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柬埔寨的历史疆域和原住民及移民

柬埔寨王国(The Kingdom of Cambodia)位于中南半岛东南部,北纬10°20′——14°32′,东经102°18′——107°37′之间。国土面积18.1万平方公里。南北最长处约440公里,东西最宽处约650公里。其疆域东部、东南部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柬越边界线长约930公里;西南部濒临暹罗湾,海岸线长约460公里;西部、北部与泰王国相邻,柬泰边界线约720公里;东北部与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交界,柬老边界线长约400公里。

古代柬埔寨的疆域与现在有很大差别。

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公元前2世纪—公元7世纪初的扶南王朝时期,领土范围很大。初期大致等于现在的柬埔寨以及越南的南圻一带。《梁书》扶南传说:“扶南东界即大涨海。” 所谓“大涨海”,即指中国南海。《晋书》说:“扶南西去林邑三千余里,在海大湾中,其境广袤三千里,有城邑宫室。” 这里说的“海”,指中国南海,“湾”指暹罗湾。我们可以从越南南圻一带出土的许多扶南时期的神像(现藏胡志明市博物馆),证明扶南发轫于现今越南南部。

大约公元3世纪范蔓当国王的时候,扶南曾进行了一次疆域的扩充,“攻屈都昆、九稚、典孙等十余国,开地五六千里,次当伐金邻国”。 屈都昆在马来半岛吉打,九稚在马来半岛北部西岸,典孙即顿逊,金邻国在泰国佛统一带。可见扶南的版图扩充到了马来半岛和暹罗湾。

范蔓以后的5世纪,即 陈如当国王时期,扶南的版图没有多大变更。

到了6世纪中叶,真腊兴起,扶南已不能保持自己原有的领土,逐渐被真腊蚕食。7世纪中叶被真腊取代。

真腊国名,最初见于中国史籍《隋书》。《隋书》卷82有“真腊传”,并指出真腊又名吉篾(Khmer)。元人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总叙说:“真腊国或称占腊,其国自称曰甘孛智。今圣朝按西番经,名其国曰澉浦只,盖亦甘孛智之近音也。”可见,真腊的历史上继扶南,下启柬埔寨,是不言自明的事实。

真腊本扶南的属国,后来强大,兼并了扶南,其疆域不仅包括了扶南故土,还包括现今泰国的东部、东北部和中部,老挝的一部分,最西到达缅甸的蒲甘。我们从现存真腊时期的宗教遗址的分布,便可以看出其端倪。这种宗教建筑在柬埔寨语里称为“巴刹”(Brasat),泰国东北地区的方言沿用之。据泰国皇家学术部编纂的《泰文辞典解释》,所谓巴刹,是指有尖顶的建筑物。译成英文为Castle,则含有宫殿的意思。当地华人称之为“石宫”。据初步统计,泰国武里喃府有石宫9座,素攀府有4座,四色菊府有4座,乌汶府有2座,柯叻府有2座,猜也府有1座,黎逸府有3座,巴真武里府有1座,华富里府有1座。一直到缅甸蒲甘,都有真腊时期建的巴刹。

帕侬诺石宫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的寺庙总是伴随着居民聚居区的形成而出现的。换言之,寺庙是居民聚居区形成的一个标志。在每一座寺庙的周围和附近,都必然有一居民聚居区,因为要建成一座寺庙,不能单凭一人一家的力量,而要靠许多人出钱出力。而且寺庙本身就是一个公共场所,属于公众所有,它不同于一家一姓的宗祠。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上面所举的泰国境内的每一座石宫,在其周围,必然有过一个以吉篾族为主体民族的聚居区,尽管这些地区现在已经被泰族或其他民族居住,但在石宫兴建和昌盛时代,其主体民族是真腊国统治下的吉篾族,这恐怕是没有疑义的。我们通过现存石宫遗址的分布,反过来看真腊国的疆域,当是顺理成章的事实。

到了公元7世纪,即中国唐朝的时候,《旧唐书》卷197真腊传说:“南方人谓真腊国为吉篾国,自神龙(公元705—707年)以后,真腊分为二:半以南近海多陂泽处,谓之水真腊;半以北多山阜,谓之陆真腊,亦谓之文单国。……水真腊国,其境东西南北,约员800里,东至奔陁浪州,西至堕罗钵底国,南至小海,北即陆真腊。”

《新唐书》卷222下真腊传说:“神龙后分为二半,北多山阜,号陆真腊半,南际海,饶坡泽,号水真腊半。水真腊地八百里,王居婆罗提拔城。陆真腊或曰文单,曰婆镂,地七百里,王号笪屈。”

从唐代的记载看出,公元8世纪初,真腊分为两部分:陆真腊以文单(Vieng——Chan,今老挝万象)为中心,地广700里;水真腊则以婆罗提拔为都城,辖地800里。我们虽不能确定婆罗提拔城是现今何处,但根据它“近海多陂泽”的特点,当在洞里萨湖附近,大概是不会错的。水真腊北与陆真腊接,东到奔陁浪州(现今越南),南到暹罗湾,西到堕罗钵底国(泰国佛统府)。

公元802年,水、陆真腊合二为一,疆域更为广阔。《宋史》卷489占城传说:“庆元(公元1195—1201年)以来,真腊大举伐占城以复仇,杀戮殆尽,俘其主以归。国遂亡,其地悉归真腊。”

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上真腊条说:“登流眉、波斯兰、罗斛、三泺、真里富、麻罗问、绿洋、吞里富、蒲甘、窳里、西棚、杜怀、浔番,皆其属国也。”这里列举了许多属国的名字,根据近现代学者的考证:登流眉在今马来半岛之Ligor;波斯兰在湄公河三角州安哥(Anca),柬埔寨语为Bengsno(波斯兰);罗斛在今泰国华富里;三泺即参半,在今老挝万象;真里富在今泰国尖竹汶,麻罗问在马来半岛巴占河下游西岸;绿洋即林阳,今缅甸之莫塔马;吞里富即今泰国吞武里;蒲甘即今缅甸蒲甘;窳里在马来半岛之丹老,今名墨吉;西棚、杜怀、浔番三地无考。

可见,真腊最强盛时期,即从公元802—1432年,历史上所说的吴哥王朝时期,其势力范围囊括了中南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属下的国土疆域非常广袤,堪称雄踞东南亚的泱泱大国。

吴哥王朝的衰弱肇始于公元13世纪,周边国家的兴起使吴哥王朝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1238年泰国的素可泰王朝建立,这是泰族摆脱吉篾族统治后建立的第一个政权。1279年兰甘亨继位为素可泰国王,使素可泰的国力进入全盛时期。《真腊风土记》村落条说:“(真腊)因屡与暹人交兵,遂至皆成旷地。”素可泰多次发兵攻打吴哥王朝,如今在吴哥巴云寺我们还可以看到场面宏伟的泰柬交战的浮雕壁画。

根据史书记载,素可泰于1296年首次攻陷并洗劫了吴哥。

公元1350年泰国中部华富里的罗斛灭掉北方的素可泰政权,建立了阿瑜托耶王朝。此后仅一年,即1351年,阿瑜托耶又派兵攻打吴哥,围城一年后将其攻陷,对人口和财物大肆掳掠。暹罗成了柬埔寨的劲敌。1369年和1393年,暹罗军队又两次攻占吴哥。当1431年暹罗军队再度占领吴哥后,柬埔寨国王蓬黑阿·亚特(1432—1467年在位)不得不下令放弃吴哥,几经辗转,最后迁都金边。在此期间,柬埔寨国土不断被暹罗蚕食。

公元15—16世纪柬埔寨在内忧外患的困扰中度过。达摩罗阇(1486—1504年在位)是柬埔寨历史上第一个被暹罗控制的傀儡国王。虽然他把柬埔寨的领土柯叻、尖竹汶割让给暹罗,但没有换来太平的日子。柬埔寨上层对王位的争夺给外国入侵带来可乘之机,在暹罗的扶植下,安赞(1516—1566年在位)登上王位。但是,安赞并不甘于受制于暹罗,在他的统治下柬埔寨获得短暂的中兴。1510年安赞率军在吴哥城附近击退暹罗军队的进攻,遂把这个地区定名为暹粒,即“战胜暹罗人的地方”,以此来提高民族的自尊和自信。

安赞的继承者巴隆·拉嘉一世(1556—1567年在位)执政时期,由于暹罗受到缅甸的入侵,自顾不暇,放松了对柬埔寨的威胁。巴隆·拉嘉一世乘机出兵攻打暹罗,于1557年、1559年、1562年先后三次主动出击,都取得了胜利,并成功收复了柯叻。

然而,柬埔寨方面短暂的优势并没有挽救其日益衰败的总趋势。暹罗阿瑜托耶王朝在解除了缅甸的军事威胁后,于1593年征调10万大军进攻柬埔寨,并于次年1月占领柬埔寨首都洛韦,将柬埔寨王室成员和9万居民掳往暹罗,文物、财宝抢劫一空,使柬埔寨元气大伤,彻底走向衰落。

根据中国史籍的记载,大约在公元16世纪末真腊改称柬埔寨。从16世纪末至19世纪初,柬埔寨受到暹罗和越南的两面夹攻,政权被置于两国的轮番控制下,领土被两国逐渐并吞,国土面积越来越小。

1693年越南阮氏政权占领原属于柬埔寨的东浦(嘉定),并设立嘉定府。1699年柬埔寨吉·哲塔四世(1675—1695年在位)又被迫将西贡、边和及巴地三省割让给越南。1708年原隶属柬埔寨的河仙华人莫士麟政权,率部归顺越南,河仙亦成越南领土。嘉定与河仙之间的湄公河三角洲遂被越南所掌控。1733年越南阮氏出兵占领嘉定西部的美荻、沙沥地区,后成为越南的定祥省。1739年柬越战争中柬埔寨兵败,被迫将嘉定以南至湄公河的大片土地割让给越南。1747年柬王安东为了获得越南的承认和支持,又把茶荣、巴色(塑庄)献给越南。到了乌迭二世(1758—1775年在位)统治时期,整个湄公河三角洲都落入越南手中。

18世纪下半叶,越南爆发了西山农民大起义,暹罗也疲于应付缅甸的入侵,皆无暇顾及柬埔寨,遂给了柬埔寨一个短暂的喘息时期。柬埔寨国王安侬二世(1775—1779年在位)出兵越南,一度夺回美荻、永隆。接着,因国内发生王位争夺,安侬二世被推翻,收复国土的努力被迫中止。

1794年暹罗曼谷王朝拉玛一世在曼谷为柬王安英加冕,并派兵护送他回国,途中顺便将马德望、吴哥、蒙哥比里、诗梳风和柯叻等地据为己有。此时,柬埔寨的领土比吴哥王朝时期缩小了一半。

1864年4月12日《法柬条约》签订,柬埔寨正式沦为法国的保护国。为了换取暹罗对《法柬条约》的认可,法国将马德望、暹粒、诗梳风三省割让给暹罗。

综上所述,2 000余年以来,柬埔寨的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扶南时期的主要活动范围在现今越南南圻,真腊时期不仅占据柬埔寨本土,还囊括扶南故地,包括现今泰国的东部、东北部和中部,老挝的一部分,最西到达缅甸的蒲甘。15世纪中叶,柬埔寨逐渐衰落,国土被邻国暹罗、越南蚕食,19世纪沦为法国殖民地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更是失去保障。直到1953年柬埔寨获得国家独立,才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国家。

在柬埔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这一带最早的原住民是什么人?他们是什么民族?他们与现今生活在柬埔寨的各个民族有什么传承关系?后来又来了些什么样的移民?这类问题,在我们撰写《柬埔寨通史》的时候必须弄清楚,因为正是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柬埔寨古代文明,使柬埔寨文明具有独一无二的民族特色,成为世界人类文明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根据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东南亚地区特别是柬埔寨历史地理管辖的范围内,有一种被称为昆仑人的人种。

《唐书》卷197林邑传说:“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

昆仑人建立的国家,中国人一概称为昆仑国。

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说:“良为掘伦,初至交广,遂使总唤昆仑国焉。惟此昆仑,头卷体黑。”

可见,昆仑人的体貌特征是:卷发,肤黑。当然这是与中国人相比较而言。中国人生来卷发的很少,皆是黄种人,觉得肤黑为丑。而昆仑人的审美观则与中国人相反,《晋书》卷97四夷传林邑条说:“人皆裸露,徒跣,以黑为美。”

晋朝有一位姓李的太后,因为长得较黑,所以皇宫里的人把她叫作昆仑人。

有的昆仑人,被贩卖到中国当奴隶,被称为昆仑奴。在广州附近出土的两汉墓葬中,曾发现一些黑奴俑,大概就是代表昆仑奴。

昆仑人的语言被称为昆仑语或昆仑音。《慧琳音义》卷81解释说:“昆仑语,上音昆,下音论。时俗语便,亦曰骨论,南海洲岛中夷人也。甚黑,裸形,能驯伏猛兽犀象等。种类数般,即有僧祗、突弥、骨堂、阁篾等,皆鄙贱人也。”这里所说的“僧祗”“突弥”“骨堂”不知该作何解?但“阁篾”则肯定是“吉篾”(Khemers)同音异译。

吴哥博物馆藏人头骨

中外学者几乎一致认为,所谓昆仑人,便是孟——吉篾族(Mon-Khemer)的先民。

孟人和吉篾人一样,是一个很古老的民族,他们的语言和文化特征十分相似,所以人类学上把他们归为一类,但实际上早就分化为两个不同的民族。在东南亚古代史中,孟人曾先后建立了许多国家,有林杨国、顿逊国、盘盘国、狼牙修国、赤土国、堕罗钵底国、罗斛国、女王国等。孟人和吉篾人时而融合,时而分裂,时而联合,时而斗争,此消彼长,此起彼落,扮演着东南亚历史舞台的主角。

柬埔寨地区的早期居民肯定是孟——吉篾人无疑。后来由于民族的分化和迁徙,又出现了占族、华族、京族、老族、泰族、普农族等民族,使当代柬埔寨成为一个以高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的国家。高棉族约有1 178万人(2004年统计),占全国人口的90%。

占族: 现在柬埔寨的占族约有20多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75%。从人种上说,占族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人种,有自己的语言和拼音文字,文字与高棉文、泰文、老文相似,从印度梵文演变而来。占族是东南亚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自称为占婆(Champa),世代在今越南中圻一带生存繁衍。公元2—10世纪曾建立以占人为主体的国家,最初叫林邑国,唐肃宗至德年间(756—758年)改为环王国,五代或宋以后中国史籍称之为占城国。名称虽几经改变,实际是同一种族,同一国家。故《新唐书》卷222下环王传说:“环王本林邑也,一曰占不勞,亦曰占婆。”

占人属于什么种族?有的人类学者将其归为马来——波利尼西亚人种,也有的人类学者将其视为印欧人,其根据如《隋书》卷82林邑传所言:“其人深目高鼻,发卷色黑。”因为深目高鼻及卷发多为印欧人的相貌特征,至于“色黑”,则多系印度的南方人。推测占人的祖先,可能是来自印度的移民。当占城国灭亡后,一部分占人属于越南,一部分占人则居住在柬埔寨,此外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也有少量占人。

柬埔寨的占人是占城国的遗民,主要分布在磅湛省。在柬埔寨语里“磅湛”是“占人村庄”的意思。1471年越南最终征服了占城,6万占人在这次战争中失去生命,占城王族和3万民众成了越南的俘虏。越南并吞了占城的大量土地,剩下一个由占城王族的后裔组成的小朝廷苟延残喘了几百年。直到1720年最后一位王族后裔在越南的逼迫下率众逃入柬埔寨,并死于18世纪初。这就是柬埔寨占族的来源。

柬埔寨的占族除了聚居于磅湛省外,还居住在乌栋至磅湛省的湄公河沿岸、干丹省至贡布省的沿海地区,高原山区省份也有占人的小村落。占人不与高棉人混居,也不和高棉人通婚,自成村落,形成自己的社区。他们建在海岸、河边的村落被称为水边村落,建在内陆、高地上的村落被称为高地村落。住在水边的占人多从事捕鱼、种植水稻和蔬菜,住在内陆的占人务农、经商和从事手工业。他们擅长手工编织,把手工产品运销各地。他们原先信奉婆罗门教,后来由于跟穆斯林交往和做生意,与从印度尼西亚来的穆斯林移民通婚和混居,便逐渐改信伊斯兰教。因此,具有柬埔寨国籍的占人被称为穆斯林高棉人。

华族: 华人移民柬埔寨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纪元之初的扶南国时期,中国就与柬埔寨有了交通往来,也就是说开始有华人到达柬埔寨地区。中国与扶南建立外交关系的开始,实际就是古代连接中国与海外交通的海上丝绸之路畅通的开始。如果没有海上丝路,就不会有中国古代的官员、商人、僧侣、学者、水手来到东南亚地区,柬埔寨也就不会有众多的华人移民。

华人移民柬埔寨的原因,元人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流寓条说得很明白:“唐人之为水手者,利其国中不著衣裳,且米粮易求,妇女易得,室屋易办,器用易足,买卖易为,往往皆逃逸于彼。”为什么要用“逃逸”这个词?因为中国古代大多数朝代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禁止华人移民海外,因此一般情况下华人移民要采取非法途径。也有某些时候,出于某种需要,政府也会开放海禁,但由于历来习惯于以父系血统决定国籍的原则,所以无论华人移民何地,都被视为中国人。只有到了近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承认双重国籍,允许华人、华裔加入当地国籍,在这种情况下,柬埔寨华人变成了华族,以少数民族的身份成为柬埔寨合法公民。

目前柬埔寨有华族人口60万左右(2004年统计),仅金边市就有华族10多万人,其余分布在柬埔寨各地的城市和乡村。华族大多从事商业贸易,进行商品的批发或零售。也有一部分从事种植业和手工业。

有足够的证据显示,历史上华族曾参与创造柬埔寨辉煌的古代文明。吴哥巴云寺有一幅航海的浮雕壁画,驾船的老大,留着胡须,穿着类似华人。据李约瑟考证,有一由多块木板拼制的海舶是中国制造。其他浮雕之船,不管大小,几乎皆为独木舟。

巴云寺浮雕壁画:斗鸡

在战争场面的浮雕壁画中,柬埔寨军队的行伍里,也有打扮如同华人的士兵。华人移民应征入伍,参加保卫柬埔寨的战争,亦是情理中事。

华人融于当地人的生活,与当地人情同手足,水乳交融。巴云寺有一幅描绘斗鸡场面的浮雕壁画,生动地反映了这样的事实。一个蓄着胡须的华族男人,身后跟着一个持钵女人,正与五个耳垂长大的吉篾男人赌博。男人们手里拿着钱,眼睛瞪着斗鸡,妇人的钵里盛着鸡食。这是柬埔寨人喜闻乐见的带有赌博性质的民间娱乐活动。

中国与柬埔寨的商业贸易也仰仗华人。《真腊风土记》唐货条列举了许多柬埔寨人喜爱的来自中国的商品,如:温州漆器、泉州青瓷、明州草席,以及水银、银珠、纸扎、硫黄、焰硝、檀香、草穹、白芷、麝香、麻布、草布、雨伞、铁锅、铜盘、水珠、桐油、蓖萁、木梳、针等,皆是吉篾人喜欢的产品。

巴云寺浮雕壁画:墙上悬挂的雨伞

连家禽饲养的鹅种,也是由中国传过去的。正如《真腊风土记》走兽条所说:“在先无鹅,进有舟人自中国携去,故得其种。”这个记载,已被巴云寺浮雕壁画所证实。在一幅百姓觐见国王的图画上,有的百姓手中抱着鹅,因为鹅是罕见品,故用来敬献给国王。

巴云寺浮雕壁画:献鹅

柬埔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与华族的贡献密不可分。特别是进入近现代以来,华族参加了柬埔寨人民反对英国、日本的殖民统治,争取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目前,华族作为柬埔寨王国的一个少数民族,热爱并忠于多民族的柬埔寨国家,努力和全国人民一道,在柬埔寨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奋斗,把柬埔寨推上真正和平、独立、中立的发展道路,建设繁荣、昌盛、幸福的柬埔寨。

京族: 柬埔寨的京族与越南的京族同种同源,是从越南迁徙来的。京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所以京族往往被称为越南人。如果追本溯源,京族的先民在秦汉时代属南越国,后归交趾郡,与骆越有某种亲缘关系。京族是古骆越人后裔,之后融合中南半岛的土著占人、吉篾人,形成今日之京族。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京族的母语京语跟越语相通,属于南亚语系,故京族被视为南亚语系民族。

京族从公元17世纪末开始移居柬埔寨。19世纪法国统治柬埔寨时期从越南招募大批京族到柬埔寨种植橡胶和胡椒,是为第一批劳工移民。根据1950年的统计,柬埔寨京族有29万人。1979年伴随越南武装入侵柬埔寨,京族移民一度超过70万。1989年9月越南军队全部撤出柬埔寨,一部分京族又回到越南。据2004年柬埔寨人口统计,柬埔寨京族人口50万。他们居住在柬埔寨,但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惯,很少与高棉人接触往来。他们的职业多为小商贩、手艺人,也有从事捕鱼和水稻种植者。

老族: 老族是老挝的主体民族,属于泰——傣系民族,源于怒江、澜沧江中上游地区的哀牢人。“哀牢”就是“老”。在老语里“老”是“我们”的意思,“哀”是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相当于汉语里“阿三”的“阿”。哀牢原是这个民族的自称,后来变成他们的族称。哀牢人是云贵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活动于怒江、澜沧江中上游的哀牢山一带。历史上老族曾建立过许多政权,诸如哀牢国、滇越国(乘象国)、澜沧国、南掌国等,如今的“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即是从澜沧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柬埔寨历史上的真腊国时期曾于公元705—707年分为水真腊和陆真腊两部分,陆真腊又叫文单国,“文单”即Vientiane,“万象”的音译。陆真腊的政治中心在今老挝万象。因此,早在陆真腊时期就有老族在柬埔寨居住,这是不争的事实。

现今柬埔寨的老族人口约2.5万,分布在东北部上丁省、柏威夏省与老挝接壤的山区。老族主要从事农业、渔业和畜牧业。

泰族: 泰族是泰国的主体民族。公元13世纪以前,泰族居住的现今泰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在真腊国的统治之下。1238年室利·膺它沙罗铁(Sri Indradita)领导泰族推翻吉篾人的统治,建立了素可泰王朝。以后的几个世纪,泰人和吉篾人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双方互有胜负。古代东南亚国家地广人稀,战争的目的主要是争夺财富和劳动力。当泰人方面获得胜利时,便从柬埔寨大量掳掠人口,特别是工匠和手艺人。反之,吉篾人取胜,便从泰国掳掠妇女和劳动力。因此,泰人在柬埔寨居住生活的历史十分悠久。另外,由于泰国和柬埔寨的领土范围和边界多次发生变动,当地居民虽然没有迁徙,但国籍亦会随之发生变化,使得有些吉篾人持泰国籍,而一些泰族人又持柬埔寨国籍。

目前,在柬埔寨居住的泰族人口约有2万,大部分居住柬埔寨西部泰柬边境地区,聚居于马德望省、奥多棉吉、班迭棉吉省、暹粒省、戈公省。泰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渔业和森林采集、狩猎。

普农族: 普农族是柬埔寨的土著民族,由普农、莫农、库伊、布老、斯丁、比耶、比尔、嘉莱、瑞德等部落组成,讲高棉方言,信奉原始宗教和佛教。其生活来源依靠种植旱稻、狩猎和捕鱼。人口10万,居住在柬埔寨东北部腊塔纳基里省、蒙多基里省、上丁省人烟稀少的山区。 ElEwF3q6cZ+o5yIT28Teb/AUdknud5/LiN5CIbqpyoZhf6T57jO7UPBnil7Shl6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