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本文选取名《韩礼德学术思想的中国渊源和回归》基于一篇同名文章(1.4),在这篇文章中概述了我对我的导师——系统功能语言学倡导者韩礼德(M. A. K. Halliday)学术思想渊源的逐步认识。

虽然我知道韩礼德早期在中国北京和广州两地留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很长时间内仍把他看作主要是英国伦敦学派创始人弗斯(Firth)的学生,是弗斯功能主义学说的传承者。根据近年来多方收集的材料以及韩礼德本人的态度逐步公开和明朗,我改变了原有的看法,开始认为他的学术思想最早或更多地来源于王力、罗常培、高名凯等中国学者,这才是他学术思想的主要来源。因此,本文选第一部分的4篇文章反映了我对韩礼德学术思想中国渊源在不同时期的认识过程。由于《王力与韩礼德》(1.2)一文提供较多具体语料,虽曾于1993年和2000年被两个文集转载过,现又再次出现,望能见谅。

本文选的其余部分都围绕另一个主题——“回归”。所谓“回归”,正如我在自己的同名文章(1.4)中所言,这首先表现在改革开放后韩礼德本人不时地来中国讲学和参加学术会议,自1979年以来他对中国学生的培养,以及他培养的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学者近三十年关心和支持中国的语言学教学。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和篇幅所限,我未能就韩礼德具体的学术思想和科研工作是如何“回归”中国的内容作深入介绍。随着自己也已进入耄耋之年,无力完成此壮举,但我相信国内的中青年学者一定会有人钻研这个问题。这里,我只能从自己写过的文章中选上几篇,作为汇报。本文选的第二部分“理论探讨”主要谈我学习了韩礼德理论后的体会和进一步探讨,其内容除总论(2.1)外,主要涉及语式(2.2)、隐喻(2.3,2.6)、语言象似性(2.4)、语法化(2.5)、主位(2.7)、超学科性(2.8)和认知(2.9)。总的来说,这一部分突出的是“系统”和“功能”这两个理论概念。第三部分的主题为“语篇分析”,即系统功能语言学与传统语法——句子语法的最大不同,是韩礼德更为强调对“话语”或“语篇”的研究,句子只是语篇在下一层次的体现(3.3,3.4,3.6),其余内容涉及语音系统(3.1)和多模态性(3.5)。更能说明“回归”这个主题的是第四部分“汉语研究”,涉及具体内容的有语序和词序(4.1)、小句与复句(4.2)、修辞功能(4.3)和关系(4.4),其余各篇都是有关汉语的总体研究(4.5,4.6,4.7,4.8)。

有必要说明三点。第一点是上述三个部分所选论文只是部分地反映我对韩礼德语言理论的研究。鉴于我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和所写的论文较多地被收入其他论文集,除特殊情况外,不再重复。我自己写的论文集有《语言系统与功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当代语言理论与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功能主义纵横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语言·符号·教育》(商务印书馆,2015),读者可以从中找到不少有关文章。第二点要说明的是本文选只是源自中国的韩礼德的学术思想通过“我”的回归。国内有不少学长踏踏实实地做了不少工作,他们才是“回归”的主力,恕我不在此一一提名。最后,我不得不承认,韩礼德本人认为我在汉语方面的研究着力不够,有过多次当面批评。当然,我有我的苦衷,一则我是学英语的,汉语研究非我所长;二则学校领导曾经让我主管过英语系的领导工作,从教学到科研,我没法用汉语搪塞。因此,我希望本文选的出版,多少能让韩礼德宽心,毕竟第四部分的内容是汉语研究。我不敢说这些文章有多大学术价值,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汉语界的一些学术权威还是重视的,把我在汉语界会议上宣读的论文选入他们所编辑的汉语语言学研究论文集中。本文选的《现代汉语类型及其修辞功能》(4.3),《关系》(4.4)和《发展中国特色的语言理论研究》(4.7)都是汉语界专门组稿的。

鉴于本书属于论文汇编形式,因此对曾经在期刊上发表过的选文均未提供论文摘要和关键词,以保持版面清晰。

最后,感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领导的支持,尤其是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段长城副社长的大力协助,使本文选顺利出版。

胡壮麟
于北京大学蓝旗营
2017年8月1日 /HKZz9yaLXX3dWkNO/kYGYTtzr3yS23ph1baB2jbf3JOAm5dWW57/LAmpKUdBUD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