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图文对峙以及低调启蒙

晚清画报中的战争叙事,以及教会读物、飞车想象、新闻与古事、科技与民俗、儿童与女学、帝京与风景、鼓动风潮与书写革命等,大都兼及图像与文字,且多坚持“启蒙”“开通”“正俗”或“醒世”的立场。这里牵涉画报的媒介特征、拟想读者以及政治立场,有必要逐一辨析。

在本文第一节“大变革时代的图像叙事”中,我提及晚清画报“图文并茂”的工作目标,是借助“以新闻纪事为主干,以绘画技巧为卖点”来完成的。不同于历史上诸多以图配文的出版物,晚清画报的最大特点是图像优先;但这不等于说文字可有可无。没有文字的铺张扬厉、拾遗补阙,乃至画龙点睛,则“新闻”过于单薄,“纪事”难得诱人。某种意义上,晚清画报中图像与文字之间的“悲欢离合”,既充满戏剧性,也是其独特魅力所在。

大部分晚清画报走的是《点石斋画报》的路子,即图中有文,或曰文在图中。此等结构方式,使得图文之间形成某种张力,或合作,或补充,偶尔也有互相拆台的。其中一个重要缘故,当初图文分头制作,并非成于一人之手。1884年6月7日《申报》上刊出广告,恭请海内画家将所见“可惊可喜之事”绘成画幅,提供给画报社,并答应为此付酬。具体要求有二:一是“题头空少许”,二是“另纸书明事之原委” 。显然,画报社需要根据“事之原委”斟酌字句,然后将重新拟定的文字抄入题头空白处。这正是《点石斋画报》的生产流程:画师依据“事之原委”作图,至于撰文以及将其抄入画面者,另有其人。上海历史博物馆藏有4054张《点石斋画报》的原图,恰好证实了当初图文分开制作,最后合并而成的猜想。

考虑到画报以惟妙惟肖的图像叙事相标榜,对于画师的依赖程度,远大于文人。《点石斋画报》4666幅图画中,画师可考的有4609幅,超过98%,而文字作者则几乎全不可考。有点特殊的是北京的画报,根据刊头或正文,我们能判断《星期画报》乃“杨采三演说”,《益森画报》是“学退山民编撰”,《正俗画报》的发行兼编辑雷震远、《醒世画报》的编辑则是张凤纲。可即便这些署名的文字作者,比起同一画报的画师如顾月洲、刘炳堂、李菊侪、胡竹溪等来,也都不太重要。除了主打“图画纪事”,晚清画报一般还有论说、短评、小说、戏曲等 ;只因属于搭配性质,无论编者还是读者,都不怎么看好。

即便如此,那些图中文字,因与图像浑然一体,不能不认真经营。《点石斋画报》中的文字长短不一,多为两三百字,占每幅图像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在如此狭窄的空间腾挪趋避,既要交代清楚,又需略具文采,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考虑到《点石斋画报》从属于《申报》馆,人们很容易假设画报文稿来源于报纸新闻。不能说这种联想毫无根据,二者的文化立场确实比较接近。但就文体而论,却又有明显区别。大致而言,画报的文字部分,介于记者的报道与文人的文章之间:比前者多一些铺陈,比后者又多一些事实。不只是叙事,往往还夹杂一点文化评论,正是这一点,使得《点石斋画报》上的文字,类似日后报刊上的“随笔”或“小品”,而并非纯粹的新闻报道。正因为并非纯粹的新闻报道,绘画者与撰文者均可根据自己的政治及文化立场来处理同一对象,因而不时出现有趣的局面:图文之间存在着巨大缝隙。这一耐人寻味的“缝隙”,很可能缘于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直观感觉与理性判断、媒介与技巧之间的差距

就好像画师良莠不齐,为晚清画报撰文的,个人才华及工作态度也有很大差异。若局限于图中文,上海的《图画日报》制作认真,叙事细腻,大都言之有据,作者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北京诸多画报则使用纯粹京话,文字浅白,对推广白话文不无意义(当然与“新文化”五四以后“雅致的俗语文”距离甚远)。此类配合图像的浅俗文字,受空间限制,不能随意发挥,再加上考虑读者的趣味及阅读能力,即便有若干自家特征,也都形不成独立的“报章之文”。

必须摆脱“图中文”的框框,采用“图外文”的形式,才可能自由驰骋。这方面的探索,以广州的《时事画报》最有成效。高剑父为《时事画报》所撰的《本报约章》,特别提及:“本报特聘淹通卓识之士主持笔政,所有纪事著论全主和平,尤以条畅简明为中格,至研究物理则极阐精微,庶符本报宗旨,而尽记者天职。” 虽然是画家唱主角,但不忘特聘“淹通卓识之士主持笔政”,此举可见高君的远见卓识。据日后成为著名历史学家的陈垣称:“我只管报中文字,当时同写文字者有岑学侣、胡子骏等。” 因陈垣本人提供了当初的笔名,其孙陈智超在《时事画报》上搜寻到57篇(其实不止这些)兼及政论与史学的短文,将其收入1992年版的《陈垣早年文集》。若《释奴才》《说纸鹞》《说铜壶滴漏》《说剧》《书水浒传》等,都是短小精悍、有学有识的好文章。而这得益于《时事画报》灵活多样的编排体例——既可以是图中文,也可以是图外文。陈垣此类自成一格、不曾配合图像的文章,挤不进某一幅或某几幅图中,毫无疑问只能单独排印。在这个意义上,所谓“左图右史”或“图文并茂”,可以落实为单页,也可理解为全书。尽管陈垣单独撰文,与作为“上下文”的图像叙事没有直接关联,但既然参与到画报事业中,便成了其有机组成部分,并因此获得了新的意义。实际上也是如此,陈文所透露的强烈的民族立场以及对于当朝的批判,和《时事画报》鼓吹风潮、提倡革命的整体风格是协调的。

《廿载繁华梦》,黄世仲著

我曾谈及:“无论是上海《点石斋画报》之浅近文言,还是北京《开通画报》的通俗白话,一般都缺乏文学性,很难作为单独的文章品鉴。《时事画报》不一样,庄部、谐部都有好文章。晚清画报中,可从‘文学’角度切入的,《时事画报》很可能是独一无二。撇开外稿《廿载繁华录》等长篇小说,就说画报中人的作品,最值得关注的是何剑士和陈垣,二者恰好是一谐一庄。” 这里需要说说黄世仲(小配)创作的长篇小说《廿载繁华录》。此书几乎从《时事画报》创刊时就开始连载,且有连续性页码。到了丁未年第21期的《时事画报》上,刊出整页广告,推销此即将单独印行的“用上好纸张洋装精美”的长篇小说 。真是苍天不负有心人,《廿载繁华录》作为晚清重要的长篇小说,日后进入了中国文学史。此前《点石斋画报》也曾附刊王韬的《淞隐漫录》与《漫游随录图记》,据说是“尊闻阁主见之,辄拍案叫绝,延善于丹青者,即书中意绘成图幅,出以问世” ;但相形之下,《廿载繁华录》的文学价值更高。

《良友》

《北洋画报》

也可以这么理解,画报本以图像叙事见长,主要结盟对象是“新闻”而非“文学”。因此,众多诗文小说戏曲等,在晚清画报中只是“附录”,起点缀作用,目的是吸纳尽可能多的读者。但即便如此,第一,战争的瞬息万变,百姓的家长里短,抑或作者的皮里阳秋,单靠图像本身是表现不出来的;第二,有了简要且精要的文字说明,图像的意义才可能被真正阐发或凸显出来;第三,因受表现空间的限制,“图中文”不能不极力挣扎,腾挪趋避中,对文体有所锤炼与拓展;第四,所谓图文对峙,既包括相互配合,也蕴含着对立与拒斥、竞争与分离,也可像广州的《时事画报》那样,图文各走一端,以便包容纯粹的文学作品与精彩的名家画作——如此不拘一格、灵活机动的编排方式,为日后以照片为主的诸多画报(如《良友》《北洋画报》)所继承。

晚清画报的以图像叙事为主要动力,以图文对峙为基本面貌,决定了其在整个晚清出版物中的定位,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有较多娱乐色彩的“低调启蒙”。晚清人眼中的“启蒙”,并没有康德《何谓启蒙》或福柯《什么是启蒙》说的那么复杂,仅仅是引进西学,开启民智,传播新知识,走进新时代。至于新学不同派别的区分,民智高低雅俗的辨析,还有启蒙者之居高临下是否合适等,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反省。这里想强调的是,相对于在东京放言高论的《新民丛报》《民报》,或在国内叱咤风云的《申报》《东方杂志》,晚清画报(除广州的《时事画报》外)大都更为浅俗、平实与低调。

这里所说的“低调启蒙”,牵涉媒介特征、读者定位,以及作者的能力及趣味。谈论名画的“观看之道”,或者“图像证史”中的“社会景观”及“可视的叙事史”,乃至人文研究的“图像转向” ,对于晚清画报来说,都有点过于“高大上”了。原因是,画报的主要目的是讲述时事与介绍新知,需要大量生产(《点石斋画报》共发行528期,4666幅图;《图画日报》,共出刊404期,每期12页,总篇幅与《点石斋画报》不相上下。此外,广州的《时事画报》与北京的《浅说画报》,也都是卷帙浩繁),不可能精雕细刻。即便是名画家,也经不起如此日复一日地赶工。鲁迅曾提及画报连续出版的巨大压力(“每月大约要画四五十张”),使得吴友如“因为多画,所以后来就油滑了”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又多又快又好又省,那只是主办者的一厢情愿。这也是历来论及吴友如插图或《点石斋画报》在美术史及文化史上的成就,多笼而统之,而不做具体作品分析的缘故。可换一个角度,将作为整体的《点石斋画报》,或单幅作品如《赏奇画报》中的《女学昌明》(1906)、《北京画报》中的《戏园子进化》(1906)、《星期画报》中的《兽欺华人》(1907)以及下面重点提及的《时事画报》中的《徐案株连》(1907)、《益森画报》中的《厮役演说》(1907)、《平民画报》中的《焚攻督署》(1911)等,作为可视的社会史/文化史资料解读,会有很好的阐发空间与力度。此外,晚清画报中不时穿插出现的漫画(讽画、谐画、滑稽画),如《星期画报》中的《压榨机》(1907)、《人镜画报》中的《女学·立宪》(1907)、《正俗画报》中的《混饭的教习》(1909)、《民呼日报图画》中的《各国联合龙灯大会》(1909)等,也都值得充分关注。我相信,后世的历史学家或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及文学史的研究者,会逐渐熟悉并很好地利用这些图像材料的。当然,这需要相关学者的发掘、整理与阐释,才可能被读者及学界广泛接纳。

《女学昌明》

《戏园子进化》

《兽欺华人》

古代中国人“图书”并称,有书必有图。图谱的失落以及国人读图能力的退化,宋人郑樵在《通志略·图谱略》中已有很深的感叹。由于技术上的缘故,图谱传世的可能性,本就不及文字书籍;再加上后世的文人学士,或重辞章,或重义理,二者殊途同归,都是关注语言而排斥图像。此前中国人之使用图像,只是补充说明,而并非独立叙事。因“仅以文字传之而不能曲达其委折纤悉之致”而采用图像,与有意让图像成为记录时事、传播新知的主角,二者仍有很大的差异。而画报的诞生,正是为了尝试第二种可能性。即以“图配文”而非“文配图”的形式,表现变动不居的历史瞬间 。可是,对于匆忙赶工的画报作者来说,既要配合新闻事件,又得适合市场需求,不可能有太多的“革命意识”或“家国情怀”。我再三提及,潘达微、高剑父等编绘的《时事画报》是个特例,因作者直接介入现实政治(参加同盟会、暗杀团以及黄花岗起义),眼界及立场自然与一般的职业画家不同。

《压榨机》

《女学·立宪》

绝大多数晚清画报的制作者(含主编、画师及文字作者),之所以持“低调启蒙”的立场,因此乃那个时代的主流声音,必须附和。这一将“文明”“开智”与“启蒙”并举的论述思路,既很能体现戊戌变法失败后有识之士的理想与情怀,又使得其论及画报功能时,注重手段的有效性,而不是思想的反叛或立场的前卫。在传播新知与开启民智方面,画报所扮演的角色属于二传手,类似当年风行一时的百科辞典与教科书;不及政治书刊激进,也不及文化杂志深沉,甚至与日报的极力趋新也不同。而这种差异,很大程度是各自的拟想读者决定的。政治书刊、文化杂志乃至各种日报,基本上以社会精英(“士夫”)为主要受众,因而肩负指导社会的重任;画报则兼及老少,且注重“乡愚”“妇女”与“商贾”,更多考虑画面与文字的趣味性 。当然,这背后主要是商业的考虑。广州的《时事画报》有政治理想,也有组织支持,因而可以放手一搏;其他画报则不能不更多顾及市场效益。

《申报》上这则广告,虽说是“一家之言”,却可以代表晚清画报的整体风格:“其事信而有征,其文浅而易晓,故士夫可读也,下而贩夫牧竖,亦可助科头跣足之倾谈。男子可观也,内而螓首蛾眉,自必添妆罢针余之雅谑。” 日后各种画报的宣言、宗旨、评论乃至广告,都会强调此读者预设。这里说的主要是画报的技法与趣味,而非读者的教养与阶层。否则,不能理解《启蒙画报》盖有“两宫御览”红印,而《北京画报》也有“进呈御览”的“荣誉”。

当然,所谓“士夫可读”,那可能只是虚晃一枪;关键还在于“乡愚”“妇女”与“商贾” 。吴趼人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二回,有一买书与读报的小故事,颇为耐人寻味。主人公“我”(即九死一生)回到家里,见到家人刚买的书报。下面这段话,很有象征意味:

只见我姊姊拿着一本书看,我走近看时,却画的是画,翻过书面一看,始知是《点石斋画报》。便问那里来的?姊姊道:“刚才一个小孩拿来卖的,还有两张报纸呢。”说罢,递了报纸给我。我便拿了报纸,到我自己的卧房里去看。

小说中没有具体评述《点石斋画报》,可将其留给虽也精明但毕竟属于“女流之辈”的姐姐,而让男主人公独独拿走那两张报纸,显然将图像与文字做了高低雅俗的区分 。此等生活细节,很能显示时代风气以及一般读书人的趣味。

这其实也与图像叙事的特点有关。比起或深奥或漂浮的文字来,图像在传递知识与表达立场时,更为直观、生动、表象、浅俗。至于独立思考、深度报道、长于思辨、自我反省等,更适合于纯文字的书籍或报刊,而不是追求图文并茂的画报。读阿英编《中法战争文学集》,同样写马江之役,诗人非常激烈,笔记多了些细节描写,小说则嬉笑怒骂 ,相形之下,《点石斋画报》的讲述最为温和。对于画家来说,表现可视的历史,凸显琐碎的细节,既是自家政治立场,也是技术能力所决定的。因此,从政治史看,除广州的《时事画报》外,晚清画报全都太过温和,很少留下值得追怀的慷慨悲歌。这些平实且世俗的画家们,不怎么强调“文以载道”,而是兼及新旧与雅俗,突出可视性与趣味性。如此文化立场,正是我所阐发的“低调启蒙”——迥异于改良派或革命派虽路径不同却都喜欢指点江山的“高调启蒙”。

在近代中国知识更新与社会转型的大潮中,不同媒介发挥不同的功用。不曾“独唱”或“领唱”的晚清画报,其积极配合演出,使得此“时代交响乐”更为雄壮与浑厚。尤其是时过境迁,其在启蒙、娱乐与审美之间挣扎与徘徊的楚楚身影,让无数读书人怦然心动;其以平常语调描述主潮、旋涡与潜流,促使史学家思考历史现象的复杂性;其对于风俗习惯、社会场景以及日常生活的精细观察与呈现,则给研究者进入历史、体会沉浮、采撷花朵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在这个意义上,既非先锋,也不顽固,更多体现中间立场、关注都市风情、市民趣味与平常时光、执意于“低调启蒙”的晚清画报,值得我们追怀与品鉴。

2017年5月24日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43l8Yn52o0oQihAqaRnSlBiynamiQkSkD3cGseviVDa7N9pULnzi0JlnXLqZdK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