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临危受命,重振儿科

1999年,我刚刚接任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儿科主任的时候,全国中医儿科均处于低落期。那时我院儿科也出现了空前的不景气:床位只有25张,床位占用率不足50%,日门诊量不到100人。有人对中医儿科存在的价值产生质疑,并有人转往其他专业。儿科业务量一度成为医院倒数第一的老大难。面对此状,我进行了深层次思考。首先分析了中医儿科面临的严峻形势,我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儿科常见病在基层医院完全可以得到较好的治疗,而前来省级医院就诊的多为疑难或重症患者,也就是说,在新的历史时期省级医院面对的疾病谱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另一方面,医学专业的发展越来越细化,但中医儿科的发展仍停留在大儿科即二级学科的粗放学术水平,缺少高精尖的专业,没有鲜明特色,而且几代老中医的经验未得到很好的传承。还有,针对儿科疾病的特点,医护人员长期工作量大且收益低,具有高付出、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导致中医儿科的人才流失,专科规模呈现日益萎缩的趋势。

基于这种不容乐观的现状,刚刚担任儿科主任的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时代在发展,中医儿科专科设置也必须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发展壮大,为百姓服务。因此,十几年前,在医院的支持下,我下决心扭转这种局面,在制定我院儿科发展规划时,我在专科专病建设、科研方向、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始了“重新定位”,在广泛调研和认真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规划方案。从此,我带领的儿科走上了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

我首先对儿科进行了三级学科分化,结合自身优势提出了“发挥中医优势,突出龙头带动作用”的发展思路。利用我院儿科一批在国内知名的老专家郑颉云、黄明志、李晏龄、郑健民、高智铭、张子萍、范忠纯等在儿科疾病的诊治上积累的丰富经验,作为学科发展的坚实的基础。此后的十多年,我带领儿科医护人员以临床医疗为核心,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慢性疑难病的优势和传统儿科中药散剂“简、便、廉、效”的特色优势,对小儿肾病、脑病、呼吸病等3个专业的疑难疾病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近五年又拓建了小儿急危重症、感染两个方向,突出了专科专病建设。在儿科疾病的诊治上,一手抓中医特色,一手抓现代诊疗技术,利用现代先进技术为中医诊疗服务,推动了中医儿科临床不断发展。同时,加大了三个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以及专科病区、科研项目、实验室基地、研究生培养等多方面的配套建设。在大力发展小儿肾病、脑病、呼吸系统疾病等重点专业方向发展的同时,还先后成立了小儿心血管、消化、内分泌、结缔组织病、精神心理、遗传代谢等专业。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建设,各专业均成规模,并且培养出了多个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儿科一天天地在发展壮大,病人数量大幅增加,形成儿科专家一号难求、一床难入的局面。这些显著的成绩,建立在我对儿科学科发展方向和内涵不断把握的基础上。 4ZXHi4qEZ7uxnYM+tqDWZccNf2faSa4lOpu9KEkq7FO2yBnD07wpVZzWjtk5YVO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