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人父母的四项基本原则

为人父母既要学习很多理论,也要掌握各种方法。但是最重要的是牢记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原则一 不占有原则

原则二 规矩和爱统一的原则

原则三 情商重于智商原则

原则四 共同成长原则

“规矩和爱”是本书的核心,“规矩和爱”统一的原则我将会在后文具体展开,下面的谈论聚焦在其他三项原则。

不占有原则

不占有原则就是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来占有。这一原则反映的是父母如何看待自己和孩子的关系,而这样的关系认定会直接影响父母采用怎样的教育行为。例如,很多中国的父母认为孩子是我生出来养大的,舍我其谁?一旦有了这样一颗自私占有的心,父母们就很容易失去一双观察的眼和一对聆听的耳,在教育中就很自然地以自己的意志替代孩子的意志,以自己的情感来替代孩子的情感,以自己的思想替代孩子的思想。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些耸人听闻,但在日常生活中,不少父母就这样实实在在地践行着这种占有行为。先来看看一段一位妈妈和4岁孩子的互动。

孩子:妈妈我们一起搭乐高吧?

妈妈:搭什么呢?就搭一个城堡吧。

孩子:好啊。

(孩子和妈妈开始搭乐高)

妈妈:宝贝,我们还要给城堡搭一个门啊。

孩子:我不要门。

妈妈:没有门就不是城堡了。你仔细看看那张图上的城堡门在哪里。

这个互动一开始是孩子提议,但立刻就被妈妈的意志和思想所主导。妈妈虽然先问了孩子搭什么,但没有等孩子产生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妈妈就不由分说地把自己的想法放到了孩子的想法前面:“就搭一个城堡吧。”孩子接受了妈妈的建议并开始工作。妈妈又继续用自己的想法审视孩子的行为和作品。当孩子的想法和自己的不一致时,又迫不及待地命令孩子:“我们还要给城堡搭一个门啊。”其实,这里妈妈脱口而出的“我们”并不一定能包括孩子。妈妈的想法未必真正能代表孩子的想法。果然孩子抗议了:“我不要门。”面对这样想要独立的要求,这位妈妈对孩子思想的占有就直接表露出来了,妈妈先是否定孩子的想法(我的城堡不要门),说“没有门就不是城堡了”。接着,继续命令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做:“你仔细看看那张图上的城堡门在哪里。”这样通过否定来占有孩子的思想,不仅让孩子的自我发展受挫,而且还会伤害到孩子和父母的感情

西方的很多家长因为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认为孩子是上帝所赐的礼物和财富,所以很自然地接受了孩子不属于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作为父母自己对孩子有暂时保管的权利和神圣的管理职责。在圣经中耶稣多次告诫门徒和世人要做一个既忠心又良善的管家。当孩子还在自己手里的时候,父母要用良善和智慧去承担教育的神圣职责。但是必须明确孩子不属于自己,他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思想需要被尊重。不仅如此,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西方的父母非常注重这一点。他们在宝宝一出生就让他独自睡在自己的小床上了。断了夜奶以后,孩子就睡到自己的卧室了。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培养孩子独立睡眠的能力,而且让他们从小就知道,父母有自己私密的空间,自己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彼此需要相互的尊重。他们认为这样的彼此尊重是培养孩子走向独立的开始。

关于孩子与父母的关系,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卡里·纪伯伦(Kahlil Gibran)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后由冰心先生翻译成中文。

《论孩子》

纪伯伦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地射了出来。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所以,孩子不属于你,他们属于他们自己。他们也会寻找自己灵魂的归属。作为父母,你一方面要去认识那位拥有神力的射者,从他那里汲取力量和智慧,另一方面你要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只是那射者手中的弓。你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孩子培养得足够坚强,然后义无反顾地把孩子像箭一样射出去,这才是做父母的职责。只有明白了孩子不属于父母的道理,你才会一开始就把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当作最终的教育目标。

情商重于智商原则

《论语》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儒家思想认为教育首先是要培养孩子的品格和情操(孝悌信爱仁),然后才是知识和技能(文)。用现代心理学的话说就是情商重于智商。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但什么是优秀?这个问题在教育和心理学研究上还是颇有一番争论的。一开始,心理学家们将注意都集中在智力上。后来发现一个人一生的成功更取决于一些非智力因素,其中就包括一个人的情绪管理,后来就发展出情商这一概念。情商是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参与团队合作等相关的个人能力的总称。关于情商的具体内容及其培养,会在第七章具体介绍,在这里我引用哈佛大学的一项长达70多年的生命跟踪研究说明情商的重要性。

1938年,哈佛大学开展了史上对成人发展为时最长的一项研究。这个名叫“The Grant & Glueck Study”的研究持续了70多年。在此期间,他们跟踪记录了724位男性,从少年到老年,年复一年地询问和记载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状况等,这个项目至今还在继续中。他们想知道影响一个人身体健康和幸福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这么费时费力的研究,结论只有一句话:好的社会关系能让我们过得开心、幸福。

如何才能有好的社会关系?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问读者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以下四类人你最讨厌的是哪一类人?

我曾在很多场合向上千位家长问过这个问题,绝大部分的家长选择的是高智商低情商的人。如果这类人是被绝大多数人所讨厌的,那么他们的人际关系就一定存在问题,相应地,根据哈佛成人研究项目的结论,这些人就很难幸福。在现实中,这一类人不仅自己不幸福,还常常会把自身的不幸福投射到他身边的人:家人、朋友,甚至同事。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很多家长,尤其是中国的家长,特别重视孩子智商的培养,甚至牺牲孩子的情商去获得好的学习成绩。这很容易把孩子培养成高智商、低情商的最不受欢迎的人。也就是说在实际教育中,我们往往把孩子培养成被人讨厌不幸福的人。

有关情商的重要性及其具体内容,我将在第七章来进行阐述和探讨。在这里,读者不妨先记住以下3个要点:

对情商影响最大的就是早期家庭的亲子关系(也可参见第四章相关内容);

相比智商,情商受后天的影响更大;

规矩和爱是培养情商的最有效的教育模式。

和孩子共同成长原则

如果你明白了以上三个基本原则,你就不难理解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原则。如果你能克服你占有的本能,就会明白爱他就是要帮助他更好地离开自己。有了这样无私的爱,你自然会把理性引入你的规矩和爱。只有理性的爱和规矩才能教育出高情商的孩子。当你能做到这一切时,你自己的生命也就得到了成长。

和孩子共同成长是全方位的,需要父母因着孩子在理念、行为、知识三个方面都得到更新和改变。

因为孩子改变自己的理念

孩子的到来让我们很多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最直接的改变莫过于对自己父母的认识。在问及有了孩子对自己最大的改变是什么时,参加“规矩和爱父母特训班”的三百多位父母最普遍的答案就是更加感恩自己的父母。除此之外,也有不少父母反映自己因着对孩子的爱而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甚至是自己的个性。

很多年轻人都是带着改变对方的美好愿望步入婚姻。但黑格尔曾告诫年轻人:与所爱的人长期相处的秘诀是:放弃改变对象的念头。确实,因着婚姻能真正改变对方的人并不多见,但因着孩子而被改变的父母却大有人在。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孩子的到来给父母带来了一份陌生的大爱。这份爱不是靠父母自己学习才能获得的,在研究文献中被称为父母本能。例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劳伦兹博士(Konrad Lorenz)曾经说过,婴儿大大的脑袋、鼓鼓的脸蛋的脸部特征,会激起成年人不由自主地爱怜。这一观点得到了现代大脑神经学研究的支持。例如,2013年,心理学家 比较了我们看到一张孩子的照片和成人照片时不同的大脑反应,结果发现当我们看孩子照片时,内侧眶皮层的活动加剧。该区域紧挨着眼球上方,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和控制人类情感。

但是单单这份本能的爱仍不足以让人成为称职的父母。因为这份感性的爱会慢慢减弱甚至消失。现实中有很多焦头烂额的父母在孩子才两岁的时候已从爱得要命变成了恨得要死。有的甚至会恨恨地对孩子说:“我真想把你再塞回我的肚子里去。”确实,这份本能的爱只能爱可爱的孩子,会随着孩子的越来越“不可爱”而随风而去。

当然,这份本能的爱也可以让父母走到另外一个极端。若不通过学习和反思建立起理性的堤坝,这样的爱也可以成为洪水而泛滥成灾。这就是对孩子的溺爱。

因为孩子改变自己的个性

有一位妈妈在博客上曾经这样完整而详细地记录自己的转变过程。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位妈妈成长中的一些重要环节:开始的立志、过程的挑战和坚持的结果。

这位妈妈在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就立志要和宝宝共同成长。她在日志中写道:

亲爱的宝宝,当妈妈第一次抱起你,妈妈就立志一定要做一个好妈妈,成为你心目中最亲密的伙伴、最完美的母亲。妈妈知道今后我的一言一行会时刻影响着你的成长,所以妈妈一定要将身上的缺点克服掉,在不断地学习与改进中令自己得到提升,这样才能做好你的领路人。

不知道有多少妈妈在初为人母的那一刻,在爱的陶醉中能够像这位妈妈那样明确改变自己的重要性。我为这位母亲感到骄傲,但更可贵的是这位妈妈还知道自己身上最需要改变的是什么。

妈妈深知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脾气暴躁。其实,妈妈很不喜欢这样的自己,可这已经是多年形成的习惯了,根本无法再改掉。但是,这次妈妈要因为宝宝你而彻底改变。

要改变自己谈何容易,即使这样一位有爱心、有决心的母亲还是渐渐忘了要为了孩子改变自己的诺言。但是她能迅速觉察自己的问题。

但是,后来妈妈就慢慢忘记了改变自己的诺言,直到宝宝你两岁时的某一天才突然醒悟。那次宝宝你因为喜欢的玩具被压坏了就冲我大吼大叫,还将能抓到的东西,使劲往地上砸。那一刻,妈妈从你的身上看到了妈妈自己……猛然间,妈妈觉醒了,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从那以后妈妈便对自己坚决地说:“为了孩子,我一定要改变!”

所以,是孩子的行为教育了这位妈妈,让她想到了最初的诺言。于是艰难的自我改变过程开始了。

从那以后,宝宝,每当你惹妈妈生气时,妈妈还是想大发雷霆。但每次妈妈会先到一边深呼吸,缓冲坏情绪。然后尽量用柔和的语调和宝宝交流。一开始,妈妈很勉强。但是妈妈知道这是正确的方法,只是妈妈还不适应。

不知道有几个妈妈能够走出这一步,又有几个妈妈能坚持这样做下去。但是还是因为孩子,我们才有勇气和决心这样做下去。当父母自己改变了,孩子的改变就会很自然。

起初,宝宝对妈妈这样的改变也颇感意外,觉得妈妈有些陌生。但是这种陌生没有拉开我们彼此的距离,反倒融化了我们之间的冰峰。渐渐地,妈妈就真的把这个多年的坏脾气给改得差不多了。宝宝见妈妈不再像往常一样气冲冲了,宝宝也变得讲道理了……此时,已经不是哪一个人在进步,而是宝宝和妈妈一起在成长。

最后这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妈妈做了这样的总结:

如果妈妈们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后,请尽快改正吧……为了孩子我愿改掉一切缺点,哪怕再难也阻挡不住我坚定的信念……千万不要错过早教的良机,给孩子和自己留下任何遗憾。为孩子提供一片快乐的土壤吧,因为父母的心态决定着孩子的明天!

和孩子共同成长,真是痛并快乐着。

因为孩子而学习新知识

除了理念和个性上的成长,因为孩子,我们有了很多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好机会。同样,知识的学习和个性的成长无论对父母和孩子都有重要的意义。

很多父母最头疼的一件事情是逼着孩子练钢琴。我不懂音乐,但通过一些观察,发现很多小琴童厌恶弹琴的原因是练习过程中的孤独和无意义。如果有爸爸或妈妈和他们一同学习、相互交流,孩子练琴的自觉性就会高,效果自然就好。下面就介绍一位和孩子共同学钢琴的妈妈。

在女儿四岁半时这位妈妈发现她在幼儿园见老师弹钢琴就会非常专注地看,于是便开始给孩子报班学习。和别的没有音乐基础的妈妈不一样,这位妈妈决定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练琴。事后谈及这个初衷,这位妈妈觉得有些无奈:“我要是不懂,就没法辅导啊。”确实,和孩子共同学习的一个直接动机是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这位妈妈后来选择了老师一对一的教学,这样费用就会高很多,只能每周一次。这位妈妈回忆说:“孩子毕竟年纪小,有时候老师讲的内容孩子记不住,我便负责做记录,时间长了,老师讲解的时候,女儿如果还有不明白的,我也会上前再用更简单的话讲一遍。”

除了能够辅导孩子,和孩子一同学习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让孩子在过程中有一个相互理解和比较的同伴。这位妈妈事后回忆说:

“女儿能和我一起学习,感觉动力十足,经常要求主动练习。有的时候我不想练习,女儿就告诉我说‘妈妈不练,我也不练’,跟我较劲。由于自己要上夜班,所以每天只能抓紧早上孩子上学前的一段时间督促孩子练半小时左右。原来孩子经常不愿意练,不过有了妈妈这个对手之后,每次练习都非常认真。”

在和孩子共同学习的过程中,父母用自己的学习态度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榜样。这位和孩子一起学钢琴的妈妈是这样说的:“如果我不会,或者弹得不好,女儿不仅会给我指出来,而且容易不听我的。所以,我只好努力学,争取做一个勤奋的妈妈,给女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六年以后,女儿考过了钢琴六级,妈妈却考过了八级。最后爸爸也被感动了,决定买一架高级的钢琴,让这个家庭时刻充满母女快乐的琴声。这个家庭不仅因为孩子学习钢琴而提高了音乐素养,更重要的是全家都享受到了共同成长的快乐。

高质量的陪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值得每对父母珍惜的黄金时机。孩子会很快离开我们独立。当那一天来临时,很多已经习惯于把孩子当作自己生命核心的父母又要接受空巢期的心理挑战。我的一个朋友是一位典型的慈父。唯一的女儿出国读大学后的两个月,他伤感得连女儿的卧室都不敢进去。

如果我们真的能和孩子一起成长,到了那一天,即使伤感难免,我们或许还是有勇气泡一杯茶到孩子的卧室里独自坐一会儿,可以摸摸孩子睡过的床,翻翻孩子留下的书,看看她成长的照片。但愿我们还能由衷地说:谢谢你,宝贝,你让我更加懂事,让我又有了一次美妙的成长。

孩子的到来不仅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也是对一个旧生命的救赎。美国散文作家、诗人爱默生曾经说过:“婴儿是永生的救世主,为了吸引堕落的人类重返天国,它不断地来到人类的怀抱。”当孩子来到你的怀抱的那一刻,心里就默默地说:“孩子,我愿意和你一起成长。”当孩子离开你的那一天,但愿你的心里能因为自己的成长而对那个生命充满感恩。

小结

为人父母乃是人生至要也是人生至乐,为人父母既不可或缺也不可重来。为人父母是走心的技术活,需要父母谦卑地去学习。教育孩子从婴孩开始,学会和孩子一起成长。为人父母是一个神圣的职责,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一个新生命的品质,也关系到人类的明天。 QokCkHeHrxr6Cuu7GUZVI5EB6dcVtjbcbE+pspFt4kC2F9ZLPum0K3rt/i2yFNG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