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
如何超越修昔底德陷阱?

当前的中美关系处于敏感时期。有人认为双边关系已经跌落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来的最低谷,甚至还会继续跌落。更消极的观点认为——“中美注定一战”,这便是本书的标题。在书中,哈佛大学的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教授用“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比喻中美关系的未来命运。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撰写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开宗明义地提出,“战争不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此而引起的斯巴达的恐惧”(What made war inevitable was the growth of Athenian power and the fear which this caused in Sparta)。修昔底德的这一论断,从历史哲学的高度提出了一个崛起大国和一个守成大国之间竞争与冲突的必然性,即国家实力此消彼长的结构性矛盾将引发战争。艾利森教授看到,在今天的国际体系中,中国实力的上升势必挑战处在霸权地位的美国;从历史的镜像中,他描绘出中美两国间国家利益、恐惧和荣誉的交织与对抗,提出“注定一战”这一悲剧性推论。

这几年,借用“修昔底德陷阱”来形容中美关系困境的言论越来越多。2014年1月,美国《赫芬顿邮报》的子报《世界邮报》创刊号刊登了对习近平主席的专访。在专访中,针对中国崛起后必将与美国、日本等旧霸权国家发生冲突的担忧,习近平主席反驳说,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在世界舆论就“修昔底德陷阱”与中美关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之际,艾利森教授在2015年9月的美国《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杂志上发表长文《修昔底德陷阱:美国和中国正在走向战争吗?》 ,又于2017年5月在美国出版《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一书,在2015年长文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和澄清,回应了对他的若干批评。

对艾利森的“修昔底德陷阱”论断作出批评并不困难。比如,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没有争霸的基因;艾利森等美国学者不了解中国,不应该用西方国际关系模式来解释中国的对外行为;艾利森关于崛起大国和守成大国关系的研究,所举出的历史样本不够丰富,得出的结论过于武断;中美经贸关系对两国都太重要了,用战争来解决中美矛盾会两败俱伤,两国的理性决策者绝对不会愚蠢到这种程度; 冷战时期的美国同苏联为避免直接军事冲突,建立了危机管控机制,而中美之间现在也已建立起类似机制,可以避免偶发冲突激化为战争。

自2014年以来,驳斥用“修昔底德陷阱”来比喻中美关系的文章和议论已经很多了。但是,不能不遗憾地指出,自2009年以来,特别是2016年底以来,中美关系的确是在逐渐滑坡。2017年底和2018年初特朗普政府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国防战略报告》,将中国定性为“修正主义国家”和“战略竞争对手”,提出“印太地区”概念,加强地区安全同盟,这些都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的重大变化。

2018年春天,中美贸易摩擦开始发展为贸易战,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的关税层层加码,逼迫中方采取反制措施。中美经贸关系过去被形容为“压舱石”,现在却更像“绊脚石”。美国视南海争端为中国挑战美国全球军事霸权的主要焦点,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也正在挑衅中国的底线。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向外部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全新选择”,被美方认为是对西方价值体系、民主模式和美国世界霸权的强劲挑战。2018年10月4日,美国副总统迈克·彭斯关于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讲话,对中国现行内外政策进行强烈抨击,威胁要对中国采取更为强硬的措施,进一步坐实了同中国进行全方位竞争的战略态势。

自艾利森明确作出“修昔底德陷阱”论断以来,中美经贸摩擦、地缘战略竞争、政治分歧和战略互疑的深化,至少证明他的论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不能被轻易驳倒。有些中国评论甚至承认,中美关系已经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一般中国读者都知道,中美两国实力对比朝中国方面偏移,是中美矛盾加剧的原因。但是,本书并没有将视角停留在这种所谓“政治现实主义”之上,而是借用美国已故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强调中美两国在文化价值观、发展道路、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根本分歧,也是使两国可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重要因素。我认为,本书第三部分的相关论述,是相当精彩、耐人寻味的。

在本书附录2“七个‘稻草人’”中,艾利森指出,学术辩论的一个通行做法,是把对方的论点扎成一个“稻草人”(对曲解对方论点的比喻),把它点火烧掉,然后声称驳倒了对方。他说的第一个“稻草人”,就是本书把崛起大国和守成大国的战争视为“不可避免”的。艾利森辩解说,他在书中列举了一些案例,说明崛起大国和守成大国可以避免战争;即使修昔底德撰写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所谓“不可避免”,也含有夸张意味。那么,为什么本书要以“注定一战”为书名呢?艾利森在一次跟我的私下交谈中,道出了自己的苦衷:美国也有“标题党”,出版社编辑故意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来吸引眼球。其实,它那个带问号的副标题更符合作者的初衷。

无论如何,中美是否终将发生战争或其他形式的全面冲突对抗,是一个真实的命题,无法给出简单的答案。我认为,只有中美两国提出新的战略思路和作出重大政策调整,才能维持中美关系的基本稳定。否则,今后的中美关系将难以逆转地继续滑坡,并形成长期对抗。战争是最坏的、非理性的结局,应当全力避免;但即使没有战争,两国一旦发生政治外交摩擦加剧、军备竞赛升级、局部军事对抗出现、经济合作脱钩、社会交往减少、科技教育交流倒退的现象,也会严重影响两国人民的现实利益和长远福祉。

理解中美关系,除了要深入了解两国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动态之外,还需要关注中美建交40年来世界政治的变化。《三国演义》的卷首语写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或许也可以用来描述当今的世界政治。冷战结束后,天下大势曾经以“合”为主流,然而现阶段的世界政治正在陷入巨大的漩涡,“分”的逆流迎面而来。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难以逆转的;另一方面,在收入分配领域的不平等、不公正现象日趋严重的情况下,社会认同的割裂将世界政治推向分化,形成反全球化的逆流。经济不平等沿着社会认同的断层线加剧,构成了世界政治新阶段的特征。

世界政治的新变化或许是20世纪晚期开始的和平与发展时代中的一段间奏,但也可能会成为一个不稳定的新时代的序曲。这将成为中美关系的重要背景和底色。更大的阴霾可能笼罩中美关系,两国的发展方向也有分道扬镳的危险。这是同全球化大潮中的逆流相呼应的,并非不可想象。

警惕并避免中美关系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是值得中美两国有识之士深入思考的紧迫问题。因此,把这本著作带给中国读者是必要的,中国学者对“修昔底德陷阱”理应有自己的解读和回应。陈定定教授和傅强副教授的工作给中国的中美关系研究添薪加火,应当向他们致谢。

王缉思
2018年霜降时节写于北京大学北阁 AbhyUVqBQJg57IRxpTkZ4X/mVRzLTVbZuiKvbJeF3gY6BrgOL3efWs2antQh80d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