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作文写作乏力,仅仅是学生的问题吗?高中语文教学做得不够的地方在哪里?带着这些疑问,作者做了深入调查和反思。
作文教学时间少,写作训练不足。新课程背景下,每周4课时(原来每周6课时),加之周末不补课,教学时间明显减少。开设选修课,教学内容明显增加,特别是初中、高中知识的衔接出现问题,不少初中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应具备的能力,还要高中来建构。如果每周安排一次写作教学,就要占用2节课,就只剩下2节课,又无法完成其他教学任务。教学时间紧迫,导致写作训练严重不足。
作文教学安排随意,教学设计不系统。不少语文教师上作文课浮光掠影,布置一个作文题,安排学生独立写作。至于写什么,从哪些方面写,教师很少有作为。
作文教学无重点,操作步骤不连贯。教师的导、学生的练都需要教师通盘考虑。选点要集中,难点要突破,训练要反复,兴趣要培养,反馈要及时,资源要整合,读、写、评、改要连贯。而现实情形是一些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安排随意,忽视效果,无回环关注,无资源整合,训练没有连贯性。甚至一个作文写了两三周才评讲,学生们早已忘到九霄云外。教师指导草草,学生收获寥寥;学生写作昏昏,教师批阅伤心。
针对这些问题,两位作者苦苦思索突破点在哪里?应当如何改变?反复思量后,通过研究从中觉醒、感悟。陈默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年第1期)《作文需悟》一文中充分论述。
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学生有“三怕”,一怕学古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其中,怕写作文的人占到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六十。学生之所以厌恶写作,究其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情形:一是急功近利的社会思想影响了他们,他们认为富有不需学诗,富贵不必为文,高考作文不会拉多大差距,打心眼里并不愿意尝试写作;二是部分教师教学,不切实际,舍本逐末,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而偏重技法培训,不注重创设创作及交流的机会而偏重按标准评分,不注重培养持久的创作激情而注重应试得分练习;三是学生习惯于关注教师给定的评分而非坚持以我手写我心,表达其真正的内在思想,久而久之便成了一个“无病呻吟”的人,言之无物,内容空洞,作文越写越差,越差越怕。经过实践总结,以下几种途径较容易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一个人学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观察、模仿、阅读、听课(讲)、尝试、探索、诵记、训练、反思、体悟、合作交流等。树立“作文需悟”的理念,重点要求体悟学习,这个观念既针对教师,也针对学生,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作文的“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悟”从阅读开始。读自然,以怡情。风花雪月,草木虫鸟,流水墓冢是诗人抒发情感的寄托,也是普通人表情达意的依据,让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陶冶情操,实现情感积淀,为其写感悟奠基。读美文,以修身。先贤圣哲、中外名家之文,大多有“比德”之功效,让学生读此类作文以便接受圣贤的思想,加强自身修养以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德”的规范。读人生,以明理。生活需要积淀,经历需要丰富,人生需要阅读,这样才能让自己成为明理之人,也让作文思想更加丰富而深刻。因此,阅读是作文之源,只有认识丰富才能有话可说。
“悟”从探索开始。为文的探索是系统的,具体包括探索遣词,培养准确用词的能力;探索造句,做到文从字顺;探索写段,让段落符合主题要求;探索为篇,让篇章辞采华丽,材料丰富,思想深刻。只有让学生以个体投入,才能实现个体的腾飞。
“悟”从模仿开始。让学生模仿同班同学,让他们感受到这样的文章其实自己稍微努力就能赶上,因为自己本身就和他们是一个起跑线上的人,树立信心;让学生模仿自己的老师,学习教师的遣词造句的能力,以便立刻实现面对面交流,达到迅速提高的目的;模仿名家,学习名家的深邃思想,谋篇布局方略,以便树立远大的写作目标。
只有教师教育学生作文是从悟开始的,并且让学生有悟的时间和机会才有可能真正让学生热爱写作,写出水平,激情不减。
在教学中,我们要找到合理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进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参与态度、参与方式、参与质量等都决定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学生提供创设创作及交流的机会。
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学生更容易接受;当学生的思想可以多渠道表达时,更容易刺激其创作欲望。因此,教师设置作业时要尽可能宽泛,如布置命题、半命题作文可以设置多个标题,布置材料作文时可以给出多则材料选择一则来进行写作,文体尽可能不加限制等。只有在宽泛的设题条件下学生才能找到写作的兴奋点,进而写出高质量的作品。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要求学生个人创作,运用“三定”原则对学生进行检测,即定题、定时、定量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在压力之下认为作文枯燥乏味,以至于和教师的期望渐行渐远。这时,我们不妨交叉使用个人创作、小组创作、师生合作的方式进行创作,达到既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又激发其作文兴趣的目的。小组创作可以坚持“三同”原则,即同题、同时、同要求,所谓同要求即小组规模大体一致,各设一名组长,成员男女搭配,各组平均水平基本相当,角色包括主笔、修改者、成果发布人等。师生创作可以分三步完成:写,师生同题、同时参与创作;比,师生将各自创作的作品提供出来参与交流、评比;改,将提供交流的文章提交全班讨论,将大家认为可以完善的地方加以修改,达到优秀的标准。在看似游戏的方法之下产生写作兴趣。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明确指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写作的热情,教师只有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关照他们渴望获得名誉、赏识、高度评价的心理,他们写作的原动力才有可能不减。因此,教师可以将优秀作文印发给全班学生,或者让作者在全班大声诵读,或者将文章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让学生有被认可的感觉,以激发其做得更好的愿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由此可见,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因此,和学生多交流,唤起他们主动参与写作,追求主动发展的热情尤为重要。
教师可以设置有吸引力的主题要求学生以随笔的方式写日记、周记,不限定字数和文体,让学生随意挥洒,让每一个学生在挥洒个人才情的过程中找到最适合自己写作的文体,同时实现自我肯定,以强化其写作热情。
教师批阅学生作文时,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及时用语言加以鼓励甚至将文章提请全班交流对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尤为重要,教师的一字一词、一颦一笑都是对学生莫大的鼓励。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会爱上写作,也会写得更好更轻松。
教师和学生可以约定期限比一比在同等时间谁发表的文章更多、质量更高,学生会有更高的自我期许,教师也可辅以力量加以修改、推荐,在班级内兴起一股热爱写作、热爱发表之风,也以此激发学生经久不衰的写作热情。
基于这些想法,我们查阅资料,我们找到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多写多改,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
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们想到要改变学生的写作现状,走老路不行!改变教师的写作教学策略势在必行!接受新理念,我们在行动;实施新理念,我们在践行。写作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如何促使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如何让学生克服写作时的恐惧心理、乐意表达、勇于表达?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水平与自主写作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健康真实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改变学生的思维,写出个性化的作文?由此,我们提出: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聚焦与突破”策略研究,探索出可操作、可推广的改变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