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敏性紫癜是西医的病名,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导致的全身性毛细血管炎。以皮肤紫癜、消化道黏膜出血、关节肿痛和血尿、蛋白尿等肾脏损伤的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血证”范畴,历代医籍所论的“葡萄疫”“肌衄”“紫癜风”等病证,与本病有相似之处,内容尽管丰富,非独指过敏性紫癜一病,但其病机、治则对今天认识和处理过敏性紫癜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目前对过敏性紫癜尚无特效治疗,多数患者难以查出明确的过敏原,糖皮质激素虽可以改善消化道及关节症状,但不能防止皮肤紫癜复发,也不能防止肾炎的发生。目前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尤其是紫癜性肾炎的报道日益增多,亦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外感因素、饮食因素与体质因素等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内有伏热兼外感时邪为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其病机为风热毒邪浸淫腠理,深入营血,燔灼营阴;或素体阴虚,热伏血分,复感风邪,与血热相搏,壅盛成毒,致使脉络受损,血溢脉外。因小儿体质稚嫩,腠理不密,易感风邪,故此病多发于小儿;小儿脾肾相对不足,发病时常见消化道及肾脏受累,如出现便血、尿血等症;因风性善变,游走不定,窜至关节,故可见关节肿痛症状。总之,在发病因素上,虽认为外感风热、饮食不节、环境污染是发病的主要诱因,但禀赋不足、气阴两虚、血分伏热,则是导致过敏性紫癜发病的重要内因,且是迁延不愈的关键所在。瘀血常为病情发展或反复发作的继发因素。此与西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发展与感染、饮食等外因致敏,使自身免疫功能紊乱,而有全身毛细血管炎性改变、血液外渗,并继发高凝状态的病因病理等认识有相似之处。
因本病易反复发作,尤其出现肾脏损害时,病程较长,可达数月~1年以上。故临证首先将本病分为急性期、迁延期辨证,后可按虚实、病位、病情轻重辨证。
急性期多为实热证,病位主要在肺卫。因小儿本为纯阳之体,外感风热毒邪等,更易从阳化热,以致邪热迫血妄行而发本病。故急性期症见皮肤紫癜、发热、咽干咽痛,或伴有腹痛、关节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或浮滑。以风热伤络、血热妄行为主要证型,常兼见湿热痹阻或热伤胃络。
迁延期:病程日久,则进入迁延期,以肝肾阴虚、脾肾气阴两虚为主要病机,病位主要在肝脾肾。故患儿以阴虚火旺、气阴两虚为主要证型,常兼瘀血、外邪,总属本虚标实。常表现为皮肤紫癜消退后,仅留有肾脏损伤,临床以持续或反复紫癜和(或)血尿、蛋白尿为表现。
本病辨证首先根据起病急缓、病程长短,以及出血的部位与紫癜颜色等,分清病情的表里虚实缓急。起病急,病程短,紫癜颜色鲜明者多属实;起病缓,病情反复,病程迁延,紫癜颜色较淡者多属虚。
外邪与血分伏热互结,灼伤血络,迫血妄行,不仅致皮肤紫癜反复出现,也常使邪滞脏腑,伤及心肝脾肾,心主血、脾生血、肝藏血、肾藏精、精生血,心、肝、脾、肾功能受损,血行不循常道,轻则外溢肌肤,重则便血、尿血。故病位在心、肝、脾、肾,除出血之外,有相应脏器的病变。
以出血量的多少及是否伴有肾脏损害或肠道出血等作为判断轻重的依据。凡出血量少,无便血、尿血、蛋白尿者为轻症;出血严重伴大量便血、尿血、明显蛋白尿者为重症。
本病的治疗不外祛因和消斑两方面,可标本同治,症因兼顾。实证以清热凉血为主,随证配用祛风通络,缓急和中;虚证以滋阴降火、益气摄血为主。紫癜为离经之血,皆属瘀血,故活血化瘀贯穿始终。临证须注意证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或同时并见,治疗时要分清主次,统筹兼顾。
临床常用分型论治的方法是:风热伤络证疏风清热,凉血安络;血热妄行证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胃肠积热证泻火解毒,清胃化斑;湿热痹阻证清热利湿,化瘀通络;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气不摄血证健脾益气,和营摄血;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化瘀消斑。
但临证应注意,对紫癜的治疗早期当以祛邪为主,迁延期则当顾护气阴为本,消除紫癜为标。由于本病易于复发,是标证虽去而内脏功能尚未恢复之故。因此,紫癜消退后若有肾脏损害者,仍应继续调治,方能获得远期疗效。
本病早期以风、热、瘀为主要病机,以邪实为主。邪热伤络是主要病理环节,临床表现为大量皮肤紫癜的同时,常伴有关节肿痛、腹痛、便血等风、热、瘀证候,故祛邪安络是早期的基本治疗大法。
离经之血即为瘀血,瘀血不去,血不循经,可以导致反复出血。因此在治疗时不能单纯见血止血,而当化瘀止血。活血化瘀是提高本病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临床运用时应注意:紫癜未消失,瘀血症状明显时,以活血化瘀为主;紫癜消失后以肾炎症状为主时,则在辨证基础上,随证配以养血活血化瘀等法。
本病后期皮肤紫癜消退后,部分患儿仅留有血尿、蛋白尿等肾脏损伤的症状,此期辨证常见阴虚火旺、气阴两虚、脾肾气虚三型。由于病程较长,易于反复,又常有外邪反复侵入,机体抵抗力日渐下降,从而出现虚实互现之证。故治疗应注重扶正与祛邪兼顾,并根据正邪消长的变化,或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或以扶正祛邪并重。
小儿脏腑柔弱,脾常不足,且临床治疗本病常选用清热凉血等苦寒药物,更伤脾胃,形成恶性循环,致使病情反复发作,难以奏效。故本病的后期尤其是以大量蛋白尿为主的患儿,治疗勿忘补脾扶正。
常用银翘散加减。方用薄荷、防风、牛蒡子疏风散邪;连翘、栀子、黄芩、升麻清热解毒;玄参、当归养血祛风;赤芍、紫草清热凉血。皮肤瘙痒者,加地肤子、浮萍、赤小豆、蝉蜕;腹痛便血者,加木香、地榆炭、三七;尿血者,加白茅根、大小蓟、旱莲草;关节肿痛者,加秦艽、牛膝、制乳香、制没药。若表证不著,血热已成,用清营汤加减。
常用清瘟败毒散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方用连翘、玄参、桔梗、竹叶清热解毒;石膏、知母、甘草清气分之热;黄连、黄芩、栀子泻三焦实火;水牛角、牡丹皮、生地黄、赤芍专于凉血止血化瘀。皮肤紫癜量多者,加藕节炭、地榆炭、茜草炭、三七粉(冲服);鼻衄量多不止者,加白茅根、茜草炭、侧柏叶等;齿衄者,加藕节;尿血者,加小蓟、仙鹤草;便血者,加地榆炭;便秘者,加大黄;烦躁不宁,目赤者,加青黛、菊花。热犯营血,邪陷心包,症见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散。
常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合小承气汤加味。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泻火解毒,清胃肠湿热;大黄、枳实、玄明粉等泻下焦热结。胃热盛者,加生石膏、知母;热毒盛者,加大青叶、焦栀子。为缓解腹痛,加炒白芍、炒延胡索、丹参;为减少出血,可加牡丹皮、地榆炭、人中白。
常用四妙丸加减。方用苍术、白术燥湿健脾;黄柏清热燥湿;牛膝、薏苡仁、木瓜祛湿热,利经络;紫草化瘀通络。关节肿痛,活动受限者加赤芍、桑枝、鸡血藤、忍冬藤;小便出血者加小蓟、石韦等。若湿重肿甚,小便黄赤者,加用导赤散。
常用大补阴丸加减。方用熟地黄或生地黄、龟板滋阴潜阳以制虚火;黄柏、知母清泻相火;牡丹皮、牛膝养阴凉血;蜂蜜填精润燥。鼻衄、齿衄者加白茅根、焦栀子凉血止血;低热者加银柴胡、地骨皮以清虚热;盗汗加煅牡蛎、煅龙骨、五味子以敛汗止汗。
常用归脾汤加减。方用党参、黄芪、白术、红枣补脾益气;当归养肝而生血;茯神、酸枣仁、龙眼肉养心安神,远志宁心定志;木香理气醒脾,以防益气补血药物滋腻滞气,诸药合用能益脾气养肝血以摄血止血。若气虚甚者,黄芪应重用。伴腹痛者,加乌梅、白芍;若兼有风邪表证者,可酌加荆芥、防风、牛蒡子等疏风解毒之品,但用量不宜大,以防化燥伤阴。
常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本方乃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方用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四逆散行气和血而舒肝;桔梗开肺气,载药上行,合枳壳则降上焦之气而宽胸;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诸药配合,具有活血化瘀而不伤血,行气解郁而无耗气之功。伴关节肿痛者,加鸡血藤、威灵仙、牛膝等通络止痛;紫癜久不消退,斑色暗者可加用香附、郁金加强行气活血之功。
紫癜虽有以上七个证型可分,但仅为条目清晰而设,临床实际应用中,胃肠积热证、湿热痹阻证这两个证型,因大多持续的时间较短,多作为兼证处理,气滞血瘀证因可见于各个阶段和类型也多作兼证处理。
徐长卿辛,温,归肝、胃经。功能祛风止痒止痛,活血解毒。本品长于祛风止痒,善治湿疹、风疹、顽癣等皮肤瘙痒之症,可单味煎汤内服,亦可煎汤外洗。现代研究表明徐长卿有抗炎、镇痛、抗过敏和解除肠管痉挛作用,尤其适用于腹型和关节型紫癜。常用剂量6~10g。
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功能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本品专入血分,清而兼补,活血祛瘀作用广泛,善治瘀血阻滞各种病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有抗过敏、抗血栓形成、降低血黏度、调节免疫及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常用剂量9~15g。
三七甘、微苦,温,入肝、胃经。功能祛瘀止血,活血止痛。本品功善散瘀止血,具有祛瘀通络、止血而不留瘀之功。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三七能扩张血管,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改善微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调节免疫等功能。常研末吞服,每次1~1.5g。
水牛角咸,寒,入心、肝、胃经。功能清热,凉血,解毒。本品为犀角替代品,专入血分,善清心肝胃三经之火而有凉血解毒之功,为治血热毒盛之要药。适用于热盛而迫血妄行的皮下血斑等多种出血。但紫癜虚证则不应使用。最好用水牛角粉入煎剂,剂量9~15g,近年临床大多用配方颗粒、粉剂冲服每次3~5g,1日2次。学龄儿大多每日用15g。
紫草甘,寒,入心、肝经。功能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本品为清热凉血之要药,对血热妄行所致皮肤紫癜尤为适用。现代研究表明紫草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并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用于治疗过敏性紫癜可获良效。常用剂量6~15g。
雷公藤多苷片:1~1.5mg/(kg·d),分2~3次口服。适用于过敏性紫癜反复不愈及紫癜性肾炎。单纯皮肤紫癜疗程2~3个月;紫癜性肾炎疗程3~6个月。用药期间应每周查一次血常规,2周查一次肝功能。以便早期发现有无血液、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
对于顽固性紫癜,西医学认为是由于反复接触过敏原激发机体产生相应抗体,沉积在小血管壁,引起血管炎性改变的结果。与出现肾脏病变及预后密切相关,因每次皮疹复发都可能诱发或加重肾脏病变,导致疾病迁延不愈,甚至最后出现肾功能不全。因此,如何预防和控制皮肤紫癜复发及肾脏损伤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难点。西医认为适当给予抗感染治疗,消除病灶,有助于控制病情反复。糖皮质激素、H 2 受体阻滞剂皆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血管炎的发生,从而防止紫癜复发。但是,由于过敏性紫癜的机制并不完全清楚,上述药物作用靶点局限,对一些顽固性过敏性紫癜病人效果并不明显。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能在改善微循环、修复病灶等多靶点上发挥作用。因此,临床可根据中医学辨证施治,中西医结合防治紫癜反复及肾脏损伤已成为研究趋势。
是否出现肾脏受累及肾脏受累程度是决定过敏性紫癜预后的关键因素。临床上常通过对病例的长期随访以了解过敏性紫癜的发展转归如何,以及影响预后的可能因素,而且要观察中医药治疗过敏性紫癜对远期预后的影响必须通过长期追踪随访来实现。近年来,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病例的随访研究虽已开始受到关注,但文献报道仍较少,中医药治疗远期疗效的随访尤其是中西医严格对照治疗后的随访研究更少。因此,今后的病例随访研究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长期随访对评价病情的远期疗效、药物副作用及转归、指导临床诊疗计划的制定及提高疗效均有重大意义。但该项工作相当费时,而且需要得到患儿家长的配合,故需加强对本病的宣传教育,增加家长对本病的认识,才能较好地配合研究。中医儿科临床工作者应当加强对该病的随访。
由于本病病因复杂,轻重悬殊,病程长短不一,尤其出现肾脏病变后变化各异,各位学者对病机认识不尽相同,所以辨证分型亦相对较多。致使本病缺乏规范辨证分型,没有统一疗效判定标准,因此难以比较不同研究报告中的实际疗效水平。鉴于此,今后需有针对性地在统一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标准方面加强研究,开展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开展真实世界的大数据研究,在大数据支撑的基础上,总结既往治疗经验,建立规范的辨证分型及统一的疗效判定标准。相信随着国家专病及科技专项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中医药治疗过敏性紫癜将有广阔的前景。
2006~2011年,我带领课题组通过“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疑难疾病项目“小儿紫癜性肾炎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示范研究”,针对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制定了中医辨证分型及疗效判定标准,并在国内首次对本病进行了大样本、多中心、中央随机、严格对照的临床研究,取得满意疗效。在2007年国家中医专科专病建设项目中,我作为专病组组长成立了小儿过敏性紫癜(肾炎)中医专病研究协作组,开展了对本病诊疗方案及疗效评价的研究,以期建立较为科学的中医药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诊疗规范。该方案2012年已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正式发布并在全国推广。2013年我又中标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病证结合项目“小儿紫癜性肾炎中医阶梯治疗方案的研究”,2014年底正式启动。目前正在牵头联合上海复旦大学儿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儿童医院、北京大学北大医院妇幼医院等单位,统一实施中药、西药两种不同方案的阶梯治疗,此为继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以来,第二次在国内儿科领域进行的大样本、多中心、中央随机、严格对照的RCT研究,寄希望得出一个科学性强、可信度高、能被医学界认可的中医药治疗紫癜性肾炎疗效的结论(“十一五”“十二五”课题方案详见第七章)。
个人认为:紫癜的早期病机基本以邪实为主。临床证候基本以风热与血热为主,实际上两者表现大同小异,常无本质的区别。除全身症状外,紫癜有无瘙痒或外感症状、皮肤紫癜的量是两者的鉴别点。只要有外感症状或皮疹瘙痒者辨为风热,若紫癜量大者即为血热,但临床更多见血热、风热并见者,两证治法应掺和使用,重在权衡其风邪与热邪孰轻孰重而选择药物。治疗以疏风清热、凉血活血、祛邪安络为主,多选用银翘散、犀角地黄汤合方化裁使用。
活血化瘀可提高本病治疗效果,在病程的各个阶段均可采用,充分体现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古训。临床运用时应注意:发病早期有胃肠道出血时要慎用;皮肤紫癜紫暗明显且消退慢时,可以活血化瘀为主;紫癜量少、消失快且不留色素沉积者,活血化瘀作为辅助治疗即可;紫癜后以肾炎症状为主时,以扶正祛邪为主,随证配以养血活血化瘀。
紫癜早期以风、热、瘀为主,但后期若出现肾脏损害则使病程迁延而由实转虚,以虚为主、虚实互现。故治疗应注重扶正与祛邪兼顾,辨清正邪消长的变化,把握扶正祛邪之偏颇。此期辨证常见阴虚火旺、气阴两虚、脾肾气虚三型。阴虚火旺多见于单纯血尿;脾肾气虚多见于蛋白尿明显者;气阴两虚既多见于血尿兼蛋白尿者,也可见于蛋白尿明显或单纯血尿者。此外,本病以大量蛋白尿为主达到肾病综合征标准时,辨证治疗基本同肾病。
就我个人经验而论,雷公藤多苷对小儿过敏性紫癜及紫癜性肾炎的疗效是最快而确切的,从中医角度,紫癜是热、是毒,而雷公藤则是以毒攻毒!依据以西医学理论而言,过敏性紫癜属结缔组织病,该类疾病的免疫学特点是多环节、多靶位的免疫紊乱,而雷公藤含多种生物碱及其他多种化学成分,具有多环节、多靶位的治疗作用,此恰好符合过敏性紫癜免疫紊乱的特点,有关其作用机制亟待今后进一步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