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对汉语虚词教学要有这样的认识

上面说到,虚词在语言中起着“经络”的作用,其重要性大大超过实词;在汉语里占有更重要的位置。 在汉语教学中不能不重视虚词教学。为此需要专门说说汉语教师对汉语虚词教学应有的认识。

一、汉语虚词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要认识汉语虚词教学的重要性。汉语属于非形态语言,就其语法来说,是属于分析型的,用吕叔湘先生的话来说,汉语“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汉语既没有俄语、法语、英语里那种屈折变化,也没有日语、朝鲜/韩语、蒙古语所具有的那种黏附形式。因此,虚词在汉语中担负着更为繁重的语法任务,起着更为重要的语法作用。汉语语法的这一状况,使汉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套格外丰富、细密的虚词系统。因此,汉语语法研究历来以虚词为重要内容。在我国,系统研究汉语语法从1898年问世的《马氏文通》算起,至今不到120年,但是研究虚词的历史至今已将近1900年了。公元121年问世的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汉·许慎)中就有解释虚词的专条。 例如:

兮,语所稽也。

乎,语之馀也。

只,语已词也。

矣,语已词也。

哉,言之间也。

皆,俱词也。

其后,历代都有人不断探讨各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对许多虚词作了精辟的解释和说明,不过大多散见于经籍传注、文字训诂专著、诗话文评之类书籍以及笔记等。元代开始出现了讲解虚词的专著,那就是卢以纬的《助语辞》。到清代出现了系统讲解虚词的专著,较为著名的如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其他如袁仁林的《虚字说》、王鸣昌的《辨字诀》、课虚斋主人的《虚字注释》等,不下二三十种,并都强调“作文者不难于用实字,而难于用虚字”(王鸣昌语)。在王鸣昌的《辨字诀》和课虚斋主人的《虚字注释》这两部书里,还对虚词进行了分类。 这里附带说明一点,语法学里词之分虚实,乃为中国所首创。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这一对语法概念传到国外,遂为国外语言学界所接受,并在一些语言里出现了跟“实词”、“虚词”相对应的译名(英语里“实词”译为full word,“虚词”译为empty word)。

正由于虚词在汉语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因此掌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就成了学好汉语语法,乃至学好汉语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中国人学古汉语,在语法方面就总要求学习者抓“之、乎、者、也、而已、哉”这些文言虚词的学习。一个外国人要学好现代汉语,在语法上也要抓住虚词这个关键。事实告诉我们,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虚词始终是他们的一个学习难点。据不完全统计,外国学生所出现的语法偏误中,属于虚词运用方面的偏误要占60%以上,包括“不该用某个虚词而用了”、“该用某个虚词而没有用”、“该用某个虚词但放得不是地方”、“该用这个虚词而用了那个虚词”、“句子里共现虚词不相配”、“没有满足所用虚词的特殊要求”,等等。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们对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的13名外国留学生和两名外国进修生 在一个学期里所做的作文、练习中出现的有语法毛病的偏误句作过一次分析、统计,发现在1,464个语法偏误句中,虚词使用不当(包括该用虚词而未用)的偏误句竟达952个,占65%。这一情况说明,一个外国学生要学好汉语,必须学好汉语虚词。同时也告诉我们,在汉语教学中必须重视汉语虚词教学。我们认为,除了基础汉语课随文讲解一些虚词外,在汉语教学高级阶段有必要专门给学生讲解若干常用虚词;有条件的学校,在高年级单独开设汉语虚词专题课或选修课,也未尝不可,以便对已有较好基础的外国汉语学习者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讲解,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掌握汉语虚词,使他们在说话、写作中能够更正确、更恰当地运用汉语虚词。

二、要讲好虚词的意义更要说清楚虚词的用法

大家知道,任何虚词都有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虚词表示的是语法意义,不易捉摸,外国学生要掌握好汉语虚词的意义会有些困难。但是,对他们来说,更难以学习、掌握的是虚词的用法。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虚词的个性很强,虚词词类所提示的句法特点,对于了解该类虚词内各个虚词的用法是远远不够用的。同一类里各个虚词的用法差别可以很大。“把”、“对”、“向”都可以是介词,但用法很不一样;“的”、“似的”、“了”都是助词,用法也迥然不同;即使像语法意义差不多的程度副词“很”、“挺”、“怪”、“老”、“蛮”,其用法也有差异 。至于一个虚词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使用时有些什么条件与限制,内中虽有规律可循,但都不是一下子能把握住的,得通过对大量例句的比较分析才能总结得到。因此,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虚词时,虚词的用法往往是他们的一个学习难点。外国学生之所以会说出下面这样的偏误句,不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句子里那些虚词的基本意义,而是因为不了解它们的具体用法。请看:

(1)

*当时我觉得怪难为情。

[当时我觉得怪难为情的。]

(2)

*我们房间比他们很干净。

[我们房间比他们干净多了。]

(3)

*幸亏晾的衣服被风还没刮跑。

[幸亏晾的衣服还没被风刮跑。]

(4)

*他多少比你跑得快。

[他多少比你跑得快(一)些。]

(5)

*今年小麦比去年长得较好。

[今年小麦比去年长得好。│今年小麦比去年长得好一些。]

(6)

*这本字典是我买在王府井新华书店的。

[这本字典我是在王府井新华书店买的。│这本字典是我在王府井新华书店买的。]

(7)

*在很多方面他比我都强。

[在很多方面他都比我强。│他在很多方面都比我强。]

(8)

*我跟他讲了我昨天所发现的。

[我跟他讲了我昨天所发现的情况/现象/问题。]

(9)

*我、小王、玛丽娅等等负责擦窗户。

[我、小王、玛丽娅等负责擦窗户。]

这也告诉我们,在给外国学生讲解虚词时,一方面要讲清楚虚词的基本意义,另一方面更要讲清楚虚词的具体用法。

三、要了解虚词的意义必须牢记两个要义

在把握和讲解虚词意义的时候,一定要牢记两个要义:

第一条,要重视虚词使用的语义背景。譬如语气副词“并”和“又”,一般辞书都只强调:语气副词“并”和“又”用在否定词的前边,起加强否定语气的作用。所举例子如(引自《现代汉语词典》):

(1)你以为他糊涂,其实他并不糊涂。

(2)我又不是客人,你就不用客气了。

辞书只是注释了它们的基本意义,没有交代使用的语义背景。这样,外国学生很容易误解,以为只要想加强否定语气,就能用这两个词,结果使他们在说话写作中出现了使用语气副词“并”和“又”的偏误。例如:

(3)*金永南明天 不回家了。

(4)

“艾特不想去了你知道吗?”

“*我 不知道哇。”

造成这种偏误是因为学生不了解语气副词“并”、“又”使用的语义背景的缘故 (见本书第三章第四节里的“从书本上发现问题进而分析、解决问题”那小节)。再如,“的”字结构具有名词性、指代性,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的”字结构当然也可以用来指代人,例如:

(5)“你们谁喝啤酒?喝的举手。”

这里的“喝的”就是指代“喝啤酒的人”。但一定要告诉学生,不要随便用“的”字结构来指称人。一般来说,使用“的”字结构来指代人往往含有不够敬重、不够礼貌的意思 ,只有在彼此很熟悉、相处很随意的情况下才可以这样用。例如:

(6)刘玉辉冲着他老同学笑着说:“好啊,戴眼镜儿的,你竟敢欺负我们班的白雪公主,看我们怎么来收拾你吧!”(《飞翔》)

也就是说,一定要告诉学生使用“的”字结构来指代人所需要的语义背景。

第二条,要注意防止将虚词所在的句法格式的意义误归到虚词身上。譬如有的汉语老师对学生说:“介词‘把’表示处置意义。”这种说法就不妥。这当然不能怪那位老师,因为目前有的词典对介词“把”就是这样注释的,请看:

1:…… a)表示处置,“把”的宾语是后面及物动词的受事者……b)表示致使,后面的动词通常带有表示结果的补语,“把”后的名词与后面的动词的语义关系是多样的……c)表示发生了不如意的事情,“把”后面的名词是当事者……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说法就比较好:

a)宾语是后面动词的受事者,整个格式大多有处置的意思……b)后面的动词,是“忙、累、急、气”等加上表示结果的补语,整个格式有致使的意思……c)宾语是后面动词的施事者,整个格式表示不如意的事情……

这就注意到了“处置”义等是整个“把”字句表示的,而不是单单由“把”表示的。

四、要了解虚词用法必须多角度多层面思考

在把握和讲解虚词用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我们曾提出需要考虑以下十个方面(为节省篇幅,每一个方面只举一两个例子 ):

(一)句类。这里所说的句类,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一般所说的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句类,也包括这些句类下面再分的小类,譬如疑问句还可以进一步分为是非问句、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反复问句等,也包括一般所说的句式,如“把”字句、“比”字句等。语言事实告诉我们,不少虚词对句类有一定的选择性。举例来说,“或者”和“还是”都是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但是“或者”只用于陈述句或祈使句,“还是”则只用于疑问句。例如:

(1)

a.她或者明天,或者后天去广州。

b.你或者小张明天上午值班。

c.天气预报说下午有雨,你走的时候带件雨衣或者带把雨伞。

(2)

她明天还是后天去广州?

你还是小张明天上午值班?

天气预报说下午有雨,你是带雨衣还是带雨伞?

例(1)a和b都是陈述句,c是祈使句,句中的“或者”都不能换成“还是”;例(2)则都是疑问句,句中的“还是”决不能换成“或者”。

(二)词类。这里所说的词类,既指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大类,也指大类下面的小类,包括从语义上分出的小类。虚词对词类的选择更带有普遍性。举例来说,“的”和“所”在现代汉语里都是结构助词,其作用都是形成一个名词性结构——由“的”形成的结构叫“的”字结构,由“所”形成的结构叫“所”字结构。“的”和“所”除了所附着的位置有区别以外(“的”具有后附性,“所”具有前附性),还有很重要的区别。这就是“所”只能跟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而“的”则没有这种限制,“的”既能跟动词性词语构成名词性结构,也能跟形容词、名词性词语构成名词性结构。请看:

(3)

a.考察的│买的│研究的

[动词+的]

b.干净的│好的│便宜的

[形容词+的]

c.木头的│铁的│学校的

[名词+的]

(4)

a.所考察(的)│所买(的)│所研究(的)

[所+动词]

b.*所干净(的)│*所好(的)│*所便宜(的)

[所+形容词]

c.*所木头(的)│*所铁(的)│*所学校(的)

[所+名词]

(三)音节。前面说了,汉语是以音节为基本表意单位的,大家公认汉语是音节性很强的语言,音节数目会对语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虚词的运用也不例外。这可以说是汉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以副词“过”和“过于”为例,它们对所修饰的词语在音节的选择上,就有所不同——“过”只能修饰单音节词,不能修饰双音节词,而“过于”则没有这种限制。请看:

(5)

过静 *过安静

过难 *过困难

过密 *过密切

(6)

过于静 过于安静

过于难 过于困难

过于密 过于密切

再如,介词“根据”和“据”的宾语为单个动词时,“根据”所带的动词只能是双音节动词,而“据”所带的动词虽然大多也是双音节动词,但也可以是单音节动词。请看:

(7)

根据调查/*根据查 据调查/据查

根据报告/*根据报 据报告/据报

根据谣传/*根据传 据传说/据传

(四)轻重音。一个虚词往往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语法意义,而这又往往是通过轻重音来表示的。这一点在副词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最典型的是副词“都”,句中重音不同,“都”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就不同。请看:

(8)

a.他们 ' 都走了。

b.他们都 ' 走了。

c. ' 他们都走了。

例(8)a句,重音在“都”上,“都”表示总括;b句,重音在“走”上,“都”表示“已经”;c句,重音在“都”之前的成分上,“都”表示“甚至”。

(五)肯定与否定。这里所说的“肯定”,是说某个虚词在使用上要求后面必须跟一个肯定形式,不能跟否定形式;这里所说的“否定”,是说某个虚词在使用上要求后面必须跟一个否定形式,不能跟肯定形式。不少虚词在这方面有特殊要求。譬如,副词“已经”所修饰的成分,既可以是一个肯定形式,也可以是一个否定形式。例如:

(9)

a.酒,他已经喝了。

b.酒,他已经不喝了。

可是有的副词所修饰的成分,必须是否定形式,不能是肯定形式,如时间副词“从”、语气副词“毫”就只能修饰否定形式。请看:

(10)

a.他从不喝酒。│他从没有喝过酒。

b.他毫不畏惧。│他毫无顾忌。

而有的副词则只能修饰肯定形式,不能修饰否定形式。例如程度副词“万分”就只能修饰肯定形式。例如:

(11)

万分悲痛 *万分不悲痛

万分荣幸 *万分不荣幸

万分紧张 *万分不紧张

万分喜欢 *万分不喜欢

万分高兴 *万分不高兴

万分愉快 *万分不愉快

(六)简单与复杂。语法研究中所讲的“简单”,是指单个的一个词;“复杂”则是指一个句法结构,而非一个单词。通常我们说由“把”组成的介词结构后面一定得跟一个复杂形式,也就是说由“把”组成的介词结构,它所修饰的成分要求是复杂的。虚词对简单或复杂的要求也比较普遍。

(七)位置。所谓“位置”,首先是指如果某个虚词在句子中位置不同,句子意思也就会不同。例如“很不好”与“不很好”意思就有差异;“他光吃米饭”就不同于“光他吃米饭”。其次是指某些虚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会受到某种限制。例如,作为连词的“既”和“既然”都能表示因果推论关系,但是“既”要受到位置限制——它只能出现在主语后,不能出现在主语前,而“既然”则既可以出现在主语后,也可以出现在主语之前。请看:

(12)

a.你既然已经把电脑给他了,就别再跟他要回来了。

b.既然你已经把电脑给他了,就别再跟他要回来了。

(13)

a.你既已把电脑给他了,就别再跟他要回来了。

b.*既你已把电脑给他了,就别再跟他要回来了。

(八)跟其他词语的配搭。不少虚词在运用中,常常要求一定的词语与之搭配使用,譬如说,“只有”要求“才”与之相配,“只要”要求“就”与之相配,程度副词“怪”要求后面有“的”与之呼应,等等。所以我们在汉语教学中要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句子中虚词跟前后词语的搭配问题,以防止出现前后相关成分搭配不当的偏误。

(九)语义指向。所谓语义指向是指句中某一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个成分直接相关。 这一点,副词表现得特别突出。例如:

(14)

a.他呀,只说不做。

b.他呀,光说不做。

(15)

a.只你会可不行,还得让大家都会。

b.光你会可不行,还得让大家都会。

(16)

a.他呀,只吃肉不吃蔬菜。

b.他呀,光吃肉不吃蔬菜。

例(14)“只/光”在语义上指向行为动作“说”,例(15)“只/光”在语义上指向句中谓语动词的施事“你”,例(16)“只/光”在语义上指向句中谓语动词的受事“肉”。但是,“只”和“光”在语义指向上有些区别——“只”还可以指向数量,而“光”不能。例如:

(17)

a.他没有买什么,只买了些苹果。

(他没有买什么,光买了些苹果。)

b.他苹果买得很少,只买了三个苹果。

(*他苹果买得很少,光买了三个苹果。)

(十)社会心理。从更大的语用环境考虑,社会心理也是我们考虑虚词用法时必须注意的一个方面。譬如,如果所说的是社会公认的不如意的事情,副词“差点儿”之后不论是跟肯定形式还是否定形式,意思一样,都是说不如意的事情没有发生,表示庆幸的意思。例如:

(18)

我大病了一场,差点儿死了/差点儿没有死。

[都说没有死]

去年高考,他差点儿名落孙山/差点儿没考上。

[都说没名落孙山]

当时我差点儿掉沟里了/差点儿没掉沟里。

[都说没掉沟里]

如果说的是社会公认的如意的事情,那么副词“差点儿”之后如果跟一个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含惋惜的意味;如果跟一个否定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含庆幸的意思。例如:

(19)

a.去年我差点儿考上了。

[是说没考上]

b.去年我差点儿没考上。

[是说考上了]

(20)

a.上学期他差点儿申请到了奖学金。

[是说没申请到奖学金]

b.上学期他差点儿没申请到奖学金。

[是说申请到了奖学金]

其实“差点儿”的使用,还受到社会心理的影响。 因为有的事情,如意不如意,会因人而异。如“把张三选上了”这件事,假设甲方希望把张三选上,乙方不希望把张三选上,那么“把张三选上了”这件事,对甲方来说无疑是属于如意的事,而对乙方来说肯定是属于不如意的事。由于存在上述不同态度,所以同是这两句话——“差点儿把张三选上了”、“差点儿没把张三选上”,持不同态度的人说出来,意思会有差异:

(21)

甲方:差点儿把张三选上了。

[张三没被选上,表示惋惜]

甲方:差点儿没把张三选上。

[把张三选上了,表示庆幸]

(22)

乙方:差点儿把张三选上了。

[没把张三选上,表示庆幸]

乙方:差点儿没把张三选上。

[没把张三选上,表示庆幸]

上面我们在介绍研究虚词用法的方法时,是一个一个分着说的,可是实际考虑某个虚词用法时,上述分析方法常常是综合运用的。至于最后从哪个方面或哪些方面来加以描写,这得根据虚词用法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需要来加以确定。

目前在汉语教学中一些重要的虚词一直是汉语教学的难点,如“把”字句,几乎已成为汉语教学中让教师和学生都有挫败感的一个句式。而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我们对虚词还是研究不够,特别是对各个虚词用法的研究远远不能满足汉语教学的需要。一方面我们固然要呼吁从事汉语本体研究的学者专家多研究、多出力,为汉语教学不断提供研究成果;可是更重要的是汉语教师自身要树立很强的研究意识,自己进行研究。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在后面第三章作更具体的说明。 FVi4dNeyq3aVlwOG8X1nDj5CN2Kza80qPiBhvLrgnz1Frc7nQ9d5KxD6IVjDLS7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