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纳米材料也能“记忆”形状

撰文│ 廖红艳

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纳米级别的记忆材料,它可以“记住”自己变形前的模样,并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在1966年的科幻电影《神奇旅程》中,美国中央情报局将一艘载有营救人员的潜水艇,缩小至微米级别,注射到一位遭遇刺杀、处于昏迷状态的科学家体内,以清除他大脑中的血块。

这部科幻电影中的微型潜水艇,与我们今天说的微机电系统有些相似。微机电系统通常包含提供动力的微发动机、微处理器和若干获取外部信息的微型传感器,虽然它们的结构并不复杂,但对材料的要求特别苛刻。因为在微米和纳米尺度下,材料会产生巨大的表面效应,普通材料几乎完全无法适用,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才能担当这一重任呢?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张金星及其团队,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材料——铁酸铋。通过实验,他们证实,在纳米尺度下,铁酸铋能实现形状记忆,且形变程度可达14%。相关论文《纳米级形状记忆氧化物》发表在2013年11月19日的《自然·通讯》上。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科学家就已经发现,铁酸铋拥有很多优良特性,是制备多功能、高密度微型器件的上佳材料。不过,由于那时的技术还无法在原子尺度上操控晶体生长,实验室一直无法制备出质量足够好的样品来实现这些性能。

直到2003年,科学家才第一次在实验室合成出了高质量的铁酸铋薄膜,从此掀起了一股研究铁酸铋材料的热潮。绝大多数科学家都着重研究铁酸铋的电磁特性,希望把这种材料用于微电子领域,从而用电场而非电流来控制材料的磁性。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机器发热的问题,还能实现更高密度的数据存储。

张金星及其团队关注的则是铁酸铋材料的形状记忆特性。2011年,他们成功地在铝酸镧基底上制备出了铁酸铋薄膜,并发现薄膜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晶体结构。正是从那时起,研究人员有了一个想法:传统的形状记忆合金能在温度刺激下,从一种晶体状态转变为另一种晶体状态;新材料拥有两种不同的晶体结构,如果在电场、压力或温度的作用下,材料可以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转变,那么材料形状是否可以实现来回转变呢?

要验证这个想法,研究人员需要先让拥有两种晶体结构的材料,转变成只有一种晶体结构的纯相。然而,想让薄膜材料发生形变并不容易,因为基底对薄膜有巨大的束缚作用,会限制薄膜的形变程度。

怎样才能克服基底的束缚呢?研究人员想到一个办法,他们在薄膜上刻蚀出一个孤立的“小岛”,让这个区域与周围断开,不再受到周围环境的束缚。随着“小岛”的面积越来越小,研究人员终于得到了仅有一种晶体结构的铁酸铋晶体。然后,研究人员给这种晶体一个温度刺激,它的结构就会改变,完全转变成另一种晶体结构;而给新的晶体结构施加电场、温度等刺激,它又会恢复成之前的结构。

至此,研究人员终于实现了晶体结构的双向转变,而随着晶体结构的转变,材料形状也随之转变。也就是说,材料具有形状记忆效应。

除了形变效应大,这种新型铁酸铋材料还具有很高的硬度(是金属材料的50~100倍),形变时会产生很大的机械力,如果能证明这种材料的耐疲劳性同样优秀,它完全可以成为微机电系统中发动机、传感器的制备材料。

另外,材料中的两种晶体结构还可以扮演存储器中的“1”和“0”的角色,这使它在高密度存储方面也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谈到未来,张金星充满希望:“现在,这种材料已经可以长到硅基底上了,这是一个技术上的突破,意味着它可以集成到微电子工艺中了。”

新的纳米级记忆材料还可以用来做成什么呢?不妨以最大胆、最科幻的方式来想象吧,因为我们还不知道,在几年后,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可以达到多么科幻的程度。

形状记忆效应

形状记忆效应指具有一定形状的固体材料,在某一状态下经塑性变形后,通过加热或改变其他条件,材料又恢复到初始形状的现象。 czNdjyCleo1Sdxqx9/JaHIedJT2xpp7m14aN9HU830PhRpoqIp4qX4e4DD+pE03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