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何为现代的“文化修养”

我们身边的环境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达和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普及,人们瞬间就能获取到想要的信息,即使是海外的消息也几乎能够即时获取。使用“谷歌学术搜索”等搜索引擎,任何人都可以阅读到专家发表的论文。说得极端一点,即使是小学生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学术信息。

在此背景下,我们现代社会的“文化修养”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首先是“语言能力”。国语自不必说,英语也是非常重要的。世界上最尖端的“知识”都是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一个人若想参与其中,首先必须具备运用英语的能力。

其次是“数学”。这里所说的数学并不是指解答复杂数学式的能力,而是指能够理解支撑着现代文明的IT技术以及计算机的逻辑结构,也就是一种理论化的、缜密的思维能力。

还有“关于网络的知识和感知能力”。网络连接着世界范围内的大量非特定人群,使得各类信息得以流通、过滤和积累,理解网络的结构和理论,具备一定的网络实践能力和感知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此外,“信息素养”也是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能够理解信息产生、加工以及流通的过程,并能够对信息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总之,不能对媒体所提供的信息不加思考就全盘接受,而应该冷静地判断出网络所特有的敌意和错误信息,在亲自对信息进行确认前都应该保留判断。

此外,人们还需要具备“理解多元价值观”“平等地对待他人”“不过度自信,时刻保持怀疑精神”“遵守平等交流的规则”等多种素养。

当我们试着列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文化修养”的各要素时,就会得到这样一张数量相当庞大的清单。如此一来,以大学入学考试的偏差值和笔试成绩为评判依据的“知识”也就变得毫无意义。总而言之,现在已经进入了要求人们具备“综合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时代。

跨学科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的发展瞬息万变、难以预测,如果一个人只钻研某一个特定的学科领域的话,很有可能会难以发挥价值,迅速被时代淘汰。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即使看似是在走弯路,人们也要从基础开始巩固自己的文化修养,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多接触“真知”,培养出能够看穿事物本质的眼力,也就是所谓的“博雅”教育思想。

因此,在学习这一点上,我坚决支持跨学科学习和横向学习。日本的大学教育分为“文科”和“理科”两种不同的培养方向,文科生不会运用数学和逻辑,理科生不明白自己的研究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简直是荒谬至极。只有取消了文、理科的区分,进行横向的、跨学科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我从东京大学理学部毕业后,又攻读了东京大学法学部的学士学位。刚进大学的时候我所考虑的仅仅是我想研究科学,在经历了很多事、遇到了各种人之后才逐渐领悟到科学家也是要与社会相联系的。

我是一名脑科学家,对脑的本质性研究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十分广泛,除了物理和数学外,还需要学习生物学、脑生理学、认知科学、信息科学,甚至是经济学和社会学——不广泛学习的话就无法研究到“本质”。

信息和研究成果每一天都在更新,不时常进行学习就无法使自己立足于该领域的最前沿,这一点对于任何领域的职业人士来说都是一样的。

只要拿到了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就能一生无忧的时代早已结束。当代社会是一个不进行跨学科学习就没有未来的社会,仅靠大学的学习已经不足以应对社会的发展,还需要靠自己广泛涉猎,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

由非典型性才智创造价值的时代

21世纪毫无疑问是一个由“才智”,也就是intelligence引领世界的时代。运用才智可以帮助我们规避风险,创造财富,推动经济的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才智”并不是以IQ测试为评估标准的“典型性才智”,而是指与此相反的“非典型性才智”。在全球化的竞争背景下,典型性才智越来越平庸化和廉价化,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例如,首个成为MIT(麻省理工学院)多媒体实验室主任的日本人——伊藤穰一曾两次从大学退学。他虽然只有高中学历,却具有十分宽广的知识面,接连提出了大量让人耳目一新的构想,并担任《纽约时报》和索尼公司的董事,堪称“非典型才智”的代表人物。乔布斯、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也具有非常高的“非典型才智”。

当代所需要的才智是一种建立在一定专业性基础上的、广泛的文化修养,而拥有“非典型性才智”的人才将以革新的方式引领时代的发展。

人脑具有无限的学习能力

才智水平并非天生就注定了的。例如对于才智的其中一个衡量标准IQ(智商)而言,遗传性影响约占50%,剩下的部分则由后天环境和学习所决定。也就是说,通过学习可以提高才智水平,而人脑的学习能力又是不存在界限的,所以越学习就越能开发才智。

当我们通过做某件事情而感到快乐的时候,大脑会分泌一种名为多巴胺的物质,使在该行动中所形成的神经细胞的连接得到强化,这就是所谓的“强化学习”。

幸运的是,我从小就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当“学习”这件事本身得到强化学习后,就会产生“继续学习”的意愿,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强化学习的循环,使大脑不断得到锻炼。强化学习的循环越重复越能够得到强化。

这种循环是没有界限的,人类可以无止境地进行开放式的学习。例如“阅读历史书”→“分泌多巴胺”后,会使“阅读历史书”这一行为得到强化,强化后会“继续阅读历史书”→“分泌多巴胺”,这种不断的循环使得“阅读历史书”这一行为越来越得到强化。

反过来说,自认为“不擅长学历史”的人,实际上并非不能够理解历史,而仅仅是因为没有形成强化学习的循环而已。

大家可能也有自认为擅长、不擅长的领域。但所谓的擅长或者不擅长并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由于没有形成强化学习的循环。

难度略高一点更有助于强化学习的形成

在大脑的学习能力上,还有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实。

当全力完成某件难度相当高的事情时,大脑所分泌的多巴胺质量最佳,强化学习的循环运转也最为有力。

例如,解答稍难一些的数学问题,比解答简单的数学问题更有助于大脑分泌出优质的多巴胺,所获得的喜悦感和成就感也更为强烈。问题太容易或者太难都无法使大脑分泌多巴胺,这是由于太容易的话无法对大脑产生刺激,太难则容易使大脑产生无力感,但有时“离谱”的挑战也会成为一种很好的刺激。

积极应对目前的自己所难以解决的难题,时而通过达成一些“离谱的挑战”获得成就感,更有助于形成优质的强化学习的循环。

提升自我

我的学习态度是自小就养成的。

我始终保持着“自己给自己限定时间,自己的责任自己承担”的态度。小时候我曾沉迷于昆虫采集,进行过关于蝴蝶的研究,还加入了日本鳞翅学会。念小学时,我在阅读了爱因斯坦的传记后,开始有了一个明确的理想——成为一名科学家。

为了能成为科学家,我自小不仅阅读了大量理科方面的书籍,还广泛阅读了文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各个领域的著作。

小学时我甚至阅读过父亲书架上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我自己也隐约明白“这并不是给小孩子读的书”,但还是刻意给自己施加了难度较高的障碍,这或许也有助于我形成强化学习的循环。

我的这种学习态度直到现在也未曾发生改变。作为一名研究人员,为了能够立足于第一线,在自我的提升上丝毫不曾有过懈怠。

“学习”是一件最能让大脑感到开心的事情。通过阅读某本书而得到启发、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使得知识逐渐得到积累后,它们就会像腐叶土一样发酵,成为你大脑中的优质土壤。例如,阅读在某一个学科领域中最广为流传的名著,最有助于了解该学科的来龙去脉,这是由于这样的书大多充满了能得到任何人都认同的洞察力。

*

本书的编写目的是希望打破文科和理科的界限,从宏观的角度俯瞰整个“学科”的世界。简练易懂地对某个学科在人类所有“知识”中所处的位置、确立过程、发展史以及取得了划时代成就的科学家们的足迹等进行解说。相信通过对不同种类的各种学科的接触,能让读者们发现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视点和联系。

希望读者们能以本书为媒介,踏上一场“知识世界”之旅,并能从书中某一个感兴趣的部分出发,展开更进一步的研究,培养出适用于当代社会的“文化修养”和“才智”。

2016年3月 6qWyScdyve6rXLGrkkvVnHy0TvbJmkGuLcDxNuVD3eX0dB4P8jpRAvHiueRY1fE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