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语式的变异 [1]

1. 引言

从Joos(1968[1959])报告根据英语使用的正式程度可以区分5个等级后,有关英语使用的变体所进行的研究有多方面的发展。今天有的语言学家按照语场(field,社会活动类型)、语式(mode,符号组成)和语旨(tenor,角色关系)讨论语言的变体或语域(register)(Halliday 1977)。最后一项语旨又有学者把它进一步细分为个人语旨(personal tenor)和功能语旨(functional tenor)(Gregory 1967)。由于人们对范畴区分标准的观点不同,对于不同范畴使用何种术语,人们具有不同意见是在所难免的(Gregory 1967;Halliday 1967,1970,1977;Halliday & Hasan 1976;Halliday, McIntosh & Strevens 1964;Martin 1983b,1984)。

鉴于上述原因,语言学家,甚至普通读者,如果具有不同观点,对两个语篇中所发现的语言变异是不一致的。但会不会发现有一两个范畴是共同确认的?更确切地说,当两个语篇在语场和语旨上一样,但在语式上有不同;或者说,由于语式的不同,语场和语旨在语义和语言体现上会产生变异吗?

为了澄清这个问题,本文选用了8个语篇,其中4个段落选自F. S. Fitzgerald(1969[1926])的小说 The Great Gatsby ,分别标志为N1、N2、N3和N4,合称为N组;另4个取自同名电影有关片段的录像材料,标志为F1、F2、F3和F4,合称为F组。

显然,原著选段和电影选段在语式上是不同的,前者来自书面符号,后者来自电影录像和录音材料。可以初步假设,与语场和语旨相当的语篇内容和参与者是等同的。

表1

尽管如此,本文作者分析结果表明,各语篇的语义成分(概念成分、人际成分、语篇成分)还是有一定差异的。

2. 语式

如前所述,这两组语篇在语式上并不一致,我们便从此出发,观察一下所要研究的指代衔接和主位。

2.1 指代

所有选文的外指(exophoric references)和内指(endophoric references)(Halliday and Hasan 1976)表明这两组的差异是显著的。在F组中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明显地采用外指方式,而在N组中采用内指方式。例如:

G:I don't care about luxury things, just for myself .(F1)

上述例句中的“I”和“myself”不能通过语篇识解。我们只能看银幕上谁正在说话才能确定这两个代词的所指对象。当同一个指代涉及两个不同的对象时更是如此,如下例所示:

T:There's one more question I'd like to ask your Mr Gatsby. What kind of trouble are you trying to cause in my home, anyhow?(F4)

这里,“your”和“you”不是同一个所指。我们不能从语言本身去辨别。对其确切意义的区别需要从说话时各个参与者的站位和说话人的眼神变化来决定。在上面的话语中,Tom Buchanan首先跟他的妻子Daisy说话,然后转向她的情人Gatsby。因此,属有代词指的是“Daisy”,而人称代词指的是“Gatsby”。反之,在N组中大多数的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代词都是内指的。

“I just got wised up to something funny the last two days”,remarked Wilson .(N2)

在上面语境下的“I”指报告小句中的“Wilson”。下面再举一例。

Your wife doesn't love you ”,said Gatsby .“She's never loved you . She loves me...”“ You must be crazy!”exclaimed Tom automatically.(N4)

上文中有Gatsby和Tom两人轮流说话。除了“me”指“Gatsby”和“she”指前句中的“your wife”外,读者对语句中斜体的人称代词“your”和“you”的所指意义,只要认定Gatsby和Tom在特定言语事件中的角色,也不会有困难。因此,在解读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所指意义时,N组取决于语言中的情景语境,F组取决于语用的情景语境。

第二,在F组中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内指用途往往在话语中伴同使用称呼词,如:

W:I can't give you very much security, Mr Buchanan; you see, this place.(F2)

D: Tom , if you are going to make personal remarks...(F2)

上引两个语句中的“you”可以通过说话时提到的“Mr Buchanan”和“Tom”来识别所指对象,前者下指,后者回指。在N组中,一般要在句子的转述小句中出现。如下例:

“Now see here, Tom ”,said Daisy, turning around from the mirror,“if you 're going to make personal remarks, I won't stay here for a minute...”(N3)

第三,像“we”和“me”的外指第一人称代词也出现在下面的N组例句中:

While we admired he brought more...

Her eyes fell on Jordan and me with a sort of appeal...(N4)

在转述小句外出现第一人称小句的原因在于N组语篇选自小说,而该小说是以第一人称自叙形式写作的,叙述者同时扮演言语参加者的角色。第一人称便指叙述者,因而在语篇中不再出现所指对象。

第四,N组对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显然比F组广泛得多。这是由于叙述的作用。叙述者经常扮演一个中间人的角色,关注其周围的人与物。相比之下,第三人称代词在F组中出现较少,其出现受限于对角色的选择,如有关语篇经常通过两个言语参与者的对话体现,特别是在面对面的情况下进行。甚至出现若干外指第三人称代词的情况,其所指对象要通过语用情境推定。

最后,F组出现更多的指示代词。举例如下:

G:And this is my room.(F1)

G: Here are more shirts.

D:So many!

G:Oh! Here's some more.(F1)

如果不注意屏幕上对话人所在位置和活动,我们很难确定“this”和“Here”的确切意义。由于人们不能通过此前的语言信息来解读这些代词,情况更为困难,如F1中的两个“Here”。实际情况表明它们各有所指。

2.2 主位

本文研究了所有言语篇章中的主位类型。非标记主位(Halliday 1967)姑且不谈,N组在使用具有描写特性的副词和介词短语方面令人侧目,例如:

Suddenly, with a strained sound, Daisy bent her head in the shirts. (N1)

叙述者对他周围世界发生的情况进行客观的观察。对比之下,F组中出现较多地把有关方位的副词作为主位,说明说话人的邻近性。这典型地表现在有关动作的语言。例子有:

Here are my shirts.(F1)

Here , it's all down here on the paper.(F2)

在表经验的主位中,N组的主句中使用谓语动词非常显著:

“Why not let her alone, old sport?”, remarked Gatsby.(N3)

“Wait a minute,” snapped Tom,“I want to ask Mr Gatsby one more question.”(N4)

这个情况与已知信息/新信息系统(Given/New system)密切有关。由于与“exclaimed”“demanded”“remarked”“said”“reminded”“called”“ordered”和“snapped”这类动词有关的叙述语句早在前面已知信息部分出现,这些谓语动词自然成为报告小句中的主位,即信息的出发点。同样,这些小句中的新信息告示读者说话人是谁,因而在句末出现,必然将主位留给这些表示报告意义的动词。

并列连词、从属连词和相关连词在N组中更为广泛使用,因而起到相关信息的结构主位的作用。

He took out a pile of shirts and began throwing them, ...(N1)

Tom glanced around to see if we mirrored his unbelief. But we were all looking at Gatsby...(N4)

While we admired he brought more...(N1)

上述情况说明在书面方式中,叙述者必须以更合乎逻辑和更为复杂的手段组织种种信息。

F组在标记主位的选择方面也有它自己的特色。从电影语篇我们可以看到所有那些惊叹词出现在Daisy的话语中,如“How sweet”“Oh”“How nice”。这不仅仅是Daisy易于激动性格的个人特征,也是采用说话时最合适的表现方式。在N组的转述小句中,“Oh”只出现一次。

Oh , yes, I understand you went to Oxford”...(N4)

显然,对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的研究,最好在F组的语篇中研究,因为这些语篇记载了真正的口语。在N组中,虽然也有些直接的转述言语,但读者只能从通常都能接受的概念自己琢磨,即新信息一般出现在音调组的末尾。他们很难进一步确定新信息位置的细微变化,除非作者用下划线或斜体注明新信息。下面的举例表明从录音材料的一个语段中有3个新信息。

||1 I have a man/in England/who sends me a SELECTION ||1 every SEASON,||1 spring and FALL.||(F1)

对下面分别来自N组和F组中的两个语段进行比较,可以更清楚地说明这一观点。

“I just got wised up to something funny the last two days”,remarked Wilson.(N2)

||1 I just got wised UP,||1 something, FUNNY going on around here.||(F2)

从N2所引语段中没有明确标明新信息的位置。作为由一个小句构成的句子,读者会想当然地认为新信息出现在“day”或“last two days”上。然而录音材料显示F2中有两个音调群,因而有两个新信息,第一个出现在“UP”上,是未标记的;第二个出现在“FUNNY”上,是标记的。

3. 语场

尽管话语的语场在小说语篇和电影语篇中应该是一致的,但对原著还是做了一定的调整。正是这个原因,在选取片段时力求在主题上是匹配的,避免明显差异。事实上,就每个语篇的词语衔接和连接的细微变异还是躲不过读者的眼睛。

3.1 词语衔接

在N组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不断使用报告动词、有关动作和眼珠活动的动词,如:

“What do I owe you?” demanded Tom harshly.(N2)

Gatsby walked and stood beside her.(N4)

Tom glanced around to see if we mirrored his unbelief.(N4)

Her eyes fell on Jordan and me...(N4)

这个特色的出现是因为小说的叙述者受制于书面的表达方式,不得不依靠语言手段来复述出现在他周围的动作和事件。这个必要性无须强加于有情节的电影,通过语言外的方法就能表达这些动作和事件,这就是说,让在场的参与者直接完成这些动作和说话。因此F组中出现的动作动词的频率很少,甚至没有。

涉及参与者的词语串在N组中或是较长,或很特殊,例如前者谈到衣着或钱币的事,后者有关色彩的描述,以至垃圾处理,等等。道理相同,叙述者必须向读者描述他周围所有的事物,而在故事电影里,观众可以直接看银幕即可。换言之,故事电影更依赖语用的情景语境。这说明F组语篇中的词语串很简练。

3.2 连接

除词语串外,对两类语篇的连接手段进行研究发现N组比F组使用更多的连接手段。

如本文前面所述,N组在结构上更具逻辑更为复杂。由于需要依靠语言的描述,叙述者得花较多的精力于自己周围外部世界的逻辑关系和对他本人和其他参与者的内部世界(分析方法参见Martin 1985b)。例子如下:

While we admired(1)he brought more(2)and the soft rich heap mounted higher-shirts with stripes and scrolls and plaids in coral and apple-green and lavender and faint orange, with monograms of indian blue(3).(N1)

076-1

Tom glanced around(1)to see if we mirrored his unbelief(2). But we were all looking at Gatsby(3).(N4)

076-2

She hesitated(1). Her eyes fell on Jordan and me with a sort of appeal(2),as though she realized at last what she was doing(3)and as though she had never, all along, intended doing anything at all(4). But it was done now(5). It was too late(6).(N4)

076-3

所有这3个实例表明,N组需要描述正在进行的活动和事件,以作为对现场叙述者/参与者的观察记录,而F组中的言语参与者无须做语言描述,因为这些信息早已被纳入观众的视线中。特别是第3个例句将这些参与者外在的脸部表情和内在的思维活动融合成一个完整的语篇。在电影中,将屏幕上的语用情景意义与话语的音响意义整合在一起,这是观众的任务。因此F组很少出现语言的连接手段。

在真实的言语情景中,有关连接的语言特征出现在其他现场参与者对正在说话人进行干扰。说话人有时不能把话说完。试比较以下二例:

... if you're going to make personal remarks, I won't stay here a minute

...(N3)(内部:显性:条件)


D:Tom, if you're going to make personal remarks ...

J:Let's all take a cold shower.(F3)

第二例选自电影脚本。第一个说话人Daisy没有机会把话说完,另一个说话人Jordan就打断她了,因此这两个话语中没有出现连接词语。

F组的另一个特征表现在连续词语的使用。参与者或是想自己继续往下说,或是接上别人的话。

T:All right, ... Well , what is it? I'm in a hurry.(F2)

W:She'll go whether she wants to or not.

T: Well.

W:I can't give you very much security, Mr Buchanan; you see, this place. Here, it's all down here on the paper.

T: Well, um, I'll think about it. How much for the gas?(F2)

说话人在第1例中使用“ Well ”,在第2例中使用“ um ”表示自己要继续往下说。当别人说话时,他也两次试图用“ Well ”让自己插入说话。第一次未成功,第二次成功了。正是在这个环节上,F组语篇显露出它是电影对话的录音,而这些对话又是根据为演员们演出时该说的话而写就的。在真实的随便的谈话中,可能会有更多的表示连接的词语。

4. 语旨

根据Martin(1981)的系统,可以发现F组使用更多的惊叹词。

D: How beautiful!(F1)

D: How sweet! It is the plainest of all.(F7)

由此可见,惊叹词的使用是F组表示个人意旨的重要特征,这与选用口语方式有关。

不完全小句和称呼语在F组中也很显著。举例如下:

T: Yeah. (F2)

T: Well. (F2)

D: Yes. Jay! (F1)

D: Tom! (F4)

随同惊叹词语的情感效应,不完全小句和称呼语的使用表明在会话话语中人们频繁地奉行经济原则。

顺便提一下,称呼语的选择反映了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反映了参与者和叙述者之间的关系。Tom和Daisy是夫妻关系。因此,Daisy对她的丈夫直呼其名,表示两者的家庭婚姻关系。当车库主人Wilson称呼Daisy的丈夫Tom并准备向他借钱时,两者之间的角色关系便出现了上下之分,因此Wilson称呼Tom的姓氏以示尊敬。

D: Tom, if you are going to make personal remarks ...(F3)

W: Mr Buchanan, can I talk to you private for a minute?(F2)

Buchanans和Gatsby两人之间的关系又是一种情况。Daisy把Gatsby当作情人,而Tom把后者看作情敌。其结果我们找到如下的表达方式。

D:Oh, Jay , they're such beautiful shirts.(F1)

T:There's one more question I'd like to ask your Mr Gatsby .(F4)

这些参与者之间的亲疏关系清楚地反映在口述话语的个人语旨上。尽管在N组的直接引语中也可找到这种区别,我们会注意到叙述者一般使用“ Gatsby ”而不是“ Jay ”,以表示他的中间立场。

5. 讨论

我在文中讨论的语域范畴表明由于语式的不同,在语场和个人语旨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连锁反应,其程度取决于语式在不同语篇中的差异有多大。通过都属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两种稍有差异的方法可以获得解释,第一种方法来自韩礼德的模式(Halliday 1977)。语义系统的功能成分(概念、人际、语篇)可从不同视角观察。首先,在同一层面上考虑第65页举例的 Here, Here 成分,即语义系统的组成,概念成分随着对环境的反映方式而演变。第二,当我们从上往下看时,即从语义功能往下层看,语篇成分对概念成分和人际成分具有体现功能。第三,当我们从下层的词汇语法层的体现观察时,逻辑功能比经验、人际和语篇成分更为突出。因此,所有的功能成分都以这样那样的方式交叉联系,因为语篇功能的任何可能变化会最终导致其他功能成分的变化。

再者,虽然语义系统的每一个成分都由相应的情景因素活化,这就是说,语场、语旨和语式,我们对一个语篇“情景语境”的构建必须同时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因此,三种情景特征不可能互不相关。从总体意义潜势进行合适的和突出的选择和组合,导致互相依赖的制约。

与韩礼德的语场、语旨和语式三分法略有不同,Gregory(1967)提出语旨可进一步区分为个人语旨和功能语旨,后者针对语篇本身的意图。根据这个模式,Martin(1984)进一步提出,这4个成分不属于同一层面,语场、个人语旨和语式受到更高层次语义上的制约,即功能语旨(现称为语类)。因此,语场、个人语旨和语式的不同应根据功能语旨的细微差异而体现各自的表述。考虑到N组的功能语旨是供读者阅读,作者通过文字符号起到愉悦读者的叙述者/参与者的作用,而F组通过在银幕上直接演示各种动作和物体,男女演员通过各种活动和声音扮演各种言语参与者,其结果必然是在语场中的“身份”是扮演的,不是真实的。就主题而言,N1宜改写为“叙述者描述Gatsby如何在Daisy前炫耀他的奢侈衣着”。同一原则也可应用于其他语篇。就各种事件参与者的情况而言,N组中Nick列举他们的名字模糊了他的双重身份——既是叙述者又是参与者。如果这个观点得以成立,就可以确定语场和语旨的细微变化起因于功能性语旨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语式的变化。

参考文献

Fitzgerald, F. S. 1969[1926]. The Great Gatsby. Harmondsworth: Penguin.

Gregory, M. 1967. Aspects of varieties differentiatio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3:177-198.

Halliday, M. A. K. 1967. Some Aspects of the Thematic Organization of the English Clause. Santa Monica, CA:The Rand Corporation. (Memorandum RM 5224 P-R).

Halliday, M. A. K. 1970. Languag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unction. In John Lyons(ed.). New Horizons in Linguistics. Harmondsworth: Penguin. 140-165.

Halliday, M. A. K. 1977. Text as semantic choice in social contexts. In Teun A. van Dijk & Janos S. Petoti (eds.). Grammar and Description.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17-225.

Halliday, M. A. K. & R. Hasan.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Longman.

Halliday, M. A. K., A. McIntosh & P. Strevens. 1964. 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Longman.

Joos, M. 1968[1959]. The isolation of styles. In J. A. Fishman (ed.). Readings in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The Hague: Mouton. 185-191.

Martin, J. R. 1981. How many speeches act?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Papers in Linguistics :14-15; 52-77.

Martin, J. R. 1983a. The development of register. In R. O. Freedle & J. Fine (eds.) Developmental Issues in Discourse. Norwood, NJ:Ablex. 1-40.

Martin, J. R. 1983b. Conjunction: The logic of English text. In Janos S. Petofi (ed.). Micro and Macro Connexity of Text. Hamburg: Buske. 1-72.

Martin, J. R. 1984. Text and process: Two aspects of human semiosis. In J. D. Benson & W. S. Greaves (eds.). Systemic Perspectives on Discourse: Selected Theoretical Papers from the 9th International Systemic Workshop. Norwood, NJ:Ablex.

Rochester, S R. & J. R. Martin. 1979. Crazy talk: A Study of the Discourse of Schizophrenic Patients. New York: Plenum.


[1] 本文的英文稿“Differences in Mode”发表于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84(8):595-606. North-Holland. 5rChKSUEQ48UmhRaxaUcRsmsrn9BGqNyz8FuTWfA7yCwyxISZKxAqXzB5ZkWqBW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