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务上来说,汉语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汉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作为一名合格的汉语教师,首先要有一定的甚至可以说是扎实的汉语言文字学的功底。这一点需要特别强调。正如崔希亮教授所指出的:“汉语教师要有汉语知识。汉语教师对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语用规则、篇章知识一定要有所了解。”
为什么?因为前面我们已经指出,汉语言文字教学是汉语教学中最核心、最基础的教学内容;因为汉语教学最直接的目的是要让外国学生尽快地学习、掌握好汉语;因为汉语教学中出现的、碰到的、所提出的问题最多的是有关汉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南京大学资深教授卞觉非先生早就指出,汉语教师要胜任汉语教学,“必须掌握现代汉语语音、语法、词汇、修辞、文字等基础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能解决教学上出现的种种问题”,这是从事汉语教学的基本要求。
关于汉语言文字方面的基本功具体指哪些,将会在本章第四节谈到。
汉语教学就其性质而言,属于外语教学的范畴。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汉语教师,还要有一定的教育学的知识和外语教学方面的知识。汉语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汉语教学既不同于高等院校中文系对学生进行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教学,也不同于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一个合格的汉语教师应该能自觉运用教育学和外语教育理论,“组织课堂教学,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能精当地讲授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又快又多地学习汉语,把学到的汉语知识迅速地转化为交际技能”
。同时,汉语教师还应运用外语教育理论中的二语习得理论、课堂教学理论、语言测试与评估理论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一名合格的汉语教师还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要求呢?要知道,无论从教的方面说,还是从学的方面说,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包含着多种多样的心理活动,涉及众多的心理学问题。“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对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是绝对必要的”,这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更合理地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以使学生维持一贯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能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外国汉语学习者消除学习的紧张情绪和心理障碍,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1]
汉语教师还要具备有关中国的方方面面的知识。为什么要有这要求?要知道,在外国汉语学习者眼里的汉语老师,如同小学生眼里的老师那样——在小学生眼里,天底下什么事情,老师都知道;凡是自己不知道而想要知道的事情,一问老师就会知道。同样,在外国汉语学习者眼里,凡是自己想要知道的有关中国的事情,一问汉语老师就会知道。
另外,汉语教师也还要有一些百科知识。北京语言大学崔希亮教授2008年10月在云南师范大学举行的有关汉语国际教育与汉语研究的学术报告会上,说了这么一件事——80年代初期,有外国留学生问他们的汉语老师:“公路两旁的树干上为什么要刷上白的石灰水?”那位汉语老师竟不假思索地回答说,那是因为我们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电力供应不足,公路上不能都安上很亮的路灯;将公路两旁的树干上刷上石灰水可以便利夜间汽车行驶,同时可以防止夜间行人撞在树上。那位汉语老师的回答完全是想当然,事实完全不是他所说的那样。树干上刷上石灰水(其实刷的不是纯粹的石灰水,其中还加有杀虫剂)只是为了防虫。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汉语老师对中国任何方面的事情与情况都知道,但汉语老师应该知道有关中国的方方面面的信息该到哪里去查找。
[1]
参看邓恩明:谈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见刘
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