xk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