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高中学生作文现状之考察

2011年,四川省高考作文阅卷场上,来自四川师范大学的第三组组长杨亦军教授在场上直言:“我看陶渊明、司马迁、苏轼都看麻木了!”顿时引起了全场阅卷教师共鸣。

为何这样?我们返校深入调查,发现高中生作文主要存在“四缺”。

一是学生写作兴趣缺少,怕写作文。两位作者在一市四县的高一新生中下发调查问卷500张,收回有效调查表478张,调查显示,60%以上的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敬而远之。其中一个学生可怜兮兮地告诉我们:“老师,我也想写好作文,我也想在考场上得高分,我也想成为同学崇拜的才子,但我只会记流水账,我只能平铺直叙,我对作文没有兴趣,每一次都是凑足字数、每次都是那点可怜的分数,渐渐地便害怕写作文了。看到考试作文,我一片茫然,手脚冰凉。”学生一听到要写作文,就愁上眉梢,一听说不写作文,就欣喜若狂。

二是学生写作素材缺乏,言之无物。学生生活阅历浅,整天“三点一线”,观察社会少、阅读有限,导致素材积累有限。写作时便抓耳挠腮,搜肠刮肚,东拼西凑,草草应付。高一新生第一次写的周记,我们批阅后统计了相关情况:70人中,20人字数不足200字,25人字数在300字左右,13人字数在400字左右,5人字数在500字左右,病句比比皆是。

三是学生写作技巧缺位,杂乱无章。平常毫无章法的随意训练,导致学生审题不准,写作偏题跑题;主次不分,层次混乱;详略不当,中心不突出;陈词滥调,言之无物;语言平淡,缺少亮点。

四是学生思维能力缺失,肤浅片面。文笔幼稚,无深入思考,随意写作,毫无布局,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开头茫茫,结尾草草。

语文教育是青少年吸纳民族文化的主渠道,而作文是学生形成自由思考和独立人格的必不可少的文化手段。语文教育也可以称为人文教育,它的目标,就是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促进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和自我实现,促进完整人性和完全人格的发展。而语文作文教学的重点是促使学生自由思考,将思考内容或过程进行独立表达,让他人明白作者的思想,通过这种方式影响他人,帮助作者和读者走向成长和成功。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定位之下,高中学生学习作文的现状、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现状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和关注的地方,具体表现如下。

一、高中生作文学习的现状

1. 学习兴趣不浓

“兴趣并不在于看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可如今一些中学生受到不读书的浮躁的社会风气的影响,难以耐心挖掘知识的奥秘。经典语句丧失了它独特的感召力,作文丧失了它应有的尊严和地位,学生把它放在了无所谓的地位,让它成了“鸡肋”甚至“盲肠”,对于作文的态度是敬而远之。学生作文兴趣不浓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他们没有崇拜经典的思想,没有欣赏美的感觉,没有把作文当作表达自我的手段,没有把作文放在帮助自身发展、辅助自己成功的地位去对待。二是部分学生学习意志不坚定。在语文老师的再三劝说下,很多学生明白了作文的重要性,他们开始尝试积累语言基础知识、阅读经典著作、尝试写作,但是,大多学生因为没有氛围而坚持不下去,他们中途放弃了,开始了所谓“得分点”的钻研。三是师生关系不够融洽。今天的作文课堂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教师教学挥汗如雨,学生学习气喘吁吁。”究其原因,教师在为学生成绩而努力,学生在为躲避而喘息,教师和学生在玩“猫和老鼠”的游戏。教师因为学生听作文课不认真而在教室内走动,用火眼金睛寻觅谁在干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而学生为了所谓的“增分”而费尽心思逃避语文教师的目光。这样,教师严厉打击,学生坚决躲避,师生关系变得不融洽是学生作文兴趣不浓的又一大原因。

2. 作文能力堪忧

作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作文创造能力,当前,高中学生的这方面的能力堪忧。毫无素材,学生对经典素材的积累处于空白状态,每次作文都靠“憋”;写不通顺,学生因为少积淀,极少思考如何表达,在写作过程中字句不顺,少有学生会谋篇布局。思无条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实践写作,学生针对相应话题很难条理化、序列化、逻辑化阐释。难出文采,在写作训练过程中,极少有人能够体现语言流畅、生动形象、富于情感、简练而有深意。

二、教师的作文教学现状

1. 教学观念陈旧

传统教学观念是把学生教出成绩,教师的教育手段主要是讲授和练习,重点在教学生学会,很少思考教学生会学;重点在给学生判分、定级,很少思考如何矫正、提高;重点在追求结果、分数,很少用时关注过程、兴趣;重点在应付考试,很少关心能力培养。甚至出现“三重三轻”现象,即重课堂操作轻基本素养、重课内学习轻课外涉猎、重作文实践轻体验教育的现象。

2. 教学目标不明

素质教育自提出以来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但是由于高考方案没有改变,所以学校评价教师的方案也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教师手上捧着新教材、新的考试大纲,针对作文,很多教师自己也不明确教什么、怎么教,目标不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创作能力,而是坚持对准高考试卷的基础得分。

3. 写作素养不高

具体表现在:一是阅读不够,受各种检查、评估连累,除了看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外,教师极少有时间参与阅读,更谈不上“海量阅读”。二是写作实践不够,写作水平不高。教师把大量的经历用在备课、上课、辅导学生上,很少动笔写下心得、感悟、反思,久而久之表达思想的能力有所退化,甚至不知道如何表达,即使动笔写作,也不能有高水平的作品产生。三是研究能力不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道路之一就是进行教育科研。针对教学问题,提出科研命题,并极力寻求合理的方法加以解决。但是目前从事科研活动的教师为数不多,更难探索出切实有效的路径,导致作文问题不能有效解决。

三、原因分析

高中语文作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跟以下几个方面是分不开的:

1. 作文特征所致

作文需要长期的积累,写作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需要日积月累、长期坚持才能形成;而中考语文、高考语文作文因为出题难度、教师赋分、阅卷标准等原因难以出现较大差距,慢慢地就不能满足学生追求高分的需要,导致他们对作文失去了兴趣。对于语文教师来讲,由于阅读条件的限制、写作氛围淡然、写作的价值同付出难成正比等原因,导致语文教师难有较高的作文素养;由于很多学校的教学评估方案指向高考成绩,语文教师难以把追求学生的作文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

2. 社会的期待视野所致

迫于考试压力,部分老师和家长完全把作文当作学生升学的工具。除此之外,学生语文能力也遭到社会各界的怀疑。一些人认为,学生到了中学尤其是高中,基本都学了十年以上的语文了,而大多数高中学生对于启事、合同、海报、诉状等实用文体的写作居然一窍不通,因此,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根本就没有尽到应尽之责,语文教师难辞其咎,语文作文教学根本没用,在大家的冷眼中,语文作文教学逐步走向了凄冷境地,教师也疲于研究和攻克。

四、对策及建议

1. 用作文的工具性特征改变师生观念

虽然大多作文教学素材不能直接为我所用,但作文主要用于生活,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让学生明白,学习作文是生存的需要,树立“会作文走遍天下”的理念。可以通过作文谋求相应的职业,如文秘、助理等。要让学生明白,学作文是交际的需要。不仅是为了通过学习积累相关知识以便听懂他人的意思,同时也是为了能够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便于交流和理解。要让学生明白,学好作文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所谓“三寸之舌胜于百万雄师”,讲的就是通过表达赢得胜利,它的效果不亚于百万军队,在和平年代虽无战火,但各种职场竞争却是经常遇到,能否寻求到理想的岗位与自身的作文功底息息相关。

2. 用作文实践活动促进作文的教与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所谓师道尊严,粗暴地剥夺了学生的发言权,教学过程中少了师生的交流和实践活动。今天,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的作文实践能力放在教学活动的关键位置,“多为学习者的成长行方便”。因为“学生今天的学习方式将是未来的生活方式”。应当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自为、自在地生活者,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广泛开展作文实践活动,包括“语文名句积累沙龙”“原创诗歌大赛”“校园小作家选拔赛”“我要上班博比赛”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营造作文氛围,创设作文境场,发挥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这样,解放教师,让自己去掉“包办者”的头衔;也激励学生,让他们走向自我写作。

3. 用作文的人文品质激活作文教与学

许多文学文本尤其是文质兼美的唐诗、宋词、文言文,是优秀文化的载体,它们都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追求、生活、价值取向及诗人最真切自然的感情。许多篇章都有忧国忧民、真诚爱恋、积极进取、团结和谐、兼容博爱、自立自强的人文品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人文品质,并探讨这些人文品质在当代的实践意义和人文价值。对于文化经典,要让学生做到“爱读”“会读”“读懂”;让学生怀着敬重的心情想学—会学—乐学—坚持学,并引导学生将这些素材巧妙运用到作文中,让作文的教与学始终关注人生、人性,为人的发展做铺垫。 sDCCyTZTMICWc016wXQs89iziT6jlZLw2mGKxdp7IkxI2XlnhcPYFDmmSu5y6pX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