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从何而来
经济方面的萧条、政治方面的分裂、文化方面的衰败,最终让西罗马帝国走向覆灭,在原来的这片帝国土地上,日耳曼各部族纷纷建立起自己的王国。
在不列颠,自从公元400年罗马军队撤离后,撒克逊人、盎格鲁人等日耳曼部族纷纷迁往此地,英格兰的雏形逐渐形成。在西班牙,曾与罗马人联手击退匈人入侵的西哥特人建立了西哥特王国。在意大利,在东罗马皇帝的授意下,东哥特人狄奥多里克将罢黜罗马皇帝的罪魁祸首赶出了意大利,之后罗马人和东哥特人共居的东哥特王国建立。而在后来欧洲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法兰克人则到481年才由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
这些日耳曼人建立王国后不改“野性”,依然喜欢相互征伐,这导致各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没有了强大帝国的庇护,周边的游牧民族开始频繁入侵欧洲各国,这更加剧了人民颠沛流离的境况。教会则在其中纵横捭阖,增加自己在世俗中的权威。欧洲人的身心都无法获得自由,黑暗开始降临欧洲。
外族入侵摧毁了西罗马帝国,但并没有摧毁东罗马帝国。一方面由于东罗马帝国的财富主要来源于东地中海的贸易,这里暂时没有被外族人所光顾,经济和军事实力得到有效的保障。另一方面,占据了西罗马帝国领域的日耳曼人陷入了彼此的征伐中,东罗马帝国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加之东罗马帝国拥有固若金汤的城堡,外族人往往只能铩羽而归。
西罗马覆灭以后,日耳曼人成了这片土地的主人,但日耳曼人并非铁板一块,不同部落之间的争霸赛开始。教会如同一双看不见的手操控着欧洲,而北欧和东边的其他民族则看到了乱世带来的劫掠财富的机会。欧洲人民在这些势力间颠沛流离,死亡的黑暗随时降临。
如何从乡下的农民变成皇帝
与西罗马的覆灭命运不同,东罗马帝国的国祚延续了千年,而这一切都要从查士丁尼开始谈起。
查士丁尼王朝的创建者查士丁本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他来到君士坦丁堡参军入伍,因其战功和忠诚而晋升为禁卫军的首领。当时的拜占庭皇帝是阿纳斯塔修斯一世,由于皇帝没有子嗣,所以在其去世之后,依据传统需要以选举的方式重新确立一位皇帝。这给了查士丁一个机会。在侄子查士丁尼的建议与策划下,公元518年,六十八岁的查士丁成功登基,成为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王朝的开创者。在登基的同时,查士丁指定自己的侄子查士丁尼为帝位的继承人。查士丁尼和他叔叔一样也是农民出身,但在随叔叔来到君士坦丁堡后,查士丁让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这为后来查士丁尼开创拜占庭帝国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打下了基础。公元527年,查士丁尼正式加冕为皇帝,不久之后,他便开始对内打击贵族,对外抵御波斯的入侵,并试图恢复对北非旧领土的统治。
由于查士丁尼实行高额的税收政策,对帝国的腐败问题视而不见,且本人又酷爱筹办奢华的竞技游戏,终于,不堪压迫的人民在532年1月的赛车会上发泄不满,随即演变为反政府起义。拜占庭陷入一片混乱,查士丁尼也差点皇位不保。虽然这场起义最后被血腥镇压,但它也迫使查士丁尼不得不对内进行改革。一方面,他明令禁止卖官鬻爵,惩治贪污,并进一步限制贵族特权,实行长子继承制,撤销执政官制度,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为巩固皇权专制,他加强了对罗马法律的汇编工作。在529年编成《查士丁尼法典》以后,又有多份法律文献被陆续汇编,这些文献最后被统称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作为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它的出现对后世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查士丁尼原本不过是一个农民,但是在拜占庭这个国度,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机遇,他最终逆袭成为帝国的主宰。
我离梦想实现就差一步
查士丁尼为自己确立了一个使命,那就是收复曾属于罗马帝国的西部领土,重现罗马帝国的盛世辉煌。
尼卡起义以后,查士丁尼更坚定了他的“复兴梦”。但此时的君士坦丁堡到处是焦土,哪有一点盛世的影子?因此,他决心对君士坦丁堡进行史无前例的改造,使国都变成世界文明的中心。他下令修筑城墙、修建公共建筑,改变罗马旧时建筑风格,创造了一种带有巨大圆顶的“拜占庭式”建筑风格,最典型的便是圣索菲亚大教堂。这座教堂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独树一帜,其墙壁镶嵌图案、人物像以及室内的雕刻也是拜占庭艺术的珍品。
除了硬件改造,当时的拜占庭也涌现出杰出的文化人。如当时杰出的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他记录了查士丁尼时代的功与过,并主张通过历史来教育启迪后人。而地理学家科斯马斯则走向东方,绘出了最早的世界地图,并对中国的一些情况进行了介绍。
查士丁尼“复兴梦”的重点在于对帝国领土的恢复。为了安心与西方外族作战,查士丁尼在532年时不惜以重金“雇用”波斯为其代守东部边境,从而结束了与波斯五年来的战争,然后他派遣得力干将贝利萨留和纳尔塞斯开始了对外族王国的征伐。534年,北非汪达尔王国灭亡。536年,攻陷罗马。随即,拜占庭不得不慢下征服的脚步。541年到542年爆发的那场大瘟疫使拜占庭人口锐减,兵员大幅度减少。虽然凭借帝国强大的实力,查士丁尼于554年收复东哥特王国,并在同年占领西哥特王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但这已经达到了拜占庭帝国的极限。查士丁尼的帝国复兴梦因为这场偶然的瘟疫破灭了。
重拾帝国往日的辉煌是查士丁尼一生的梦想,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修建彰显了拜占庭帝国的强盛,向西的征战虽因瘟疫爆发而告终,但也收复了不少帝国故土。
出来混迟早都要还
“农兵之于国家,恰如头之于躯体。”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七世的这句话体现了农业与军事对于帝国的重要性。如何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了拜占庭帝国改革的方向。
和以往的罗马帝国一样,处于极盛时期的罗马皇帝一死,原本被压制的国内各方势力迅速反弹,为了成为最终的赢家,战争成为家常便饭。帝国陷入了内乱当中。而此时,国外那些“化外之民”在没有了强大帝国军队的压制以后开始扩大自己的地盘,不断侵蚀帝国的领土。在帝国东部,波斯入侵两河流域,威胁小亚细亚半岛,双方的交战持续到628年才结束。在帝国的东北部,6世纪末和7世纪初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从陆路和海路多次进攻君士坦丁堡。7世纪30年代以后,东方的敌人突然从波斯人变成阿拉伯人。迅速崛起的阿拉伯人比波斯人更难缠,他们不仅侵占了拜占庭在亚洲和北非的领土,到了7世纪70年代以后,还几乎每年夏天都会出征君士坦丁堡。因为频繁的战争,拜占庭兵员变得极其短缺。
为了维护国家稳定,加强帝国军事力量,抵御外敌入侵,从7世纪中期开始,原先的行政区划被取消,由地方军事长官督军兼理政务的军区制在全国推广。9世纪以后,军区完全代替了行省,地方军事长官兼有行政管辖权。在军区内,世袭服兵役的士兵可以从国家公共土地和没收的地产中领取一部分封地。军役和封建义务合一的军事屯田制产生,解决了兵源和军费问题,加上秘密武器“希腊火”的使用,拜占庭在战争中逐渐站稳脚跟。军区制改革使得拜占庭从奴隶制逐渐向封建制过渡。
外族的骚扰与入侵对于拜占庭帝国来说一直是一个头疼的问题,不过这个问题在中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并没有使拜占庭帝国遭受多么严重的影响,原因就是拜占庭皇帝在军政改革和军备设置上的用心。
君权挑战教权
一个国家容不下两种独立的权力,君权与教权之间的斗争必须以一方臣服于另一方告终。
随着阿拉伯人一次次进攻又一次次无功而返,拜占庭获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带领拜占庭击败阿拉伯的利奥三世开始对内进行整治。利奥三世减轻了公民的赋税,给予更多人公民权利,同时加强对军区屯田制的改造。但国库的财富是有限的,赋税减轻以后,财政开始捉襟见肘。利奥三世根本拿不出多余的土地和财产来分封新兴军事贵族,安定军士的生活。但利奥三世发现,教会和修道院依靠长期以来的信徒们的捐赠和贡献,积攒了大量的土地和财富。加之这些修士和神职人员还享有免税和免服徭役的权利,如果教士逐渐增多,那么谁还从事生产?于是,利奥三世决定对教会动手。
726年,利奥三世发布禁止圣像崇拜的命令,开始了其对拜占庭宗教的整治活动。皇帝首先没收了教会的财产和土地,并对教堂中的圣像进行破坏和销毁;随后,他将没收来的财富与地产分作两个部分,一部分充入国库以缓解帝国的财政危机,另一部分分封给新兴的贵族、军士和没有土地的农民,使皇权得以更加稳固。然而在利奥三世开展破坏圣像运动的同时,教会方面也并未如刀俎上的鱼肉般任人宰割,旧贵族和高阶教士在地方煽动人们造反来抗议利奥三世的宗教政策,对于这些反抗势力,利奥三世都毫不留情地进行了镇压。在这一运动过程中,拜占庭的教会势力被大大削弱。即便到了843年,圣像崇拜恢复,拜占庭帝国的皇权还是稳稳压倒教权。这一运动在改变拜占庭帝国政教关系的同时,也惹怒了远在罗马的教皇,教皇开始不再承认拜占庭基督教的正宗地位,并转而支持日耳曼人在原西罗马帝国领土上的统治。800年,法兰克人查理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拜占庭自此失去了对西方领土统治的合法性。
面对紧张的财政问题,利奥三世决定对既不交税也不服徭役的教会下手,这一行为得到了各军区军事贵族与下层民众的支持,却也遭到了教会方面的反抗。
帝国复兴
马其顿王朝时期是拜占庭帝国的中兴期,这种中兴既有军事方面的胜利,也有文化领域的繁荣。
破坏圣像运动结束以后,拜占庭君主的权力得到空前的加强。9世纪到11世纪,拜占庭进入了马其顿王朝诸皇帝统治的时期。这一时期,军区制进一步巩固,军需储备完善;加上经济上推行保护小农的政策,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帝国随时可以发动对外征服战争。于是,皇帝们又开始蠢蠢欲动。他们一方面把战争的矛头对准了势力衰弱的阿拉伯人,在961年以后,逐步将阿拉伯人赶出了亚得里亚海,恢复了对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统治;一方面又把矛头对准北方崛起的保加利亚人,虽然在与保加利亚的前期战争中处于劣势,但在1014年,巴西尔二世在克雷西昂战役中大败保加利亚人,第一保加利亚王国灭亡。帝国的疆域重新扩大。
除了军事方面取得胜利外,在马其顿王朝时期,拜占庭帝国也迎来了自己的文化复兴。在圣像崇拜恢复之后,造型与绘画艺术在这一时期重获新生,如今我们能看到的许多拜占庭风格的雕像与绘画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君士坦丁堡的大学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问家,他们对古典文献的整理为后世欧洲重新继承古希腊罗马人的思想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在宗教方面,拜占庭的教会在这一时期也生机勃勃,东正教自身的特色正在逐渐形成,同时在牧首佛提乌斯的推动下,东正教开始向东欧传播,东斯拉夫人开始慢慢接受东正教的教化,拜占庭的文化圈也因此进一步扩大。除了文化方面外,马其顿王朝时期的帝国商业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君士坦丁堡成为地中海的商贸中心。在往来的各国商人中,威尼斯商人尤为喜欢君士坦丁堡,并在拜占庭帝国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9世纪末至11世纪初的马其顿王朝为拜占庭帝国带来了一场复兴,虽然帝国领土已不及查士丁尼统治时期,但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拜占庭帝国的军事政治、经济贸易与文化事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千年帝国的覆灭
马其顿王朝的兴盛并不长久,随着阿拉伯人势力的再次崛起,在欧洲的东方屹立千年的帝国终于走向了它的覆灭。
经历了马其顿王朝的黄金时代后,帝国出现了颓势。此时帝国土地兼并盛行,军区制瓦解。为了保证国家和军队的实力,帝国实行了一种被称为“普洛尼亚”的管理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公有土地被分给公职贵族监领,监领主不能世袭,但却可以终身享受监领地的租税,支配领地上的农民,行使行政和司法权。作为代价,监领主要为国家提供兵员。这一制度使监领地慢慢转变成封闭的王国,帝国封建分裂加剧。
公元8世纪以后,北方的维京人开始席卷整个欧洲,帝国在意大利南部的领地被维京人占领。11世纪,东方的塞尔柱人统领新帝国发动对拜占庭的战争。拜占庭向西方诸国求援,但这些打着宗教旗号的援军最后却攻入君士坦丁堡,瓜分了拜占庭帝国。虽然1261年拜占庭重新复国,但此时的帝国不过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战舰。
14世纪上半叶,奥斯曼帝国迅速崛起。 1453年,二十一岁的穆罕默德二世带领二十万奥斯曼帝国大军围攻“中世纪最坚固的堡垒”——君士坦丁堡。这座屹立千年的堡垒最终迎来了它的克星——一个叫乌尔班的匈牙利人。本来他带着火药和火炮制造方法来投靠君士坦丁堡,但拜占庭方面实在没有钱可以付给这位工匠,就在他心灰意冷之际,穆罕默德二世用重金雇用了他。他所制造的乌尔班火炮最终轰开了城墙。千年帝国就此覆灭。
屹立千年的拜占庭帝国也终究逃不过覆灭的命运,然而令人欷歔的是,为自己带来这覆灭命运的不只有来自东方的外族人,更有来自西方的“伙伴”。
古典与新颖的交会点
拜占庭文化是一种古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互相渗透并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们极为重视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其普及程度相当高,除了公办学校之外,私人讲学也十分盛行。拜占庭帝国的教育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世俗内容,主要是古典时期的文化思想,另一方面就是宗教内容,即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尽管世俗与神圣之间常有相悖之处,并且统治者的政策偏向一般都会指向宗教教育,但是世俗思想的继承与传播在拜占庭的文化教育中始终未曾中断过,这使得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思想得以很好地保存并发展。拜占庭学校的主要课程包括语法、诗歌、修辞以及哲学,一些教育机构还会专门教授法律知识。书籍是拜占庭贵族的日常用品,拜占庭的皇宫、主教宫殿和修道院都有自己的图书馆。当时还有专门的抄书人不断誊抄古典著作,因此大量古希腊、罗马的文献典籍被拜占庭收集并保存了下来。这些抄本对后来欧洲文艺复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早在4世纪末,罗马帝国划分成东西两部分以后,东罗马就开始逐渐发展自己的文化。公元5世纪上半叶,拉丁文逐渐被希腊文所取代,由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新兴基督教文化以及近东文明古国的文化等三种文化因素融合的拜占庭文化产生。这种别具一格的文化风格体现在拜占庭的各个文化领域。在音乐创作上,他们继承了古希腊和罗马音乐的特色,创作出具有开创性的圣歌作品。在建筑上,他们借鉴了罗马城的建筑经验修建城市水道,建筑风格上则从罗马风格中借鉴发展出了半球形穹顶风格。在宗教研究上,受到犹太教神学和古希腊哲学的影响而发展出的具有希腊特点的东正教,在查士丁尼时代和马其顿王朝的黄金时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最终传播到了东欧等地。
与西罗马帝国遭受外族入侵破坏不同,拜占庭帝国对于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保存较为完善,在保存的同时,拜占庭文化也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