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现代心理学的5个流派

结构主义与威廉·冯特

历史的转折点发生在德国的一个小镇上,心理学开始从哲学的束缚中脱离出来,而促成这件事的,就是第一个把自己称为心理学家的人——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他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并写了第一本心理学教科书。在德国良好的学术氛围的带动下,实验心理学得到了发展,例如,生理学的实验研究在德国逐渐发展成熟起来。

冯特致力于将他的实验室用于研究心理过程,并发展出一个名为 结构主义 的学派,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心理学学派。结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心理由想法和思想等意识元素组成,它们就像化学元素,可以按照类似于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方式进行编排。经过训练的实验观察者可以描述自己的体验,特别是视觉和听觉的感受,这就是他所说的 内省 。除此之外,冯特和他的学生还参与了反应时 的研究。

尽管结构主义在当时很有影响力,但它在20世纪初期就走向了衰落。

作为结构主义最激烈的批判者之一,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John B. Watson)认为,内省法的本质是主观和非科学性的。此后,他逐步建立起心理学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即 行为主义 ,我稍后再对其进行具体讲述。

机能主义与威廉·詹姆斯

在行为主义发展起来之前,另一个心理学学派也在美国诞生了,那就是 机能主义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是机能主义的创始人,也是美国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和同事詹姆斯·安吉尔(James Angell)的研究重点在于学习和感知等过程是如何产生的,而非心理过程的结构。也正是因此,这个学派才被称为机能主义。它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而非精神事件。

机能主义受到达尔文物种起源和进化论思想的影响,认为行为就像身体发展一样,是不断进化的。达尔文的兄弟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也对心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建立了心理测量学这门学科,对人格和能力进行评估,并于1884年在伦敦大学建立了人体测量实验室,智力测验由此诞生。此外,高尔顿还以其广博的知识创造了“相关(系数)”(correlation)这个术语,绘制了英国第一张气象图,发明了指纹图谱,更是第一位描述高气压的人。

高尔顿是首批研究心理变量的遗传影响的学者之一。他认为杰出的父亲能繁衍出杰出的儿子,杰出的儿子将来又能繁衍出杰出的后代。当然,“杰出”也可能是由环境决定的。而且,在实验中,高尔顿并没有以平庸的男性作为对照组,而对照组是任何优秀的研究都应该设置的。不过,即便如此,高尔顿提出的心理特质可以遗传这一观点也是具有创新性的。

心理动力学理论与弗洛伊德

当冯特在莱比锡发表开展心理实验的声明时,维也纳的一位医生正在尝试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行为,并在知觉心理方面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力,这个人就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最初的研究植根于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后来,他根据对病人的观察而非实验建立了自己的人格理论,即 心理动力学理论 ,强调无意识对行为的影响。与冯特的研究方法一样,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也具有结构性特征,他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具体内容,我会在第6章进行深入讲解。

行为主义与约翰·华生

20世纪,另一个影响深远的学派也在美国迅速崛起,那就是 行为主义 ,它主要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这一学派被认为是对内省法的强烈批判。行为主义者认为精神事件是无法被观察的,因此不能对其进行研究。他们甚至进一步强调,研究精神领域根本没有意义,因为我们不能以合理的方式研究它。

苏联著名生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Ivan Pavlov)对行为主义学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人将他称为行为主义的鼻祖。他证明了在不依赖精神生活或内省的情况下,人们的行为仍然有可能被条件化。巴甫洛夫发现,饥饿的狗会在之前两个不相关的刺激之间建立联系。一开始,当提供食物时,狗会分泌唾液;而当摇响铃铛时,狗不会分泌唾液。然而,如果将铃声和食物配对呈现的次数足够多,之后即便单独出现铃声,狗也会分泌唾液,因为它已经在铃声和提供食物之间建立了联系。通过经验的累积,有机体会对之前不会使其产生反应的刺激做出反应。

约翰·华生将这个现象运用在人类身上,并在他1919年出版的行为主义专著《行为主义心理学》( Psycholog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Behaviourist )中进行了更加具体的论证。华生是一位极具魅力的心理学家,他彻底否定了内省法,并认为心理学完全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应该用客观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华生的研究对象都是可观察的行为——人和动物对刺激的反应。他的研究方法和观点逐渐被主流心理学采纳,因此,行为主义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而存在。关于华生的实验,我会在第4章详细地讲述。

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行为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这期间,斯金纳(B. F. Skinner)做出了最有意义或许也是最重要的贡献。作为一个行为主义学家,斯金纳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行为如何被强化物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行为的学习模型。在迄今为止最有影响力的有关学习的研究中,他发现通过给予鸽子特定强化物的方式来训练,可以改变它们的行为方式。在实验中,只有当鸽子做出了某种特定的行为,比如按压一次或四次杠杆,它们才能获得食物。而通过训练,鸽子们学会了通过按压相应次数的杠杆来获得食物。这一原理被称为操作性或工具性条件作用,因为有机体学会了“操纵”环境。人类和动物都是遵照规则做出行为的机器,都是空洞的有机体,与心智或精神的运作毫无关联。关于操作性条件作用,我会在第4章进行详细的讨论。

认知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被称为 认知革命 的10年。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学派,强调人类和其他有机体如何对通过感觉器官传入脑的信息进行加工,电脑被视为研究脑或心理如何运行的理想模型。另一项发源于19世纪的革命,即 生物革命 ,同样对心理学产生了影响。例如,研究人员观察到,不管电脉冲传递的信息是有关人们看到的还是听到的事情,脑中的神经元都是通过电脉冲进行信息交流的。

关于脑如何处理语言这样的具有鲜明人类特色的行为,19世纪中叶,有两份研究报告改变了人们的认知。

法国外科医生皮埃尔·保罗·布洛卡(Pierre Paul Broca)描述了一个被称为“坦”的病人的情况。这位病人的真名叫莱沃尔涅,他说话时只能发出“Tan”的音。他曾经得过中风,无法流利地说话。在解剖坦的脑时,布洛卡发现,他的脑前部左侧有一个很小的、鸡蛋形的缺口。布洛卡认为,这个缺口所覆盖的脑区就是产生言语的中心区域。现在,这个区域被称为“布洛卡区”,而像坦这样的病人所表现出的言语障碍则被称为“布洛卡失语症”。

卡尔·威尔尼克(Carl Wernicke)发现了另外一组患者,他们表现出坦完全相反的症状:能说话,但不能理解语言的含义。他们脑的受损区域和坦受损的区域很接近,现在被称为“威尔尼克区”,他们表现出的言语障碍被称为“威尔尼克失语症”。威尔尼克推断,这正是脑对发出言语的声音进行加工,并使听到的言语形成连贯、有意义的词或句子的区域。

现在看来,这些结论略显粗糙,因为如果一个人丧失说话的能力,那么他脑损伤的区域要比坦损伤区域的面积更大。但总的来说,这些结论还是成立的。这些病人代表了心理学史上最初真实且最知名的个案研究。当然,你在本书中还会看到许多其他的个案,比如菲尼亚斯·盖奇(Phineas Gage),在脑受损后,他的人格和社会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又比如H. M.,他因为一起脑手术而导致无法形成新的记忆。

在心理学的认知和生物变革中,还有两项很重要的里程碑式的工作。第一项是在1870年,古斯塔夫·弗里奇(Gustav Fritsch)和爱德华·希齐格(Eduard Hitzig)这两位科学家第一次用实验证明,某种功能或行为可以在脑中进行定位,也就是说,脑的某个区域负责某个特定的功能或行为。他们发现,用电流刺激狗的脑的不同部位,会使狗身体的不同部位做出反应。这与上面描述的个案研究完全不同,因为个案研究不是实验性的,而只是提供了相关性的研究结果。例如,按照推断,脑的损伤会导致言语障碍;弗里奇和希齐格的工作则是首次通过实验的方式观察到刺激脑部所带来的反应。

第二项里程碑式的工作是弗朗茨·约瑟夫·高尔(Franz Joseph Gall)和施普尔茨海姆(Spurzheim)在19世纪进行的研究(当然,现在已没有人把这个研究当真了)。他们推论,脑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着特定的功能。比如说,人们在思考道德或数学问题时,对应的脑区就会过度活跃,而这种过度活跃会导致头盖骨上出现一个凹进。这种研究被称为解剖人格学或颅相学。这个理论显然很滑稽,于是迅速遭到了反驳。一位颅相学的强烈批评者把一个严重低能者的脑呈现给高尔和施普尔茨海姆,然而,这个人脑的凹进却表明他应该是一个数学天才。尽管并不可靠,但这种观点是现代功能定位说的萌芽,认为不同的脑区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直到现在,心理学家仍然在研究脑损伤的病人,因为他们所提供的有关脑功能受损的宝贵数据是无法通过任何其他方式获得的。当然,现代心理学也要借助脑成像技术的巨大力量。脑成像技术以某种特定的生理过程为基础,比如血流量和氧气消耗,让研究者可以测量并捕捉到脑的结构和活动。最知名的脑成像技术有磁共振成像、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几乎所有的行为研究都要用到这些技术,包括对面部感知、说话、阅读、嗅闻、品尝、推断他人的动机、体验某种情感、做出道德判断等的研究。下一章,我会更具体地介绍这些技术的原理及其优缺点。 Qa62VxNNSxx0h27iIy1oeN4CQ/8gbLaNugJYrwsd66w3XNOjh9CsCHoYIoBkBmk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