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表达力的跨学科基础

市面上有不少有关演讲、写作的出版物,大多是作者的经验总结,甚至有些是随处摘抄的结果。

之前我翻阅了很多关于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论文,想要找到一个宏观的框架去解释演讲与脑科学和神经科学有关。在请教了神经科学领域的博士缪文之后,我了解到,在语言和表达这个领域,目前并不存在一个大而全的脑科学、神经科学的宏观框架,目前人类对于表达相关的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更多是在微观层面上的。

在研究脑科学和我们的语言功能相关的过程中会用到脑成像的几种技术,比如,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大脑在进行某一项认知任务的时候,这个任务激活的脑区域的血流量是增加的。为了测量脑区域的血流量,研究者会将小剂量但是不影响个体健康的放射性示踪剂注射到个体的血液当中,然后再用装置扫描大脑,就可以测量示踪剂在大脑各个位置发出的信号,信号越强则说明这个大脑区域和当前的认知任务关联性越强。

在PET兴起之后,还有一项叫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技术也被应用到研究中,它也是以测量血流量为基础的,但优点是不需要注射,它利用的是血中携氧血红蛋白含有铁分子,并具有磁性的特点。脑区活动更强,这一区域的血红蛋白分子就会失去氧气并且更具磁性,FMRI设备就可以检测血红蛋白对磁场反应的变化,来确定不同脑区的活动情况。

图2-1 表达力的跨学科基础

基于目前的脑科学研究,我们知道,大脑当中有特定区域负责语言相关的功能。

法国神经病学家布洛卡提出,额叶中的一个区域专门负责生成语言。他的观点来自他对失语症患者的研究。他发现,患者说话很缓慢、吃力,还会说出一些结构混乱的句子。这些患者在理解别人说话的时候不存在问题,但是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却存在困难。这些患者病逝后,通过对其尸体解剖,他发现他们的特定脑区受到了损伤,这个位于额叶的区域被称为布洛卡区。

另外一位学者卡尔·威尔尼克研究了另外一种病人后,发现这些病人颞叶中的一个区域受到了损伤,该区域现在被称为威尔尼克区。这些病人可以流利地讲话,而且不存在语法错误,但讲出来的话却没有意义,并且他们也没有办法理解其他人的语言和文字。

当我们知道了表达与脑科学、神经科学等不同领域都有关系之后,我们该用什么串联起与表达有关的不同知识呢?

在我看来,最合适的“线索”莫过于表达的目的。表达的目的是影响他人。

没有目的的表达,就无法评估效果,相当于是在浪费时间。

《认知设计》这本书里讲到,学习应该是有目标的。同理,表达也应该是有目标的。

书中,把学习的目标划分成6个层次:第一层是最基础的,记忆;第二层是理解;第三层是应用;第四层是分析;第五层是评估;第六层是创造。

这六种不同程度的学习目标,也被称为布鲁姆学问分类法。在教育过程中,认知设计是指应该尽可能地促进学习者达到下一个阶段的认知掌握程度。在表达这件事情上,我们也可以借鉴学习科学的概念。

图2-2 表达的3个目标

在我看来,表达的目标也是分层次的:第一个阶段的目标是让听众愿意听或者是愿意看你的内容;第二个阶段的目标是在你表达之后,对方能够记得住里面的一些关键信息;第三个阶段的表达目标就是激发用户传播的意愿,这个时候有赖于用户的共鸣。

实际上, 第一个阶段的表达目标和认知心理学中“注意”的概念相关。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同时从环境里接收大量的信息,只有少量的信息能够通过我们的注意力进行筛选,然后记在脑子里。

作为一个表达者,如果你能够对认知心理学里有关注意力的理论有所了解,就会懂得如何更好地吸引听众,而且保持听众的注意力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图2-3 注意过滤器模型

心理学家肯德拉·切莉(Cherry)通过实验发现,对于一个听众,同时在他的左耳和右耳提供两种不同的信息,实际上他只能够注意到一种信息。

对此布罗德本特(D.E.Broadbent)提出了注意过滤器模型来解释选择性注意是如何产生的。

感觉记忆可以短暂地保存所有的信息。注意过滤器会根据信息的一些特性,比如通过讲话者的语音、语调、语速来选择值得注意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传递到下一个阶段,其他的信息都会被过滤掉。

大脑中的探测器加工的信息会判断这个信息是否有意义,过滤器只会让那些重要和被注意到的信息通过。短时记忆会接收探测器输出的信息,保存10—15秒,然后再把这些信息转移到长期保存的长时记忆当中。

认知资源理论的观点认为,一个人有着一定的认知能力,可以执行不同的认知任务。

我们在执行某一个认知任务的时候,所需要认知资源的数量,就是我们执行特定任务的认知负载。 一场好的演讲应该是能够降低听众的认知负载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很复杂、文字冗长的PPT不能用作你的演讲提示,原因就在于一个人总体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听众把大量的认知资源投放在理解复杂的PPT的时候,就没有办法专心听你讲,并跟上你的思路。

表达的第二个阶段目标叫作记得住,与认知心理学里“记忆”的概念息息相关。

因为对于我们的大脑而言,我们存在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组成的多重记忆模型。

图2-4 多重记忆模型

感觉记忆是最开始的阶段,可以包括所有信息,持续几秒或者几分之一秒。短时记忆包含5—7个信息,持续15—30秒。长时记忆包含大量信息,可以维持几年甚至几十年。

复述,其实就是一种控制加工,指的是通过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信息,让它们在大脑中保留的时间变得更长。

图2-5 影响长时记忆效率的序列位置曲线(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

默多克进行了一个实验:一个人以两秒读一个单词的速度,向另一个人读出大概20个单词后,再请对方写出他所有能回忆起来的单词。

他发现,在样本量大的情况下得到一个曲线,读第一个单词时,由于听众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时候,所以近60%的人能够回忆起来。

在序列位置曲线中,起始位置的刺激表现出的记忆优势被称为首因效应,可能的原因是听者有更多的时间来复述这些单词,并把它转入长时的记忆中。

末尾刺激所表现出来的记忆优势,被称为近因效应。对近因效应的一种解释是,最近呈现的单词仍处于短时记忆当中,所以回忆率比较高。

《认知神经科学》里提及神经科学中存在一种效应,叫作长时程增强效应(LTP)。指的是大部分与记忆有关的模型认为记忆是在神经网络中的神经元间的突触强度变化的结果。

图2-6 长时程增强效应

赫布在1949年提出突触在突触后神经元被激活时受到刺激,突触将被增强。布利斯等人的研究细化了这一假设,刺激兔子孔状通路的轴突使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幅值增大,以至于稍后的刺激在齿状回颗粒引发更高的突触后反应,这一现象被称为“长时程增强效应”。

当我们更加了解记忆在大脑当中的原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找到一些有效的手段提升听众或读者对于你表达内容的记忆效果。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基于记忆的工作原理,我们要在演讲的开头和结尾植入最重要的主题和观点,并加以重复。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精细化、组织、匹配学习情境等一系列的方法,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

图2-7 表达的第二个目标:记得住

“精细化”指的是将新旧知识概念联系在一起,有助于我们理解新的知识。“组织”讲的是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如上图)的方式降低我们学习新知识的认知负载。“匹配学习情境”讲的是,在真实的应用场景下学习的效果往往会比在虚拟环境下更好,就像我们要在水里学会游泳,在马背上学会骑马一样。

最后一个阶段的表达目标是传播。 在我看来,它和认知神经科学以及传播学领域研究的情绪息息相关,情绪在我们的大脑中对应的是边缘系统。

大脑中的边缘系统是在我们还是爬行动物的阶段就已经形成的,相对于我们在直立行走之后,才开始形成的理性思考的新皮层,边缘系统的反应速度更慢,但是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往往更强大。

这也是心理学著作《象与骑象人》当中所描述的心理学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图2-8 帕佩兹环路:情绪中心——下丘脑

1937年神经解剖学家J.W.帕佩兹提出下丘脑是情绪表达的中心,而边缘系统是情绪体验部位。他提出了帕佩兹环路,认为精神活动(假设是新皮层活动的结果)或乳头体的活动均可引起情绪体验。源于新皮层的神经活动传入海马,经穹窿传到乳头体,通过乳头丘脑束传到丘脑前核,再由丘脑皮层放射而到扣带回,然后再传到海马,而完成这一环路。

扣带回的兴奋影响大脑皮层,并在这里把情绪色彩附加在意识体验上。之后P.D.麦克莱恩修订了这个学说,他添上了杏仁核,强调海马回的重要性,并认为扣带回是次要的。

对于表达者而言,我们知道了情绪的生理机制之后,就懂得如何更好地去激发用户的情绪,引发内容的二次传播。

传播学著作《疯传》里讲到社交货币、情绪两个因素都可以增加内容的传播率。

举个例子,比如通过表现攻击性和引导情绪让人们产生共鸣的文章《男人都是×××》《男人看了会沉默,女人看了会流泪》,这类内容由于有情绪引导的部分,所以更容易获得传播。

我写下这部分文字,目的就是希望把在学习科学、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传播学领域中和表达这件事有关的一些微小的研究,系统性地呈现给大家。让大家在提升自己表达利益的过程中,不只是一味地靠练习和经验积累,还能够多上哪怕一点点的科学化的方法。 3dI4QD/MXkaLLAkHiBGxuJ/mWuxZB388RNZrhfoj6BW9cXu4NSX9t1s4CXyRkWn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