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宗教学
Religious Studies

宗教学的确立

大航海时代“异教”的发现——宗教学创立的起点。

宗教学的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腊时代。而在学术界,一般以麦克斯·缪勒的《宗教学导论》为近代宗教学创立的起点。缪勒认为“谁如果只知道一种宗教,对宗教就一无所知”。其主编的《东方圣典》丛书,于1879年开始陆续出版了佛教、道教、耆那教等多种亚洲宗教经典的英译本,为宗教学研究提供了一系列的基础资料。因此,在宗教学的最初发展阶段十分强调各宗教间的“比较”研究。

基督教作为中世纪人类社会的规范,保持了长久的精神主导地位,在近代以前的欧洲,宗教学基本上都离不开对于基督教的绝对信仰。如文艺复兴时期的马丁·路德。路德以批判天主教的宗教改革运动而闻名,然而他的言论说到底依然是为了保护基督教神学。而伊拉斯谟的《愚神颂》抨击了神学对人类思想的束缚,主张人性解放,昭示了欧洲宗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15—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是宗教学确立的重要时期。欧洲人发现了世界各地的非基督教信仰,开始关注“异教(基督教排斥其他宗教时对其他宗教的称呼)”研究。18世纪以后,与宗教学相关联的神话学、人类学、语言学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宗教学的研究对象也随之扩展到了古代宗教,开始了横向与纵向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弗雷泽的《金枝》一书,详尽查阅了世界各地的大量文献资料,阐明了从古至今的宗教现象都拥有“死与重生不断循环带来永生”这一相同结构。

此外,缪勒也是一位印度学学者,主要从事宗教的比较研究。缪勒因其首次提出了“宗教学”这一概念,被誉为“宗教学的始祖”。

宗教学的发展

从文献学时代,迈向文化人类学倡导下的田野调查时代。

宗教学是一个包含多个分支学科在内的学科群,它包括神学、宗教哲学、宗教史学、宗教现象学、宗教民族学(人类学)、宗教社会学、神话学等学科。但也有观点认为,研究某个特定宗教的内涵和教义的神学以及宗教哲学,并不属于宗教学的范畴。

其中,宗教现象学的始祖是研究精神现象学的黑格尔及现象学大师胡塞尔。作为宗教社会学的创始人,马克思主要研究宗教形成的社会结构特征。而说起宗教史学,首先是提出了进化论的达尔文;此外,还有一系列的哲学家,如批判基督教文化的尼采,《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作者费尔巴哈等人。

在卡尔·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影响下,杜尔凯姆著成《宗教生活的原始形式》一书,马克斯·韦伯将社会学研究引入宗教现象学,由此形成的宗教社会学分为杜尔凯姆派和韦伯派两大学派。杜尔凯姆的主要学术继承人是其外甥马尔塞·莫斯,除此之外,该学派还包括埃文斯·普里查德等优秀的宗教学家。韦伯学派的布赖恩·威尔逊等人也为各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而在宗教人类学领域,一改以往宗教学只研究文献资料的传统,开始倡导实地田野调查。人类学功能学派的创始人布伦尼斯洛·马林诺夫斯基,就曾经亲自到南太平洋调查岛上的村落,研究岛民的宗教生活。而弗雷泽则始终用收集资料的方法进行研究,尽管资料分析法被认为终将为田野作业方法所取代,然而弗雷泽所开辟的原始文化研究仍不失为人类文化研究的重要传统和资源。除此之外,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曾深入南美洲的原始部落进行考察,这种宗教人类学的方法也开始活用于宗教学的研究。

近现代的宗教学

伊利亚德的宗教现象学与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研究方法,以及教学的现代性课题。

说起20世纪最重要的宗教学家,就不得不提米尔恰·伊利亚德。伊利亚德最初在印度研究佛教和印度教,后将其视野放大至全世界的宗教,从宗教现象中提取出了诸多的理念。

例如,关于宗教现象中的“圣”,伊利亚德继承了杜尔凯姆的思想和鲁道夫·奥托的《神圣者的观念》,致力于神圣与世俗的研究,神圣通过祭祀仪式等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显现,这就是“hierophany/神圣的显现”。伊利亚德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宗教思想,他认为在多数民族的想法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主题都是抛弃不洁的现世,回到神话诞生前的神圣世界,即所谓的“永恒回归”。

杜梅齐尔致力于研究印欧语系的种族宗教,卡尔·凯伦依更加重视对于神性的研究,而在该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当属列维-斯特劳斯。列维-斯特劳斯的宗教学研究不仅吸收了杜尔凯姆的思想,还将当时欧洲的新兴哲学结构主义应用于人类学,也曾深入南美洲进行田野调查工作。列维-斯特劳斯将自然与文化、等级制度与图腾等构建为一种双项对立的图式,其研究超越了宗教学的范畴,与文化人类学、哲学等学科相交织,构成了现代思想的一大领域。然而,列维-斯特劳斯的二元分析方法却遭到了英国学者埃德蒙·利奇等人的批判。

现代宗教学的课题是寻找“宗教”与“迷信”之间的差异,从现实社会与宗教的接点出发,重新对宗教学进行认识论上的思考。我们应该认识到,宗教作为宗教学的研究对象,已不再是“目前为止所存在的事物”的制度和历史,而是在近现代统治阶级的政策、社会环境以及学术思想影响下,根据宗教团体的传承过程而形成的“现在形态”,对现代社会等诸多问题的研究都属于宗教学的领域。

入门者须知

耶稣基督的存在与否

日本社会主义运动活动家幸德秋水在《基督教抹杀论》中,考证了耶稣基督以及早期基督教的演变历史,断定耶稣基督其人在历史上并未真实存在过。而弗雷泽在其著作《金枝》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地中海地区的习俗:该地区的人们会挑选一位年轻人立为伪王,并任其在一年中随心所欲的生活,而在年末时将其杀死,伪王被称为犹太王。基督耶稣在耶路撒冷郊外的山丘各各他受难,正是反映了这种弑王的宗教礼法。

替罪羊理论

犹太教圣经所记载的典故,用羊来承担全民族的罪过,并将其赶入旷野。日本的习俗中也有相似的情况,如在女儿节的祭祀结束后,人们会将偶人放进海里让其随波漂流而去。伊利亚德也认为,对于人类社会,如果任其发展的话,就会逐渐变得污秽。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通过某种仪式一次性将其净化,诺亚方舟(大洪水)等神话故事就具有净化世界的意味。然而在现代社会,替罪羊也被理解为“排挤”的意思。

死与重生

希腊神话中农业女神得墨忒尔的女儿珀耳塞福涅被冥王劫走,强娶为妻,并且每年一半的时间必须在冥界度过。珀耳塞福涅象征着春天时大地上开始发芽的植物,在经历死亡之后又重新复苏。在这里,“死与重生”这一主题被赋予了神话的意味。

巫术·宗教

根据《金枝》的考证和分析,宗教乃是由巫术发展而来的。然而在现代社会,这种理论却受到相关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巫术与宗教是互不相干的两种事物。比如,认为烧掉某个人的头发或指甲就可以杀死这个人,这是巫术(不合理)。而在农耕丰收这种合理的模式中,为了起到强化和增幅的作用,而加入神明的存在,这才是宗教。

Hierophany(神圣的显现)

伊利亚德提出的概念,在日本民俗界也有类似的概念,用以区分非日常(庆祝日和祭祀日)与日常(普通日)。然而现今又加入了“污秽”这一概念,形成了三重构造。伊利亚德认为“圣与俗”这种二分法从本质而言依然是一元的思想,具体来说,在举行祭祀仪式或宗教礼仪时,空间中的日常性事物就会带有圣性或神性,而在祭祀结束之后,事物自然又重新回到日常性之中。

萨满教①

伊利亚德也有一部名为《萨满教》的巨著,然而东北亚地区的萨满教,是由游牧民族的男性族长担任萨满(宗教领袖和巫师),他们不仅从事宗教活动,同时还指导医疗和冶炼。在希腊神话中,萨满这样一种存在,类似于因为人类盗取天火而遭到惩罚的普罗米修斯,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也是一位精于冶炼和医疗的万能神。萨满的宗教礼法是缠满布条,猛烈地上下摇摆,在精神恍惚之时,做出预言未来等行为。

萨满教②

不同于北亚游牧民族的男性萨满,在朝鲜半岛、日本的冲绳和恐山等地的巫女则都是女性萨满,她们通过身体的激烈运动(并使用麻药和酒精),进入通灵或中介者等特殊的精神状态,以此转达死者或神明的话语。据说,古希腊埃莱夫西斯等圣地的巫女也是相似的状况。

一神教与多神教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是一神教,日本等地的泛神论宗教则是多神教。基督教以“父神”为唯一的神,父神是游牧迁移民族的神,也是一种男权社会的神。然而,美国的语言学家戈登提出了基督教原本是多神教的主张,其根据是,犹太教《旧约圣经》的日译本中存在着“吾主”与“吾神”两种区分用法。而将神完全抽象化之后应该就会形成一神教。有观点认为,泛神论和多神教是“未开化社会的宗教”,基督教是“发达社会的宗教”,简单表示为:泛神论 → 多神教 → 一神教的发展模式,这不过是近代欧美人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的结论罢了。

《神学大全》

欧洲中世纪最伟大的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著作。阿奎那在书中运用亚里士多德哲学,探讨认识论和存在论,内容涉及上帝、灵魂、道德、法与国家等诸问题,用论证的方法,构造了一个庞大的神学理论体系。从中世纪至今,该书一直都是基督教世界最权威的基础教学著作。全书共分为三编:第一编,论上帝;第二编,论人的行为;第三编(未完),论耶稣基督。

《愚神颂》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的著作。该书将人类社会看作是疯癫和痴愚的舞台,上演各种嬉笑怒骂,主要嘲讽了教皇、主教、王侯、贵族等基督教相关人员。这些人的行为在伊拉斯谟的笔下被设定为是受到了愚神的操控。伊拉斯谟表面上是在颂扬愚神,实际上是在揭露这些愚蠢人类的愚蠢行为,颂扬那些没有被愚神所操控的人们,以此来传扬真正的宗教精神,即宗教乃是纯粹灵魂的问题,纯粹精神的问题,而不是物质与肉体的追求。伊拉斯谟对天主教的批判和他的人类救赎思想,奠定了现代欧洲人批判精神的基础。

《宗教生活的原始形态》

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姆的著作。该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澳大利亚土著的图腾制度(一种巫术性的宗教现象,以令人畏惧的超自然力量为信仰,将图腾动物神圣化)。杜尔凯姆根据搜集的相关资料,分析宗教与社会环境间的关系。杜尔凯姆的学说不是局限于仪式、教会以及象征意义的宗教生活,而是认为语言、道德、艺术等人类的所有文化都与宗教密切相关,都是社会团体的复合性表象。

神佛习合

日本的神佛习合现象出现于8世纪上半叶,当时以“神为神身所恼,希望得到佛的救济以得解脱(神身脱离)”为由,在神社内建起了名为“神宫寺”的寺院。此前的观点一直以为神与佛融合是日本所独有的现象,然而近年的研究表明,中国也有“神佛分离说”和“护法神思想”,所以有观点认为,神佛习合也许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

佛和菩萨(本地)为了救度众生而假借躯体,现身为日本的各种神明(垂迹),神社的本地佛都是特定的,具有相当高的独立性。

灵性(Spirituality)

宗教术语,指不为宗教团体和传统所束缚的、个人的、非制度的宗教意识。在日语中,被译为灵性或精神性。因为世界卫生组织在对健康的定义中加入了Spirituality这一项,使得这个概念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关注。

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开始致力于心灵抚慰方面的人才培养,Spirituality这一概念或许会成为今后宗教学相关发展的新轴心。 PVSdRAiv4YoW9RjcTduU8WnajI9hX+br774z5/Q5FMrBtMZYmzhDZr0hkRNW7Zs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