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早期真腊(公元7—8世纪末)

真腊的国名和疆域

中国古籍有关真腊的记载最早见于《隋书》。《隋书》是唐朝魏征等人奉诏撰写的隋朝的国史,记载了从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至隋恭帝义宁二年(公元618年)共计38年的历史。《隋书》卷82真腊传也记载同一时期真腊的情况:

“真腊国,在林邑西南,本扶南之属国也。去日南郡舟行六十日,而南界车渠国,西有朱江国。其王姓刹利氏,名质多斯那。自其祖渐已强盛,至质多斯那,遂兼扶南而有之。”

真腊的国名最初见于《隋书》,就是说大约在公元6世纪隋朝的时候,中国人就已经知道这个国家,并称之为真腊。真腊是中国人加给这个国家的名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其来源和含义是什么?迄今学者们尚未找到满意的答案。至于真腊人则自称为吉篾或甘孛智。

《隋书》卷82真腊传:“真腊又名吉篾。”

《旧唐书》卷197真腊传:“南方人谓真腊为吉篾。”

《新唐书》卷222下真腊传:“真腊一名吉篾。”

《宋史》卷489真腊传:“真腊一名占腊。”

周达观《真腊风土记》:“真腊国或称占腊,其国自称甘孛智。今圣朝按西蕃经,名其国曰澉蒲只,盖亦甘孛智之近音也。”

《明史》卷324真腊传:“(真腊)宋庆元(公元1195—1201年)中灭占城而倂其地,真腊人自称吉篾,因改国名为占腊。元史仍称真腊。……其国自称甘孛智,后讹为甘破蔗。万历(公元1573—1620年)后改为柬埔寨。”

从上面所引中国古籍记载,我们可以明晰地知道,真腊人自称吉篾,乃是指族名。其国名应是Kamboja,中国译为甘孛智、澉破蔗、澉蒲只,明万历年后才统一译为柬埔寨,并沿用至今。至于“占腊”一名,原是公元12世纪真腊灭了占城以后一度使用的称呼,而且是宋朝时期中国人对它的称呼。

真腊国的疆域,最初并不广阔,其祖先大概发轫于现今泰国东北部被称为上高棉的地区。因为在上高棉的武里喃府、素攀府、四色菊府及邻近的一些府,迄今仍保存着数十个早期真腊时代的宗教遗址,当地华人称之为石宫,这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吉篾式古建筑物。在每一个石宫的周围,必然有一个吉篾族的居民聚居区,尽管现在这些地方已经被泰族或其他民族居住,但在石宫新建和昌盛的年代,其主体民族是真腊王国统治下的吉篾族,恐怕是没有疑义的。

古吉篾碑铭

笔者曾多次到泰国武里喃府的帕侬诺石宫进行实地考察,撰成《帕侬诺石宫和真腊古史考证》一文。 其中罗列了一些证据证明真腊的祖先发轫于此。帕侬诺石宫的准确位置是北纬14°31′56″,东经102°56′42″。在柬埔寨语里,帕侬(Phanom)是山的意思,诺(rong)即伟大,帕侬诺是“伟大的山”。其实这座山并不高,海拔仅383米。之所以被誉为伟大,恐怕跟山上建了神圣的石宫有关。泰国艺术厅在修复石宫时发现了一些古代碑铭,将其编入《泰国碑铭集》。其中第2号碑铭是古吉篾文,镌刻于公元989年,第一次提到“帕侬诺”这个名称,说明起码从公元10世纪起,这个地方就一直被称为帕侬诺。碑铭里提到几位爵位很高的大人物,购买土地,用来修建石宫。

第3号碑铭是梵文和吉篾文,大约镌刻于公元968—1001年。碑铭的第一句话就是婆罗门教的赞颂:“哦姆,拉摩湿瓦(向湿婆致敬)。”文中提到真腊国王Rajendravarmen Ⅱ(公元944—968年在位)和Jayavarmen Ⅴ(公元968—1001年在位)。这两位国王都向帕侬诺石宫捐赠了土地和奴隶。这段时期真腊的首都在吴哥,而二位国王却不辞辛苦到现今泰国武里喃府来捐赠,只可能解释为因其祖先发轫于此,所以不惮千里来祭祖。

第7号和第9号碑铭是吉篾文和梵文碑铭,约镌刻于公元12—13世纪。文中提到两位重要人物的名字即纳梨塔拉蒂(Naritnatip)和喜拉雅(Hinraiya),他们出身太阳系的王族。 但是柬埔寨历代国王世系里没有他们的名字,说明他们是统治帕侬诺地区的侯王。喜拉雅在碑文里谈到他的身世,他的父亲是纳梨塔拉蒂,后出家修行,擅长预言,是婆罗门的领袖。喜拉雅从15岁起学习诵读经书和宗教礼仪,16岁完成学业。18岁去猎象,表现得十分英勇,临危不惧。20岁那年,他为其父刻了一尊石雕像,置于帕侬诺山上,和湿婆的神像一起供奉。文中以无限崇敬的语气,赞美湿婆神的伟大,特别是提到湿婆神在盖拉雪山居住的那段历史,因为盖拉雪山是婆罗门教湿婆教派心目中的圣地。由上述碑铭材料可以知道,真腊国王或地方侯王之所以捐献土地和钱财来修建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的石宫,是因为他们必须依靠神权来维护其统治。换言之,他们要证明神把统治权通过宗教领袖交给世俗领袖。有的时候,宗教领袖和世俗领袖合为一体,石宫就兼有寺庙和王宫两种职能。

早期真腊王朝世系

真腊的开创者,即第一代国王名叫抜婆跋摩一世,意思是“被湿婆神保护的人”,约公元550—600年在位。根据柬埔寨碑铭和中国古籍的记载,抜婆跋摩在公元540年前后发动了征服扶南的战争。扶南不敌,节节败退。扶南的首都原在特牧城,位于今柬埔寨波萝勉省之巴普农地区。《新唐书》卷222下扶南传说:“(扶南)治特牧城,俄为真腊所并,益南徙那弗那城(即婆罗提拔城)。武德(公元618—626年)、贞观(公元627—649年)时,再入朝,又献白头人二。白头者,直扶南西,人皆素首,肤理如脂,居山穴,四面峭绝,人莫得至,与参半国接。”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扶南受到真腊攻击被迫迁都后,并未亡国,只是疆域缩小了,武德、贞观年间依然遣使入贡中国,还送来2个“白头人”,大概是白布裹头的伊斯兰教徒,因其皮肤白皙如脂,不同于东南亚人,故被视为稀奇之人。文中说到,白头人居住的地方“与参半国接”,而“参半”(changban)在泰老语中是“大象之家”的意思,“参(chang)”是大象,“半(ban)”是家或村子。参半国在今老挝万象西部50公里。现今泰国东北乌隆府的班菩(Ban Phu),即菩村,发现一批史前壁画和佛教文化遗址,笔者曾和泰国学者一同去那里考察,发现班菩就是参半国故地, 而所谓“白头人”当是巴基斯坦、孟加拉的伊斯兰教徒。

真腊第一代国王抜婆跋摩死后,由其弟摩诃因陀罗跋摩继位,因陀罗跋摩的意思是受因陀罗神保护之人。在中国古籍中,他被称为质多斯那。《隋书》卷82真腊传说:“真腊国……其王姓刹利氏,名质多斯那。自其祖渐已强盛,至质多斯那,遂兼扶南国而有之。”这里说的“其王姓刹利氏”,其实不是他的姓,而是指他是刹帝利阶层,他的真名叫质多斯那。他的祖先已使真腊逐渐强盛,到了他的手上,才真正兼并了扶南。

这里,中国史籍的记载与柬埔寨碑铭的记载发生了冲突。按照碑铭的说法,兼并扶南的大业是由真腊第一代国王抜婆跋摩完成的。而中国古籍则说:“至质多斯那,遂兼扶南国而有之。”质多斯那就是抜婆跋摩的弟弟因陀罗跋摩。究竟是抜婆跋摩还是因陀罗跋摩(质多斯那)完成了对扶南的兼并?柬埔寨碑铭和中国古籍孰说为是?法国学者伯希和提出一种解释,他认为柬埔寨碑铭的记载无疑是可靠的,而中国古籍的记载也有其道理。他说:“其兼并扶南者,应为质多斯那之兄抜婆跋摩。” 中国史籍为什么会记成质多斯那呢?是因为中国人得知此事的时间较晚,是在质多斯那死后他的儿子伊奢那先(吉篾碑铭称为伊奢那跋摩)在隋末公元616年遣使访问中国时,才知道此事的,因而误记为质多斯那。查吉篾碑文,真腊发动兼并扶南的战争确是在抜婆跋摩在位时的公元550年左右,然而统帅大军攻陷扶南的将军则是其弟质多斯那。如今柬埔寨巴扶龙仍保存着质多斯那为庆祝征服扶南胜利而塑的神像。真腊征服扶南的战争是一个长期过程,从公元550年开始,沿袭至公元7世纪上半叶才完成。因此说,无论柬埔寨的碑铭或是中国史籍,都是可信的。

质多斯那死后,“子伊奢那先代立,居伊奢那城”。 伊奢那先约公元615—635年在位,此时的真腊首都在伊奢那城,其地在今柬埔寨磅同东北的三坡波雷库(Sambor Preykuk)。当时真腊首都伊奢那城的情况是,“郭下二万余家”。以每家平均5人计,则该城已有10余万居民。除首都外,全国还有30座大城,“每城数千家”,全国当有上百万人口。伊奢那先统治时期,对外“与参半、朱江和亲,数与林邑、陀桓二国战争”。即采取北联参半、朱江,向南抗拒林邑、陀桓的外交政策。为了防止王族子弟争夺王位的内讧,确保长子继承制的实行,新王一即位就要对其他兄弟施以酷刑,把他们搞成残废,逐出京城,不得做官。

伊奢那先死后,抜婆跋摩二世继位,在位时间约公元636—656年。在他执政区间,真腊的政局比较稳定,国王热衷婆罗门教,特别提倡湿婆教派。

抜婆跋摩二世之后,由阇邪跋摩一世即位。在位时间公元657—681年。他善于用兵,征服了现今老挝的中部和北部,使真腊的疆域北部扩大到中国云南边境,与大理的南诏国相邻。南部到达湄公河下游,包括今天的柬埔寨、老挝南部和越南南部。

阇邪跋摩一世死后无嗣,由其侄女阇耶提黛维继位,在位时间公元681—713年。由于这位女王没有能力掌控朝政,王室的凝聚力下降,遂使真腊分裂为陆真腊和水真腊两部分。

陆真腊和水真腊

关于真腊的分裂,《旧唐书》卷197真腊传是这样记载的:自神龙(公元705—707年)以后,真腊分为二:半以南近海多陂泽处,谓之水真腊;半以北多山阜,谓之陆真腊,亦谓之文单国。文单译自Vientiane,即今老挝之万象,有时译永珍。《新唐书》卷222真腊传说:“水真腊,地八百里,王居婆罗提拔城。陆真腊或曰文单,曰婆镂(Poluag王都),地七百里。王号‘笪屈’。”专治老挝史的学者申旭认为,“王号‘笪屈’”应是“王居‘笪屈’”之误,“笪屈”是老挝地名“他屈”的异译。他屈是陆真腊初期的都城,后来迁都文单后,才叫文单国。

至于水真腊的疆域,《旧唐书》卷197真腊传说:“水真腊国,其境东西南北约员八百里,东至奔陀浪州(今越南南部藩朗),西至堕罗钵底国(今泰国佛统),南至小海(暹罗湾)。”根据柬埔寨发现的碑铭记载,水真腊有两个王朝世系:太阳王朝和月亮王朝(又叫太阴王朝)。太阳王朝定都湄公河流域的桑比补罗,即今柬埔寨三坡。月亮王朝的首都是阿迪塔补罗,其城的位置待考。

陆真腊和水真腊分裂的时间,学术界颇多争议。《旧唐书》说“自神龙以后,真腊分为二”,没有说“神龙年间,真腊分为二”。所谓神龙年间指公元705—707年,就是说真腊分裂应在公元707年以后。那么我们要问:究竟后到什么时候呢?根据《册府元龟》记载,唐中宗神龙三年(公元707年)五月真腊国遣使贡方物,这个真腊国,显然指的是尚未分裂的真腊国。但到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六月,“文单国、真腊朝贡还藩”。这里明确记载分为两国了。所以推断,真腊分裂应在公元707—710年之间。

虽然真腊一分为二,但不妨碍两个国家都同时与中国保持友好睦邻关系。在分裂为陆真腊和水真腊两部分的将近1个世纪的岁月里,贡使往返不绝于途。《新唐书》卷222真腊传说:“(陆真腊)开元(公元713—741年)、天宝(公元742—756年)时,王子率其属二十六来朝,拜果毅都尉。大历(公元766—779年)中,副王婆弥及妻来朝,献驯象十一;擢婆弥试殿中监,赐名宾汉。是时,德宗初即位,珍禽奇兽悉纵之,蛮夷所献驯象畜苑中,元会充廷者凡三十二,悉放荆山之阳。及元和(公元806—820年)中,水真腊亦遣使入贡。”

如果拿陆真腊和水真腊相比,似乎陆真腊跟中国的关系更为密切,不仅遣使中国的次数多,贡使的级别高,王子和副王都来过,而且被封为中国的官爵“果毅都尉”和“试殿中监”,简直就像一家人一样。

外国贡使来到中国,便可以享受优渥礼仪待遇。他们将随船带来的方物土产作为贡品呈送中国朝廷以后,照例会得到丰厚的“赏赐”,包括丝绸、瓷器和金钱,其价值往往是送来贡品价值之数倍。这就是中国历代执行的“怀柔远人”“厚往薄来”的政策。除此而外,使团成员在中国的开销亦由中国历代官方负责。《唐会要》卷100载:“证圣元年(公元695年)九月五日敕,蕃国使入朝,其粮料各分等第给。南天竺、北天竺、波斯、大食等国使,宜给六个月粮;尸利佛誓、真腊、诃陵等国使,给五个月粮;林邑国使,给三个月粮。”古时官吏的俸禄,都是折成粮食计算。

朝贡制度的建立,虽然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但究其实质来说,是王朝政府之间的一种官营贸易。这种贸易方式是互利共赢的。由于历代朝廷方面提供了种种优惠措施,保证了朝贡国方面获益更大。利之所在,趋之若鹜,历代朝廷方面的“筑巢引凤”政策,引来各国商船相望于途,使海上丝路一直保持畅通不衰。

在陆真腊频繁与大唐联系的同时,水真腊与大唐的交往却渐趋冷落,这是因为上层内讧使水真腊又分出几个敌对的小国。大约在公元774—787年间,隔海相望的爪哇岛上的夏连特拉王朝以海盗的方式,不断骚扰进攻中南半岛上的水真腊和占婆,并于公元787年攻陷了水真腊太阳王朝的首都桑比补罗,将水真腊国王摩希婆提跋摩杀害,带着他的头颅及被俘王室成员,以及大量掠夺的财物,返回爪哇。从此,水真腊被置于夏连特拉王朝的控制之下。

水、陆真腊复归统一

阇邪跋摩二世是使水、陆真腊复归统一的真腊国王。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历史记载不详,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他统治时期留下的碑铭,也就是说,缺乏当事人留下的记载。虽然有后代的碑铭提到他,也都是后人的追述。尽管如此,从一些零星的记载我们知道,他是从爪哇回来的。学者们推测,他大概是公元787年夏连特拉王朝攻破水真腊首都桑比补罗时被掳往爪哇的王室成员,他出身水真腊阿宁迭多补罗太阴王朝世系,他是尼栗波提因陀罗跋摩国王的曾孙,不属于罗贞陀罗跋摩一世的世系。关于他父亲的情况一无所知。他和他的家族居住在商菩补罗,那里大概是他家的世袭封地。因为他是王室后裔,被掳至爪哇后,被夏连特拉王朝作为人质扣留下来。他在被掳之前,便立下统一水、陆真腊的雄心壮志,所以在被扣留于爪哇期间,潜心研习夏连特拉的政治统治,特别是对夏连特拉王朝如何利用宗教来增进王室权威,实现富国强兵的经验感兴趣。他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实现自己立下的政治抱负,并寻找机会从爪哇逃回国内。他被水真腊末代国王摩希婆提跋摩的旧臣们拥戴为王。公元802年,阇邪跋摩二世宣布脱离夏连特拉王朝而独立。

最初一段时间,阇邪跋摩二世所能控制的范围仅限于洞里萨湖周边地区,他派出军队逐一讨伐各省,他的首都也随着战事的发展而不断迁徙,因而在很多地方留下了都城的遗址,直到最后定都吴哥东北30公里的因陀罗山(亦称荔枝山),所以,由他开启的王朝被称为吴哥王朝。

关于阇邪跋摩二世统一水、陆真腊的时间,最初西方学者伯希和(P.Peliot)和马司帛乐(H. Maspero)提出是在公元802年。后来戈岱司(G.Coedes)指出,公元802年是阇邪跋摩二世在因陀罗山建都的时间,并非统一水、陆真腊的时间。中国学者黄盛璋也认为,定都因陀罗山同统一水、陆真腊的行动计划有关,但不等于已经统一了水、陆真腊。中国古籍的记载也充分证明了这个论断的正确。《新唐书》卷222真腊传说:“元和中(公元806—820年),水真腊亦遣使入朝。”《旧唐书》卷197真腊国条说:水真腊于“元和八年(公元813年)遣李摩那等来朝。”从这两条记载看,公元802年之后,至迟于元和年间,水真腊都还单独存在,并遣使中国,说明公元802年不可能是水、陆真腊统一之年。鉴于如此确凿的证据,法国学者杜旁(P. Pupont)否定了伯希和公元802年统一之说,把统一时间推迟到公元813年之后。中国学者陈显泗进一步指出,《册府元龟》中还有更晚的时间提到水真腊的存在。例如《册府元龟》卷972说:元和九年(公元814年)“九月,真腊国遣使朝贡”。这里说的真腊,其实是指水真腊,因为自从水、陆真腊分裂后,《册府元龟》在说到陆真腊时皆称文单,凡言真腊皆指水真腊。然而这还不是最后一次提到水真腊。《册府元龟》卷995说到24年后“开成三年(公元838年)八月甲辰,安南奏,得驩州状申,水真腊国差王子领兵马攻伐环王国,今差兵士赴驩州防遏”,说明迟至公元838年水、陆真腊还并未合并。而阇邪跋摩二世逝世的时间是公元850年,如果统一真腊果真是阇邪跋摩二世的丰功伟业的话,那么统一时间只能定在公元838—850年之间。

作者点评

真腊是继扶南之后在柬埔寨出现的又一个由吉篾人建立的政权,或者说是一个新王朝。它承袭了扶南的全部历史、文化遗产,并将其推向新的辉煌和高潮。

抜婆跋摩一世是真腊的开创者,亦是第一代国王。大约在公元6世纪即隋朝的时候,中国人就已经知道这个国家,并称之为真腊。真腊是中国人加给这个国家的名称,真腊人则自称为吉篾或甘孛智。真腊国的历史很长,前后经历了15个世纪。抜婆跋摩在公元540前后发动了征服扶南的战争,10年后登基为真腊国王,到公元8世纪末,被称为早期真腊时期。公元707—710年之间,阇耶提黛维女王没有能力掌控朝政,真腊分裂为陆真腊和水真腊两部分。陆真腊又叫文单,其政治中心在今老挝万象,统治着柬埔寨北部的山地;水真腊,地八百里,位于柬埔寨南部近海的陂泽,首都是婆罗提拔城。无论是陆真腊或是水真腊都与中国保持着友好的外交关系,贡使不绝,海上丝路保持通畅。公元774—787年间,隔海相望的爪哇岛上的夏连特拉王朝以海盗的方式袭击真腊和占婆,并于787年攻破水真腊太阳王朝的首都桑比补罗,将其国王杀死,王室成员掳往爪哇,水真腊被置于夏连特拉王朝的掌控之下。直到公元802年情况才发生变化,从爪哇逃回的真腊太阴王朝的王室子弟阇邪跋摩二世,被拥戴为真腊国王,宣布脱离夏连特拉王朝而独立。公元838—850年之间阇邪跋摩二世使水真腊和陆真腊复归统一。

早期真腊的历史因缺乏史料记载,梳理起来非常困难,特别是几个重大的历史拐点,比如:真腊灭亡扶南的年代,真腊分裂为陆真腊和水真腊的年代,水真腊被置于爪哇夏连特拉王朝控制之下的年代,陆真腊和水真腊复归统一的年代等,都是很关键的问题,一直众说纷纭。由于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广搜证据,多方考证,才使这些问题变得明晰起来,不能不算是对柬埔寨历史研究的一项重要贡献。

从第一代国王抜婆跋摩一世开始,早期真腊的历代国王的名字后面都加上“跋摩”二字,意为“受神保护之人”。若属湿婆教派,则是“受湿婆神保护之人”;若属毗湿奴教派,则是“受毗湿奴神保护之人”。由此看出早期真腊神权与王权已高度结合,神即是王,王亦是神。宗教在维护国家政治统治方面越来越显示出举足轻重的作用。

公元550年抜婆跋摩一世战胜扶南,创建真腊王国,翻开了柬埔寨历史新的一页,抜婆跋摩一世也因此成为柬埔寨英雄而被载入史册。到了阇邪跋摩一世时期(公元657—681年在位),征服了现今老挝的中部和北部,使真腊的疆域北部扩大到中国云南边境,南部到达湄公河下游,包括今天的柬埔寨、老挝南部和越南南部,奠定了真腊作为东南亚泱泱大国的基础。阇邪跋摩一世的侄女阇耶提黛维女王继位后,缺乏有效的执政能力,上层统治阶级发生内乱,致使真腊分裂为水真腊和陆真腊两个部分。国力的削弱招来爪哇夏连特拉王朝的入侵,并于公元787年将水真腊置于它的控制下。直到公元802年情况才发生变化,从爪哇逃回的真腊王室子弟阇邪跋摩二世摆脱了夏连特拉王朝的控制,重新将水、陆真腊合二为一。早期真腊兴衰交替的历史充分说明,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国家的兴衰,取决于自己内部是否团结、统一。 kH83kaucA0UFcUx6J3jDIyvIIZFZG44vrAM665QuPWHhEulJt8+X2M30A6oj330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