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庐山与湖桥

——两首东坡诗的英译

几年前曾受邀为西人讲宋诗,我很好奇为什么是宋诗呢?

原来是香港的艺术品拍卖会,有时会遇上宋代的文物,有机构就为有兴趣认识宋代艺术品语境的人开办短期课程,其实也就是一系列的讲演,大题曰:“宋代的艺术与文化”。从介绍宋代的概论到宋代皇帝、文人与商贾的品位到典章制度、绘画、书法、缂丝、陶瓷器,连我的题目“宋诗的艺术”也是他们给出的。

讲演的地点借了香港仔深水湾径上的一个什么地方,本为军事用地,是二战时的地堡,后来土力工程处用来贮藏岩芯标本,如今成了酒窖,也是私人会所。

我当时以为讲演既与艺术有关,就想选一些宋代的题画诗,但英文讲演只能用译本,而译本难寻,最后决定分两部分来讲:狭义取诗,广义加词,各选了三首。在已有译文的诗中挑了两首苏东坡,一首黄庭坚。春阴多事,时时想起东坡的豁达大度至于参透生死。不如就来谈谈这两首东坡诗的翻译:一是人人耳熟能详的《题西林壁》,一是《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中的一首。先说《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讲视点的诗,选这首也是为了说明“看”与“被看”。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庐山所呈现出来的风貌亦不相同。这看法是到了东坡才悟出来的。其实东坡写了不止一首庐山诗,此中来去,读《记游庐山》一文可知。算算他一共作了三首五绝,两首七绝。我们所谈的是最后一首。

唐诗中最有名的庐山诗应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中的“望”字与诗内的“遥看”指出由近而远的单一视点,呈现出来的是:所观之瀑的磅礡气势。如果迤逦入山而游呢?白居易则有一首《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绝句来自白氏在江州司马任上游庐山所写的《游大林寺序》。序中记:“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气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 。东坡的西林寺属庐山名剎,为东晋时慧远所居。白居易的大林寺也是庐山名剎,相传亦为晋僧所建。平地上的桃花一般是二月开放,在山寺中却要等到四月,这是由低而高的温差所带来的不同景观。九世纪的中唐诗人已有了如科学家般的观察。不过东坡的“远近高低”并非平地与高山的区别,而是由观者所处的位置看起伏的峰峦。东坡诗的多重视点不仅道出观察之各异,而且论及原因,突出了说理的特色,为宋诗另辟蹊径。

以下是许渊冲的翻译:

Written on the Wall of West Forest Temple

It's a range viewed in face and peaks viewed from the side,

Assuming different shapes viewed from far and wide.

Of Mountain Lu we cannot make out the true face,

For we are lost in the heart of the very place.

许氏的译文清楚明白,也可能说理说得太清楚明白了,头两行中就出现了三个“view”,也就是三个“看”字的意思,少了些许韵味,未免减色。

我们再来看看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的翻译:

See it stretched before you in a ridge;

from the side it becomes a peak,

no matter from where I look at the mountain

it is never exactly the same.

I cannot tell the true face

of Lu Mountain,

Which is simply because I myself

am here within the mountain.

宇文把所说之理转换成视觉经验,原诗里一个人称代名词都没有,译诗中却有许多“你、我”不同形式的人称代名词。不但不嫌烦琐累赘,反而衬托出东坡独一无二的自我。与《记游庐山》一文的结尾相呼应:“庐山诗尽于此矣!”他人全可以罢唱了。宇文爱唐诗,但译唐诗有时仍不免手重,这一首宋诗却译得无懈可击。

第二首我谈到的是东坡《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之一的《湖桥》:

朱栏画柱照湖明,

白葛乌纱曳履行。

桥下龟鱼晚无数,

识君拄杖过桥声。

文与可是文同,东坡为其小表弟,曾赞他诗词书画四绝。以今视昔,至少文同在画竹这一题材上是开山的大家,与画院设色的工笔写实完全不同。米芾说他以墨色深浅绘竹远近,深为面,浅为背。而他在绘画史上最大的贡献应是“胸有成竹”的体验,也就是说观竹观到完全认识了竹的境界,画时反而不必素描,直抒胸臆即可。如此为中国画启发了意在笔先的灵感,开展了在神似、不在形似的画风,成就了后世“文人画”这一大派。

文同曾知洋州,治园林,作《守居园池杂题》三十首,东坡首首相和。我们来看上面所引的那一首《湖桥》,正是东坡熟悉的文同,闲暇时在园中流连徜徉的光景,因之想象他过桥时的风采。短短一首七言绝句,展现出来的却是一幅画:朱红的栏杆从左到右,垂直的彩柱自上而下,搭出了桥影,同时也完成了布局。既是和诗,诗作的对象当然是原诗的作者、园池的主人文同。他穿着白麻的夏衣,戴着黑色的纱帽,施施然信步行过桥来。湖中无数的龟和鱼听见主人归来的声音,全集拢来了。其实鱼龟闻声而来,未必是识主人,但东坡却说是。诗写得亲切,从平常物事为人写真,一见文同的闲适,再见东坡的潇洒,三见宋诗在此心出别裁而生面别开。

下面是宇文所安的翻译:

Thirty Companion Pieces for Wen Tong's "Garden Pool in Yang-zhou"

Bridge Over the Lake

Its red railings and painted posts

brightly reflect in the lake,

in white linen and black gauze cap,

you go, dragging your feet.

Beneath the bridge turtles and fish

are teeming late in the day:

for they recognize the sound of your staff

crossing over the bridge.

宇文所安译得俏皮。在湖桥的线条结构所创造的空间里,整首诗黑、白、红、彩,缤纷亮丽,还加上了声音的美感,增添了音效。有开头的“red railings”与“painted posts”二重双声,有结尾的手杖笃地。多数为单音节的字眼更使小诗的节奏开朗明快起来。尤其译文中点出“照湖明”的是栏与柱的倒影,全诗的视点下移,聚焦在桥上的步履和桥下湖中鱼与龟的动态,又令人击节。

花前病酒的时节,读东坡真乃人生快事。不论是原诗,还是译诗。

二〇一〇年三月十七日于香港容气轩 d5w3zwp8+xxtsiev795mMNmOrin428vF8ecv4Lehv6MYPsgZAlLj2yE9M3QwZ/a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