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四、我对中药雷公藤的认识、实践与研究

(一)无奈使用到情有独钟

我用雷公藤及相关制剂是从1988年开始的,当时国内已有雷公藤制剂的疗效及相关研究的报道,始因担心其副作用的问题未敢使用。后因遇到很棘手的继发性膜性肾病、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病,以及少年类风关、过敏性紫癜及紫癜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以结缔组织病变为主的病例,用中西药常规治疗后疗效不尽人意,或有激素禁忌证,或因经济能力不能承受进口免疫抑制剂高昂价格的人群,为了救命无奈之下我抱着尝试的想法开始使用。先后用过多种不同剂型的雷公藤产品,大多均有疗效,尤其感到使用雷公藤多苷的原创产品疗效最明显,多年使用下来解决了临床许多难题,也并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从而引发了我对雷公藤在儿科临床使用和副作用的研究兴趣及决心。近20年来,我持续进行了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乙肝肾等多种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率先提出雷公藤多苷在小儿肾病应用1.5mg/kg的儿科新剂量,并对雷公藤多苷对小儿性腺发育的毒副作用进行了19年的临床随访及配套的基础实验。同时又在补肾中药、活血方干预雷公藤多苷致小儿性腺损伤的减毒增效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

随着我院儿科临床数十万病例的积累,国内学者及我们从基础到临床的系列科学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雷公藤确实是从中医学宝库中挖掘出的一项疗效显著、用途广阔、极有发展前景的药物,是我国传统中草药中的一个瑰宝。

(二)雷公藤的主要成分及药理作用

雷公藤又称黄藤、黄藤木、断肠草,为卫矛科植物的干燥根或根的木质部,性苦、辛、寒。有大毒。归肝、肾经。功效为祛风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临床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通络、舒筋活血、除湿消肿止痛的作用。迄今发现有四种类型:雷公藤、昆明山海棠、东北雷公藤、苍山雷公藤。雷公藤提取物众多,其提取物对免疫过程效应期有直接作用。其主要化学成分有二萜类(如雷公藤甲素等)、三萜类(如雷公藤红素、去甲泽拉木醛等)、生物碱类(如雷公藤总生物碱、雷公藤春碱等)等。其中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是雷公藤的主要活性和毒性成分,是目前雷公藤制剂质量控制标准的指标性成分,也是目前研究最多并且最有发展前景的有效成分。

1.雷公藤甲素

雷公藤甲素(TP)又名雷公藤内酯醇,是目前从雷公藤中分离出的活性最高的化学成分之一。研究表明,雷公藤甲素在十二指肠吸收最好,在肝、肾组织分布较高。雷公藤甲素在体内代谢很快,且还可受其他药物、性别的影响,其代谢速率雄性高于雌性。

目前雷公藤甲素广泛应用于以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等为代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近期在抗肿瘤、神经保护等方面的作用也受到广泛关注。其具有免疫抑制、抗炎、保护肾脏固有细胞、减少蛋白尿、抗肿瘤等多种功能。

2.雷公藤红素

雷公藤红素又被称为南蛇藤素,是中药雷公藤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因其对造血细胞无不良影响,器官损害作用小,近年来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对雷公藤红素的研究热潮。研究表明雷公藤红素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效应,在雷公藤红素的抗癌机制被逐渐阐述的过程中,学者们研究发现其还具有较多的药理活性,如对炎性因子、免疫功能等方面均具有调节作用。还有研究显示,雷公藤红素能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复制、转录和表达。

雷公藤具有抗炎和调整免疫作用,且雷公藤抗炎作用是多环节、多途径的,对炎症细胞及炎症介质均有作用。

(三)儿科应用雷公藤多苷剂量、疗程的探索

雷公藤多苷是从植物雷公藤的根中提取精制而成的一种脂溶性成分混合物,既保留了雷公藤中药的免疫抑制等作用,又除去了许多毒性成分,是目前临床使用最多的雷公藤制剂。

本人近15年来,一直致力于探讨在儿科如何正确掌握雷公藤多苷应用剂量、疗程的问题,努力使其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副作用。儿科采用雷公藤多苷,始终是沿袭成人使用的剂量与疗程,即1mg/(kg·d)3~6个月。目前成人推荐的双倍剂量疗法同样在儿科临床中施行,即起始剂量2mg/(kg·d),分3次餐后口服,使用4周后改为1.5mg/(kg·d),继用4周,即减至1mg/(kg·d)维持。总体来讲,成人使用雷公藤多苷的方法,基本适用于小儿。但随着雷公藤多苷在儿科应用范围的拓宽,接受治疗的儿科病例逐渐增加,发现小儿用双倍剂量2mg/(kg·d)后,出现副作用的概率增加,尤以肝损害(肝酶增高)的发生率较高,且大多在用倍量1~2周后出现。当把雷公藤多苷剂量减至1.5mg/(kg·d)以下时,副反应即很快减轻或消失,但若剂量过早减至<1mg/(kg·d)时,病情常会有波动。故我们近年临床常采用的方法是:对各种原发性、继发性肾炎的轻度蛋白尿或兼血尿者以常规剂量1mg/(kg·d)进行3个月治疗。对原发性肾病、紫癜性肾炎、IgAN(IgA肾病)、狼疮性肾炎、乙肝相关性肾炎的中等或大量蛋白尿者,起始剂量多用1.5mg/(kg·d)4~6周,继改为1mg/(kg·d)6~8周,后或停药或减至0.6~0.8mg/(kg·d)维持2~3个月后渐停药。

雷公藤多苷的总疗程因病情轻重不同、病理改变各异而有较大差别,一般而言,病情轻、对雷公藤多苷敏感、病情无反复的病例,其疗程在3个月左右即可。但对病情偏重、治疗反应不佳且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则需在严密监护下适当延长疗程以巩固疗效。(相关研究详见第七章临床研究)

(四)雷公藤多苷的临床应用

1.结缔组织病

(1)类风湿性关节炎:本病是应用雷公藤多苷最早、最多、疗效最显著的病种之一。因其可明显抑制机体自身免疫因子的活化,故对活动期疗效较好,慢性及非活动期疗效差,故强调早期应用可改善病情。国内对中、重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模式,已由单一的药物序贯治疗,逐渐变为多种抗风湿药物的联合应用。雷公藤多苷联合甲氨蝶呤、非甾体解热镇痛剂等治疗,疗效比单用甲氨蝶呤或非甾体解热镇痛剂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少。近20年来我使用该药先后针对全身型、少关节型、多关节型等各种类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了治疗和观察,疗效大多非常满意。据报道,采用雷公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后,患者血沉、类风湿性因子、C反应蛋白等生化指标均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总有效率为94.2%。此外,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别采用雷公藤片与甲氨蝶呤口服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结果显示:服用雷公藤片患者总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性肾炎:雷公藤具有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进而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目前已成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常规用药。主张轻型单用雷公藤多苷,重型合用激素。与激素相比雷公藤多苷副作用较轻,能明显抑制狼疮患者雌二醇水平,这也可能是其有效机制之一。已有研究表明,红斑狼疮患者口服雷公藤多苷片剂治疗后,皮损症状明显消退,仅有少数色素沉着斑痕,有报道其治疗总有效率达91.8%。

(3)硬皮病:雷公藤多苷治疗硬皮病以皮肤硬化的改善最为明显,其次是关节症状的减轻,但对内脏纤维化和实验室指标作用不明显。

(4)强直性脊柱炎:用雷公藤药酒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每日口服药酒中雷公藤用量约60mg),总有效率93.8%。用以雷公藤为君药的清痹丸治疗类风湿,总有效率89.1%。

(5)其他:还可应用于其他结缔组织病如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等。

2.肾脏疾病

20世纪80年代,继南京军区总医院黎磊石院士把雷公藤多苷引入肾脏病领域后,我在国内中医儿科界便较早使用雷公藤多苷治疗小儿肾病,积累了在小儿肾系疾病应用雷公藤多苷的一些经验(详见第七章临床研究)。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及观察研究认为:雷公藤多苷治疗多种小儿肾病,尤其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IgA肾病、继发性膜性肾病等均有满意疗效。但对各类肾病兼有小管间质严重损害者疗效均较差,这是雷公藤多苷治疗肾小球疾病过程中的普遍规律。

(1)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对激素有效的病种,对雷公藤多苷也常有较好的反应,对激素无效者,雷公藤多苷仍可有效,两者联合可加强疗效。组织病理类型不同,疗效相差很大,对微小病变(MCN)、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膜增殖性肾炎(MPGN)、膜性肾病(MN)均有效,其中以对微小病变及系膜增生性肾炎两型的疗效最显著。对于膜性肾病尤其是继发性膜性肾病表现为单纯性蛋白尿者,以雷公藤多苷双倍剂量的用法优势突出。

(2)过敏性紫癜及紫癜性肾炎(HSPN):近十余年来,我临床使用雷公藤多苷最多的病种就是过敏性紫癜及紫癜性肾炎。雷公藤多苷对反复发作暨重症皮肤紫癜有明显疗效,在紫癜性肾炎中以轻中度蛋白尿伴血尿、组织病理改变在Ⅲ级以下者疗效最好,对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但组织病理改变在Ⅲ级以下者仍有满意效果,对急进性肾炎与西药激素及抗凝剂联合使用也有较好的疗效,但对组织病理改变在Ⅲb以上,兼有小管间质中重度病变者,其疗效欠佳。

(3)IgA肾病(IgAN):对IgA肾病的单纯性蛋白尿或单纯性血尿者,肾组织病理为轻中度系膜增生的病例,疗效确切;单纯大量蛋白尿采用雷公藤多苷双倍剂量的新疗法后,疗效更突出;重度系膜增生或(和)小管间质有中重度病变者,雷公藤多苷疗效较差。由于本病有反复发作和慢性进展的特点,同时为避免长期使用雷公藤多苷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根据病情可采取间断使用的方法。

(4)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乙肝肾):80年代初即报道雷公藤治疗乙肝肾有较好疗效,因肝损害的副作用而有争议,雷公藤制剂对获得性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膜性、膜增生性等不同病理类型有良好疗效,以1mg/(kg·d)的剂量为限,同时可给予保肝治疗。对母婴遗传性乙肝所导致的相关性肾炎疗效欠佳。近年来我单用雷公藤多苷加中药辨证治疗多例获得性乙肝肾炎的Ⅱ期、Ⅲ期患儿,每获良效,为此我专门申请了相关课题进行临床观察,结果证实了其疗效的客观存在。当时感到不可思议的是,部分治疗前曾有肝酶轻中度增高的患儿,乙肝病毒DNA滴度也高,因无法选择激素,大量蛋白尿无法得到控制,在无药可用情况下不得已选择了雷公藤多苷,但用了雷公藤多苷后,肝酶不但没有上升,反而呈下降趋势,最终大多数病例恢复了正常。仔细分析我才悟出:这大概是中医所说的“以毒攻毒”的作用吧。随着近年对雷公藤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不仅有免疫抑制作用,还有抗乙肝病毒、抗肿瘤作用。此外,在雷公藤的研究中,近年还发现了3种强抗病毒的倍半萜生物碱,其治疗指数大于1000。该研究对乙肝肾未来的治疗和研究将有裨益。

(5)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国内外众多研究学者将雷公藤用于器官移植试验,结果发现雷公藤具有极优的免疫抑制作用,可有效抵抗排斥反应,明显延长移植器官的存活时间。在人体肾移植术后抗排斥治疗中,环孢素和泼尼松治疗患者出现慢性或急性排斥后,改为使用雷公藤多苷继续治疗,患者排斥反应频率明显下降,提示雷公藤多苷用于肾移植术后抗排斥治疗,有广阔前景。

3.呼吸系统疾病

支气管哮喘:有研究结果发现,雷公藤多苷可抑制炎症因子IL-5的释放,减轻气管炎症,降低气管反应性,改善临床症状。也有研究表明,激素与雷公藤联合用药临床效果与单用二药相似,但剂量均减少一半,从远期效果看,剂量小副作用的发生也会有所减少,因此雷公藤多苷联合激素治疗哮喘有着广阔应用前景。另有研究结果表明,雷公藤多苷喷雾剂相较于布地奈德气雾剂,可更好地控制支气管哮喘豚鼠肺部炎症反应,明显延长哮喘潜伏期,且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4.皮肤病

应用相当广泛,为许多皮肤病的主要被选药物,常用于银屑病、慢性顽固性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白塞病等,疗效显著。有报道显示雷公藤制剂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400例,1周后瘙痒程度显著减轻,显示出好转迹象。

5.口腔疾病

复发性口疮(RAU):有对照研究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雷公藤多苷参与治疗,近期及远期疗效均明显提高。雷公藤多苷联合多抗甲素,疗效肯定,可认为同时分别作用于不同的免疫环节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从而提高疗效。

6.子宫内膜异位症

本病是目前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占育龄女性的15%。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妇科临床难治病,它的难点在于病因不明、容易复发、病程迁移,为性激素依赖性疾病,难以根除。陈德甫在用雷公藤多苷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发现,雷公藤多苷较西医药物有效,且剂量小,长期用药更为可取。另外,雷公藤多苷对卵巢功能的干扰是随着药物的累积逐步起作用的,不同于西药对卵巢的刺激作用。

7.Graves病

Graves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内有多种自身抗体,如甲状腺刺激性抗体(TSAb)、甲状腺微粒抗体(TM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血循环中TSAb的存在与Graves病的活动性及复发均有明显相关性。周中华等通过研究雷公藤多苷对Graves病患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发现,观察组18个月后24例TSAb转阴,随访3年复发2例,对照组复发16例,提示雷公藤多苷对Graves病患者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对Graves病TSAb转阴干扰有效,可减低复发率。

8.前葡萄膜炎

前葡萄膜炎是一种病程长、易复发的常见眼病。用激素治疗该病有明显疗效,但易复发,且易形成依赖,长期用药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激素的全身副作用。林泽贤等随机选择46例前葡萄膜炎患者,给予雷公藤多苷口服,初剂量每次20mg,1日3次,炎症控制后减为每次10~20mg,1日1~2次,维持2~4个月,局部用激素性眼药水点眼及阿托品眼药水散瞳,观察眼部炎症消退情况及全身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雷公藤多苷可代替激素治疗前葡萄膜炎且疗效肯定,尤其是对伴有糖尿病、溃疡病等不适宜用激素治疗者以及对激素已经产生依赖性的复发病人。

9.原发性苔藓样皮肤淀粉样变

长期以来,皮肤淀粉样变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因病因不明,在治疗上常以对症治疗为主,导致疗效不佳,易反复发作。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淀粉样变的发病与患者机体的免疫异常有关。陈懿德等通过得宝松与雷公藤多苷联合治疗44例皮肤淀粉样变患者后发现,在治疗开始2周后治疗的总有效率为36.4%,2个月后总有效率达77.3%,重症高IgE组达到87.5%,只有2例重症患者因过早停药而复发。说明免疫学治疗对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的治疗是有效的,疗效较持久恒定。

10.结节性红斑

结节性红斑是以皮肤血管炎和脂膜炎为病理基础,组织病理示脂肪小叶间隔早期多数以淋巴细胞为主,后期则以纤维母细胞及胶原纤维增生为主,小血管可有管壁浸润及内膜增厚。其发病机理迄今尚未完全清楚,但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可能属Ⅲ型或Ⅳ型变态反应,是对许多刺激因素引起过敏的一个“反应型”。这些刺激因素可使机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它涉及淋巴细胞致敏或体液抗体。这些致敏的淋巴细胞和体液抗体沉积在皮肤血管内或血管周围可引起血管炎症反应。朱应玉等利用雷公藤多苷片进行治疗,治疗结果显示雷公藤多苷片能治疗许多变应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皮质激素样作用”的药理基础,但是没有激素的副作用。因此,雷公藤多苷片是治疗结节性红斑的一种较有效的药物。

11.其他

有报道称,小剂量雷公藤多苷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眼角膜病、子宫肌瘤等均有一定疗效。

(五)雷公藤毒性与不良反应

雷公藤有毒,《神农本草经》中没有收录雷公藤,最早的记载见于《本草纲目拾遗》:“出江西者力大,土人采之毒鱼,凡蚌螺之类亦死,其性暴烈。”并指出:雷公藤其叶大毒、茎中毒、根次之,要求以根块入药。可见对雷公藤毒副作用自古就有明确的认识。目前临床以原药根块入药者需久煎2个小时以上,因煎煮方法及剂量难以把握,儿科较少使用。临床使用较多的主要为雷公藤原药经加工提取后的制剂,其毒性大大减少,如雷公藤多苷片、雷公藤总萜片、雷公藤片、昆仙胶囊等,肾脏病临床主要使用雷公藤多苷片。根据临床观察,雷公藤及其制剂的副作用主要见于以下几个方面:

1.消化系统

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其中以肝酶增高较常见。

2.血液和造血系统

雷公藤可导致血小板、红细胞和白细胞减少,临床表现为贫血、皮肤瘀斑、发热,严重者可出现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肝毒性作用

雷公藤导致的肝毒性多为急性,临床表现为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皮肤及巩膜黄染等。血清学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碱性磷酸酶(ALP)及总胆红素改变等。

4.性腺损伤

长期应用可出现可逆行性性腺损伤,如青春期女性患儿月经紊乱、闭经、成年男性的精子数量减少,临床使用过程中应值得重视。至于对儿童的性腺发育损害是否存在的问题,有待长期随访观察研究和商榷。

5.肾脏毒性

雷公藤的肾毒性主要表现为服药后迅速出现或逐渐发生的少尿、血尿、蛋白尿、浮肿。重者可见急性肾功能不全,急性间质性肾炎甚至急性肾衰竭。实验室检查可见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升高,肌酐清除率(GRF)降低等。

6.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

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胸闷、心动过缓、心悸、心律失常等,严重者可致心源性休克,心电图检查可见窦性、频发性早搏,部分二联律等。有研究推测血钾降低可能为其心脏急性毒性的原因之一。

7.其他

有报道,长期使用雷公藤煎剂、雷公藤片或多苷片可发生口腔溃疡、皮肤色素沉着、面部红斑、结节性红斑、多型性红斑药疹和固定性药疹、皮肤变应性血管炎、皮疹、脱发,但发生率不高,停药后消失,且临床发现面部色素沉着的出现与对月经的影响有平行关系。

(六)雷公藤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值得提出的是:出现严重毒性反应的病例几乎都可以找到非正常应用的用药史,如误服、大量使用或方法不正确等,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都很低。南京军区总医院肾脏病科近20年来用雷公藤多苷片治疗了数以十万计的肾脏病患者,即使是后来的倍量疗法也未出现过严重的不良反应。况且常见的副作用在停药或对症处理后也都可以恢复,一般不影响治疗。本人在儿科应用雷公藤多苷近30年实践中,也没有发生过严重的不良反应。说明雷公藤的毒副作用只要做到心中有数、严密观察,是可防可治的。所谓“大毒者有奇效”,只有正确地认识雷公藤的免疫抑制作用和毒副作用,才能够正确使用雷公藤制剂,不必谈“雷”色变。只有这样才能够既充分发挥雷公藤多苷的治疗作用又最大程度地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过分夸大与有意弱化其毒副作用都是不科学的。

1.雷公藤不良反应的预防

(1)近年国内正在通过剂型改良,结合生物技术使药物在体内对靶细胞的选择性增强;利用化学方法对雷公藤主要活性成分即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的主要药效结构部分进行结构修饰以达到增加水溶性、增强活性和降低毒性等目的。对雷公藤化学成分的进一步探索为今后的减毒增效研究以及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控制制剂质量以保证用药有效及安全等提供了有益参考。

(2)用药过程中,应参考中药配伍理论,将雷公藤制剂与其他成分合用以减少其毒性。如国内研究报道中药甘草、生地黄可减少肝毒如肝酶增高的不良反应;疏肝理气药如柴胡、郁金、砂仁、鸡内金可减少胃肠道反应;黄精、当归、生地黄可减少造血系统损害;菟丝子可保护性腺功能等。

(3)用药开始剂量不宜偏大,用药1~2周内密切观察血常规及肝功能的变化,若无胃肠道症状、血常规及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再根据病情需要增减剂量。

(4)用药过程中一旦出现以上不良反应,轻者常在减少用药剂量或配合中药辨证治疗后缓解,重者则需尽快停药。

(5)用药后第1周应常规检查:①血常规检查:注意观察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有无下降;②肝功能检查:注意肝酶有无增高;以后可根据病情每间隔1~2周复查。

总之,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防止滥用;密切观察用药表现,监测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变化以及心电图;体弱者应减少药物剂量;长期用药者应以小剂量维持治疗为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疗程,并积极对症处理。

2.雷公藤多苷不良反应的处理

(1)肝脏损害:转氨酶轻度升高时酌情减量(我的经验及研究显示:在正常值的倍量及三倍以内,通过减量大多患儿可很快恢复);肝酶呈明显升高且在减量后继续升高时应酌情停药。

(2)周围血中性粒细胞或血小板下降:配合养阴生血中药如黄精、鸡血藤或西药升白剂或酌情减量直至停药。如同时配用小量激素,此副作用可较少发生或明显减轻。

(3)性腺损伤:长期应用才有可能出现可逆性性腺损伤,故疗程一般不超过3个月。对青春发育期女患儿服药后出现月经紊乱者,可佐用中药调经。但青春期女性停药后月经均能恢复正常。

(4)其他:无须特殊处理,多在减量或停药后消失。

(七)雷公藤多苷的功过及评价

雷公藤是从中医学宝库中挖掘的一种中草药,其性味苦、辛、凉,有大毒,具祛风、解毒、杀虫作用。以往由于植物的地上部分有毒,常不列入中药范围,也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但在民间早已用于治疗关节炎及皮肤病。现代对雷公藤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80年代以雷公藤的提取物雷公藤多苷为代表的中成药因其在多种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显示了独特的效果而得到医学界的认可,并开始在儿科尤其是以结缔组织病、肾脏疾病为代表的免疫性疾病中应用,至今已开展了长达30多年之久的研究和探索。

1.雷公藤多苷优点的评价

适应证广;不诱发肿瘤;不会引起严重的感染(对活化T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强,对静止的T细胞作用较弱,在发挥强大免疫抑制作用的同时不严重损害人体正常免疫系统监护功能);合理使用不易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具有多环节、多靶点的特点,对多因素导致的多环节免疫紊乱的系统性病变有较好疗效。

2.雷公藤多苷副作用的评价

传统医药早已知道的事实:雷公藤根皮有大毒,叶子能致命,有大毒、有大效、治大病。有些对雷公藤多苷特敏感的病例,副作用也明显。有关雷公藤的副作用各家报道不一,与制剂、剂量、疗程及病种有关。雷公藤的治疗量与中毒量非常接近,可致多系统的不良反应,且多相伴发生,其副作用大多较轻微,停药后常可自行恢复。但长期、大量或与多种免疫抑制剂叠加服用则可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死亡。

其实文献中记载的有关雷公藤毒性的资料大多是误食雷公藤植物(作为野菜食用)中毒,或在使用多种免疫抑制药物的基础上又叠加使用了雷公藤,并非在单独应用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过程中按照规定的药物剂量疗程而发生的毒性作用。30余年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数十万计临床病例服用雷公藤多苷片,即使双倍剂量服药也从无中毒事例即为佐证。

3.有关雷公藤的制剂

需要说明的是,雷公藤植株的不同部位、原生药及其制剂以及不同的制剂间毒副反应可有较大差异,但对一种固定的制剂,其毒副反应还是相对一致的,这就表明若能严格控制药材原料的质量、制备工艺及有一个可控制成药内在毒效剂量的合理标准,雷公藤成药制剂在临床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是可以预测和预防的。

4.临床综合评价

近些年来,临床存在两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因雷公藤制剂应用广泛、疗效显著,对药效方面常有过高的评价;二是因毒性(不良反应)的存在而全盘否定(如性腺损害)。

雷公藤的不良反应的确是一个严峻和复杂的问题,是新药评价中最严格和最关注的环节。尽管对雷公藤有很多从古到今、从宏观到微观的毒理学研究报道,但至今除我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一个课题中有对雷公藤多苷的一个制剂(原研产品)的副作用开展了多中心的临床观察评价外,其他制剂尚未见过一份合格的临床安全性评价报告。雷公藤应用制剂种类很多,药学背景(药源产地、采摘时间、雷公藤使用部位、加工工艺等)极不一致,是影响评价的最大难题。从安全性考虑,这也是一个亟待规范和解决的问题。建议临床医生使用时不要随意更换不同制剂,对每一种新制剂甚至同一个制剂的不同批号,在使用时都要仔细观察有无不良反应。雷公藤的不良反应依不同制剂、不同个体而差异很大,关键在于临床医生对每一个病例的细心观察和把握。根据我们的经验,雷公藤多苷的急性副作用如胃肠功能紊乱、血液系统损害、肝脏损害,大多发生在使用的第1个月以内,尤其前2周。慢性副作用则需长期观察。

目前,临床本着合理用药、提高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降低医疗成本的宗旨,越来越多的医疗单位正在探索雷公藤制剂扬长避短的方法。如严格选择适应证、剂量、疗程,联合、交替、按体重给药,控制总量等,以降低雷公藤多苷的不良反应,从而更好地发挥药效。

总之,雷公藤是一种有发展前景的中成药(免疫抑制剂),确切的疗效使它具有重要的药学地位;随着高效低毒的新制剂不断问世以及减毒增效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雷公藤必将为世界医药学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八)儿童使用雷公藤多苷的效益及风险的再评价

雷公藤多苷(GTW)是许多临床医生既熟悉又陌生的药物,所谓熟悉是指:提到GTW大家都知道,知道它有效又有毒。所谓陌生是指:针对儿童GTW最好的切入点及疗效在哪里?是否适用于儿童?其效益(治疗作用)与风险(副作用)究竟孰轻孰重?

随着现代对GTW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研究的逐步深入,以GTW为代表的中成药因其确切的疗效使它广泛应用于成人和小儿多种免疫性疾病。雷公藤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且在多种免疫性疾病中大显身手,这些确切的疗效使它具有重要的药学地位,至今尚未找到一种完全替代它的类似中药,也找不到一种可以完全替代它的西药,无怪几十年来医药学者对它的研究探索从未降温,这种现象发人深省,同时也引起了临床医生及药学家的普遍关注。

GTW在儿科应用中解决了不少临床难题,也带来一些值得重新认识的问题:GTW究竟适合儿童哪些疾病的治疗?在小儿时期怎样权衡利弊、怎样合理用药才能更好地规避风险?尤其对儿童远期的生育能力有无影响?其证据有多少?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

1.雷公藤多苷的效益

(1)临床适应证广:古代医籍《本草纲目》早有记载:具有祛风、解毒、杀虫作用。

查询国内近25年共85篇有关儿童应用GTW临床疗效的文献报道,发现儿童期的治疗对象主要有:

①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应用雷公藤最早、最多、疗效最显著的病种之一。尤其认为对活动期疗效较好,有报道对用西药各种免疫抑制剂不耐受或无效的患儿,采用GTW治疗常能获得缓解,并认为该药对少年类风关患儿的治疗作用是独特甚至是不可替代的。另有少年类风关患儿中有部分表现为血白细胞持续增高的类型,此恰好是使用GTW的最佳适应证。

②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性肾炎:目前GTW已成为狼疮及狼疮性肾炎的常规用药。主张轻型单用雷公藤,重型合用激素。

③肾脏疾病:大量临床研究证明,GTW最为突出的疗效是能显著减少或消除患者的蛋白尿。

笔者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疑难项目“小儿紫癜性肾炎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示范研究”的课题中,采用了以GTW为主的治疗,结果显示尿蛋白临床控制率4周达48.67%,12周达74.07%,总有效率4周达94.69%,12周达98.04%;在综合尿蛋白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

④皮肤病:GTW成为许多皮肤病的主要备选药物,并获得明显效果。常用于银屑病、慢性泛发型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白塞病等。

此外,有报道称小剂量雷公藤多苷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眼角膜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获得一定疗效。

(2)不良反应小:不严重损害人体正常的免疫系统监护作用,不诱发肿瘤,不引起严重的感染。

(3)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目前临床使用的免疫抑制剂除皮质激素、环磷酰胺(CTX)外,其余大多是价格昂贵的进口药物,致使许多基层百姓的孩子因经济不支而中断治疗。至2013年6月,GTW的零售价格仅23元/瓶(50片),尤适用于中国广大民众的经济能力及国家儿童医疗保险改革的政策需要。

2.雷公藤多苷的风险(副作用)

雷公藤多苷虽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显示了较好的效果,其抗炎、免疫等药理作用也得到了医学界的认可,但副作用也不容忽视,其对儿童的副作用与成人基本一致。

古代认识:雷公藤为草药,其性味苦、辛、凉,有大毒。

现代认识:GTW是从雷公藤根块中提取的多种生物碱,毒副作用较草药明显下降且可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消化系统:有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其中以肝酶增高最常见,国内儿科文献报道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肝酶增高占5.74%(谷丙转氨酶均在40~100IU),胃肠反应3.0%,月经紊乱0.26%,其与临床最常用的红霉素、阿奇霉素素的副作用发生率几乎无本质区别。

(2)血液系统:主要为急性粒细胞减少。国内儿科文献报道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白细胞减少占2.35%,其中仅1例一过性低于3×10 9 /L,余均在(3.0~4.0)×10 9 /L,血小板轻度减少2例(0.26%)。

(3)性腺损伤:长期应用可出现可逆行性的性腺损伤,如青春期女性患儿月经紊乱、闭经、男性的精子数量减少。

(4)其他:口腔溃疡、皮肤色素沉着、药疹等。

3.评价

(1)现代医药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①因GTW力专效著,可治重病,在药效(疗效)方面存在过高的评价,对中药毒性视而不见。

②因毒性(不良反应)的存在而全盘否定,提倡禁用。

(2)GTW在儿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究竟如何?

至今尚未见到专项药物流行病学数据的报道。查询国内文献,1987~2012年25年间有关儿童使用GTW的报道共45篇,多以临床疗效研究为主,兼顾近期副作用的分析,且因大多与其他免疫抑制剂联合使用,其副作用很难评价。单用GTW17篇报告中,病例数767例,其副作用发生率2%~24%不等,悬殊较大,平均总发生率11.9%。在近期有副作用的92例中,程度大多较轻,且无1例因其副作用而停药,其副作用分别为:白细胞减少18例[占2.35%,其中仅1例一过性低于3×10 9 /L,余均在(3~4)×10 9 /L],血小板轻度减少2例(0.26%),肝酶增高44例(占5.74%,谷丙转氨酶均在40~100IU),胃肠反应23例(3.0%),月经紊乱2例(0.26%),其与临床最常用的红霉素、阿奇霉素的副作用发生率几乎无本质区别。

无副作用的报道有8篇,其中6篇为国家核心期刊。

我院在已完成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中,采用了多中心(北京儿童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南京军区总院、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儿科)、中央随机、模拟单盲对照的方法对该产品(使用原研产品)在小儿时期的治疗作用暨副作用进行了严密观察,结果显示TW组与激素组的近期副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年第9期)

以下为2012年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儿科一区过敏性紫癜及紫癜性肾炎住院患儿使用雷公藤多苷的副作用发生率统计表:

img

结果显示:同一肝酶异常范围内使用GTW组与未用GTW组均无统计学差异( P >0.05),白细胞降低发生率使用GTW组与未用GTW组无统计学差异(χ 2 =1.510, P >0.05)。

近30年来国内使用GTW的儿童数虽无确切的数字,但仅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南京军总儿科、南京儿童医院、湖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江苏省中医院儿科、北京儿童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儿科等20余家省级以上医院应用的患儿人次粗略估算就约达数十万人次以上。从长期的临床观察中,发现GTW肝损、血液白细胞下降和血小板降低等副作用的发生率明显比环磷酰胺、来氟米特等其他免疫抑制剂低,而且是可逆的,减量或停药后即可恢复。以上单位在长期使用GTW的过程中均未见有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据此认为GTW对儿童近期副作用并不大,且是可逆可控的。

(3)有关儿童性腺毒性的问题

性腺损害是家长及医生最关注的问题,据国内研究报道暨我们的经验,GTW确实可导致部分女性月经紊乱、男性精液异常等近期性腺损伤,但这些副作用在停药以后基本上能较快恢复。国内研究也表明其性腺损害大多是“可逆”的。

对儿童的远期性腺影响以往研究较少,仅有3篇报道对157例既往用过GTW的患儿进行了6~17年追踪随访,结果发现女性90例月经周期全部正常,结果无差异。男性结论差异较大。在67例中已生育20例(均未注明结婚例数),精子轻度异常者14例,3篇报道精子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31.58%、16.66%、6.67%,其中1篇与国内报道原发不育症的发生率(10%~15%)无差异。

近25年来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①动物实验造模大多采用近期性腺损害的观察,缺乏远期性腺损害尤其是生育能力的研究;②临床报道以性腺损害为远期副作用的观察,其监测指标基本上女性以月经周期、男性仅以一次精液的检查结果为准,能否以此下“生育障碍”的结论值得探讨。至今尚未见设计严谨的大样本多中心的有关生育的临床随访报道。

我院以使用GTW对生育能力的影响为研究目标进行了动物实验,其模拟临床用量及疗程,采用大样本对大鼠的幼鼠期使用GTW,结果示GTW组与空白组的大鼠产仔率无差别,其子鼠生长发育均正常。(《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年第1期报道)

另:曾有一男性患儿因未遵医嘱私自持续服GTW达11年之久,河南儿科曾遇3例年龄大于14岁男性患儿因未遵医嘱私自持续服GTW达7年之久,现均已结婚生子,子代健康。

据此认为,GTW对生育能力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4.有关“儿童禁用”的思考与建议

近期药监局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下发了修改GTW说明书的指示,要求标识“儿童禁用”字样,此为国家对保护儿童健康和用药安全的高度重视的举措,其积极的一面值得肯定。也说明目前在国家对儿童用药支持的同时,安全性的问题也被广泛关注,对中药儿科产品的安全再研究与产品风险管理发出了强烈的信号。

思考

产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药学问题——药品不合要求

①药源及药用部位不同。古代医药早已知道的事实:根皮有大毒,叶子能致命。以往根皮、叶子不入药,原研产品GTW则是从雷公藤去皮的根块中的提取物,研制工艺及质量标准也是针对根块的提取物而制定。目前国内生产的雷公藤制剂有多种,厂家较多。据初步了解,因价格低廉,有些厂家为降低成本把不该入药的茎、叶子和皮一并入药,使毒性增加,我们曾用过3个不同厂家的GTW,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明显差别,此是否为国内报道副作用差别较大的原因?值得进一步调研。

②加工不同。传统工艺、新型工艺加工的药品其质量能否达到一致?

(2)医学问题——用药不合理

①滥用:治疗前后均未进行安全监测而盲目使用。

②医生使用经验不足:未掌握小儿适应证、剂量、疗程。

(3)如何正确看待中药副作用?

①临床广泛使用的含毒性药材的中成药品种,在儿童期是否一律禁用?许多西药免疫抑制剂如CTX性腺毒性,环孢霉素A的肾毒性,抗痨药利福平、异烟肼的肝毒性等,均早已被证实,均未被规定在儿童“禁用”范围。

②受益与风险是并存的,临床用药的关键是如何采用适当的方法预防或控制这些副作用。医生的经验和水平常很关键。

③今后对“雷公藤、附子、马钱子”这类国宝级“大毒有大效”的药物该如何开展科学研究,才能使其像砒霜一样再次冲向国际?

建议

(1)对“儿童禁用”,需要慎重

鉴于国内儿科使用GTW已历经近30年历史,经国内20余所国家、省级、高校附属医院长期使用过GTW的36位儿科专家沟通讨论认为:合理使用可规避风险,不能因噎废食。如果“儿童禁用”GTW,临床对西药无效或不耐受的儿童结缔组织病患儿,将面临失去一种可供选用药物的困难境地,甚至使他们失去治疗的机会。故认为应进一步论证,并扩大范围征求确实长期使用过GTW的全国中西医专家意见后重新定夺为宜。

(2)GTW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尤适用于中国广大民众的经济能力及国家儿童医疗保险改革政策需要。

目前临床使用的免疫抑制剂除皮质激素、CTX外,其余大多是价格昂贵的进口药物,致使许多基层百姓的孩子因经济不支而中断治疗。GTW的零售价格仅23元/瓶(50片),其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尤其适用于中国民众的经济能力,从而保证疾病的及时治疗。也符合目前国家儿童医疗保险改革政策的需要。

(3)针对儿童使用GTW用药的风险与效益开展小儿临床再评价。

①开展循证医学的研究:做好顶层设计,以全面监测GTW不良反应是属偶发,还是多发?是否是过量或长期用药导致的?或是否是合并用药等情况下发生的?

②加强临床安全性检测:说明书中增加对儿童(包括成人)的严密监护措施的要求,以便临床在严密监控下使用GTW。

常规检查:每1周查血常规、每2周查肝肾功能。

特异性检查:女孩青春期前常规B超查子宫的发育情况,青春期注意问月经,男孩注意查精液。

(4)GTW“儿童禁用”概念的界定范围太宽泛,希望限定为“婴幼儿禁用或慎用”。

(5)加强GTW生产原料、制剂工艺、质量标准的监控。

(6)加强儿童使用GTW的科学研究。

①GTW对儿童远期副作用(生育能力影响)的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亟待开展。

②加强中药干预其副作用的研究,为科学使用GTW治疗中国儿童免疫性疾病提供更多途径。

结语

综上所述,GTW是一个从祖国医药宝库中挖掘出来的,已在多种免疫性疾病中大显身手,且疗效显著、有发展前景的中成药,随着临床合理用药技巧的日渐成熟,高效低毒新制剂的不断问世以及减毒增效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它必将为儿童的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为世界医药学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此文2013年在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学术年会上演讲)

(九)有关雷公藤多苷说明书中“儿童禁用”的思考与想法

2012年药监局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下发了修改雷公藤多苷(GTW)说明书的指示,要求标识“儿童禁用”字样,此为国家对保护儿童健康和用药安全的高度重视的举措,其积极的一面值得肯定。

但鉴于国内儿科使用GTW已历经近30年历史,经国内20余所国家、省级、高校附属医院长期使用过GTW的儿科专家沟通讨论,认为对于“儿童禁用”决策的提出,需要慎重,应进一步论证,扩大范围征求确实长期使用过GTW的全国中西医专家意见后重新定夺为宜。现就临床使用该药的一些情况做以下汇报:

1.GTW在中国儿童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有时是西药不可替代的,“儿童禁用”将剥夺这部分患儿的用药权利。

作为一种新的免疫抑制剂的中成药,确切的疗效使它广泛应用于治疗成人和小儿多种免疫性疾病,应用于儿科临床也已有近30年的历史,治疗对象多为儿童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及紫癜性肾炎(HSPN)、IgA肾病(IgAN)等,具有重要的药学地位。儿科临床曾对许多用西药各种免疫抑制剂不耐受或无效的患儿,采用GTW治疗而获得缓解,故认为该药对儿童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作用是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另有少年类风关患儿中有部分表现为血白细胞持续增高的类型,恰好是使用GTW的最佳适应证。故说明书一旦有儿童“禁用”的标识,临床对西药无效或不耐受的儿童结缔组织病患儿将面临失去一种可供选用药物的困难境地,甚至使他们失去治疗的机会。

2.GTW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尤适用于中国广大民众的经济能力及国家儿童医疗保险改革政策需要。

目前临床使用的免疫抑制剂除糖皮质激素、CTX外,其余大多是价格昂贵的进口药物,致使许多基层百姓的孩子因经济不支而中断治疗。GTW的零售价格仅23元1瓶(50片),其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尤其适用于中国民众的经济能力,从而保证疾病的及时治疗。也符合目前国家儿童医疗保险改革政策的需要。

3.GTW的近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不高,且大多数副作用是可逆的,“儿童禁用”的决策应建立在药物流行病学数据的基础上为宜。

近30年来国内使用GTW的儿童数虽无确切的数字,但仅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南京军总儿科、南京儿童医院、湖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江苏省中医院儿科、北京儿童医院、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儿科等20余家省级以上医院应用的患儿人次粗略估算就约达数十万人次以上,从长期的临床观察中发现,GTW虽有肝损、血液白细胞下降和血小板降低等副作用,但发生率并不比环磷酰胺、来氟米特等其他免疫抑制剂高,而且是可逆的,减量或停药后即可恢复。以上单位在长期使用GTW的过程中均未见有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据此认为GTW对儿童近期副作用并不大,且是可逆可控的。

查询国内文献,1987~2012年25年间有关儿童使用GTW的共45篇报道中,未见到有严重不良反应,更未见GTW副作用流行病学数据的研究报道。其中单用GTW17篇,其余均为与其他免疫抑制剂联合使用,其副作用很难评价。报道大多以临床疗效研究为主,兼顾近期副作用的分析。在单用GTW17篇报告中,病例数767例,其副作用发生率为2%~24%不等,悬殊较大,平均总发生率11.9%。在近期有副作用的92例中,程度大多较轻,且无1例因其副作用而停药,其副作用分别为:白细胞减少18例[占2.35%,其中仅1例一过性低于3×10 9 /L,余均在(3.0~4.0)×10 9 /L],血小板轻度减少2例(0.26%),肝酶增高44例(占5.74%,谷丙转氨酶均在40~100IU之间),胃肠反应23例(3.0%),月经紊乱2例(0.26%),其与临床最常用的红霉素、阿奇霉素素的副作用发生率几乎无本质区别。无副作用的报道有8篇,其中6篇为国家核心期刊。

在已完成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课题中,采用了多中心(北京儿童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南京军区总院、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儿科)、中央随机、模拟单盲对照的方法对该产品(使用原研厂家的GTW)在小儿时期的治疗作用暨副作用进行了严密观察,结果显示TW组与激素组的近期副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据现有资料认为,“儿童禁用”的决策制定并未建立在药物流行病学数据的基础上。

4.西药免疫抑制剂(包括抗肿瘤化疗药)很少在药物的说明书中规定儿童“禁用”。

环磷酰胺(CTX)是抗肿瘤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其对性腺的损害是不可逆的,对血液、肝脏及机体免疫力的损害也明显高于GTW,可该药目前在儿童的血液病、肾病等疾病的治疗中经常使用,说明书中仅提出对“有骨髓抑制、感染、肝肾功能损害者禁用或慎用”。对儿童未冠以“禁用”。相比之下中成药GTW的毒副作用远不及此类药物。许多有独特疗效的药物如抗痨药利福平、异烟肼的肝毒性,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A的肾毒性等,均早已被证实,因其受益与风险总是并存的,均未规定儿童“禁用”。临床用药的关键是医生如何根据患儿病情与具体的用药情况掌握其使用,如何采用适当的方法预防或控制这些副作用。

5.GTW对儿童生育能力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性腺损害是家长及医生最关注的问题,据国内研究报道暨我们的经验,GTW可导致部分女性月经紊乱、男性精液异常等近期性腺损伤,但国内的研究又表明其性腺损害大多是可逆的,这些副作用基本上在停药以后较快消退。但对儿童的远期影响以往研究较少,在仅有的3篇报道中结论差异较大,第1篇对19例既往用过GTW的患儿进行了平均9.5年追踪随访,结果显示,女性10例月经周期全部正常,男性19例中已生育2例(未注明结婚例数),精子轻度异常者6例(31.58%)。第2篇对31例既往用过GTW的患儿停药后6~17年进行随访(未注明结婚例数),女性19例,5例已生育,月经周期全部正常,男性12例,6例已生育,精子轻度异常者2例(16.66%)。第3篇报道对97例用过GTW的患儿进行了9年追踪随访,结果显示,女性61例月经周期全部正常,男性36例中精子精液异常者占6.67%,与国内报道原发不育症的发生率(10%~15%)无差异。此外,成年人月经不调、精液异常是短期还是持续?能否影响最终的生育能力?针对此方面的既往研究均过少。近25年来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①动物实验性腺损害造模大多采用超临床20~30倍的剂量进行实验,与临床实际用药量差距过大;②以性腺损害为远期副作用的临床报道,其监测指标基本上女性以月经周期、男性仅以一次精液的检查结果为准,能否以此下“生育障碍”的结论?这些问题均值得探讨。至今尚未见设计严谨的大样本、多中心的相关临床随访报道。

近期有1篇以GTW对生育能力为研究目标的动物实验报道,其模拟临床用量及疗程,采用大样本对大鼠的幼鼠期使用GTW,结果显示:GTW组与空白组的大鼠产仔率无差别,其子鼠生长发育均正常。另河南儿科医院曾遇3例年龄大于14岁男性患儿因未遵医嘱私自持续服GTW达7年之久,现已结婚生子,子代健康。据此认为,GTW对生育能力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6.GTW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成药,希望加以保护。

在国际上中国自主研发的免疫抑制剂类药物较少的情况下,该药的研发成功是可贵的,该药在临床被广泛应用30余年经久未衰,其适应证仍在扩大,且大多为免疫性疾病中的疑难病症,足以证明其独特疗效的存在。对如此少有的自主研发的中药免疫抑制剂,希望加以保护。

不可否认,临床医师对于GTW的认识有很大差别,如对药效(疗效)方面的过高评价,或因毒性(不良反应)的存在而全盘否定(如性腺损害)。而造成认识上差别的原因除与医生临床经验不同外,是否与生药的药源、取材部位、生产工艺等不同有关?烦请国家组织调研。

7.儿科年龄分期及“儿童禁用”概念的界定是否宽泛?

据世界卫生组织界定,儿科范围是从出生到18岁,分为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等6个阶段,“儿童期”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18岁以下的所有未成年人,狭义则为学龄前~14岁,不包括婴幼儿及新生儿(因婴幼儿以下的3个阶段组织器官发育尤其不成熟)。学龄期以上的儿童发育多较好,用药特点基本同成人。药物一旦被标识“儿童禁用”将会导致这一庞大群体失去使用该药的机会。

8.GTW的不良反应不仅与剂量、疗程有一定关系,还与个体差异,尤其是药品的不同制剂有关。

根据以上儿科多年持续用该药的经验认为,其副作用与剂量、疗程虽有一些关系,但与个体差异、药品的不同制剂关系更大:国内生产GTW厂家较多,虽均有较好疗效,但不同产品或同一产品的不同批次,其副作用发生率常有区别,此是否为国内报道副反应有别的原因?值得调研。

综上所述,提出以下4条建议供参考。

1.GTW的禁用范围能否限定为“婴幼儿禁用、儿童慎用”?

2.不少厂家GTW产品的主要成分波动很大,造成其疗效不稳定、副作用发生率增加。能否要求各生产企业就采用原料、制剂工艺、质量标准、毒性试验(最好规定具体的毒性试验技术方法要求,如成人、儿童生殖毒性的可逆试验方法等)等技术资料重新申报,并起草新的说明书,经审批后,对于说明书按以上资料做出修改。

3.说明书中增加对儿童(包括成人)的严密监护措施的要求,如定期查血常规、肝功能等注意事项,以便临床在严密监控下使用GTW。

4.加强儿童使用GTW的科学研究。

(1)GTW对儿童远期副作用(生育能力影响)的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亟待开展。

(2)加强中药干预其副作用的研究,为科学使用中成药治疗中国儿童免疫性疾病提供更多途径。

以上想法得到了业内诸多专家的支持,并形成报告递交给国家药监局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该报告的专家有北京协和医院儿科魏珉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易著文、党西强、吴小川、曹艳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汪受传、赵霞、王明明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闫慧敏、杨燕教授,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小儿肾内科黄建萍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王素梅、吴力群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儿科肖和印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曹琦、俞建教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儿科夏正坤、任献国教授,南京市儿童医院肾脏科张爱华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翟文生、任献青、黄岩杰教授,广东省中医院儿科黄清明、陈汉华教授,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向希雄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院张葆青、张桂菊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常克教授,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尚莉丽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儿科赵琼教授,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喻闽凤教授。

(此文为2014年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一届“岐黄论坛”大会上的演讲稿)

参考文献

1.杨封.阿奇霉素治疗198例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观察[J].海峡学,2012,24(11):135-136.

2.游思平,戴志辉.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与药物性肝炎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6):34-35.

3.丁樱,翟文生,任献青,等.雷公藤多苷联合清热止血方、香丹注射液治疗小儿紫癜性肾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9):1290-1292.

4.张维真,王淑华,王蒙,等.雷公藤对小儿性腺的远期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4,9(5):263-264.

5.耿海云,曹力,陈朝英,等.环磷酰胺和雷公藤多苷对儿童性腺的远期影响[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1,(6)5:391-394.

6.丁樱,杨晓青,李向峰,等.中成药雷公藤多苷对儿童性腺发育的影响[J].中医儿科杂志,2013.9(1):20-23.

7.丁樱,马腾,杨晓青,等.临床高剂量雷公藤多苷对幼年大鼠生育能力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1):61-63.

8.刘嘉茵,冒韵东,王媁,等.对不孕不育症病因初筛临床路径的初步建立[J].生殖医学杂志,2010,19(1):1-5.

9.潘红英,徐瑾,叶志弘.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6,5(4):292-293.

附件

“十一五”课题安全性比较

(1)主要不良反应

中药组:WBC下降(12/118)、肝酶上升(23/118)。

西药组:柯兴征(59/59)、肝酶上升(9/59)、胃部烧灼(3/59)。

(2)肝酶异常病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按照GCP原则谷丙转氨酶超过2倍视为异常,本研究中药组超过2倍者仅有3例。

(3)中药组WBC下降病例中75%为一过性(3天~1周恢复),>1周有4例,同时合并呼吸道感染者7例,合并用抗生素者3例,因此WBC下降的真正原因较难确定。 4ZXHi4qEZ7uxnYM+tqDWZccNf2faSa4lOpu9KEkq7FO2yBnD07wpVZzWjtk5YVO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