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让你低头走路的倒推分解法

“‘低头走路’就是真正在这个月决定开始启动这个项目了,就得做个项目计划吧,我们可以用倒推分解法。你现在是怎么做这些计划的呢?比如说你的旅行计划。”

“这个你放心吧,朋友们跟我出去玩都是我做路书,很详细的!给你看我前不久跟小伙伴去台湾玩的路书。”

“你旅行的初心是什么?”

“嗯……主要是为了放松休闲。”

“那么我觉得详细的路书是一种过度的计划。”老付不顾小强一脸疑惑,继续说,“过度计划之后会带来几个结果:

第一个是计划完就立刻失去了兴趣,就像是你很期待一部电影,结果有个朋友像竹筒倒豆子一样给你全部剧透了,你还想看这部电影吗?

第二个结果是让你觉得计划没有变化快,然后放弃整个计划。计划得越完美越容易被意外打破,而计划被打破之后,你就会觉得计划没有变化快,为什么还要做计划呢?

“所以做计划是要适可而止的,就像这幅图,如果过度计划了,反而对我们的项目造成负面影响。”

“你这说得我都晕了,那到底该怎么做项目计划呢?”

“做计划之前首先要了解你的项目,从项目的简单-复杂和具体-模糊两个维度来看,所有的项目可以分为四类:简单具体、复杂具体、简单模糊、复杂模糊,不同类型的项目做计划的方式不一样。我们一起把你年度计划里的项目放到这个图里,看20部高分电影,这算什么?”老付说着,在本子上迅速画了一张四象限的图。

“应该是简单、具体的,从豆瓣选出20部评分9.0以上的电影,然后有空了就看。”

“文身呢?”

“这个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挺复杂,选文身师、选图案、选文的地方……对我来说很简单,因为我已经想好要文SLAMDUNK,这是对我影响特别大的一套书的名字。”

“什么书?”

“《灌篮高手》,一套漫画书!当年我上班后第一个月的工资,除了给家人买礼物以外,我给自己买了一套《灌篮高手》。”

“哈哈哈,你文得还真是特别。”

“位置就在小腿侧面那条肌肉上,这是我特别满意的一条肌肉,而且平时可以遮住,打球的时候又能亮出来。因为只是几个字母而已,所以我只要选好了字体,一般的文身师都能够轻松搞定。因此,文身这个项目对我来说是简单、具体的。”

“英雄之旅呢?”

“这是简单、模糊的事情,与其说是模糊,不如说是我不想具体。写一本书是复杂、模糊的事情,我从来没写过,不知道会遇上什么样的麻烦。带家人去泰国是复杂、具体的事情。公司交给我的工作(TRA项目)是复杂、具体的事情……”

“好的,那么这些项目在图上的分布应该是这样……”

“像这些简单具体的事情没有必要做那么复杂的计划,我的做法是用‘预备,跑’的方式做这类事情的计划。比如说看50本书,那么我只需要准备50本书的书单,当然这些书可以随时调整。还有准备一个电子阅读器Kindle(亚马逊电子书阅读器),以及每个月看4~7本书的具体计划,再加上每天早晨起床和晚上睡觉前的阅读时段,这个计划就足够了。一到看书时间,我去看就可以了,这就是‘预备,跑’的计划。文身也是做好所有的准备之后,打算下周去文,那就直接去文就好,没有特别复杂的计划。”

“快给我讲讲‘倒推分解法’吧!”

“这要从我几年前听到的故事说起。1986年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上,有一个名叫儿玉泰介的日本选手力压非洲军团夺得冠军,并且创造了当时北京马拉松的赛会纪录。这个纪录保持了27年,直到2013年才被打破。

“比赛结束,记者采访的时候,儿玉泰介说:‘因为比赛的路线是提前定好的,所以比赛前我可以乘车沿着比赛线路走几次,记下沿途的一些标志性地点,并准确把握这些标志地点到比赛终点的距离。’

“我第一次跑马拉松的时候没经验,把目标定在40多千米外的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了十几千米就放弃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后来我按照儿玉泰介的方法,提前记下沿途标志性的地点。比赛开始后,我以百米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千米的赛程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最终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全程马拉松。亲自验证有效之后,我把这个方法也应用到工作、生活中的项目上,效果也特别好。”

“有意思,那我们赶紧来试试吧!”

“我们用‘11月前出版一本时间管理书’这个项目举例,它的终点是什么,在什么时候?”老付一边说,一边在本子上画了一条蜿蜒曲折的线,就像是一条马拉松路线。

“当然是11月在各个书店上架的那一刻啦!”老付把这句话写在线上终点的位置。

“如果这是终点的话,那么离它最近的标志是什么?”写完之后老付继续问。

“对我来说应该是交稿,大约在9月底吧,10月初就要走出版流程,包括审稿、编辑、装帧设计、印刷等等。”老付把这个也标在线上。

“接下来的标志呢?”

“要在9月底交稿,我起码8月底就要写完,留一个月的时间进行修改。我预计要写10万字,每天如果拿出两个小时写作,按每天能写1000字计算,大约要四个月写完。我再缓冲一个月,要五个月写完,那么我3月就要开始写。如果3月开始写,那么我1月和2月就要整理资料、联系出版公司、积累案例。”小强已经知道该怎么倒推了,所以一口气把后面的标志都说了出来。

“非常好!我们倒推出来的计划大致是这样的:

“但我们要一直倒推到现在才可以。现在就是这次马拉松的起点,而且越到现在越要明确具体的行动计划。现在是12月底,所以你打算未来一周要做什么,明天要做什么?”老付全部都标记完之后提醒小强,倒推并没有结束。

“我未来一周的计划:

整理当年跟老付学习时间管理的笔记;

浏览市面上所有与时间管理相关的书;

试写一篇时间管理文章,收集大家的反馈。

明天计划列一张市面上与时间管理主题相关的书单。”

小强一边说,一边列清单。

“然后你可以为项目设置单独的清单列表,就像一个抽屉放一个项目一样,一个项目建立一个清单。如果你用笔、纸工具的话,从后往前的10张纸,可以用来记录10个项目的待办清单;如果你用软件工具的话,也为每个项目单独建立一个清单。”

“好像挺麻烦的,为什么要这么做啊?”小强有点不解地问。

“这样你多个项目并行处理的时候就不会乱了。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有一次比尔·盖茨到中国来,我的朋友负责陪同接待,他心想终于有机会学学世界首富的工作方式了。那天,为了跟客户谈判,比尔·盖茨让他包下五星级宾馆整整一层的房间,每一个房间里都是一个合作厂商。只见比尔·盖茨和助手进入一个房间去谈,谈完之后出来,再进入下一个房间。就这样3小时内跟所有的合作厂商谈了一遍,高效吧?”

“确实高效!这钟点房开得太值了!”小强开玩笑地说。

“同时,令我朋友特别惊讶的一个事情是:他同时管理三五个项目就已经很容易忙乱了,那比尔·盖茨是怎么做到在这么多项目当中快速切换,还不会混乱的?于是他向比尔·盖茨请教,比尔·盖茨的回答是:‘很简单,这些项目在我的脑袋里也是放在一个个房间里的。’我朋友一下恍然大悟,从那以后,他就把每个项目都单独列成清单,和平时琐碎的事情分开。

“你出书肯定要跟出版社的编辑合作吧,编辑就是一个多项目管理者,好几本书同时制作,并且进度都不一样。有的还没有交稿,有的已经开始三审三校,还有的已经交付印刷。那么编辑可以把每本书放到一个项目清单当中,这样就不会混乱了。”

“哦,我明白了!不过我心里还是有点不踏实。”

“不踏实?”老付问。

“虽然写书的计划看上去井井有条,非常合理,但我担心执行的时候没办法按照这样的计划实施。因为写书对我来说是个宏大而又令人激动的目标,可是毕竟我以前从来没写过书,万一写不下去呢?万一找不到出版社出版呢?”

“你的担心完全是有道理的,你知道我们有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吧?这是由美国人Noel Tichy(诺尔·迪奇)提出的理论,我们用它来表示一个项目的困难程度对我们心理状态的影响:

最里面一圈,舒适区。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难度,很可能都是以前做过的、特别有经验的项目,自己可以处于舒适的心理状态。

中间一圈,学习区。有些项目对自己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所以会感觉有点不舒服,但还不至于痛苦、恐慌,这时候所处的区域是学习区。

最外面一圈,恐慌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会让我们心里感觉焦虑、恐慌,就可能会拖延或者放弃。

“我们把这三个区标在刚才的项目分布图上就一目了然了。

“你看,看高分电影和文身就在舒适区,它们会带来很不一样的体验,但是没有什么难度。而写一本书对现在的你来说,就在恐慌区,所以你现在虽然计划得井井有条,但一定是困难重重的。”

“那我该怎么办呢?怎么才能够把这个项目顺利搞定呢?”

“你需要的不仅仅是项目分解,还要做项目化解。”老付给小强的杯子里重新添上茶水。

“项目分解,项目化解,这有什么不同吗?”小强点了点头,表示感谢。

“项目分解是明确完成项目的步骤,比如你刚说的写书,先积累素材,然后开始写,再找出版社,最后出版,这就是出版一本书的步骤。只要对这个项目有所了解,每个人都能倒推出这样的计划。

“写书过程中是会遇到很多难题的,比如说从哪里找素材,如何找到靠谱的出版社,怎么才能保证写作的顺利,写得卡住了怎么办。解决这些难题的计划,就是项目化解,这才是你应该花精力去计划的部分。通常大部分的人都只知道项目分解而不知道项目化解,往往看着项目计划得井井有条,但真正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如果你对一个项目已经很熟悉,很有经验了,那么只做项目分解就可以。所以老练的人做项目更轻松,因为人家心里有底嘛。但如果你对一个项目没有经验,那就既要做项目分解,又要做项目化解。”

“我还真的是第一次听到项目化解这个词,怎么化解呢?”

“给你讲个故事你就有感觉了,你听说过特斯拉汽车吧?”

“当然啦,很牛也很贵,听说是个技术男设计的,简直就是我的偶像啊!”

“那你应该知道你的偶像埃隆·马斯克有一个疯狂计划:他要用宇宙飞船每次携带200位乘客前去火星,旅行的时间将会在80天左右。通过大概20~50次的火星运输,能在火星上建立完全自给自足的城市。预计40~100年后,人类也许会有100万人在火星上生存繁衍。”

“我的天,这听上去太酷了!”小强惊讶得直吐舌头。

“你看,这个落地的过程是不是和我们做年度计划是一样的?多么走心的愿景啊,目标也非常‘SMART’,还是一个项目型的目标。而且还有一点是类似的,火星计划对他和写书计划对你来说,都是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都面临很多能想象到或者想象不到的难题,那他是怎么对这个听上去很不可思议的项目做化解的呢?”

“你快说说,你快说说。”

“我看了罗辑思维的一篇文章,是这么写的。首先,埃隆·马斯克说,火星移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不是科技,是钱。科技问题都需要靠钱解决嘛,要花多少钱呢?去一趟火星,一个人100亿美金!

“马斯克希望达到的状态是什么?把去一次火星的成本,从100亿美金,降到和买一栋小房子的价钱差不多,大概是20万美元,合人民币130万元左右,这样就会有很多人愿意去试试。如果很多人愿意在临终之前去火星看看,就会聚集起足够的财力,实现火星移民计划了嘛。

“这样思考下来,埃隆·马斯克就把一个可能动用国家力量都解决不了的科技难题,变成了一个公司层面就可以操作的资本问题。

“那么,成本从100亿美金降到20万美金,怎么实现这个目标呢?这意味着,要把从地球到火星的运输成本降低5万倍!

“怎么把成本降低5万倍?埃隆·马斯克指出了四个方向:

“第一,火箭得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如果发射一次,就烧坏一个火箭,太费钱了。我们如果能把火箭发射出去,再让它飞回来,下次发射继续用,是不是成本就降下来了?

“埃隆·马斯克2012年成立了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2015年年底就实现了火箭发射以后一级火箭的再回收。这个新闻你可能看到了,说明这事是可行的。这种成本降低,就是第一步。

“第二,飞船如果直接载满整个太空航行所需要的燃料发射,就会非常沉重,成本很高昂。怎么办呢?

“埃隆·马斯克说,在太空轨道上,对飞船进行补给。简单解释一下这个原理,先用火箭推进器把飞船送到太空轨道,这时候不用装那么多燃料,只要够把火箭送上太空就行。然后推进器迅速返回发射台,装上燃料箱,再飞到轨道,把燃料补给飞船。完成这一过程之后,推进器返回地球,而飞船则将前往火星。

“采用这种方式,前往火星的成本降低了500倍。这是第二步。

“第三,在火星上制造燃料,让飞船能够从火星返回地球,这样返程的燃料就不用从地球上带了。这同样还是为了解决燃料负重的问题,又降低了好多倍发射成本。这是第三步。

“第四,使用正确的燃料。埃隆·马斯克对比了可能的几个选项,比如煤油、氢氧气等等。但他最后认为甲烷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甲烷在火星上制造起来相对容易。

“经过这轮分析,埃隆·马斯克就把一个天方夜谭般的技术难题和资本难题,拆解成了一系列非常具体的技术问题。

“埃隆·马斯克还给自己定了一张时间表,在21世纪20年代的后半段,将人类送上火星。

“这里面还有一个变量没有算在内,就是在未来十几年内,人类技术的进步。很多现在看起来无解的问题,那个时候也许就有解决方案了。

“听到这儿,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觉得火星移民这事好像靠谱了很多。我觉得埃隆·马斯克厉害的地方就是项目化解的能力。”

“太厉害了!”小强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火星计划都能通过项目化解变得可执行,我相信你的写书计划也可以做到。”小强听了频频点头,然后他看到老付茶杯里已经空了,就殷勤地提起公道杯给老付添茶,这时候老付说:“别着急,茶水可以慢慢倒,速度不用太快。”

“哦哦,好的,干了这碗‘鸡汤’之后,我写书的项目具体该怎么化解呢?”

“你可以沿着两个维度去做化解。第一个维度是:我如何才能让这件事情变得更简单。第二个维度是:我如何才能让这件事情变得更具体。说白了,就是把复杂、模糊的写书项目往学习区这个象限拉。”

“这个有点不太好理解,能多解释解释吗?”

“我们还是用具体的例子来说吧。比如写书经常会遇到的状况是思路卡住了,无法动笔,不知道要写什么,或者早晨用3小时写了300字,下午的时候又把这300字删掉了。就这样一天过去了。”

“是的,我以前哪怕写一篇小文章,也会遇到类似的状况。那怎么化解呢?”

“如果是我的话,有两种化解方法。第一个是让模糊的事情变具体。比如说我写书之前会列大纲,而且至少是三级目录。这份大纲列出来,原本关于这本书模糊的想法就变得非常清晰了。

“可是虽然大纲列出来了,但是写的过程中还是会卡住,这时候我会用第二种化解方法:让复杂的事情变简单。比如说我写项目计划这一章卡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往下写,我的做法是立即停笔,然后出去散散步。有时就会冒出好主意,因为好主意总是在放松的时候产生。如果还是想得头疼都想不出好办法,我会去运动运动。在运动的时候我会把写书这件事完全放下,甚至忘掉,而且运动也会让我的大脑活跃起来。

“如果这两招都没用,那就只能上必杀技了。从事情的角度解决不了问题,我就切换到人的角度。我会邀请两位朋友喝咖啡,这两个人不是随便找的,其中一位通常是对我做的事情特别了解,而且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另一位对我写的内容不太了解,但是是我这本书的受众。我们三个人碰撞在一起的时候总能带给我新的启发,也许我就知道该怎么继续写这本书了。真的,这样切换角度的方法一次都没有让我失望过。”

“这个我也很有体会啊,自己冥思苦想半天的事情,别人随便说句话就点醒我了!”

“其实这个也很好理解,我们自己冥思苦想的时候,往往是沿着一个思路一直走下去,就像在一个管道中爬行一样,可如果我们的答案是在这个管道之外的地方呢?我们虽然努力地爬,但仍然找不到答案。不同的人在一起碰撞就不一样了,每个人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角度,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会碰撞出更多的角度,相信总有一个角度会刚好找到解开难题的答案,这就是一种化解项目难度的方式。”

“嗯,你说的这个我大概了解了。一个复杂又模糊的项目通常是在恐慌区里,我们通常会觉得压力很大,想要逃避和放弃。我们的框架是沿着两个方向把它拽回到学习区,一个方向是让它变简单,另一个方向是让它变具体。”

“是的,如果这样的话,你的行动计划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嗯,我会在原来倒推计划的基础上做一些补充,比如说:

在写书之前,我想先做一个在线微课,这样一来既把我要写的内容做了梳理,又可以积累起第一拨粉丝;

写书的时候每天晚饭后散步,可以收集写作的灵感;

还有像你说的,思路卡住之后找两个朋友碰撞;

做一份新书大纲,三级目录。

“那么,我年度计划里的目标是不是都在学习区里是最合理的?”

“我不这么认为,年度目标最好是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三者都有。如果你一年有12个目标的话,那么我的建议是3-6-3,3个舒适区的目标,6个学习区的目标,3个恐慌区的目标,这样的年度目标既有挑战,又有享受。其他的项目计划你就自己梳理吧。”

“我怎么知道梳理得好还是不好呢?”

“做项目计划看上去简单,其实一点都不简单。在我的心目中,好的项目计划有三个标准,你做完计划后可以拿来衡量一下。”

“你说吧,我记着呢。”小强已经准备好了笔纸。

“首先是坚韧。真的很有趣,做计划能投射出一个人对自己的那份期待。有些人做计划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想象得很强大,所以把计划做得很完美,而通常现实中他们是经常拖延、计划总完成不了的人,反差很大。而另外一些人做计划的时候总是给自己留一些余地,比如说留一点缓冲时间,做好B计划,等等。这些人期待中的自己是不完美的,这和他们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是接近的,所以他们不会感到焦虑,会感觉到很轻松。做出坚韧的计划的人通常是接纳不完美自己的人,这样的计划比较靠谱。

“其次是简化。简化可以拆成两个字来看,一个是‘简’字,让复杂的事情变简单。你如果注意的话会发现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人,把一个简单的事情可以讲得很复杂,抛出很多抽象的概念,让人觉得很厉害。另一些人则是几句话让你立刻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说得很接地气。以我自己的经验来看,绝大部分的情况下事情都是特别简单的,是我们自己把它想复杂了。所以做项目计划就是要把我们在脑袋里想得很复杂的事情,用纸笔让它回归简单,把它打回原形!另一个是‘化’字,能把项目中的难题化解掉,这样才不会卡住。我见过太多纸上谈兵的计划了,看上去非常详细、具体,可是总感觉流于表面。这样的项目计划谁都会做,而且做出来都差不多。真正有差别的地方就是化解难题的部分,这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最后是解放。计划要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呢?戴维·艾伦说过,让某项事务摆脱对大脑的纠缠,这样的计划就是好的计划。过度计划会让人产生焦虑,这么多的事情什么时候才能做完啊。如果不计划也会产生焦虑,我还有那么多的事情,接下来该怎么做啊。脑袋里塞满计划的时候我们是活在未来的,只有适当的计划才能让大脑忘记这件事,然后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当下这个时刻,才能更专注和幸福。”

“我全都记下来了,后面的项目计划我就按照这个原则来做。呼……抬头看路,低头走路,项目计划这个部分终于结束了。那我们趁热打铁,继续说说如何养成一个好习惯吧?”小强长吁了一口气。

“别急别急,我们先喝了这杯茶。”

说着,老付从几案下拿出一个紫砂罐子,打开后取出一个被木棉纸包裹着的圆形东西,再打开才看到原来是一饼普洱茶,整体看上去是深色的,但有一些扭曲的浅色茶叶分布其中。紧接着老付拿出一把直尺长短的袖珍宝剑,插到茶饼当中,稍稍用力,就撬下来其中的一块。这次老付用铁壶煮水,水开了以后把撬下来的茶叶放进一把紫砂壶进行冲泡,做完这些之后就停了下来,什么也不做,只是等待着。

就在这沉默当中,小强忍不住了,说:“你喝茶真是讲究啊,不过这和我平时直接在杯子里泡茶有什么区别?”

“我们这是在与自然进行能量的流通,你那只是解渴而已。我用陶罐存水是因为陶土和水都是自然界本身存在的东西,土能让水保持活跃状态。如果是用玻璃杯或塑料杯,水就失去活性了。

“还有,为什么要用铁壶煮水?因为我们讲究‘金生水’,金属器皿能够唤醒茶水的生命能量。为什么要用紫砂壶泡茶?因为紫砂可以保持茶的原味,茶叶又可以让紫砂本身变得温润,这就是所谓的养壶了。

“喝茶的时候其实是一个能量循环、流通的过程:茶水的生命能量会进入我们的身体,然后我们又通过专注的倒茶、品尝,把我们的生命能量注入茶水当中。”老付说完,提起铁壶把茶水缓缓地倒入公道杯,然后再缓缓地、专注地倒进小强的茶杯里。

“你说得那么玄乎我听不懂,让我尝尝就知道了。” QJFBShES8Sv7xDd0fMU/Dst6DZJSMZIGmMjkshWEpW5vmYvwxi2g7YjnoWKkWA1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