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肿是小儿肾脏疾病最常见的病证,历代医家及现行教材认为水肿的发生主要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而对水肿的发病与肝的关系及从肝论治论述甚少。通过近40年的探索,在继承传统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小儿水肿从肝论治的观点。
水肿的发病非仅关乎肺脾肾,与肝尤为密切。对水肿病机的认识早在《内经》中就认为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历代医家均奉此学说,如《景岳全书》曰:“凡水肿等症,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认为水肿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因肺主治节,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为水之上源;脾主升清,运化水湿,为胃行其津液,传输水液;肾主水,司开合,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为水之下源。若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肾失开阖,气化不利而发为水肿。而肝主疏泄,调畅人体气机,若疏泄失常,则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百病丛生,如周学海《读医随笔》曰:“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凡病之气结、血凝、痰饮、跗肿、鼓胀……皆肝气之不得舒畅所致也,或肝虚而力不能舒,或肝郁而力不得舒。”认为肝失疏泄,必将影响肺脾肾的功能,从而影响水液的代谢,也是水肿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肝在水肿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肝论治也是水肿基本的治疗大法。
肝在五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素问·阴阳类论》曰:“何脏最贵?雷公对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脏最贵。”五脏中以肝为最贵,肝属木,应时为春,万物之生皆赖于春气的生发,人身之气的生发亦赖于肝,肝所藏生发之气,能调理阴阳气血,促进并协调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肝气能疏通、畅达全身气机,推动气血津液运行,《金匮要略心典》曰:“肝喜冲逆而主疏泄,水液随之上下也。”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津液输布上下有序,若肝失疏泄,肝气郁滞,势必影响津液的运行输布而致津液停滞,水泛为肿;肝所藏之血有赖于肝之疏泄的功能正常,才能输布全身,即所谓气行则血行,若肝失疏泄,肝气郁滞,血亦为之瘀滞而为血瘀,“血不利则为水”而致水肿的发生。
肝脏本身自病,肝之气血阴阳失调,可使肝失疏泄而致水液代谢失常,《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曰:“肝主疏泄水液,如癃非癃,而小便频数不利者,厥阴之气不化也。”《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曰:“盖肝主疏泄,结在厥阴之络,亦不得小便矣。”“肝主疏泄,小便不利者,厥阴之气逆也。”指出当厥阴之气逆或结或不化时,可使小便不利。《症因脉治》亦曰:“阳虚小便不利之因,肝主疏泄,肾主开合,肝之真阳虚,则施泄无权,肾之真阳虚,则关门不利,此聚水生病,而小便不利也。”又曰:“阴虚小便不利之因,肝主疏泄,肝阴不足,则亢阳癃闭而小便不利。”指出肝阳虚、肝阴虚均可引起小便不利,而致水肿的发生。认为肝气郁滞、肝阴不足、肝虚寒凝、肝胆湿热、肝血瘀滞或肝阳上亢,皆可使肝失疏泄,水液不得疏利,而致小便不利、水肿之症。
肝脏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肝脏功能失调常可影响肺脾肾,致肺脾肾功能失调,影响水津的代谢,水液不循常道,泛溢全身,是水肿发生的重要机制,常表现在以下三方面:①由肝及肺:肺位于上焦,其性属金,其气以清肃下降为顺,肝位于下焦,其性属木,其气以升发条达为常,二者相互协调克制,共同调节全身的气机,使全身气机升降有序,肝气疏泄有常,升发条达,有利于肺气的肃降;肺气肃降正常,有利于肝气的升发。若肝疏泄失调,失于条达,由肝及肺,致肺失肃降,水道失于通调而为水肿。②由肝及脾:脾属土居中,主运化,主水谷精微和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肝的疏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全身气机调畅,有助于脾的运化;脾气健旺,运化有力,则有利于肝之疏泄,若肝失疏泄,或乘克脾土,或木不疏土,皆可影响到脾的运化功能,脾失健运,致水湿不化,发为水肿;而脾失健运,水液潴留,阻滞气机,又会影响肝的疏泄升发,加重津液代谢的障碍发为水肿。③由肝及肾:肝肾的关系极为密切,有乙癸同源之说,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二者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只有肝气疏泄条达,气机调畅,肾脏才能闭藏有序,开阖有度,发挥正常的主水的功能;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肾失封藏,开阖失职,水无所主,水液不能正常输布而为水肿。
综上所述,肝脏在水肿的发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包括了肝脏本身功能失调,失于疏泄,而致水液代谢失常,以及因其与肺脾肾的关系,导致肺脾肾功能失调,从而使水液代谢紊乱而引起水肿的发生。
把从肝论治作为水肿的治疗大法之一,肝气郁滞者,治以疏肝解郁;肝阴不足者,滋养肝阴;肝虚寒凝者,温肝散寒;肝胆湿热者,清肝利胆;肝血瘀滞者,活血散结;肝阳上亢者,平肝潜阳,使肝之气血阴阳得调,疏泄得宜,水液运行输布正常;由肝而及肺脾肾功能失调者,则予扶土抑木,或佐金制木,或肝肾同治,使肝与肺脾肾功能协调而达到治疗水肿的目的,具体治法列举如下:
疏肝解郁法适用于肝气郁滞证,症见肢体浮肿,伴见胸胁窜痛,少腹胀闷,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急躁易怒,女孩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舌淡苔白,脉弦,常选柴胡疏肝散加利水消肿之品,以疏肝理气,利水消肿。
滋阴养肝法适用于肝阴不足证,症见水肿小便不利,伴见头晕目眩,两目干涩,面部烘热,胁肋灼痛,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咽干燥,手足蠕动,舌红少津,脉弦细数,常选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酌加利水消肿之品以滋养肝阴,柔肝利水。
温肝散寒法适用于肝气虚寒,寒凝肝脉证,症见肢体浮肿,阴部肿甚,小便不利,伴少腹牵引睾丸或会阴部坠胀冷痛,遇寒加剧,得热则减,指(趾)端青紫,舌质淡苔白滑,脉弦细,善用暖肝煎、温胆汤或天台乌药散加减以温肝散寒,疏肝利水。
清肝利胆法适用于肝胆湿热证,症见胁肋部胀痛灼热,口苦泛恶,厌食腹胀,阴囊湿疹,瘙痒难忍,或睾丸肿胀疼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每以龙胆泻肝汤或泻青汤加减以清肝利胆,清利湿热,疏利水道而收功。
活血散结法适用于肝血瘀滞证,症见肢体肿胀,伴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皮下紫斑,肌表丝状如缕,腹部青筋外露,胁下癥积,舌质紫暗或见瘀点瘀斑,脉弦细而涩,常以新绛散、当归芍药散或血府逐瘀汤等加减活血散结,化瘀通络而取效。
平肝潜阳法适用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症见水肿病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重足飘,舌红苔少,脉弦细数,用天麻钩藤饮、知柏地黄汤酌加平肝潜阳,疏肝利水之品。适用于肝气不舒,乘克脾土之证,症见水肿病人,而见脘胁胀闷疼痛,嗳气呃逆,嘈杂吞酸,急躁易怒,纳少腹胀,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滑,脉弦缓,常选逍遥散合苓桂术甘汤加减,以疏肝健脾,扶土抑木,使肝气得舒,脾土得健,水自能运,而水肿自消。
佐金制木法适用于肝火犯肺,木火刑金证,症见水肿病人,胁肋灼痛,头晕目赤,烦热口苦,急躁易怒,咳嗽阵作,痰黏色黄,或痰中带血,舌红苔黄脉弦数,选泻青丸合泻白散加减,以泻肺肝之热,以复肝之升发、肺之肃降,使升降相因,水津自调。
肝肾同治法适用于肝肾阴虚,肝肾精血不足之证,症见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失眠多梦,胁痛,腰膝酸软,发脱齿摇,足痿无力,精神呆钝,或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常选六味地黄丸、左归丸酌加淡渗之品,使肝肾得补,精血得填,肝能疏泄,肾可闭藏,开阖有序,水有所主,水肿自然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