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汉语教师,一定要有很强的研究意识,同时要有一定的研究素质与研究能力。为什么这样要求?理由有四:
第一,汉语教学中碰到的或出现的问题、学生急需知道的种种“为什么”的问题,往往不能从现有的教材、工具书、汉语语言学论著中找到现成的、令人满意的答案。而这也不能等着从事汉语本体研究的学者专家来帮我们回答,只能由我们汉语教师自己通过学习、研究来解决。
第二,提高教学质量的三大条件是,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有高质量、成系列的汉语教材,要有具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这就是一般所谓的“三教”。而这“三教”都有赖于科学研究。不以科研引航,培养不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或者说教师的素质不可能不断提高;不以科研引航,编写不出高质量、成系列的汉语教材;不以科研引航,不可能产生具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因此,要解决好“三教”问题,要不断提高汉语教学的质量,必须以科研引航。汉语教师必须从事科学研究。
第三,在汉语教学,特别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不宜学院式地对学生大讲汉语知识,包括语音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汉字知识等,得采取随机教学、点拨式教学法。
这就要求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并抓住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偏误情况,并加以改正;而且要求汉语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普遍出现某种偏误的原因,并善于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来作出明确而又通俗的说明。而要做到这一点,汉语教师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勤学习、多研究。
第四,为了有效地进行汉语教学,有时还需要作一些汉外对比研究。这种对比研究也会因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而不同,也没有现成的参考资料,在多数情况下也得靠教师自己去做。
许多人认为,教外国人学汉语比起其他院系的教师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要容易一些。其实,这是对汉语教学缺乏了解与认识的人所具有的一种想当然的幼稚想法。汉语教学的教师可不是好当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比在高校其他院系当教师要难。因此,对一名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来说,不仅要具有深广的知识,更要有很强的研究意识和一定的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