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孩子的健康全靠“肝胆相照”

中医如何解释“肝胆相照”

“肝胆相照”这一成语,比喻以真心相见。其实这在中医里也很有讲究,《黄帝内经》中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足厥阴肝经在里,负责谋略;足少阳胆经在表,负责决断。只有肝经和胆经相表里,肝胆相照,一个人的健康才有保证。打个比方,一个民族要想兴旺发达,也需要“肝”(谋略之才)和“胆”(决断之才)相表里。历史上“房谋杜断”的故事就证明了这一点,房玄龄好比是大唐的肝,他善谋略,精于管理日常政务;杜如晦好比是大唐的胆,他临危有方,善于决断。正是房、杜二人的肝胆相照,才成就了贞观之治。

心是“君主之官”,负责全局,具体的工作则交给肝和胆。肝和胆的谋略和决断又不同于心。中医的心包括心和脑,心和脑的谋虑和决断主要在思维和意识之中,它是理性的;而肝与胆的谋略和决断是本能的。如果你让他的肝和胆发生一点儿变化,他的胆子就会本能地大起来。常言道“酒壮人胆”,酒精进入人体之后,首先影响的是肝,肝与胆相表里,肝又影响到胆,肝与胆就都发生了变化,人的谋虑和决断自然会发生变化。

改变肝胆会影响人的谋虑和决断;反之,人的谋虑和决断也会对肝和胆造成影响。一个人长期谋虑不决,就会使肝胆受损,这也成为某些疾病的诱因。

日常生活中,按摩日月穴和风池穴对疏肝利胆很有好处。日月穴在乳头之下,人的第七根肋骨间隙,它是胆经上的募穴,足少阳经、足太阴经在这里交会,按摩它可起到疏肝利胆的功效。风池穴在颈部耳后发际下凹窝内,它是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按摩它可以疏风清热、明目开窍。

肝为将军之官,总领孩子的健康全局

肝脏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将军,将军主管军队,是力量的象征。清代医学家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说:“医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由此,父母可以看出肝对孩子健康具有总领全局的重要意义。

肝脏的生理特征和功能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肝主疏泄

疏泄,即传输、疏通、发泄。肝脏属木,主生发。它把人体内部的气机生发、疏泄出来,使气息畅通无阻。气机如果得不到疏泄,就是“气闭”,气闭就会引起很多的病理变化,譬如出现水肿、瘀血、女子闭经等。肝则实现疏泄气机的功能。如果肝气郁结,就要疏肝理气。此外,肝还有疏泄情志的功能。人都有七情六欲,也就是喜、怒、哀、乐这些情绪,这些情志的抒发也靠肝脏。

2.肝藏血

肝脏有贮藏、调节全身血量的作用。当人体活动的时候,机体的血流量增加,肝脏就排出贮藏的血液,以供机体活动的需要;当人体在休息和睡眠时,机体需要血液量减少,多余的血液则贮藏于肝脏。故《黄帝内经》有“人卧血归肝”之说。肝藏血还表现在调整月经方面,血液除了供应机体的营养需要外,其余部分,在女孩子则下注血海成为月经,因此女孩子月经正常与否,与肝藏血的功能密切相关,肝有血海之称,妇科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肢体麻木;血虚生风则头摇震颤;若藏血障碍,还可出现衄血、呕血、月经量过多等症。

3.肝主筋膜

筋膜,就是人体上的韧带、肌腱、筋膜和关节。筋性坚韧刚劲,对骨节肌肉等运动器官有约束和保护作用。筋膜正常的屈伸运动,需要肝血的濡养。肝血充足则筋力强劲,使肢体的筋和筋膜得到充分的濡养,肢体关节才能运动灵活,强健有力;肝血虚衰亏损,不能供给筋和筋膜以充足的营养,那么筋的活动能力就会减退,屈伸困难。肝体阴而用阳,所以筋的功能与肝阴肝血的关系尤为密切。许多筋的病变都与肝的功能有关,如肝血不足,血不养筋,或者热邪炽盛伤了肝的阴血,就会引起肝风内动,发生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筋脉拘急,严重者会出现四肢抽搐、牙关紧闭、手足震颤、角弓反张等症状。

正是由于肝脏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此一旦出现问题,便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中医认为,人体的许多常见疾病都与肝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1)“肝开窍于目”。肝的精气充足,眼睛明亮,炯炯有神。如果肝火上延,可见双目肿赤;肝虚,则双目干涩、视物不清,重则患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落等症。

(2)“肝主筋,其华在爪”。肝的精气充足,方能养筋,筋壮,肢体灵活自如,指甲丰满、光洁、透明,呈粉色;肝虚,筋气不舒,肢体活动迟钝,指甲脆弱、凹陷、不透明、缺少血色。

(3)“肝气条达,心平气和”。肝气条达顺畅,人的精力旺盛,心平气和,与人交往亲和友善;如果肝郁气滞,则易生怒火,目光凶,脸呈绛色,体内臭气鼓胀,不愿听人讲话。

(4)“肝阴足,血气旺”。肝阴,包括血液和全身筋与肌肉运动时所需要的润滑液。肝阴足,身体轻松,内心自信;肝阴虚,则会头晕眼花,迎风流泪,腰膝酸软,筋张弛不利,失眠多梦,惊恐不安,烦躁,爱哭,在女性则会表现为过早闭经或经血不止。

总之,肝脏统领健康全局,孩子的肝脏出了问题其他器官就会跟着“倒霉”,所以父母必须要加强对孩子肝脏的护养。

养肝最忌发怒,要让孩子保持情绪稳定

快乐可以增加肝血流量,活化肝细胞。而怒气不仅伤肝,也是古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肝为“将军之官”,而将军动怒肯定不是什么好事,因此,在平时应尽量保持稳定的情绪。

动不动就想发脾气的人,在中医里被归类为“肝火上炎”,意指肝管辖范围的自律神经出了问题。在治疗上,一般会用龙胆泻肝汤来平肝熄火;透过发泄和转移,也可使怒气消除,保持精神愉快。科学研究显示,光是想到一些好玩的、有趣的事,这样的念头也会促使脑内分泌更多使身心愉悦的化学物质。

肝疏泄气机、疏泄情志。如果一个人经常发怒,肯定会影响到肝。当肝气郁结时,人就容易感觉郁闷,忧郁等情绪就会接踵而至。因此应该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遇事不要太激动,尤其不能动怒,否则对肝脏损伤会很大。

另外,如果肝气过旺的话,容易诱发高血压。所以,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注意保养肝气,保持情绪稳定,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平时应注重保养肝气,如果好激动,爱发火,就很容易诱发脑卒中、脑梗死。如果情绪不稳定又有肝气虚的情况,就会引起虚脱。

因此,保持情绪的稳定是养肝的重中之重。

哪些食物最适合为孩子养肝

父母给孩子养护肝脏,最重要的是饮食要清淡,尽量让孩子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会损伤肝气,直接影响到肝。如生姜、辣椒这些东西要尽量少给孩子吃。要让孩子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让孩子养成暴饮暴食或饥饱不匀的坏习惯。帮孩子养肝血,则可以让他吃枸杞、当归、阿胶这些东西。

春气通肝,春季易使肝旺。肝开窍明目,如果肝血不足,则易使两目干涩,视物模糊。

中医有一句话:“春令进补有诀窍,养肝明目是首要。”丹参黄豆汤是养肝的不错选择,即把丹参洗净放砂锅中,黄豆洗净用凉水浸泡1小时,捞出倒入锅内加水适量煲汤,至黄豆烂,拣出丹参,加蜂蜜调味更好。当然猪肝枸杞汤和枸杞红枣鸡蛋汤效果也不错。

养肝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多饮水、少饮酒。因为肝脏代谢酒精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喝酒多必伤肝,当然,父母也不应该让孩子饮酒。同时父母要保持孩子五味不偏,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要保持合理的比例,使孩子营养摄入均衡。

孩子过度疲劳会给肝脏带来损伤

你的孩子是否在平时经常熬夜做作业,过度娱乐,然后再利用周末进行补觉,却感觉自己怎么都睡不够,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身为父母的你就要小心了,因为这很可能是孩子的肝脏在向其发出“过劳”的抗议信号。

疲劳其实是我们身体发出的正常警讯,适度的疲劳是在提醒我们晚上应该舒舒服服地躺到床上,好好睡一觉以储备明天的能量。至于较长期的疲劳感,甚至睡很久还是觉得全身乏力,就有可能是肝脏受到了损伤。

中医认为,丑时(夜里1~3点)是肝脏进行修复的时间段,这个时间段孩子如果不休息,就会导致肝血流量的减少,直接影响肝脏的营养以及氧气的供给,导致人体的免疫力下降,而且一些原来已经受损的肝细胞也会难于修复并加剧恶化,威胁孩子的生命。

这就要求父母从孩子的日常作息以及生活态度着手,避免孩子因过度疲劳而带来伤害。

(1)睡眠一定要充足,每天至少保证8小时的睡眠。

(2)调整学习心态,不要过度追求完美,量力而行地制订学习计划。

(3)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学会释放压力,培养多种兴趣爱好。

(4)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多与朋友、家人交流、沟通。

(5)适时补充一些有益于肝脏健康的食物。

孩子患胆病多是不良习惯引起的

胆病主要是指胆囊炎和胆结石,致病的原因大多是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孩子经常不吃早餐,会使胆汁中胆酸含量减少,胆汁浓缩,胆囊中形成结石。另外,晚饭后孩子常躺着看电视,饭后立即睡觉,晚餐摄入高脂肪等,也会使孩子胃内食物消化和排空减慢,食物的不断刺激又引起胆汁大量分泌,这时由于孩子仰卧或半仰卧,便会发生胆汁在胆管内淤积,导致形成结石。如果孩子经常吃甜食,过量的糖分会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使糖原和脂肪合成增加,同时胆固醇合成与积累也增加,造成胆汁内胆固醇增加,易导致胆结石。

因此,日常饮食应限制高胆固醇食物,多吃富含植物纤维、维生素的食物。饮食以温热为宜,以利胆管平滑肌松弛,胆汁排泄。少量多次喝水可加快血液循环,促进胆汁排出,预防胆汁瘀滞,利于消炎排石。

所以,父母在生活习惯上须严格要求孩子,不要让孩子随心所欲,起居要有规律,饮食要科学合理,睡眠要充足。

胆道蛔虫病会让孩子钻心地痛

蛔虫是寄生在人体内最为常见的虫体之一,它虽然通常作祟于人的肠腔,但它还有一个癖性,就是嗜好“钻孔”,且喜碱恶酸。当蛔虫在其寄生的环境发生改变,如机体过饥、受寒、高热、腹泻、驱蛔药使用不当时,它就会趁胆总管及括约肌由于炎症、结石等,处于松弛之时“逆流而上”,钻入人体的胆道。这时就会引起发作性的上腹剧烈绞痛,并成为外科中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胆道蛔虫病之所以称之为急腹症,一是因为它来势急骤,患者往往在毫无预感的情况下突然发生上腹“钻顶”样疼痛;二是疼痛剧烈,甚如锥刺刀绞,病人常抱腹屈膝,俯卧床上,辗转不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呻吟不止。腹痛后不久,病人常会出现恶心、呕吐,严重者甚至可吐出胆汁及蛔虫。另外,这种腹痛常是时作时休,虽然剧痛时难以忍受,但间歇期患者又静如常人。经查时,腹部平软,压痛轻微。

孩子患上此病后,父母既不要惊慌,也不要麻痹大意,应积极治疗,早期经非手术疗法,一般可以治愈;若一周以上仍不能缓解者,可考虑手术疗法,但这种疗法的使用较前者少。 4BWLaD7n3EZLdnCbK6bFXrMjMLQ1Ev2Ah416N4kWuF4uKuR2dYtXT1g/bloDiVV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