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中草药在医学领域的不断应用,有关中草药引起肾损害的报道日趋增多,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民间和有关媒体在宣传中药的用药安全及其产生的不良反应上存在着一定的理解错误和片面性,如“中药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纯中药制剂,绝无副作用”等。因此,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草药的肾毒性,掌握其防治措施很有必要。
有关中草药及其制剂所致的肾损害的报道有逐年增加之势,据1982~1996年178篇583例中西药物致肾损害的文献报告,中草药引起的肾损害有47例,占8.06%,位居致肾损害药物的第三位。根据1960~1993年间公开发表在123种期刊上780篇共3009例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有关中成药、中药注射剂、中草药引起泌尿系统的不良反应分别占9.9%、1.6%、5.1%。该统计资料中,服用雷公藤发生不良反应有184例,其中肾损害发生率达25.5%,病死率14.7%;斑蝥发生不良反应有38例,肾损害发生率为34.2%,病死率也高达34.2%。另有19篇有关雷公藤中毒317例的文献报道,中毒死亡人数高达90例,占35%,其中78例死于急性肾衰竭,占86.7%。还有文献报道雷公藤中毒214例,肾损害占总例数54.2%,44例因急性肾损害致死,病死率37.6%。关于鱼胆中毒的报道也逐年增多,有人统计了1995年以来28篇有关鱼胆中毒281例的报道,肾损害发生率达98.2%(276/281例),急性肾衰竭发生率高达89.3%(251/281例)。
近年在国际上也发生了几起中草药致肾损害事件,如比利时的一家开业10多年的中药减肥中心,3年的中药减肥人群中出现了46例肾衰竭病例,程度严重需做透析。据报告,1990年5月,医生在原来的方案中加入了汉防己和厚朴两种中草药。经检测,尿沉渣无异常,其突出表现为肾功能急剧恶化,突出的病理表现为广泛的少细胞性的间质纤维化及肾小管萎缩。76名病人中,除其中1人的治疗方案不含厚朴外,其余均含厚朴和汉防己。因此认为,厚朴和汉防己可能会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这些教训告诉人们应重视中草药引起的肾损害。
中草药性肾损害,引起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对有关文献中提及的具有肾毒性的64味中药,从毒性分级(按《药典》记载的毒性分级)、性味、毒性成分、中毒量(致死量)等4个方面进行分析,在致肾损害的中草药中,3/4的中草药具有程度不一的毒性,应引起临床重视。对于毒性药物的认识,文献多有出入,尤其是小毒药物,此云有毒,彼云无毒,使人无所适从。如鱼胆,《本草纲目》《名医别录》《中药大辞典》均称无毒,但近年临床服鱼胆引起中毒的报道甚多,故应认为鱼胆有毒,可能与鱼的种类有关。性味方面,辛味药占36味,苦味药占39味,可见辛、苦味是致肾损害中草药的最主要药味。辛味多含挥发性成分,苦味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经肾脏排泄对肾脏也有一定的刺激性。对肾脏有损害的成分,有的是有效的药理成分,有的是无效作用的毒性成分,如极毒的斑蝥、钩吻、砒石(霜)、红升丹等多为外用药,内服禁用或忌用,所含的斑蝥素、钩吻碱、硫化砷、氧化汞既是有效药理成分,也是导致肾损害的成分。望江南子、苍耳子、相思子、巴豆等种仁所含的毒蛋白,则多是无效的毒理成分,可经炮制去除。中药的中毒量大小不等,中毒途径各异。有些经典中药书籍记载为无毒的中草药,超量使用也屡有引起肾损害甚至死亡的报道。如木通,《本草纲目》云:“木通无毒。”但现代研究发现木通有肾毒性作用。20世纪60年代后屡有中毒报道,且有多起中毒死亡病例。故应指出木通有毒,尤其是肾毒性。因而用于肾脏病治疗时,应予足够重视。
此外,引起过敏反应的常见中药有150种左右,如地龙、金银花、五味子、三七、冰片、一枝黄花、大青叶、板蓝根、丹参、穿心莲、云南白药、附子、苦参、鱼腥草、六神丸等。中药过敏所致的休克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休克的发生与剂型有一定的关系:针剂>口服>外用。过敏性休克占过敏反应的12%左右。
木通、雷公藤等过量使用可直接对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如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可能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或凋亡、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增生或活性增高、肾小管上皮细胞分化、马兜铃酸的DNA加成物、肾小血管壁缺血等有关,肾脏病理表现以小管间质病变为主,肾小管呈大片状萎缩或扩张,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脱落,肾间质大量炎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伴大片间质纤维化,小球病变轻微,小动脉管壁可增厚、管腔狭窄,免疫荧光多为阴性。
某些中草药可作为过敏物质,进入体内导致全身过敏,从而引起局部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其肾组织中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典型病例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血尿及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中草药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使其释放某些炎症趋化因子及生长因子,从而导致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与纤维化,也可能是中草药直接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或者使其活性提高而导致间质纤维化。
有人认为中草药最初可能损伤肾脏小血管壁而引起肾缺血,特别是间质细胞的慢性缺血,最终致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
海马、独活、水蛭、蜈蚣、皂荚可引起患者发生溶血性反应而加重肾功能的损害。
为避免中草药产生肾损害,应重视其预防措施。
消除“中药是天然药物,没有毒副作用”等错误观念,以引起临床工作者及患者对合理使用中草药的重视。
如民间流传鱼胆可清热、明目,常见报道生鱼胆吞服引起包括肾功能损害在内的多脏器损害;应避免用雄黄煎煮食物的习俗等。
不用有污染的中药,如生蜂蜜,蜜源来自雷公藤、钩吻等有毒植物之花,则可致毒;或中药种植过程中使用农药过多,亦可污染药物。
某些中药外形相似,易造成混淆,如将相思子误认为赤小豆服用。对易引起误服误食的有毒中草药,应说明其毒性,防止中毒事件的发生。
超量则会导致严重的肾损害,如木通,《药典》记载用量为6~9g,益母草用量15~30g,而报道服用木通、益母草引起肾损害、急性肾衰竭(ARF)者,用量多在60~120g,且反复多次使用,因此应控制剂量及疗程,避免随意改变药量、剂型及服法。
中药的配伍与煎煮方法常有严格要求,且与是否发生副作用常有密切关系,如中草药配伍的“十八反”“十九畏”。部分中草药有特殊的煎煮时间要求,如山豆根煎煮时间越长,则毒副作用越强;煎药器具不当,也是致毒途径之一,如应避免用铝锅、铁锅煎药。
对慢性病患者需长期服用某类中药时,应了解其所含药效成分的排泄半衰期及其体内过程,避免长期不规范使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和中成药,如现已有多起因长期服用龙胆泻肝丸而导致的慢性肾衰病例。对有蓄积可能的药物,应采用少量、间断服药的方法,减少蓄积中毒的可能;含金属矿石成分的中药一般排泄极为缓慢,不但一次用量需要严格控制,若长期服用,即使小剂量也易蓄积致肾损害。
若应用肾毒性很强的中草药,事先应做尿常规及肾功能检查。服药期间进行监测,肾功能不全者应禁用。
注意患者的年龄、性别、生理状态、肾功能等,对孕妇、老人、儿童及过敏体质者慎用有毒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