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我们从一则逸事说起。
一名年轻的学者决定毕其一生钻研非洲节奏。他搬到加纳定居,并拜于当地十几名大师级鼓手门下。整整十年,他在传统音乐和地域文化中徜徉。不仅如此,这个年轻人在学业之余,还会博采众长、取长补短,耶鲁大学的讲堂、海地的传统社区或是其他非洲聚落都成为他获取知识的来源。时光荏苒,年轻人的专业学识日益增长,最终他的成就超越了普通学者。如今,他已经是一名继承了传统的资深实践家。
但是,当这位专家回到美国之后,他意识到向外行传达这些音乐实践的精髓并非易事。在向学生讲解达贡巴鼓(Dagomba Drum)的演奏时,一名学生提出了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我怎么才能找准进入音乐的时机呢?我什么时候开始演奏呢?”在西方音乐理论里,回答这个问题再简单不过。无论是指挥家一舞指挥棒,还是乐队领班倒数拍子,抑或是乐谱标注之处,都是开始演奏的标志。然而,在一场音符自由流淌的西非音乐演奏中,找准进入的时机则是另一码事。
    “我试过通过数另一面鼓的拍子,来演示这面鼓进入音乐的时机,却没有奏效。”这位学者苦恼地说道。进行再多的理论分析,制定再多的规则,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最终,他意识到只有抛开理性分析,用纯粹的乐感去引导,才能克服这一困难。他总结道:“唯一的办法,就是先跟着听,然后开始。”
    
   
先跟着听,然后开始。就这么简单?十年的钻研,成果只是这八个字?然而删繁就简,水落石出,真相原本就如此纯粹。
对于那些献出大半辈子去钻研音乐的人来说,这样的故事是发人深省的。他们深知在音乐里,特别是节奏的精髓中,有一种魔力无法用理性去诠释。这一层面必须用心去感知,若无法体会,一切学术性的剖析都是徒劳。要想踏上这条路,学者必须跳出学术的框架,学生也必须把理论课程抛在脑后,才能无拘无束地前行,进入这难以捉摸和描述的感性空间。
所有的寓言和逸事都隐含着说教意味,这个也不例外。这则向我们证明了聆听的力量的逸事,源自在非洲节奏与鼓法领域最有学识的专家之一—约翰·米勒·切尔诺夫(John Miller Chernoff)的真实经历。在故事里,聆听战胜了分析。若是说双耳优于大脑的结论让训练有素的音乐学家无地容身,那么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个观点也给那些对这门听觉艺术的专业术语和编纂过程一知半解的门外汉打了一针强心剂。抛开专业术语去聆听,才是通往音乐核心的道路。若是我们从足够深的层次上去聆听,无须专业文凭或执照,我们便能领悟一首歌曲的魔力所在。
这本书的主旨就是,用心聆听,定能深入爵士乐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揭示出其魅力所在。这并不是在贬低正规音乐教育和课堂教学的价值。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最早为我们带来爵士乐的前人,大都没接受过多少正规音乐教育,有些人甚至完全没有任何专业知识。但他们懂得聆听。此外,像切尔诺夫和他的学生一样,他们还知道如何把聆听的能力作为一把钥匙,开启个人的创作潜能。
同样不可不提的是,在爵士乐的根基—非洲传统音乐中,是鲜有演奏者和听众之分的。社区里的所有成员都会参与到音乐生活之中。在这种文化中长大的人认为,享受创造音乐而带来的愉悦和兴奋不需要特殊的训练或技能。在这样的文化传统里,并没有行外人之说。他们相信每个成员都有能力理解音乐的精髓。然而,客观前提是,他们必须聆听,用心聆听。
    当我们对爵士乐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节奏—这魔法般的精髓,做出评价时,这些考量都是十分关键的。近几十年里,科学大大深化了我们对节奏本质的认知。如今我们可以单独抽取并计量节奏对我们脑电波、荷尔蒙、免疫系统和其他生理现象的影响。
    
    但是,这些研究反而加深了节奏的神秘感。我们的身体为何会对节拍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狗为什么就不会跟着外界节奏摆动身体?猩猩、猫和马为什么就不会随着节拍起舞?它们并没有这种天性,也难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进行培养。然而,任何一个人类社会或群体,都会为这种对节奏情不自禁做出的反应提供出口—有时甚至会通过这种反应进入超凡脱俗的境界。这种爱乐的习性不但存在于我们体内,甚至可以说是根植在灵魂之中。但是,当我们从这一美学层面进行评价时,应从何开始?
   
因此,在这里,在这本书的一开始,我们就遭遇了当头一击。我们必须从爵士乐中最首要的成分—千变万化的节奏开始讲起。这是音乐中最难定义的一面,也是言辞难以传达的一点。但是,如果你学会了深度聆听爵士乐充满魔力的节奏,我们便能朝音乐的精髓迈进一大步。那么,就让我们来解开爵士乐的节奏之谜吧。首先,我想与大家分享在研究爵士乐的魅力时我所采用的方式和独特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