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修治,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由于中药材大都是生药,在制备各种剂型之前,一般应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才能使之既充分发挥疗效又避免或减轻不良反应,在最大程度上符合临床用药的目的。有些药材的修治还要加用适宜的辅料,并且注意操作技术和讲究火候。正如陈嘉谟《本草蒙筌》曰:“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
修治,古时又称为“炮炙”“修事”等(如《修事指南》《炮炙论》《炮炙大法》等)。“炮,毛炙肉也”“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源于古代的熟食加工,但炮炙只意味着用火的加工处理,不能概括除火制以外的多种加工方法,因此以后又有修治、修事等名称。为了更确切地反映整个中药的加工技术,现已多称为“中药炮制”。
修治是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用药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和总结,对保证用药安全、提高疗效起着重大作用,是中药在应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修治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药效,而少数毒性和烈性药物的合理修治更是确保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药物修治法的应用与发展已有悠久的历史,方法多样,内容丰富。
食用中药的修治,是指对食用中药的加工准备,需要采用一些较为特殊的制备工艺。具体地说,其结合了中药的修治工艺和食物的准备过程,但与中药加工略有不同。
食用中药炮制是随着药物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可追溯至原始社会。随着火的发现、利用和医药知识的积累,一些制备熟食的知识也逐渐应用于药物处理上。
食用中药在制作及烹调前,必须对所用原料进行加工炮制,使其符合食用、防病治病及烹调、制作的需要。
在食用中药的修治过程中,常常加入一些辅料。主要用于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如蜜炙百部、紫菀,能增强润肺止咳作用;酒炒川芎、当归,能增强温经活血作用;醋炒延胡索、香附,能增强止痛作用;姜汁炙黄连、竹茹等,可加强止呕作用;牛胆汁制南星,能增强息风止痉作用。不加辅料炮制也能增强或改进药物的作用,如槐花炒制,能增强止血作用。
为防止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的影响,必须对这类食用中药进行炮制加工以消除或减轻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如半夏生用能使人呕吐、咽喉肿痛,炮制后可消除其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柏子仁去油制霜法,使润肠通便作用减弱;厚朴生用较为峻烈,其味辛辣,对咽喉有刺激性,用姜炙可消除对咽喉的刺激性,并能增强宽中和胃作用。
药物的某些性味功效,经过炮制处理,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药物的性能和功效,以适应不同的病情和体质的需要。如生地黄甘苦寒,长于清热凉血,经入黄酒制熟后,其性微温而以补血见长;吴茱萸辛热燥烈,宜于里寒之证,若以黄连水拌炒,或甘草水浸泡,去其温烈之性,对肝火犯胃之呕吐腹痛亦常用之;生姜煨熟,则能减缓其发散力,而增强温中之效,尤宜于中寒腹痛之证。此外,炮制还可制约一些药物的某些不利于病情的性能,如麻黄蜜制,其发汗解表之力受到制约,而止咳平喘之力增强,宜于喘咳之证。
一般的中药材在采集以后,均可直接使用鲜品。诸如地黄、芦根、石斛等许多鲜品药材的疗效,较之干品更佳。然而,由于产地、季节等因素的限制,多种药材无法直接使用鲜品,皆需干燥处理,才可贮存、运输。多数药材可以日光曝晒,或人工烘烤进行干燥。但有少数动物药及富含汁液的植物药,需经特殊处理。如肉苁蓉之肉质茎富含汁液,春季采者所含水分较少,可半埋于沙中晒干,而秋季采者,茎中水分较多,需加工为盐苁蓉,方可避免腐烂变质;种子类药物,多采用
法,破坏其活性酶,为防止其发芽变性。
某些药物有特殊的不良气味,为人所厌,如紫河车之血腥、蕲蛇之腥臭,必须经过炮制以消除,才可增强食用性。
很多食用中药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作用,如莲子补脾止泻、莲心清心之热邪、莲房止血等。选取与药物功效相宜的部分,减少其他药物部分功效的影响,以更好地发挥中药的食用性。
未经修治处理的原料多带有一定的泥水杂质、叶梗等非食用部分,制作前必须经过严格地分离、清洗,以达到洁净的要求。
中药的修治方法是历代逐渐发展和充实起来的,其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现代的修治方法在古代修治经验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改进,根据目前的实际应用情况,可分为以下五大类型:
修治是指对药物进行纯净、粉碎、切制等初步处理的方法。修治的目的主要是使药材整洁、纯净,便于加工、贮存和入药。
1.纯净处理 采用挑、拣、簸、筛、刮、刷等方法,去掉灰屑、杂质及非药用部分,使药物清洁纯净。如去除合欢花中的枝、叶,刷除枇杷叶背面的绒毛,刮去厚朴、肉桂的粗皮等。
2.粉碎处理 采用捣、碾、镑、锉等方法,使药物粉碎,以符合制剂和其他炮制法的要求。如牡蛎、龙骨捣碎便于煎煮;川贝母捣粉便于吞服;水牛角、羚羊角镑成薄片,或锉成粉末等。
3.切制处理 采用切、铡的方法,把药物切制成一定的规格,便于进行其他炮制,也利于干燥、贮藏和调剂时称量。根据药材的性质和医疗需要,切片有很多规格,如天麻、槟榔宜切薄片,泽泻、白术宜切厚片,黄芪、鸡血藤宜切斜片,桑白皮、枇杷叶宜切丝,白茅根、麻黄宜铡成段,茯苓、葛根宜切成块等。
水制是指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物的方法。水制的目的主要是清洁药材、软化药材以便于切制和调整药性。常用的有洗、淋、泡、漂、浸、润、水飞等。主要内容如下:
1.洗 将药材放入清水中,快速洗涤,除去上浮杂物及下沉脏物,及时捞出晒干备用。除少数易溶,或不易干燥的花、叶、果及肉类药材外,大多需要淘洗。
2.淋 将不宜浸泡的药材,用少量清水浇洒喷淋,使其清洁和软化。
3.泡 将质地坚硬的药材,在保证其药效的原则下,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使其变软。
4.润 不宜水泡的药材需要液体浸润,用淋润、洗润、泡润、晾润、浸润、盖润、伏润、露润、包润、复润、双润等多种方法,使清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徐徐入内,使其软化而又不至于丢失有效成分。如奶汁润茯苓、人参,米泔水润苍术,以降低药物燥性。
5.漂 将药物置宽水或长流水中浸渍一段时间并反复换水,以去掉腥味、盐分及毒性成分。如将昆布、海藻漂去盐分,肉苁蓉漂去腥味等。
6.水飞 系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将不溶于水的药材粉碎后置乳钵或碾槽内加水共研,大量生产则用球磨机研磨,再加入多量的水搅拌,较粗的粉粒即下沉,细粉混悬于水中,倾出,粗粒再飞再研,倾出的混悬液沉淀后分出,干燥即成极细粉末。此法所制粉末既细,又减少了研磨中粉末的飞扬损失。常用于矿物类、贝甲类药物的制粉。
火制是指用火加热处理药物的方法。本法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炮制方法,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煅、煨、烘焙等,其主要内容如下:
1.炒 是将药材置于炒锅中直接加热拌炒,有炒黄、炒焦、炒炭等程度不同的清炒法。用文火炒至药物表面微黄称炒黄;用武火炒至药材表面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有焦香气者称炒焦;用武火炒至药材表面焦黑,部分炭化,内部焦黄,但仍保留有药材固有气味(即存性)者称炒炭。炒黄、炒焦使药物易于粉碎加工,并缓和药性。种子类药物炒后则煎煮时有效成分易于溶出。炒炭能缓和药物的烈性、副作用,或增强其收敛止血的功效。
除清炒法外,还可拌固体辅料如土、麸、米炒,可减少药物的刺激性,增强疗效。如土炒白术、麸炒枳壳等。与砂或滑石、蛤粉同炒的方法习称烫,药物受热均匀酥脆,易于煎出有效成分或便于服用,如蛤粉炒阿胶等。
(1)麸炒法 先将麦麸在锅内翻炒至微微冒烟,再加入药物,炒至表面微黄或较原色深为度,筛去麸冷却保存。此法可健脾益胃,减去原料中的油脂,如炒川芎、枳壳等。
(2)米炒法 将大米或糯米与药材在锅内同炒,使均匀受热,以米炒至黄色为度。主要为增强健脾和胃功效,如米炒党参。
(3)盐炒或砂炒法 先将油制过的盐或砂在锅内炒热,加入药材,炒至表面酥脆为度,筛去盐、砂即成。本法能使骨质、甲壳等质地坚硬的药材去腥、松酥。
2.炙 是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通常使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童便等。如蜜炙黄芪、蜜炙甘草、酒炙川芎、醋炙香附、盐水炙杜仲等。炙可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
3.煅 将药材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其中直接放炉火上或容器内而不密闭加热者,称为明煅,此法多用于矿物药或动物甲壳类药,如煅牡蛎、煅石膏等。将药材置于密闭容器内加热煅烧者,称为密闭煅或焖煅,本法适用于质地轻松,可炭化的药材,如煅血余炭,煅棕榈炭。
4.煨 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法,称为煨法。其中以面糊包裹者,称为面裹煨;以湿草纸包裹者,称纸裹煨,以草纸分层隔开者,称隔纸煨;将药材直接埋入火灰中,使其高热发泡者,称为直接煨。
5.烘焙 将药材用微火加热,使之干燥的方法叫烘焙。
常见的水火共制包括蒸、煮、
、淬等。
1.煮 是用清水或液体辅料与药物共同加热的方法,如醋煮芫花、酒煮黄芩。
2.蒸 是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药物的方法。不加辅料者,称为清蒸;加辅料者,称为辅料蒸。加热的时间,视炮制的目的而定。如改变药物性味功效者,宜久蒸或反复蒸晒,如蒸制熟地黄、何首乌;为使药材软化,便于切制者,以变软透心为度,如蒸茯苓、厚朴等;为便于干燥或杀死虫卵,以利于保存者,蒸至“园气”即可,如蒸银杏、女贞子、桑螵蛸。
3.
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于种子类药物的去皮和肉质多汁药物的干燥处理,如
杏仁、桃仁以去皮;
马齿苋、天冬以便于晒干贮存。
4.
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淬后不仅易于粉碎,且辅料被其吸收,可发挥预期疗效。如醋淬自然铜、鳖甲,黄连煮汁淬炉甘石等。
除上述四类以外的一些特殊制法,均概括于此类。常用的有制霜、发酵、发芽等。
1.制霜 种子类药材压榨去油或矿物药材重结晶后的制品,称为霜。其相应的炮制方法称为制霜。前者如巴豆霜,后者如西瓜霜。
2.发酵 将药材与辅料拌和,置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下,利用霉菌使其发泡、生霉,并改变原药的药性,以生产新药的方法,称为发酵法。如神曲、淡豆豉。
3.发芽 将具有发芽能力的种子药材用水浸泡后,经常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使其萌发幼芽,称为发芽。如谷芽、麦芽、大豆黄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