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面第二节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汉语教学中需要研究的内容很多很多。作为一名汉语教师,一定要有很强的研究意识,不仅如此,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研究素质和一定的研究能力。
树立很强的研究意识很重要。有了很强的研究意识,才会有研究的动力。关于这一点,前面已经有所提及。在这里还想补充一点,那就是汉语教师必须克服“研究是从事汉语本体研究的学者的事”这种“甘当教书匠”的思想。
说到研究素质,我们认为首先要有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素质。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性的脑力劳动。要探索,探索者就必须要有一个“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头脑。每个人的智商会有所区别,但无数事实说明,在科学研究领域里,在成功的道路上,“勤商”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学术上凡有成就者都一定是勤于耕耘的学者专家。智商高而不勤于思考的人,至多玩弄一些小聪明而已,成不了大事。“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要说也不难做到。它只要求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时时思考“为什么”、“怎么样”、“有例外吗”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而且要逐渐养成这种思考的习惯。
其次要有强烈的创新愿望,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有探索精神。科学研究贵在探索与创新。炒冷饭、啃别人啃过的馍馍,这不是研究者所为。“新”就是不囿于成说,“要有自己的创意”,得提出一点儿自己的新想法、新观点、新例证。要做到创新,一定要注意四条:
一是既要虚心学习并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又要敢于对已有的某些结论提出怀疑,提出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来修正、补充、完善前人的意见,更要勇于建立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以推进学术的发展和学科的发展。
二是要克服定式的思维方式,这是使自己具备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要改变只崇尚一家一派的理论、观点、方法的做法,要善于吸取各家各派之长,为发展学术、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在科学研究上,必须坚持多元论。所谓多元论,是说在科学领域里,不要只学习一家一派的学说、理论和方法,因为在科学领域里,各种学说、理论和方法都解决过前人无法或没有解决的问题,因而一定有它合理、可取之处,但也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所谓局限,并不就是缺点,而是说任何一种学说、理论、方法都只能解释一定范围里的现象,解决一定范围内的问题,不可能包打天下。可以这样说,在科学领域里,任何一种学说、理论、方法都不可能放之四海、放之古今而皆准。因此,你可以崇尚某一种、某一派的学说、理论、方法,但同时要关注、了解其他家、其他派的学说、理论、方法,博采众说之长,兼容并蓄,为我所用,这样才能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前进。
三是在思考、研究的过程中,特别是当自己在研究中获得某种看法后,最好不要轻易肯定自己的想法,而要多问“怎么样”、“行不行”,要不断地用事实来否定自己的想法,不断地修正,直到自己否定不了了,才可以初步肯定自己的想法。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使自己的研究结论经得起推敲,更符合语言实际。要知道反复地否定自己正是为了更好地肯定自己。二是使自己养成反复思考的良好习惯,而这种习惯是科学研究所必需的,也是一个汉语教师所应具备的。
另外,还要善于比较。这也是一个研究者应有的研究素质之一。比较的分析方法是任何学科领域在研究中都会用到的最基本的分析研究方法,因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就是通过比较来逐步认识和分辨不同事物的。语言研究也不例外。在语法研究中,比较分析是最基本的分析手段之一,更是虚词研究最基本、最有效的一种分析手段。
这里所说的研究能力,是指一个人的独立研究能力。以往说到研究能力,一般都只强调“要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看法和认识没有错,但是不全面。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说,首先要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为什么这样说呢?要知道,“发现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也是我们在科学研究上能获得成果的起点,也是培养自己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如果我们什么问题都发现不了,那就不可能知道自己该分析、解决什么问题。
再说,科学研究的第一要素是兴趣。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一般都会有兴趣去探求。所以,研究能力应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三方面,而首先要具备的是发现问题的能力。在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中,有些学生总是希望导师给他个研究题目。就文科来说,导师尽量不要为学生出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由学生自己在学习、读书过程中,在语言实践中,在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来,然后请导师指点,提供指导性意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们举一些与汉语教学密切相关的具体研究实例,以便让大家从中领悟到作为一名汉语教师所应必备的研究素质和研究能力。
[实例一]时间副词“已经”和“曾经”
从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开始,一直以来都有人认为“已经”和“曾经”都是“表示过去时”的时间副词,“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已经成为过去”。
真是这样吗?要作出较好的回答,最好用实例来进行比较。请看例(1)—例(3):
(1)去年,我______看过这本书。
[已经/曾经]
(2)现在他______看到120页了。
[已经/*曾经]
(3)明天这个时候,他大概______看完了。
[已经/*曾经]
一比较就看出它们有一个重要的差异,如下面所列出的那样:
这清楚表明,“已经”和“曾经”是不同性质的时间副词。“曾经”只能用来说过去的事,“已经”则既能用来说过去的事,也能用来说现在、将来的事。可见,“曾经”属于“定时”时间副词,而“已经”属于“不定时”时间副词。
“已经”和“曾经”都用来说过去的事情时,它们是否还有区别呢?如果有区别,区别在哪里?《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区别有两个方面:
第一,“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时间一般不是最近。“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时间一般在不久以前。
第二,“曾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现在已结束;“已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可能还在继续。
这两点说得怎么样?经研究发现,这两点都有值得商榷之处。
先说第一点。请看实例:
(4)
a.二十年前他曾经学过法语。
[从前]
b.二十年前他已经学过法语。
[从前]
(5)
a.上个月我曾经去过一趟。
[过去]
b.上个月我已经去过一趟。
[过去]
(6)
a.这件事,上午/刚才我曾经问过他,他说不知道。
[最近]
b.这件事,上午/刚才我已经问过他,他说不知道。
[最近]
例(4)说的是从前的事,例(5)说的是过去的事,例(6)说的是最近的事。显然,“曾经”和“已经”的区别不在表示的时间的远近,即不是《现代汉语八百词》所说的“曾经”表示所说的行为动作或情况发生的“时间一般不是最近”,“已经”表示所说的事情完成的“时间一般在不久以前”。
再说第二点。前半句说“‘曾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现在已结束”,这是符合实际的;后半句说“‘已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可能还在继续”,这个说法怎么样?也请看实例:
(7)
我们已经走了两个小时了。
[可以认为“走”的动作“还在继续”]
(8)
我已经等了你三个小时了。
“[等”这个行为动作“已结束”还是还在继续?句子本身不确定]
(9)
我已经等你三个小时了,你怎么还不来啊!
[打电话,“等”这个行为动作还在继续]
(10)
我已经等你三个小时了,你怎么现在才来啊!
[当面说,“等”这个行为动作已经结束]
(11)
那本书,我上个月已经烧了。
[不可能认为现在还在烧]
(12)
你要的计算机我已经给你买来了。
[不可能认为现在还在买]
显然,说“‘已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可能还在继续”,并没有真正将“已经”与“曾经”的区别说清楚。那么“曾经”和“已经”用于说过去的事情的时候,它们在表达上的差别主要在哪里呢?经过深入思考和比较分析,终于弄清楚了。请先看一些实例:
(13)
a.我曾经在这里住过三年。
[现在不住这里了]
b.我已经在这里住了三年。
[现在还住在这里]
(14)
a.她三年前曾经是个很红的演员。
[现在不再是很红的演员]
b.她三年前已经是个很红的演员。
[现在还是很红的演员]
(15)
a.我曾经戒过烟。
[现在又抽烟了]
b.我已经戒烟了。
[现在不抽烟了]
(16)
a.他的胃上个月曾经作过检查,说没问题。
[说话人认为,说他的胃没有问题,那是过去的事,现在不一定是这样,也就是说,在说话人看来,检查的事已经过去,而且检查的结论今天也不一定有效]
b.他的胃上个月已经作过检查,说没问题。
[检查的事虽然已经过去,但说话人认为过去的检查结论至今有效,他的胃现在不会有问题,也不用再检查]
(17)
a.大门口曾经种过两棵枣树。
[种树的事已成为过去,而且现在那枣树也已没有了]
b.大门口已经种了两棵枣树。
[种树的事虽然已经过去,但是枣树还在,而且现在也不必再种枣树,甚至不必再种树]
通过上面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用“曾经”意在强调“过去一度如此,现在不如此了”,或者说“那是以前的事了,现在又当别论”。而用“已经”则意在强调“所说的事情或情况虽在某个特定的时间之前(包括说话之前和某个特定的行为动作之前)就成为事实,但其效应与影响一直作用于那个特定时间之后”。显然,用“已经”含有延续性和有效性;而用“曾经”,所说的事情或情况是以往的一种经历,含有非延续性和非有效性。这是“曾经”和“已经”用于说过去的事情时的真正差异。
通过上面的比较,“曾经”和“已经”的异同是不是都说清楚了?语言事实表明,它们还有区别。请看:
(18)他已经牺牲了。
[*他曾经牺牲了。]
(19)那一年他已经出生了。
[*那一年他曾经出生了。]
例(18)、例(19)都是说过去的事,但却只能用“已经”,不能换用“曾经”。这又是为什么?这关涉到所说事件的性质——“曾经”不能用于说明一次性的事件,“已经”则没有这个限制。“某某人牺牲/去世了”、“某某人出生了”,这都是一次性的事件,是不可重复再现的。这是具体用法的不同。下面的例子更说明了这一点:
(20)
a.那块玻璃已经打碎了。
b.*那块玻璃曾经打碎过。
(21)
a.那个窗户的玻璃已经打碎了。
b.那个窗户的玻璃曾经打碎过。
例(20)和例(21)所用动词性词语一样,都是“打碎”,但例(21)a句和b句都能说;可是例(20)a句能说,b句就不能说。为什么?请读者自己思考思考。
“已经”和“曾经”在具体用法上还会有其他方面的差异,这里就不细说了。
[实例二]范围副词“只”、“都”、“净”
现代汉语中,副词“只”是表示限制的范围副词,副词“都”是表示总括的范围副词,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不同,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现代汉语中另有个副词“净”,它是属于“只”类,还是属于“都”类呢?
在汉语语法学界,有人认为,“净”有时相当于“只”,有时相当于“都”。
举的例子是:
(1)净顾着说话,忘了时间了。
(2)书架上净是科技书刊。│这一带净是稻田。
例(1)的“净”换成“只”,基本意思不变。请看:
(1)净顾着说话,忘了时间了。
↓
(1 ' )只顾着说话,忘了时间了。
例(2)的“净”换成“都”,基本意思不变。请看:
(2)书架上净是科技书刊。│这一带净是稻田。
↓
(2 ' )书架上都是科技书刊。│这一带都是稻田。
一般将例(1)、例(2)里的“净”归入范围副词。
副词“净”真的既能相当于“只”,又能相当于“都”吗?这也还需要通过细心的比较,才能较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现在我们不妨先来分析比较一下下面四句话中用“只”、用“都”、用“净”的情况:
例(3)是要限制“需要计算数量的事物(学生)”的范围,所以只能用表示限制的范围副词“只”,不能用表示总括的“都”,也不能用“净”;可见“净”并不等于表示限制的“只”。例(4)是要表示总括义,总括“我们”,只能用“都”,不能用“只”,也不能用“净”;可见“净”也不等于表示总括的“都”。例(5)既能用“只”,又能用“都”,也能用“净”,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是各不相同的——用“只”,表示限制,限制所吃东西的范围,只是馒头;用“都”,表示总括,总括动作行为的主体“他们”;用“净”,则表示所吃东西只属馒头这一类,强调单一性。从例(3)、例(4)、例(5)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净”不同于“只”,也不同于“都”,“净”自身就表示“强调单一性”。“净”的这一语法意义,在例(6)中表现得更清楚——例(6)“馒头”前有数量词“三个”,那么“三个馒头”就不可能再表示事物的类别了,而“净”是强调事物类别具有单一性,即强调所指事物属于同一类,所以例(6)不能用“净”。例(6)可以用“都”,情况跟例(5)一样,用来总括动作行为的主体“他们”,这无须赘述。例(6)也可以用表示限制的“只”,它既可以用来限制动作行为的对象的范围,如在下面的句子里:
(7)小刘、小李没吃什么,他们只吃了三个馒头。
也可以用来限制事物的数量,如在下面的句子里:
(8)他们只吃了三个馒头,看来这馒头不对他们的胃口。
通过比较与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副词“净”既不同于表示限制的范围副词“只”,也不同于表示总括的范围副词“都”,它自身具有特殊的意义。“净”作为范围副词表示单纯而没有别的,强调单一性,即所指属于同一类。
上面这两组词的比较分析,也可以让我们体会到,同义或近义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确切把握。
[实例三]时间副词“就”和“才”
副词“就”和“才”的意义和用法都比较复杂,这里仅比较表示时间的副词“就”和“才”,也就是“他今天就走”、“他今天才走”里的“就”和“才”。
时间副词“就”和“才”,到底各自表示什么样的语法意义?它们在表示时间上的区别是什么呢?先前有人以为,“就”表示将来,“才”表示过去。这对不对呢?如果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并运用大量实例进行对比分析与思考,就会发现,它们的区别并不在这里。
首先,语言事实告诉我们,时间副词“就”和“才”都是不定时的时间副词,“就”也能用于过去,“才”也能用于将来。例如:
(1)
a.他前天就走了。
b.他前天才走。
[用于过去]
(2)
a.他明天就走。
b.他明天才走。
[用于将来]
(3)
a.他现在就走。
b.他现在才走。
[用于现在]
例(1)—例(3)a、b两句所用实词相同,词序也相同,就是虚词不同,a句用“就”,b句用“才”,两句意思因此也就不同:例(1)—例(3)的a句用“就”,都表示在说话人看来,“他”走得早,或者说“他”走得快,而不管是前天走、明天走,还是现在走;而b句用“才”,都表示在说话人看来,“他”走得晚,或者说“他”走得慢,而不管是前天走、明天走,还是现在走。从上面的例句中,我们不难看出,“就”和“才”在表示时间早晚、快慢上形成对立,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
“就”表示在说话人看来,行为动作或情况发生、进行、完成得早或快。
“才”表示在说话人看来,行为动作或情况发生、进行、完成得晚或慢。
这个结论怎么样?需要用实例来进一步检验。请比较下面的例(4)—例(7):
(4)
a.三两分钟就能修好。
b.*三两分钟才能修好。
(5)
a.*好半天就能修好。
b.好半天才能修好。
(6)
a.一会儿工夫就能修好。
b.*一会儿工夫才能修好。
(7)
a.三小时就能修好。
b.三小时才能修好。
在这四个例句中,副词“就”、“才”之前都有表示时段的词语,由于表示时段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用“就”用“才”的情况也就不同。例(4)里的“三两分钟”在汉语口语里是一种表示时间很短的习惯说法,所以例(4)用表示动作行为完成得早或快的“就”的a句能成立,而用表示动作行为完成得晚或慢的“才”的b句不成立。例(5)里的“好半天”在汉语口语里是一种表示时间长的习惯说法,所以例(5)用表示动作行为完成得晚或慢的“才”的b句能成立,而用表示动作行为完成得早或快的“就”的a句不能成立。例(6)里的“一会儿”本身也表示不长的时间,一般认为表示时间短,所以例(6)使用表示动作行为完成得早或快的“就”的a句能成立,而使用表示动作行为完成得晚或慢的“才”的b句就不成立。例(7)里的“三小时”本身无所谓长短,所以句子既可以用“就”,也可以用“才”,但是用“就”用“才”的意思却不同:用“就”表示,在说话人看来,用三小时修好,是完成得早,修得快,所用时间短;用“才”表示,在说话人看来,用三小时修好,是完成得晚,修得慢,所用时间长。
[实例四]连词“以至”和“以致”
“以至”和“以致”读音相同,字形相近,是一组形似实异的连词,外国学生常常用混,特别是常常误把“以至”当“以致”用。例如:
(1)*他多次考试作弊,以至被学校劝退了。
(2)*我昨天晚上啤酒喝得太多了,以至吐了。
(3)*昨天晚上很冷,房间里没有暖气,以至我被冻醒了。
这些句子里的“以至”都用错了,都应该换用“以致”。为什么会用错呢?怎样辨别清楚“以致”和“以至”的不同呢?也要进行比较。先看一个例子:
(4)在一片赞扬声中,他变得飘飘然起来,______看不到自己工作中的缺点。
这里该用“以致”还是“以至”?表面看,在横线上既可以填写“以致”,也可以填写“以至”,前者如例(5),后者如例(6)。请看:
(5)在一片赞扬声中,他变得飘飘然起来, 以致 看不到自己工作中的缺点。
(6)在一片赞扬声中,他变得飘飘然起来, 以至 看不到自己工作中的缺点。
要注意的是,二者的意思是不一样的。通过细细比较我们会发现二者意思的不同之处——
例(5)用“以致”,前后表示因果关系,强调由于上文所述的原因而造成了某种结果,意思是“他在一片赞扬声中由于变得飘飘然起来,因此连自己工作中的缺点也看不到了”。这里的“以致”可换成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因此/因而”或“从而”。请看:
(5 ' )在一片赞扬声中,他变得飘飘然起来, 因此/因而/从而 看不到自己工作中的缺点。
下面用“以致”的例子都清楚地显示了这一意义:
(7)对于非本质和非主流方面的问题,不能忽视,而且要认真对待,很好解决,但是,也不能将这些方面的问题看成本质和主流, 以致 迷惑了自己的方向。
(8)由于他不听从劝告, 以致 上了别人的当。
例(7)、例(8)里的“以致”可以或换用“因而/因此”,或换用“从而”,基本意思不变。请看:
(7 ' )对于非本质和非主流方面的问题,不能忽视,而且要认真对待,很好解决,但是,也不能将这些方面的问题看成本质和主流, 因而/因此/从而 迷惑了自己的方向。
(8 ' )由于他不听从劝告, 因而 上了别人的当。
而例(6)用“以至”,前后表示的却是递进关系,强调程度的加深,意思是“在一片赞扬声中,他变得不仅飘飘然起来,而且发展到了看不到自己工作中缺点的程度”。这里的“以至”可换成“甚至”。请看:
(6 ' )在一片赞扬声中,他变得飘飘然起来, 甚至 看不到自己工作中的缺点。
下面用“以至”的例子清楚地显示了这一意义:
(9)……,狭小阴湿的店面和破旧的招牌都依旧;但从掌柜 以至 堂倌却已没有一个熟人,我在这一石居中也完全成了生客。(鲁迅《在酒楼上》)
(10)搞城市建设不能只看眼前,要考虑到明年、后年 以至 十年、二十年。
(11)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 以至 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例(9)—例(11)里的“以至”都可以换用“甚至”,基本意思不变。请看:
(9 ' )……,狭小阴湿的店面和破旧的招牌都依旧;但从掌柜 甚至 堂倌却已没有一个熟人,我在这一石居中也完全成了生客。
(10 ' )搞城市建设不能只看眼前,要考虑到明年、后年 甚至 十年、二十年。
(11 '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 甚至 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以致”表示“致使”、“弄得”的意思,用在因果复句的主句开头,表示下文所说的是上文所述原因造成的结果。这种结果大多是不好的,或是说话人所不希望的。而“以至”的意思则相当于“直到”、“甚至”,表示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的递进关系(也可用于相反的方向)。连接的成分如果不止两项,“以至”一般用在最后一项之前。
[实例五]时间副词“常常”和“往往”
有的工具书,用“常常”注释“往往”。
有的汉语教材就照此办理,将“往往”注释为“常常”。这对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人来说,不会因为这个注释而误用“往往”,因为他们对汉语有丰富的语感。外国学生则对汉语没有丰富的语感,甚至可以说没有语感,他们按此注释来理解“往往”,结果说出了这样的偏误句:
(1)*我听说她往往说谎。
(2)*他呀,往往去香港玩儿。
这两个偏误句告诉我们,“往往”与“常常”并不等同。那么,差异在哪儿呢?这需要我们多考察语言事实,好好思考,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在搜集一些语料后,我们很快会发现,有时“常常”可以跟“往往”互换。例如:
(3)
a.北方冬季常常会有一些人不注意煤气而不幸身亡。
b.北方冬季往往会有一些人不注意煤气而不幸身亡。
(4)
a.星期天他常常去姥姥家玩儿。
b.星期天他往往去姥姥家玩儿。
(5)
a.每当跳高运动员越过横杆时,观看的人常常会下意识地抬一下腿。
b.每当跳高运动员越过横杆时,观看的人往往会下意识地抬一下腿。
可是,有时不能互换。请看:
(6)
a.他呀,常常开夜车。
b.*他呀,往往开夜车。
(7)
a.听说他常常赌博。
b.*听说他往往赌博。
(8)
a.这种水果我们那儿很多,我们常常吃。
b.*这种水果我们那儿很多,我们往往吃。
为什么有的句子里的“常常”可以换说成“往往”,有的却不能呢?对比例(3)—例(5)与例(6)—例(8),我们似乎很容易找到答案,得出如下结论:
“常常”和“往往”意思差不多,都表示某种事情或行为动作经常出现或发生;可是用“往往”,前面一定得先说出某种前提条件,说明在某种条件下,某种事情或行为动作经常出现或发生,“常常”则没有这个限制。
例(3)—例(5)之所以能用“往往”替换,是因为交代了条件;而例(6)—例(8)之所以不能用“往往”替换,是因为这些句子都没有交代条件。
上面这个看法怎么样?是不是就把“常常”和“往往”的异同说清楚了呢?我们需回到语料中去检验。结果发现上述结论还不能说明下面的语言现象:
(9)每到星期六晚上,我常常/往往去姥姥家玩儿。
(10)去年周末我们常常/往往去钓鱼。
(11)
以后周末,你要是没事儿,常常去看看姥姥。
(*以后周末,你要是没事儿,往往去看看姥姥。)
(12)
明年回上海,你得常常去看看她。
(*明年回上海,你得往往去看看她。)
例(9)—例(12)在“常常/往往”前都说出了前提条件,可是例(9)、例(10)可以换用“往往”,而例(11)、例(12)却不能换用“往往”。这又是为什么呢?认真比较、思考一下不难发现,例(9)、例(10)说的是过去的事,例(11)、例(12)说的是未来的事。这说明我们原先的看法需要加以修改,得修改为:
在交代前提条件的情况下,“往往”只用来说过去的事,即过去在某种条件下某种事情或行为动作经常出现或发生。“常常”则不受这个限制。
上面新得出的结论怎么样呢?请再看下面的实例:
(13)
去年冬天我常常去滑雪。
(*去年冬天我往往去滑雪。)
(14)
上个星期我常常接到匿名电话。
(*上个星期我往往接到匿名电话。)
例(13)、例(14)说的是过去的事,也交代了条件,但还是不能用“往往”。这又是为什么呢?可是,如果我们在这两个句子里加上某些词语,就可以说了。请看:
(15)去年冬天 每到周末 我往往去滑雪。
(16)上个星期晚上 9点 我往往接到匿名电话。
只要将例(13)、例(14)跟例(15)、例(16)对比一下,我们就不难明了,前面所作的结论还不能准确揭示“往往”与“常常”的差异。“往往”与“常常”的差异似应重新描写、说明如下:
“往往”只用来说明根据以往的经验所总结出的带规律性的情况(多用于过去或经常性的事情),“常常”不受此限。
例(13)、例(14)之所以不能用“往往”,就在于句子所说的情况不属于“带有规律性”的情况。
以上所述基本上是2004年以前的看法。
当时觉得上面这个新的结论比较周全了。可是后来又遇到了下面这样的语言事实:
(17)高房子往往比较凉快。
(18)胖的人往往浮力大。
(19)南方往往比较潮湿,北方往往比较干燥。
例(17)—例(19)的情况倒过来了,这些句子里的“往往”不能换用“常常”,即不能说成:
(17 ' )*高房子常常比较凉快。
(18 ' )*胖的人常常浮力大。
(19 ' )*南方常常比较潮湿,北方常常比较干燥。
这说明原先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修改。“往往”与“常常”的异同似宜修改为:
某情况如果只具有经常性,不具有规律性,只能用“常常”,不能用“往往”;如果既具有经常性,又具有规律性,“常常”和“往往”都可以用;而如果只具有规律性,不具有经常性,则只能用“往往”,不能用“常常”。
从对“往往”与“常常”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法现象的比较分析一定要步步深入,其前提是要勤于思考,即每当获得一个新的看法后,一定要反复地问自己:“这样行不行?”也就是要反复验证。
除了上面所说的以外,在当今社会汉语教师还要具有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包括在互联网上搜索所需资料的能力。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也好,文化知识也好,一般不可能都记在脑子里,而网上一般都能搜索、查找到,所以必须具备搜索、查找资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