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汉语教师,对汉语教学本身也必须有一个正确而清醒的认识。
对于汉语教学,我们首先必须认清它的学科性质和核心任务。上个世纪80年代初,汉语学界的前辈学者王力、吕叔湘、朱德熙先生就明确指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专门的学科。”
随着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经过多次讨论,大家的认识逐渐趋向一致,认为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者说作为外语的语言教学。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有自己的学科基地和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是一门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专门学科”
;它是以汉语言文字教学为基础的、关涉到汉语言文字学、应用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以及跨文化交际等多学科的交叉性学科。汉语教学的基础性教学是汉语言文字教学。汉语教学最直接的目的,是要让国外汉语学习者学习、掌握好汉语。
总之,“汉语教学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已成为学界的共识。作为汉语教师,首先要有这学科意识。同时,要认识到,汉语教学所担当的核心任务是,要想方设法帮助外国的汉语学习者尽快、尽好地学习、掌握好汉语(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这也就决定了,汉语教学的基础性教学是汉语言文字教学,从整体上来说,其他学科方面的教学都是为汉语言文字教学服务的。因此,汉语教学总的指导思想是,“怎么让一个从未学过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最快最好地学习、掌握好汉语”。
汉语教学走出国门,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目的是什么?有一段时间老听到这样的声音:开展汉语教学“是为了推广汉语,推广中华文化,增强我国的软实力”。在这种看法里,“推广”一说极为不妥,正如吴应辉教授在《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理论与方法》一书的“代序”里所指出的——
“汉语国际推广”这一术语曾一度被官方广泛使用,它能充分反映有关机关要把汉语推向世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美好愿望,但会带来“文化侵略”之嫌的负面效应。
实际上不是“会带来”,而是已经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这里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汉语国际传播”观?
“引言”中已经说过,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化、全球化、万物互联、人类逐步走向太空的信息时代。这要求我们逐渐习惯于用世界的眼光、从国际视野来看中国、看世界,来思考汉语国际传播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作为、我们的工作,才会受到各国的欢迎与尊重,才会真正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汉语国际传播观,那就是: 我们开展汉语教学是为世界各国建造通向中国的友谊之桥——汉语桥 。在这一汉语国际传播观的指导下,才能确保汉语稳步而健康地走向世界。
正确认识与处理好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跟汉语稳步而健康地走向世界关系极大。
语言是载体,语言教学不可能不伴随文化教学。事实上,古今中外从来就没有不伴随文化教学的语言教学。我国自古以来就强调“教书育人”,而古希腊也倡导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其目的都是使所培养出来的人,既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又要具有良好的品德、优雅的气质。而要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品德、优雅的气质,必然要对受教育者进行文化教育,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另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希望将自己所特有的文化以及所持的人生观、价值观融入到世界多元文化之中,并都竭尽全力而为之。因此,历来所有的外语教学,不管是英语教学、法语教学、德语教学、西班牙语教学、俄语教学、日语教学、韩语/朝鲜语教学、泰语教学、越南语教学、阿拉伯语教学还是其他语言教学,无不伴随着文化教学。学生在接受一种外语教学的同时,会不知不觉地接受浸润于语言教学中的该语言所反映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特别是他们的民族理念、人生观、价值观。显然,语言教学中所伴随的文化教学,正如赵金铭教授所指出的,应该是“润物细无声”,应该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
。这样的文化教育才能深入骨髓,这样的文化教学才真有成效。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又是一个在近代饱经蹂躏与欺压而现在正在迅速崛起、逐渐成为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和平大国。她既拥有光辉灿烂、神奇深邃的古老文化,又有各民族交织、中外交融的现代文化。国家也需要将我们这种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融入到国际多元文化的大家庭中去。汉语国际教育,不言而喻,也必然要承担起“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责任。这一点,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大家就意识到了。同时,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问题,所以汉语教师必须要有文化的头脑。但是,文化教学在汉语教学中到底应放在什么地位?大家并不是都很清楚,认识也并不一致。早先媒体就曾炒作并宣传说,“汉语教学是手段,传播中国文化才是目的”,“外国人要学的是中国文化,不是汉语”,等等。
如果以这种偏激的言辞为导向,其结果不仅会大大削弱汉语言文字教学,而且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这也绝非科学之举、策略之举,反倒有损中华文化的传播。再说,如果我们开展汉语教学的结果是外国学生虽然知道一些有关中国的文化知识,甚至能掌握某种文化技艺,但只能说一些简短的口语,不能浏览中文网页,不能阅读中文书刊与报纸,那么他们如何能真正了解中华文化、研究中华文化?如何能向自己国家的民众介绍中华文化?最近又有人说,汉语教学的重心应由语言教学转向文化教学;而现在对外汉语教师包括华文教师的培养与培训,都有一项这样的要求——起码要掌握一种文化技艺;当今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更是普遍地大搞文化技艺活动,乃至我们有的高校在面试报考硕士研究生的考生时,竟出现了考生都带上一把剪刀或一长条红绸什么的这样的情况
;在国际汉语演讲比赛中文化技艺也占了越来越大的比重。这些看法、这些做法,都未必符合汉语教学的要求。汉语教学要伴随着文化教学,但文化教学不能喧宾夺主。中国人民大学李泉教授指出:“过于强调汉语教学的文化传播功能,是对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是一门学科的误解,是对汉语教学文化传播功能的扩大化、理想化、超负荷化。”
杨国章教授也早在1991年就指出:“语言教学的重心是解决语言学习问题,这一点什么时候也不能动摇。我们要重视文化因素,这是立足于语言的交际功能而言的。……但不能把语言课变成文化课,否则,就冲淡了语言教学,喧宾夺主,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曾在孔子学院任教的蒋向艳和陈捷二位老师在合作撰写的文章中指出:“过多的中国文化介绍占据了大量的授课时间,致使汉语教学进度极其缓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继续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因为他们感到没学到什么东西,没什么进步,很容易放弃。可见汉语课上过多地介入中国文化的介绍会搅扰学生对汉语本身的学习、记忆和运用。”
可见,汉语教学要担负起文化教学的任务,但我们必须明了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是伴随性的,绝不能喧宾夺主;更重要的是还必须深刻认识到,汉语教学所伴随的文化教学,其内容必须浸润在汉语教学之中,尤其是要浸润在汉语教材之中。
说到文化传播,还有一点必须明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播,一定的宣传当然需要,但最后能否达到如愿以偿的有效传播,取决于三个方面:
一是取决于国际上各个国家和各国人民是否需要。如果需要,就会想法学,就会想着吸取。
二是取决于文化自身对海外各国是否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古希腊的荷马、意大利的但丁、英国的莎士比亚、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德国的歌德、奥匈帝国的卡夫卡、俄国的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美国的海明威等人的文学作品以及德国的格林童话、丹麦的安徒生童话,意大利的达·芬奇、荷兰的梵·高、西班牙的毕加索等人的绘画,德国的贝多芬、巴赫、波兰的肖邦、奥地利的施特劳斯、舒伯特、莫扎特、俄国的柴可夫斯基等人的音乐作品,之所以能脍炙人口传遍世界各国,能成为具有永恒性的作品,靠的就是超越民族、超越国界的艺术魅力。
三是自身的良好形象。这是达到有效文化传播的关键因素。常言道:“自尊者人尊,自重者人重,自敬者人敬。”在生活中大家也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人见人爱的事物人们会不自觉地仰慕它、接受它;而人见人厌的东西人们会自然地鄙视它、排斥它。汉唐极盛时期中华文化向外传播,影响了不少国家,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现在要想让汉语走向世界,要想让中华文化融入国际多元文化的大家庭中去,不能不好好思考上述三方面因素,特别是汉语的国际形象。最近李宇明教授多次报告并著文谈论汉语传播的国际形象问题,他在最近发表的一篇题为“汉语传播的国际形象问题”
的文章中指出,法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语言,这跟自16世纪以来逐渐形成的“优美、文明”的法语国际形象有关;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英语的国际地位超越法语,这跟英语进入20世纪之后逐渐形成的“国际化、现代化”的英语国际形象有关。李宇明教授在文章中呼吁要重视汉语国际形象,并指出“理性认识语言国际形象的形成机理,对于汉语的国际传播、对于汉语国际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种语言要具有良好的国际形象,其基础是这一语言所属的国家的形象,特别是国家对世界所作出的贡献”,而“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者,对汉语国际形象的塑造更为直接与重要”。李宇明教授所言极是。这篇文章值得大家去阅读,所谈内容很值得大家关注。确实,汉语教师以及出访的中国公民包括旅游者,就是中华文化的形象大使,就是中华文化的窗口与镜子,他们的言谈举止直接关系到汉语国际形象的塑造。如果我们派出的汉语教师和出境访问或旅游的中国公民在海外不遵守当地的规约和习俗,大声喧哗,随地扔垃圾,该排队不排队,处处摆阔,有意无意地呈现某种傲气和霸气等,就不会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教授于2009年4月8日在学校作了一个题为“汉语国际教育和教师的学术生涯规划”的辅导报告,他在报告中就指出,“我们很多人还没有做好准备成为在这个世界上负责任的大国的国民”,许多人“在急剧的变化过程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作为一个国际公民。我想这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挑战。这个挑战不要小看它,因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在国外,你就代表国家形象,人家看到一两个人在国外,有这样那样的不合适的举动,人家会说,你看中国人就是这样。”
而这种不良印象就会直接影响海外人士学习汉语的热情和积极性。
此外,还需看到一点,汉语走向世界还得靠学好并掌握了汉语,特别是掌握了汉语书面语的外国学者,由他们来担任汉语教师,由他们来向自己国家的民众介绍中华文化,这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我们的老前辈吕叔湘、季羡林、朱德熙等先生都不约而同地强调首先要教给外国汉语学习者的是汉语本身。季羡林老先生就说过这么一段话:“我们首先要送去的就是汉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大部分保留在汉语言文字中。中华民族古代和现代的智慧,也大部分保留在汉语言文字中。中国人要想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外国人要想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都必须首先抓汉语。为了增强中外文化交流,为了加强中外人民的理解和友谊,我们首先必抓汉语。因此,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首先送出去的也必须是汉语。”
季老先生的话明确告诉我们:汉语教学要汉语先行,而不是文化先行;文化先行,将适得其反。汉语先行,才能真正做到汉语传播、中华文化传播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