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断乳后,应该用代乳品及其他食品来取代母乳。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流质到糊状,再到软一点儿的固体食物,最后到米饭,每一个时期都要先熟悉之后再慢慢过渡。断乳后,幼儿每天需要的热能是4600~5000千焦(成年人一天需要的热能约是8372千焦),父母可以根据食物的热量信息来调配幼儿的饮食。
断乳后幼儿每日需进食4~5次,早餐可供应牛奶或豆浆、鸡蛋等;中午可吃软一些的饭、鱼肉、青菜,再加鸡蛋虾皮汤;午饭前可给孩子吃些水果,如香蕉、苹果片、鸭梨片等;午后为饼干及糖水等;晚餐可进食瘦肉、碎菜面等;每日菜谱尽量做到轮换翻新,注意荤素搭配。
孩子断乳后的辅食安排,父母须注意改变食物的形态,以此来适应孩子身体的变化:
(1)稀粥可由稠粥、软饭代替。
(2)烂面条可过渡到挂面、面包和馒头。
(3)肉末也不必太细,加以碎肉、碎菜混合较适合。
(4)用作辅助食物的种类可大大增加,如软饭、面包、面条、通心粉、薯类;蛋、肉、鱼、豆腐、乳酪;四季蔬菜、水果,特别要多吃红、黄、绿色的蔬果;另外,还可添加紫菜、海带、黄油、花生油、核桃等。
(5)每日三餐应变换花样,以增加孩子的食欲,使他不再留恋香甜的母乳,因为除了妈妈的乳汁,还有更多美味的东西等着他们去品尝!
幼儿断奶后,除了营养问题,就是饮食的习惯问题最令父母们头痛。既要让孩子吃下去各种各样的食物,又要让孩子不因为吃饭而养成拖拉、耍脾气的坏习惯,这需要父母在幼儿开始吃饭的过程中就多加注意。
首先要注意的是,幼儿的饭量并不是根据吃米饭的量来衡量的。实际上这个时期的婴儿并不那么喜欢吃米饭,为了让孩子多吃米饭,父母们会严格要求,这样一来,孩子有限的饭量就全部用来吃米,而其他营养食物的摄入量就会降低,另外也会引起孩子讨厌吃饭的情绪。如果孩子不爱吃米饭,那么让他吃点儿土豆泥、面条一类的主食也是可以的。
其次,当孩子刚开始吃饭的时候,不要要求他一定要用筷子。大部分孩子要到两三岁才会使用筷子,只要孩子有食欲,让他用勺子自己吃,哪怕会弄撒到桌子上,家长也不要太在意,因为弄撒了饭粒而挨骂,也会降低孩子的食欲。
在吃饭之前,妈妈爸爸要带着孩子去洗手,养成吃东西前先洗手的习惯;吃饭的时候,关掉电视和收音机,大家坐在一起和和气气地吃饭,幼儿也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上桌,但另外给他准备餐具;还要按时吃饭,这些都是养成饮食好习惯的细节。
为了让孩子长得壮壮实实的,父母就希望孩子多吃些。但是很多幼儿往往不太爱吃饭,父母看到孩子不肯吃饭,十分着急,先是又哄又骗,哄骗不行,一时性急,就对孩子又吼又骂,甚至大打出手,强迫孩子进食。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发育:
第一,为避免家长的责骂,孩子会在极不愉快的情绪下进食,未经仔细咀嚼便硬咽下去,孩子根本感觉不到饭菜的可口香味,久而久之,会厌烦吃饭。
第二,孩子在惊恐、烦躁的心情下进食,中枢神经系统不处于促进消化液分泌的状态,即使把饭菜吃进肚子里,食物也无法被充分消化和吸收。长期下去,会导致孩子消化能力减弱,营养吸收障碍,造成营养不良,更加重拒食心理,影响宝宝正常的生长发育。
第三,强迫进食也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一般来说,孩子吃多吃少,由他们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决定,绝不能以家长的主观愿望强迫孩子吃饭。吃饭时,要给孩子一个开心、愉快的氛围,让孩子保持愉快的进餐心情。
两三岁的宝宝走路基本上已经不成问题了,为了宝宝健康着想,父母这时候一定要让他养成正确坐立行的好习惯。因为孩子的骨骼中有机物较多,无机物较少,比较柔软,再加上起固定关节作用的韧带、肌肉尚比较薄弱,不良的姿势便很容易造成他们脊椎系统不平衡、不对称,小关节多处损伤或移位,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很多学生都会有头痛、偏头痛、颈部酸痛、眼睛疼痛等症状的原因。
俗话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养成科学合理的姿势。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正确的坐姿
人们常说要“坐如钟”,意思是将臀部作为身体的基底座,臀部以上就成为一座整体的“钟”。孩子无论是看书,还是写字,都应挺起腰部,在靠椅子背时让臀部与椅子紧贴,同时收腹和收下巴,头稍向后仰起,胸部挺出,身后形成板块状,尽量使上身与臀部刚好呈90°直角。这样背部两侧的肌肉收缩可使身体维持正直,既能让颈后肌肉群同时受力牵拉,也能对面部肌肉群起到整体绷紧的作用,促进脸部肌肉群的运动,使面部肌肉拉紧,避免松弛。
2.正确的站姿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站如松”来督促孩子,其实,这是有科学道理的。所谓“站如松”,指根据人体生理曲线,以脊柱体为中轴线,站立时使重心最终落在两脚上。具体来讲,就是要面向正前方,两眼平视,下颌微收,胸挺肩平,腰背挺直,以腹部为整体的重心,把手放松贴在大腿旁,两腿直立,双脚的距离等于肩宽;腹肌紧收,感觉肌肉是向上拉的,而下背至股肌收紧并感觉向下拉;盆骨必须轻松地平放,并且与身躯保持垂直的状态。在这样的站姿中,人体的全部重量才会平均地通过脊骨,达到骨盆,再传到下肢,直到脚底。但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可将腹部过分向上挺,也不要将上身向后弯,以防身体出现不平衡,增加对脊骨的压力。此外,在“站如松”的过程中,还要用脚趾紧抓地面,好像树根紧抓泥土一样,以使人有稳重的感觉。
3.正确的走姿
一般来说,正确的迈步动作,应以腰部为中心,向下带动大腿,再延伸至小腿与脚;向上则带动背部,甩开双臂,如同一棵行走中的大树,“枝”动也带动“主干”同步移动,“叶”摆也同步带动“枝干”共振摇动。具体可分为快走和慢走两种。快走时,要注意身体的整体平衡,双臂自然下垂,臀部提起,前脚掌先着地,然后过渡到后脚跟,最好感觉到是背和腰在用力,脚并没有受力且无特别辛苦的感觉,尽量伸直迈步,不要拖,也不要迈八字步。慢走时,要注意变换脚底受力点,手臂应交替在腰以上运动,也可抱在前胸,或做高抬举的动作,这样可以减低手臂下垂时间长而引起的血管张力持续加大,以免影响血管管壁的质量,或造成回心血量减少而增加负荷负重的疲劳感。
总之,培养正确的姿势对孩子的身体发育、身材和姿势美感都很有影响,家长不可掉以轻心。
通常1岁多以后孩子就能说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了,但也有例外。很多心急的父母看到和自己孩子同岁的小孩已经可以说一些简单的话了,但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嗯嗯啊啊”地不能说话,就会很着急,有的甚至去咨询儿科医生。要知道,说话的早晚和智力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说话晚的孩子也一样很聪明。
说话的早晚和孩子所处的环境关系密切。如果父母经常能和孩子对话,会征求孩子的意见,遇到问题的时候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些行为对孩子说话有很好的引导作用。但如果家里人不喜欢说话,父母不在孩子身边,等等,会让孩子说话晚一些。
也有人担心孩子是不是在发声器官上有问题,这个从孩子的哭声中是可以听出来的。哭的时候正常发声的孩子是可以说话的。如果担心孩子听力不好,可以测试一下。父母在孩子的身后叫他们的名字,如果孩子能够回过头来,说明孩子能够听到。万一听力有问题,应该及早学习聋哑儿童的教育方法,孩子在年幼时的学习能力是最强的,不管怎样都不要错过了学习的时机。
如果经检查是孩子的舌系带过短,影响他说话,可进行一个小手术,就能矫正舌系带。
⊙育儿小贴士
1岁半以后的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就是去动手,有时候会把一本书撕坏,有时候可能会把父母的东西弄坏。要知道,孩子并不是想要破坏一样东西惹父母生气,他们只是不知道怎么去用不熟悉的东西,或者不知道怎么观察它,就会用撕、扯的方式。如果父母因为弄坏了东西而大声呵斥他,对孩子来说是很委屈的事情。
但是家里的东西肯定也不能随意让孩子破坏,这就需要父母提前做好教育工作。例如,电器是危险的东西,不要放在孩子的活动范围内,玻璃瓶等东西不要放在幼儿能拿到的地方,等等,做好预防工作是父母的责任。另外,给孩子提供一个玩耍的地方,如果孩子在这个区域里面弄坏了自己的玩具,父母不要生气。玩具本来就是给孩子玩的,他们想要一探究竟是很正常的。
1岁半以前的儿童咬人,可能是想要表达什么想法但是自己说不清,或者是下意识地什么都咬。但是1岁半以后,孩子能知道哪些可以吃哪些不能吃,也不再把什么东西往嘴里送了。如果宝宝这个时候咬人,父母可以表现出很痛的样子,告诉他这样不对。孩子会收敛这种行为。
如果孩子总是以咬人为乐,怎么说也不听,家长可以问问他假设被别人咬了是什么感受。让孩子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他们能意识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
也有的小孩看到别的孩子咬人,就跟着学。如果父母知道孩子是因为跟着别的孩子学来的咬人现象,要告诉他这样做不对。
如果孩子是在和父母闹着玩,那么父母就主动提出来玩一个有趣的游戏,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很多人最怕带着孩子在公共场合的时候,他突然大喊大叫。这个时候给他讲道理是没有用的,纵容他或者迁就他又会养成坏习惯,怎么办才好呢?其实,孩子喜欢大喊大叫,一般人是可以理解的,父母最需要注意的是他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怎样来处理。如果是在家里,孩子高兴的时候大喊大叫,父母可以用玩别的游戏的方式来转移他的注意力,不要让他觉得通过大喊大叫引起父母的注意这种做法很好玩;如果是在公众场合,孩子第一次因为发脾气大喊大叫,父母要用眼神告诉他这样做很不好。孩子对父母的眼神是很敏感的。
如果孩子对父母制止的目光没有反应,你可以用平静的语气告诉他:“你打扰到别人了,大家都在看你。”大部分孩子会停止哭闹的,但也有极少数孩子性格太强,即使有人在议论他也不会收敛。这时候父母也只能听之任之。
如果孩子在家里总是大喊大叫,很明显是他的精力很旺盛。一个没有精神的孩子是不会这样的。如果父母能够找到渠道来帮助孩子解决自己的精力过剩的问题,和他一起玩各种游戏,这个问题也就不治而愈了。
哈佛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授就孩子成长与父母的关爱做过一项研究,她提出缺乏爱的触摸,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爱不仅对感情的发育有着良好作用,而且是身体成长的强大动力。在我们国家,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开始学习西方,用直接而热烈的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爱,但也有一些父母不太喜欢和孩子亲吻、拥抱,觉得不自然。其实,身体接触不光是亲吻和拥抱,拍拍肩膀,拉拉手,摸摸头,轻轻地抚摸一下也是传达爱的方式。
父母不要小看这些身体动作,它们也是一种语言,在给孩子传达“我好喜欢你”“没关系”“你真聪明”这样的信息。这些可以增强孩子的信心,使他们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也能更加自然。
当然,打屁股也是一种身体语言,是在惩罚孩子的错误,同时也告诉他“你做错了”“以后不要这样了”。还有的父母会揪耳朵、扯头发,这些都是很不友善的身体语言,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他的整个身体都处于警惕不安的状态,也会影响正常的身体发育。
身体接触应该是善意而自然的,更主要的是经常的。晚上睡觉之前亲亲他的小脸蛋,这样每一次入睡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另外,身体接触也因人而异。例如对男孩子来说,父亲的身体接触很重要,拍拍他的肩,想对待男人一样搭着他的背,这些动作可使男孩子的表现越来越勇敢。女孩喜欢被爸爸顶在肩头,喜欢被爸爸高高举起。
与男孩子的直接身体接触在最初几年很重要,而女孩子最需要父母的爱抚和关怀的关键年龄是在12岁左右,那时候她们更需要爸爸的赞赏、鼓励。但是女孩12岁之后,男孩10岁之后,作为异性的父母就不要再和孩子毫无顾忌地身体接触了,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反而会起到不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