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治经验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又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儿童最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原因不明的出血性疾病,近年来大量研究已证实本病与免疫反应有关,故因此得名。血液学特点是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表面结合有抗血小板抗体,血小板寿命缩短,骨髓巨核细胞可代偿性增多而血小板生成障碍。临床上以皮肤黏膜或内脏自发性出血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有其他部位出血,如鼻出血、牙龈渗血、妇女月经量过多,或严重吐血、咯血、便血、尿血等症状,并发颅内出血是本病的致死病因。西医治疗主要以肾上腺皮质激素、脾脏切除、免疫抑制剂等为主,副作用明显;中医治疗具有副作用小,疗效巩固,不易反复的优势。

(一)病因病机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中医学文献中没有具体命名,《医宗金鉴》称之为“肌衄”,《外科正宗》称之为“葡萄疫”,还有记载将其归属于“血证”“发斑”“紫斑”等范畴。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指出了火热致衄血,《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指出了阴虚内热而出现衄血。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指出多种因素造成的血液瘀阻是导致出血的重要病因。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根于肾,有规律地循行于脉管之中,在脉内运营不息,若各种原因导致脉络损伤或血液妄行,就会引起血液溢出脉外而形成血证。ITP病因复杂,主要分为外因及内因:风热毒邪侵袭为外因,小儿素体正气亏虚为内因,发病以本虚为主。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形气未充,卫外不固,外感风热邪气或疫毒之邪,热毒内侵,内扰营血,灼伤血络,迫血妄行,溢于脉外,出现黏膜出血,多属于实证。若因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疾病迁延日久而致脏腑气血亏虚,导致脾肾阳虚,阴虚火旺或气不摄血,则归之于虚证。出血之后,离经之血瘀于皮下体内,或反复出血,则成为虚实夹杂之证。临床上凡能引起血不循经、溢出脉外的各种因素,都能造成“出血证”,故治疗ITP应从整体出发,临证时抓住标本虚实之纲要,根据病变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证型分别施治,方能执简驭繁。

(二)辨证分型

依据其发病机制,将本病划分为邪实阶段和正虚阶段进行辨证论治:前者治疗采用疏风清热凉血之法;后者则采用益气养阴清热之法,全程兼以活血化瘀。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将本病分为5型:风热伤络型,多见急性期初发或慢性期的急性发作;血热妄行型,多见急性型,起病较急;气不摄血、阴虚火旺及脾肾阳虚证多见慢性型,病程较为迁延。

1.风热伤络证

患儿可见针尖大小皮下瘀点,或大片瘀斑,分布不均,以四肢易磕碰处为多,可有鼻衄、齿衄,伴微恶风寒,咳嗽咽红,全身酸痛等现病史,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以疏风清热,凉血止血,常用银翘散加减。若鼻衄、齿衄,可加白茅根、藕节炭;大便出血,可加苦参、地榆等凉血止血。

2.血热妄行证

患儿皮肤出现紫色瘀点或瘀斑,或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咽红,或发热,咽干,喜冷饮,小便短黄,大便干结难下,舌红苔黄,脉弦数。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常以犀角地黄汤加减。若患儿出血较重,内热明显加用生石膏、知母以清热凉血。

3.气不摄血证

患儿久病不愈,反复出现紫癜,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便溏,舌质淡胖,脉细弱。治以补脾益气,摄血养血,以归脾汤加减。并予砂仁、山药以健运脾胃,而慎用黄芪以防止助热。伴贫血者予当归以养血补血。

4.阴虚火旺证

患儿紫癜缠绵难愈,时发时止,常伴鼻衄、齿衄或月经量多,颧红,心烦,口渴,手足心热,或潮热,盗汗,舌质红绛,少苔,脉细数。治以滋阴清火,凉血止血,常用大补阴丸合茜根散加减。盗汗明显者加用(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以收敛止汗;病情日久,阴损及阳者,酌加肉苁蓉、淫羊藿以补益肾阳;若长期服用大量激素者,阴虚火旺之象更甚,可加用知母、黄柏等清热燥湿。

5.脾肾阳虚证

皮肤紫癜色暗,下肢为多,伴四肢冰冷,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沉。治以温补脾肾,益气养血,以固本止崩汤加减。若伴气虚加黄芪、白术、茯苓以补气;阳虚者加巴戟天、肉苁蓉以益阳;脾虚纳呆者酌加焦山楂、砂仁以健运。

ITP是一种由多种机制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确切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免疫、血管、脾脏、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西医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激素治疗为主,也采用免疫抑制剂等治疗,严重者予以输血和血小板甚至脾脏切除。中医治疗以凉血解毒活血为主,兼顾益气养阴。中医治疗从髓入手,全身治疗,从奇恒之腑的髓到全身各器官,损有余而补不足,修复已造成的器官损害,使病证开始好转,人体恢复正常生理机能。由于器官损害的多样性,可根据病情随症加减调整处方中药物,使治疗效果达到最佳。在治疗ITP方面,与西医治疗相比,中医治疗将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利用二者各自的长处,将其有益地结合在一起,达到标本兼治而副作用小的治疗目的,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显示了中医治疗的潜在优势。 uU0NQZCS9EURIOnDRyw8u9b+aDMCv+g8OZ1m93oDWTh3e6xTfeimJk6Ea64fNvT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