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巧寻积累之术

生活探骊,书本觅珠,是我们对学生积累素材的两条途径最简单的概括。我们认为,写作素材的第一个积累点是生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生活是一个万花筒,蕴藏着写作的源泉,那里有人生百态,那里有善恶美丑。引导学生走近生活,学会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是语文教师教学应该做的。这样,学生作文时就有了无尽的素材,就不会有“无米之炊”的尴尬。生活中有不少素材。但是,高中学生“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也压制了生活中的素材积累。第二个积累点是书籍,让学生博览群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积累经典的写作素材。高中生的学业压力大,博览群书的时间也十分紧张。于是,在研究中,我们聚焦于积累点,立足于高中学生现状来探索在生活中、在书籍里有效积累素材的方法。

一、生活提炼法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提炼素材:让他们留心校园,观察生活,提炼写作素材;走进自然,体验生活,捕捉写作灵感;深入思考,感悟生活,抒发写作真情。

(一)留心校园,关注生活

上课期间,提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留心校园花草树木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让学生观察暴雨下的校园、烈日下的校园、下雪后的校园。日环食出现时,和学生一道观察,指导积累素材并让学生写作。指导学生要用心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指导学生观察老师和同学在不同境况下的变化,比如老师在课堂上、课后、晚会上、运动场上的不同;同学在教室里、寝室里、体育课上、晚会上的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把观察和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即时把观察所得写下来,在班内交流,教师做及时而中肯的点评。

【案例分享】

实验班学生李帅于2009年春天在观察校园里的花之后,做了理性的思考,所写的《花非花》发表在《优秀作文选评》上。陈思宇观察“日环食”后即兴写成诗歌《日戒》,把“日环食”比作新娘丢失在银河的一枚戒指,比喻新颖,想象独特,发表在《语文报》上。看到班主任生病了,同学们人人用心给老师写一封信,真切的语言带给班主任以温馨,杨东敏写的《生活中的万花筒》发表在《优秀作文选评》上。

反思 一次细心的观察,就是一篇佳作诞生的契机。

(二)走进柠檬园,关注自然

写作最重要的源泉是作者自身的生活,要做到写真实的生活,就要走出校园,用心观察,调动眼耳口鼻手,体验生活才能多角度展示生活。柠檬、通贤柚是实验基地校所在区域内的特色果树,很多地方都建有柠檬园、通贤柚园。节假日,指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深入细致地观察,然后让学生写作相关的作文。观察所得即素材,写成作文,又积累了素材。

【案例分享】

我们带领学生走进柠檬园,观察柠檬开花的美丽,观察果农的劳作,学生作文时就有话可说了,写作时得心应手,佳作随即出现了,杨静写的《柠檬情》、吕佳珺写的《满村尽带黄金甲》均在《作文通讯》上发表。

《柠檬情》片段(杨静)

有花的时候,就尽情绽放;有果的时候,就努力呵护!在那些静静的日子里,就算只有枝与叶相伴,也要随时抖一身绿,散发一丝叶的芬芳,留一些思念给向往。无论寒风如何凛冽,枝与叶紧紧相拥,没有海誓山盟,但越冷越要在一起,不肯撒手独自飘零。没有人注意她,因为她从来不会有不合时宜的存在,也不会以任何理由突显自己。而当人们真正关注时,她已果实累累。

她身材娇小,但谁能说清为了心中的甘甜,她努力了多少个日夜,把根深深扎入土壤里。而又有谁知其中的苦乐?当你看到她唯美的姿态,请也一并记住她的辛劳吧,就像有的人一样,脸上有太多太多的微笑,是因为心中有太多太多的泪水。

就算只看到她的一个果实,你也无法不感到她所经历的沧桑。那么多皱纹的脸庞,若不是幸福的微笑积淀,那必是辛苦生活的见证了。她却从不介意,只是微笑着。当疲惫的时候,尝一尝她的味道,你便会精神振奋了。其实,她是最懂得生活的,她知道,来自心底的酸楚,最能给人激励。因为常常是这样,痛苦是生活继续的动力源泉。

反思 学生每一次与自然的美丽邂逅,都会触发心灵的感动,留下美好的感悟。

二、文化吸纳法

一是带领学生走进地方文化,从中采集素材;二是引导学生走进书籍,阅读文化名作,丰富语汇,揣摩技法,深邃思想,让文化引领学生在文学的天空里享受其特有的魅力与滋养。摘抄好词佳句,闪现亮点;开展知识竞赛,储备素材;交流研读心得,丰富积淀;改编名著情景剧,重现经典。

(一)走近石刻,关注石刻文化

实验基地学校所在地是石刻之乡,石刻文化特点突出。分布广,不少同学的家乡就有石刻。节假日,要求学生走进家乡的石刻,走近圆觉洞、千佛寺等地,走近石刻文化,在千年石刻文化里浸润,学生细心观察,深入思考,既收集了独特的地方文化素材,又激发了热爱家乡之情,自然能写出对家乡石刻文化的独特感悟。

【案例分享】

学生们在走近石刻后,写作激情得以点燃,许多同学以手中之笔,绘石刻之都的文化,涌现了一批佳作,汪凡惬写的《记忆的临摹》、杨东敏写的《石头祭》均在《作文通讯》上发表了。

《石头祭》片段(杨东敏)

涅槃是一种悲伤,可普州人民把它刻在了石头上,升华为一种深刻的敬仰。安岳卧佛似一巨人在悬崖上已沉睡了千年,接受各方善男信女虔诚的祈祷与祝愿。卧佛头枕扁形的似荷花的石枕,身着华美的袈裟,慈祥而又端庄。他身旁守候着众多的力士与菩萨,显现出恭听佛法的肃穆与超脱,一派威严的场面。长达20多米的身躯不仅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血泪与汗水,更勾画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的繁荣与昌盛。

突出的峭壁上,一尊观音身着璎珞,手持柳枝净瓶,慈悲地俯视人间。人类的美丽,神灵的仪态,如果说西方的美神是维纳斯,那么东方的美神理应是水月观音。别的神灵都会以威严的神态让你思忖片刻,而水月观音则会让你惊异于她千古不枯的浅笑。

反思 千年石刻文化的浸润,让学生对石刻文化有了深入的思考,留下了动人心扉的感悟。

(二)定向阅读,走进经典书籍

学生读书的时间少,而从书中积累素材又是素材积累的重要渠道,我们指导学生定向阅读,并安排课内阅读,及时整理素材。一是定向阅读名著,比如阅读《红楼梦》,要求学生在课内阅读,并整理好优美文句等典型素材。二是阅读《作文素材》《青年文摘》等好书,整理好鲜活素材。

三、热点筛选法

鼓励学生关心社会时政,尝试写作关注社会热点的文章,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针对某一时期的某个热点素材,要求学生积极全面收集资料,包括人物、事件、影响及其社会各界对此的评价。引导学生批注自己的思考与认识,学生之间做好交流,整理成册,以备写作之需。

(一)开素材交流课,建“素材超市”

鼓励学生发现热点素材,收集热点素材。一个月开设一节素材交流课。先由学生交流本月鲜活素材,再讨论可以用的方面,教师总结。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关心生活、主动收集素材的兴趣,可以让更多的同学在素材交流中得到启发,进而积累素材,建成自己的“素材超市”。

(二)观看视频,开阔视野

我们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视频,收集鲜活的富有正能量的素材。进而深入思考生活,使生活理性化。让他们放眼社会,立足现实,联系自身,让学生原汁原味地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真情实感,于是学生以“我”为写作的中心加快辐射,在作文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写出自己的见闻、见解,写出多彩多姿的生活,表达真切的感动……

【案例分享】

周媛同学观看了《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视频,有感而发,写了《爱的供养》一文,发表在《语文报》上;汪凡惬有感于春已去,但希望仍在,于是写了《季末不寂寞》发表在《优秀作文选评》上;肖禄写的《回不去的小时候》发表于《语文报》上;郑乾写的《月光曲》发表在《作文通讯》上。

(三)用中积累,一材多用

我们注重收集典型素材,呈现给学生,一般一次呈现3个素材,让学生课堂上用给定素材练笔,再及时交流练笔情况,学生在用素材的过程中,自然就积累了素材,鼓励学生一材多用,逐步解决素材贫乏的问题。 4eYfPlCs3oo87HGVxMA7Nyq4ho5tHorRy4wisyCICszYuxQp7vTxtWDSywOllcM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